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位多功之位(柔中);变兑错艮综巽。
六五:君子维有解,吉;有孚于小人。
象曰:君子有解,小人退也。
子夏易传;解,行險而免其險也。故下多妄動焉,皆上法之怠,從以濟險而失於緩也。五以柔處,中而繫有,終二守其正而已矣,不敢自解也,故得其中吉也。夫人之化上,從其行也。上難則小人不敢妄進也。
虞翻曰:君子谓二。之五得正成坎,坎为心。故“君子惟有解,吉”。小人谓五。阴为小人,君子升位,则小人退在二,故“有孚于小人”。坎为孚也。
《象》曰:君有解,小人退也。
虞翻曰:二阳上之五,五阴小人退之二也。
六五,君子维有解,吉,有孚于小人。
朱熹:卦凡四阴,而六五当君位,与三阴同类者,必解而去之则“吉”也。“孚”,验也。君子有解,以小人之退为验也。
程传:六五居尊位,为《解》之主,人君之解也。以君子通言之,君子所亲比者,必君子也。所解去者,必“小人”也,故“君子维有解”则“吉”也。小人去,则君子进矣,吉孰大焉。“有孚”者,世云见验也。可验之于小人,小人之党去,则是君子能有解也。小人去,则君子自进,正道自行,天下不足治也。
郑汝谐曰:益之戒曰:任贤勿贰,去邪勿疑。如使世之小人,皆信上之所用者必君子,而所解者必小人,则必改心易虑,不复有投隙抵巇之望。唯未孚于小人,此小人所以犹有觊幸之心也。五,《解》之主也。以其阴柔,故有戒意。
胡炳文曰:卦唯四五言“解”,四能解“小人”,可以来“君子”。五能解“小人”,亦可验其能为君子。
李光地:郑氏说“有孚于小人”,与《传》义异,而其理尤精。盖“朋至斯孚”者,君子信之也。“有孚于小人”者,小人亦信之也。君子信,故乐于为善。小人信,故化而不为恶。往往国家有举措,而小人未革心者,未信之也。信则枉者直,而不仁者远矣。
君子有解,小人退也。
程传:君子之所解者,谓退去小人也,小人去,则君子之道行,是以吉也。
吴曰慎曰:君子能有解,则小人退矣。小人若未退,则是君子未能解也,以小人之退,验君子之解,虽不言有孚,而有孚之义明矣。
李光地:如郑氏说,则须云君子果能有解,则虽小人亦信之,而回心易行,不待黜抑而自退矣。
六五,君子维有解,吉,有孚于小人。
[译文]六五,君子能够解除小人的隐患,吉祥,并使小人也相信不改恶从善是没有前途的。
《象》曰:君子有解,小人退也。
[译文]《象传》说:君子能够解除小人的隐患,小人必将畏服退缩。
[提示]君子厉行解难,使小人相信只有改邪归正才是唯一出路。
对于狡猾、窃位、纠附之小人,揭露之,斥责之,清除之,都是必要的,但这毕竟是外力所致,要想真正清除隐患,最好的办法是让小人自己感到蝇营狗苟、搬弄是非是没有出路的,至于窃据高位、占据君子之器更是不可能的。这样,小人就会去掉侥幸之心,从而改邪归正。
《孙子兵法》上说:“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如果真能如你所说,让小人主动去改恶从善,或自行退去,那当然是再好不过了。但六五能做到这一点吗?
六五以柔爻居于君位,是解卦的卦主,所以在用人方面尤其细心,要严格甄别君子与小人,对君子则绝对信任,用贤不贰,对小人则坚决清除,去邪不疑,让人们都知道“君子维有解”,即完全能够解除小人的隐患,使得小人没有丝毫空子可钻,从而迫使小人相信只有改恶从善才是唯一出路。
这样看来,六五的“吉”,就不仅仅是指“君子维有解”了,更重要的是由于君子坚决地清除小人,去掉了小人的侥幸之心,从而“有孚于小人”,使小人相信在六五这样的君子面前自己完全没有出路,要么改邪归正,要么自行退出历史舞台。所以《象传》说:“君子有解,小人退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