易经中的四象(太阴,少阴,太阳,少阳)

旧版内容| 2023-02-23| 0

易经中的四象(太阴,少阴,太阳,少阳)

两仪生四象者,就是阳上加阳「」,名为太阳。阳上加阴「」,名为少阴。阴上加阳「」,名为少阳。阴上加阴「」,名为太阴。阴阳两仪过于单纯,不足以成万象,万象都是阴中有阳,阳中有阴,于是阴阳奇偶从单一之画加为二画,因而出现四种象。

 

处天统一体内的两仪,在对立的斗争中,将发生阴阳消长,引起这种变化的有四个最具特征的典型状态太阳、少阳、太阴、少阴就是四象;太阳是阳性上升,阴性下降,达到各自相应的极点状态。少阳是阳性逐渐增加,阴性逐渐减少的阴阳平衡状态。太阴是阴性上升,阳性下降,并分别达到相应的极点的状态。少阴是阴性逐渐增加,阳性逐渐减少的阴阳平衡状态。

四象又可以引申为四时,四方与四国等。阴阳衍生出地火水风。它们也分别代表东西南北四个方向。春秋易传的天文阴阳学说中,是指四季天然气象,

上者为天,下者为地,南火——太阳(前朱雀);东木——少阳(左青龙);北水——太阴(后玄武);西金——少阴(右白虎)。并与五行学在方位(东木西金,北水南火)上相呼应。四象也指风、雨、雷、电,四种自然天候气象。而且还多了一个介于这四象之间的中间状态——土。“木火金水”代替“少阴、太阳、少阳、太阴”以后,就不再是具体的生活中的这四种常见事物,它们变成了“四象”,被人为地赋予了概念,变成了哲学理论上的东西。以后,当古人认为其它事物和现象分别与“木、火、金、水”类似时,就可以分别被归类于“木火金水” 四象了。

<乾坤谱>中有大四象和小四象,

大四象:纯乾(纯阳)—-变乾(变阳)—-变坤(变阴)—-纯坤(纯阴)

小四象:太阳—-少阴—-少阳—-太阴

象在汉语中的含义是形象、状态、象征和比拟的意思,在易经中,比如说明卦和卦的六爻养成,称为卦象和爻象。说明天体的运行状态称为天象,说明地面的地形状称为地象等等。春夏秋冬作为四象,又称为四时,在易经及其有关著作中最为常见。

 

 

     四象学说

在把握事物一般规律的基础上,合理把握和解决偶然性因素导致的特殊变化,是我们研究事物规律的目的。

将五行对应一年四季,“木火金水”分别对应“春夏秋冬”,土为阴阳(合则为太极)——就是日月。日月分则为阴阳,合则为太极。有日月,才有春夏秋冬四季。将来,太阳月亮的寿命到了尽头,日月没有了,“春夏秋冬”自然就没有了——这是因为后天太极变化了。

“土”可四分为“木火金水”,是太极(阴阳)分为四象;“木火金水”可以合为“土”,是四象统一回归到太极。——这就是五行学说的实质,本质。

来源

1、四象和二十八宿

古时人们将天上的星座分为二十八宿,二十八宿按东北西南四个方位分作四组,每组七宿,分别与四种颜色、五种四组动物形象相匹配,叫做四象或四陆,

东方七宿:角、亢、氐、房、心、尾、萁

北方七宿:斗、牛(牵牛)、女(须女)、虚、危、室(营室)、壁(东壁)

西方七宿:奎、娄、胃、昴、毕、觜、参

南方七宿:井(东井)、鬼(舆鬼)、柳、星(七星)、张、翼、轸。

此外还有贴近这些星官与它们关系密切的一些星官,如坟墓、离宫、附耳、伐、钺、积尸、右辖、左辖、长沙、神宫等,分别附属于房、危、室、毕、参、井、鬼、轸、尾等宿内,称为辅官或辅座。

3、二十八宿在四象观念的形成

二十八宿在四象观念的形成很早,至战国初已见于记载。

稍晚的《礼记·曲礼上》云:“行前朱鸟而后玄武,左青龙而右白虎。”孔颖达疏:“朱鸟、玄武、青龙、白虎,四方宿名也。”

汉代纬书《尚书考灵曜》云:“二十八宿,天元气,万物之精也。故东方角、亢、氐、房、心、尾、箕七宿,其形如龙,曰‘左青龙’。南方井、鬼、柳、星、张、翼、轸七宿,其形如鹑鸟,曰‘前朱雀’。西方奎、娄、胃、昴、毕、觜、参七宿,其形如虎,曰‘右白虎’。北方斗、牛、女、虚、危、室、壁七宿,其形如龟蛇,曰‘后玄武’。”

4、四象的别名

①道教对此天象加以拟人化,为之定姓名、服色和职掌,顶礼膜拜。《云笈七签》卷二十四《二十八宿》称:“甲从官阳神也,角星神主之,阳神九人,姓宾名远生,衣绿玄单衣,角星宿主之。乙从官阴神也,亢星神主之,阴神四人,姓扶名司马,马头赤身,衣赤缇单衣,带剑,亢星神主之。”

②其余二十六宿类此。《太上洞神五星诸宿日月混常经》又对二十八宿之状貌、行为作了描述。曰:“角星之精,常以立春后寅卯日游于寺观中,形少髭鬓,参问禅礼,……或游于酒肆自饮,……识者求之,多示人养生播种之术。”“亢、氐、房三星之精,常以寅卯日同行,衣青苍衣,……游于人众中或大斋会处,……二十八宿合成的四象(四灵)更受道教尊崇。主要特点是以之作为护卫神。

③葛洪《抱朴子内篇·杂应》即以之为太上老君的侍卫,称老君“左有十二青龙,右有二十六白虎,前有二十四朱雀,后有七十二玄武”;并谓“此事出于仙经中也”。

④《北帝七元紫庭延生秘诀》更为之取名,曰“左有青龙名孟章,右有白虎名监兵,前有朱雀名陵

光,后有玄武名执明,建节持幢,负背钟鼓,在吾前后左右”。

⑤此又以之为道士行法时的守护神了。后世道教宫观又于山门前塑青龙、白虎神像,以之为宫观守护神。清姚福钧《铸鼎余闻》卷一云:“宋范致能《岳阳风土记》云:‘老子祠有二神像,所谓青龙、白虎也。’明姚宗仪《常熟私志》叙寺观篇云:‘致道观山门二大神,左为青龙孟章神君,右为白虎监兵神君’。”四方四灵,自古以来只被作为守护神,地位是不很高的。

5、四灵与四神的区别

青龙、白虎、朱雀、玄武,是为四神;麒麟、凤、龙、龟,是为四灵。它们之间最大的区别就在于麒麟。按照中国古代的生物分类来说,将生物分为鳞、羽、介、毛、裸五大类,这是按体表特征分的。四灵就是鳞羽介毛四类生物金字塔的最顶端生物。而麒麟为什么不在四神中,有种说法就是当西周末年,出现了麒麟,被一个樵夫打死,孔子闻言悲伤地停止了《春秋》的写作,不久也死了。人们因此认为麒麟没有带来祥瑞,所以没有将它列入四神。但在汉代,仍然将麒麟补入天文,中宫以黄麟为名,与四神合称五兽。

6、四象二十八宿的起源

四陆其实是四象的中间部位,也就是四象星象中各自最重要的一个星官(星座),有言:“日中星鸟,以殷仲春”,“日永星火,以正仲夏”,“宵中星虚,以殷仲秋”,“日短星昴,以正仲冬”,即以观测星、心、虚、昴四个星官(星座)在黄昏时正处于南中天的日子,来定出春分、夏至、秋分和冬至,以作为划分一年的标准,这才是四陆。有趣的是,这四个星官后世大都被冠以“日”之名,当然,心宿不同,但它临近房宿,所以并不是没道理的。四象二十八宿是逐渐形成的,这没错,在曾侯乙墓(也就是上面所提出的古墓)的箱上绘有四象二十八宿图案,但缺北宫,据认为暗示了墓主人死亡的时。另外,西官所绘似虎似麟,有人将此作为西宫本是麟的依据。但在西水坡出土的距今四千年的上古墓葬中,已有青龙白虎图形。另外,朱雀最开始并不是凤凰。在最原始的天文十二次中,朱雀所在南宫由鹑首、鹑火、鹑尾三次组成,这一切说明了朱雀本是鹌鹑,当然这样太不雅观了,无法与其他三象并列,所以,在汉朝已经用红色的孔雀代替,后来就是凤凰了。

7、四象的演变

随着道教神系的逐渐丰富,四神的地位慢慢下降,镇守四方的功能被四海龙王取代,而青龙白虎,在民间故事中,降生为人间大将,生生世世互为仇敌,不过一直是白虎克青龙,最后,他们就成了道观门神。朱雀几乎在神话中消失了,只有玄武,一跃而成九天大神,也就是真武北帝玄天上帝。

8、四象和方位

“四象”作为方位,先秦的《礼记·曲礼》已有记载:“行前朱鸟而后玄武,左青龙而右白虎。”《疏》:“前南后北,左东右西,朱鸟、玄武、青龙、白虎,四方宿名也。”这里,朱鸟即朱雀。“左东有西”的概念与我们看地图有区别。现在的地图都是上北下南,左西右东。古人的地图是倒过来的,下北上南,这样就成了“左东右西”。

9、四象和风水祸福

风水先生将“四象”运用到地形上,以“四象”的形象及动作譬喻地形,又附会吉凶祸福。

《三国志·管辂传》记载:“格随军西行,过毋丘俭墓,倚树哀吟,精神不乐,人间其故,辂曰:林木虽茂,开形可久。碑言虽美,无后可守。玄武藏头,苍龙无足,白虎衔尸,朱雀悲哭,四危以备,法当灭族。不过二载,其应至矣。”这就是根据四象处于四危状态,判断毋丘俭二年之内灭族。

郭璞在《葬经》中也宣扬这一套,他说:“经曰地有四势,气从八方。故葬以左为青龙,有为白虎,前为朱雀,后为玄武。玄武垂头,朱雀翔舞,青龙蜿蜒,白虎驯頫。形势反此,法当破死。故虎蹲谓之衔尸,龙踞谓之嫉主,玄武不垂音拒尸,朱雀不舞者腾去,土圭测其方位,玉尺度其遐迩。以支为龙虎者,来止迹乎冈阜,要如肘臂,谓之环抱。以水为朱雀者,衰旺系形应,忌夫湍流,谓之悲泣。”

这种“四象”是古人把每一个方位的七宿联系起来加以想象而成的四种动物的形象。如东方苍龙,角宿象龙角,氐、房宿象龙身,尾宿象龙尾。南方朱雀则以井宿到轸宿象鸟,柳宿为鸟嘴,星为鸟颈,张为嗪,翼为羽翮。后来古人又将其与阴阳五行五方五色相配,故有东方青龙、西方白虎、南方朱雀、北方玄武之说。后又将其运用于军窖军列,成为行军打仗的保护神,如《礼记•曲礼上》曰:“行前朱鸟(雀)而后玄武,左青龙而右白虎,招摇在上。”陈皓注曰:“行,军旅之出也。朱雀、玄武、青龙、自虎,四方宿名也。”又曰:“旒(liu,旗子上的飘带)数皆放之,龙旗则九旒,雀则七旒,虎则六旒,龟蛇则四旒也。”即说其表现形式是将“四象”分别画在旌旗上,以此来表明前后左右之军阵,鼓舞士气,达到战无不胜的目的。《十三经注疏•礼记•曲礼上》论及其作用时说:“如鸟之翔,如龟蛇之毒,龙腾虎奋,无能敌此四物。”可见其作用之大。

道教兴起后,沿用古人之说,将青龙、白虎、朱雀、玄武纳入神系,作为护卫之神,以壮威仪。《抱朴子•杂应》引《仙经》描绘太上老君形象时说:左有十二青龙,右有二十六白虎,前有二十四朱雀,后有七十二玄武。十分气派,着实威风。后来,四象逐渐被人格化,并有了其封号,据《北极七元紫延秘诀》记载,青龙号为“孟章神君”,白虎号为“监兵神君”,朱雀号为“陵光神君”,玄武号为“执明神君”。不久,玄武(即真武)的信仰逐渐扩大,从四象中脱颖而出,跃居“大帝”显位,青龙、白虎则被列入门神之列,专门镇守道观的山门。宋朝范致能《岳阳风土记》云:“老子祠有二神像,谓青龙、白虎也。”明姚宗仪《常熟私志•舒寺观篇》云:“致道观山门二大神,左为青龙孟章神君,右为白虎监兵神君。

四象 – 四象和二十八宿

此外还有贴近这些星官与它们关系密切的一些星官,如坟墓、离宫、附耳、伐、钺、积尸、右辖、左辖、长沙、神宫等,分别附属于房、危、室、毕、参、井、鬼、轸、尾等宿内,称为辅官或辅座。

①道教对此天象加以拟人化,为之定姓名、服色和职掌,顶礼膜拜。《云笈七签》卷二十四《二十八宿》称:“甲从官阳神也,角星神主之,阳神九人,姓宾名远生,衣绿玄单衣,角星宿主之。乙从官阴神也,亢星神主之,阴神四人,姓扶名司马,马头赤身,衣赤缇单衣,带剑,亢星神主之。”

②其余二十六宿类此。《太上洞神五星诸宿日月混常经》又对二十八宿之状貌、行为作了描述。曰:“角星之精,常以立春后寅卯日游于寺观中,形少髭鬓,参问禅礼,……或游于酒肆自饮,……识者求之,多示人养生播种之术。”“亢、氐、房三星之精,常以寅卯日同行,衣青苍衣,……游于人众中或大斋会处,……二十八宿合成的四象(四灵)更受道教尊崇。主要特点是以之作为护卫神。

少阳–渐阳之阴

 

少阳,上者天像也,下者地像也。一阳爻初生,阴消阳长,万物始作,复苏,春之像也,黎明之时,人之初生。阴中之阳

太阳–纯阳之阳

 

太阳;阳之极也,万物之壮,夏之像也,日中之时,人之壮年。阳中之阳

少阴–渐阴之阳

 

少阴;阴长阳消,阳极返阴,秋之像也,日暮之时,人之末年。阳中之阴

太阴–纯阴之阴

 

太阴;阴之极也,万物休矣,冬之像也,午夜之时,人之终矣。阴中之阴

 

《四象》;

二、从邵雍《渔樵问对》与《观物篇》解两仪与四象
太极、两仪、四象的概念史来也一直以也多是似是而非,抽象与形象的都有,更多的是抽象加形象,而就纯粹《易》之本来说,是客观的唯物质的甚至是哲学的,也许只有邵子于《渔樵问对》与《观物篇》所描述的两仪与四象的形成才堪与之匹配。邵子与其他人最大的不同就是他的理论体系是纯一不杂的,而且均以体用释解,让人一目了然。什么是体用?就是先有本体,后有功用,体因用而存在,用因体而施为。体用虽复杂,但还是分得清的,体为阴,用为阳,也是阴阳的具体应用。

邵子《渔樵问对》:两仪,天地之祖也,非止为天地而已也。太极分而为二,先得一为一,后得一为二。一二谓两仪。
两仪,是天地的起源,并非停留在天地这个层面上,天地并不能够完整全面的代表两仪。太极演化分为两个过程,先变化出来的是一,后变化出来的是二,一二叫两仪。
我们可以这样来理解,以太极为体,其用为发展出了一得壹,我们叫他两仪壹。太极功用毕,其体因无用而消失,存于两仪壹之中。这个时候你可以说只有一个两仪壹是一个物体,因为两仪壹与太极共存,也可以说是两个物体,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先天阳与太极。
以两仪壹为体,其用为发展出了两仪贰,这个时候与第一步变化不一样。两仪壹并没有消失,只是以其体发展出了两仪贰,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先天阴,是由先天阳生出。在这个过程结束时,先天阳之体并未消失,其未消失则其用还在。这个时候我们可以说两个物体,即一得壹与一得贰;也可以说是四个物体,即再加上两个太极。一物一太极的说法即是由此而来。
一得壹与一得贰就是我们常说的真正的两仪,即两仪之体。两仪之体各有功用,一得壹之用为动,一得贰之用为静,动则生天,静则生地。天地由此而成,所以天地只是两仪之体施用的结果,最多叫两仪之功,他们也是两仪,但确实不能完整全面的代表两仪。天地未共同施功用之前为先天阳与先天阴阴作用的,天地开始为体并共同施为则为后天阴阳。邵子是庞大先后天理论的创史人,其思虑之严谨确实让人心悦诚服,晓之以理,例之以证,真正圣贤也。
太多的人一说两仪就是天地,就是阴阳,只言其成,不言其所以成。不明白这些,又怎能明白老子之一生二兮二生三,三生万物是玄关?道理是一样的,过程也是一样的。
邵子《观物篇》:天生于动者也;地生于静者也。一动一静交而天地之道尽之矣。动之始则阳生焉,动之极则阴生焉。一阴一阳交而天之用尽之矣。静之始则柔生焉,静之极则刚生焉。一柔一刚交而地之用尽之矣。

我们分析完成太极至两仪,理解本段话就容易多了。前两句就不解释了,前面解释过了。一动一静交而天地之道尽之矣的意思就是先天两仪之功用毕成就了天和地,先天两仪之道已达极致而止。天和地开始也是按先天两仪之体一样是分开运行的。天为动,先生阳,复生阴。而地为静,先生柔,复生刚。以天为体,则天之阴阳我们叫天之用,以地之体,地之刚柔我们叫地之用。这四用我们分别叫天两仪与地两仪,但此天两仪与地两仪仅为用而无象,因此不能成为四象。其实根本就没有四象,四象是人想象的,就用阳爻与阴爻上下重叠而臆断而来的。此用尚无结果何来四象?象者,实也,就是实实在在事物,象不是想,更不是猜。而天之一阴一阳交,指的就是阳至阴复阳的作用细分为四个,这叫天四象,即少阳,太阳,少阴,太阴,无交则为太阳与太阴,有交方有少阴与少阳,而这四个功用分别对应四个结果就是真正的天四象。地也有了一样的过程,所以就有了少柔,太柔,少刚,太刚,他们各自发展的结果就是地四象。如果不交,就是所谓的天地为体而施的天两仪与地两仪之用,交了就成就了天四象与地四象,这个辨证关系要掌握好。不交就是非静即动,而交则有由极动至少动再至静再至少静复至极动的过程。地也一样,无交则非刚即柔,有交则就有了半刚半柔。
邵子《观物篇》:动之大者谓之太阳,动之小者谓之少阳,静之大者谓之太阴,静之小者谓之少阴。太阳为日,太阴为月,少阳为星,少阴为辰。日月星辰交而天之体尽之矣。太柔为水,太刚为火,少柔为土,少刚为石。水火土石交而地之体尽之矣。
前四句不解释了,直接多第五句开始。太阳为日,太阴为月,少阳为星,少阴为辰,日月星辰交错是天的全部本体。太柔为水,太刚为火,少柔为土,少刚为石。水火土石交错是地的全部本体。天之四象与地之四象合在一起就是日、月、星、辰、水、火、土、石就是最原始的先天八卦之源,天地四象是对立统一的两组关系。
天地是独立运行的,但都是由两仪之功即天地而来。所以《易》卦分为上下两经,也是独立运行的,也都是由卦之两仪之功即乾坤而来。天地运行决不交错,因此上下两经运行也不交错。邵子于《易》理研究之深,吾需景仰而膜拜。
在邵子后面的论述中,更深放刻的解释了太阳则分别包括太阴、太阴、少阳、少阴,同样太阴也一样包括太阴、太阴、少阳、少阴。余皆类推,都是一样。因此对于《易》、《书》、《诗》、《春秋》就有了下面这样的说法。这是更为细致的细分,即把我们说的天地四象之每象再细分为四象,道理与天生天四象是一样的。以天四象为体,其用为四,则成天之十六象。

三、释元亨利贞之易理
邵雍《观物篇》:

《易》之《易》者,生生之谓也。《易》之《书》者,生长之谓也。

《易》之《诗》者,生收之谓也。《易》之《春秋》者,生藏之谓也。

《书》之《易》者,长生之谓也。《书》之《书》者,长长之谓也。

《书》之《诗》者,长收之谓也。《书》之《春秋》者,长藏之谓也。

《诗》之《易》者,收生之谓也。《诗》之《书》者,收长之谓也。

《诗》之《书》者,收收之谓也。《诗》之《春秋》者,收藏之谓也。

《春秋》之《易》者,藏生之谓也。《春秋》之《书》者,藏长之谓也。

《春秋》之《诗》者,藏收之谓也。《春秋》之《春秋》者,藏藏之谓也。

译:《易》中《易》的属性,叫生生。《易》之《书》的属性,叫生长。《易》之《诗》的属性,叫生收。《易》之《春秋》的属性,叫生藏。《书》中《易》的属性,叫长生。《书》之《书》的属性,叫长长。《书》之《诗》的属性,叫长收。《书》之《春秋》的属性,叫长藏。《诗》中《易》的属性,叫收生。《诗》之《书》的属性,叫收长。《诗》之《诗》的属性,叫收收。《诗》之《春秋》的属性,叫收藏。《春秋》中《易》的属性,叫藏生。《春秋》之《春秋》的属性,叫藏长。《春秋》之《春秋》的属性,叫藏收。《春秋》之《春秋》的属性,叫藏藏,见下面。
易 诗 书 春秋
易 生之生 生之长 生之收 生之藏
诗 长之生 长之长 长之收 长之藏
书 收之生 收之长 收之收 收之藏
春秋 藏之生 藏之长 藏之收 藏之藏
我们用最熟悉的的春、夏、秋、冬对应上面的表格,再体会一下其妙用。春之流转亦有春夏秋冬的变化,夏之流转也亦有春天秋冬的变化,秋之流转也亦有春天秋冬的变化,冬之流转也亦有春天秋冬的变化。不同季节里的春夏秋冬是不一样的,代表着变化,如春之春与冬之春的气温一定是不一样的。但用这个少阳、太阳、少阴、太阴则完美的统一了起来。
上面的过程我们将天地分开来说,以天为例,由太极至两仪壹,再至天,再至天之四象,再至天之十六象。
这个过程用于元亨利贞同样适用,《易》为体,其用四也,分别为元、亨、利、贞分别代表四个过程即易断之四象。
元对应少阳、春、开始;亨对应太阳、夏、通畅(其实就是长);利对应少阴、秋、收获(就是取利);贞对应太阴、冬、坚守(就是收藏)。
四象复变十六象的过程就如下:
元 亨 利 贞
元 元之元 元之亨 元之利 元之贞
亨 亨之元 亨之亨 亨之利 亨之贞
利 利之元 利之亨 利之利 利之贞
贞 贞之源 贞之亨 贞之利 贞之贞
元之少阳为元之元,元之太阳为元之亨,元之少阴为元之利,元之太阴为元之贞;
亨之少阳为亨之元,亨之太阳为亨之亨,亨之少阴为亨之利,亨之太阴为亨之贞;
利之少阳为利之元,利之太阳为利之亨,利之少阴为利之利,利之太阴为利之贞;
贞之少阳为贞之元,贞之太阳为贞之亨,贞之少阴为贞之利,贞之太阴为贞之贞。
也就是说元自元之元起,经元之亨、元之利、元之贞达极发展到亨之元;
亨之元经亨之亨、亨之利、亨之贞达极而至利之元;
利之元经利之亨、利之利、利之贞达极而达贞之元;
贞之元经贞之亨、贞之利、贞之贞而达贞之极而复至元之元,循环往复,生生不息。
结合前面对元亨利贞的文字解释,我们汇总如下 :
元,开始,对应的是春,万物初生,是少阳,直译就译为开始,知其从何始即可。
亨,通畅,对应的是夏,万物繁盛,是太阳,直译就译为通畅即是。
利,收获,对应的是秋,万物成熟,是少阴,直译为收获,一些地方译为好结果,收益皆可。
贞,收藏,对应的是冬,万物收藏,是太阴,直译时为坚守,其他引身出来的意思也能用。
再将这四个过程细分类,则分出了十六个类别,这些在《易》里也体现多多。在释《易》时需要精确把握,这样才能利涉大川。其复合在一起的组合之本意于此就一下清晰了,我举两个例子。
元亨,开始是通畅的,这是由元至亨,即一路通畅而来,一定有其始。
利贞,在坚守中方有收获,即贞之利也。
元亨利贞之细辨已由宏观向微观发展,由表层向给深发展,我们真正要掌握的第三技是以纵深对纵深,以微观对微观,先定性再定量。

 

太阳为日,太阴为月,少阳为星,少阴为辰,日月星辰交错是天的全部本体。太柔为水,太刚为火,少柔为土,少刚为石。水火土石交错是地的全部本体。

春为阳始,夏为阳极,秋为阴始,冬为阴极。阳则温,阳极则热;阴始则凉,阴极则寒。温则生物,热则长物,凉则收物,寒则杀物。皆一气别而为四焉。其生万物也亦然。

“四象谓阴阳刚柔。有阴阳然后可以生天,有刚柔然后可以生地。立功之本,于斯为极。”

 

东、南、西、北

东方生风春季温和属木,左青龙(东)

南方生热夏季炎热属火,前朱雀(南)

西方生燥秋季干燥属金.右白虎(西)西方七宿:犹猛虎跃出深秋初冬的夜空,故而称为“西宫白虎”

 

北方生寒冬季寒冷属水,后玄武(北)北方七宿:似蛇、龟出现在夏天秋初的夜空,故而称为“北宫玄武”

 

自然界的气候是暑往寒来,秋去冬至,循环运转不已。天人合一,运用自然界的阴阳五行规律来解释人体的生理和病理现象,好多疑难问题迎刃而解。

 

相关推荐

雷山小过卦爻辞原文译文注释详解,周易雷山小过卦辞爻辞解读

雷山小过卦是周易六十四卦中的第六十二卦,这里给大家整理易经雷山小过卦全面的卦辞、爻辞原文、译文、注释及白话详解方面的内容,是卦象研究、爻辞断卦的重要依据,供爱好者参考。第一部分:雷山小过卦卦辞原文、译文及注释详解第二部分:雷山小过卦爻辞原文

转载随笔 147 2023-12-19

解读易经(第二十八卦)——大过卦

解读易经(第二十八卦)——大过卦6.4万阅字体:二十八、大过卦大过卦是易经中的第二十八卦,本卦为异卦相叠(巽下兑上)。《易卦》作者将这凶吉绝然相反的占卜之辞同系于一卦,意在反映大过的卦、爻之象预示着多种意义。本卦二、三、四、五,四爻为阳,初

转载随笔 52 2023-12-19

易经“泽山咸卦”之婚姻情感智慧

在易经六十四卦中,泽山咸卦(咸卦),本卦是异卦艮兑相叠,艮卦在下,代表少男,兑卦在上,代表少女。下期讲解易经中雷风恒卦与风火家人卦的感情智慧,敬请等待。

转载随笔 68 2023-12-19

易经第六十卦怎么解

内容导航:易经第六十卦怎么解问婚姻,周易第六十卦水泽节怎么解?周易卦解,每卦上面有四句,最好可以翻译成白话,这样易懂。周易卦解,每卦上面有四句,最好可以翻译成白话,这样易懂。求解易经第60卦易经全文的白话文翻译及64卦的解释求易经64卦原文

转载随笔 136 2023-12-19

易经五十五卦丰卦怎么解释

内容导航:易经五十五卦丰卦怎么解释求解姻缘,《易经》第五十五卦,请大师解卦第55卦丰卦上震下离卦,六五、上六为变爻详解?此卦与丰卦相反,互为“综卦”。电闪雷鸣,是上天垂示的重大天象,这也是丰卦的卦象。易经主要有两种算卦的方法,一种是大衍筮法

转载随笔 99 2023-12-19
微信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