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卦-同人:天火同人(离下乾上)(清)纳喇性德撰《合訂刪補大易集義粹言•卷十七》

旧版内容| 2023-02-23| 0
第13卦-同人:天火同人(离下乾上)(清)纳喇性德撰《合訂刪補大易集義粹言•卷十七》

天火同人 地位:少阴|人位:老阳|天位:老阳|错卦:地水师|综卦:火天大有|交互卦:天风姤

第13卦-同人:天火同人(离下乾上)(清)纳喇性德撰《合訂刪補大易集義粹言•卷十七》

合訂删補大易集義粹言卷十七

頭等侍衛納喇性德編

【離下乾上】

伊川先生曰:同人序卦,物不可以終否,故受之以同人。夫天地不交則為否,上下相同則為同,人與否義相反,故相次。又世之方否,必與人同力。【一作欲】乃能濟,同人所以次否也。為卦乾上離下,以二象言之,天在上者也,火之性炎上,與天同也,故為同人。以二體言之,五居正位,為乾之主,二為離之主,二爻以中正相應,上下相同,同人之義也。又卦惟一隂,衆陽所欲同,亦同人之義也。他卦固有一隂者,在同人之時,而二五相應,天火相同,故其義大。《易傳》

【原文】同人●卦辞:

同人于野,亨。利涉大川,利君子貞。

伊川先生曰:野謂曠野,取遠與外之義。夫同人者,以天下大同之道,則聖賢大公之心也。常人之同者,以其私意所合,乃暱比之情耳。故必于野,謂不以暱近情之所私,而於郊野曠遠之地,既不繫所私,乃至公大同之道,無遠不同也,其亨可知。能【一作既】與天下大同,是天下皆同之也。天下皆同,何險阻之不可濟?何艱危之不可亨?故利涉大川,利君子貞。上言于野,止謂不在暱比,此復言宜以君子正道。君子之貞,謂天下至公大同之道,故雖居千里之遠,生千歲之後,若合符節,推而行之,四海之廣,兆民之衆,莫不同。【一作合】。小人則惟用其私意,所比者雖非亦同,所惡者雖是亦異,故其所同者則為阿黨,盖其心不正也。故同人之道,利在君子之貞。正《易傳》

白雲郭氏曰:同人名卦,不曰同者,同大同也。大同則三才無不同矣。聖人明人道得失,必有所指,故名曰同人,不曰同也。然聖人雖行人道,而其道未嘗不同天者,盖由同人則同天矣。人道以同人為大故也,故為君臣父子,為兄弟夫婦朋友,至於臨民為政,處己接物,凡有見於外者,无非欲盡同人之道。子思之所謂盡性,孟子之所謂盡心,其說一本於此。然天无事於人也,聖人亦同其无事於人,則不期同天而天自同矣。大舜善與人同,孔子稱其无為而治,則同天矣。孔子曰予欲无言,是亦同其无事之義也。野者遠於有事,又其廣大无際,同人之道至于野,則廣大无不同矣。六爻之才,皆不及此。利涉大川,天道之大且健也。利君子貞,廣大非小人之事,言惟君子可得同人之道也。夫不能同人而欲人同己者,小人也,能同人則君子矣。君子言其德之盛大,盖不以才言,以是知同人之道,在德不在才也。中庸曰:天之所覆,地之所載,日月所照,霜露所隊,凡有血氣者,莫不尊親,故曰配天。此同人之道也。《易說》

新安朱氏曰:離亦三畫卦之名,一隂麗於二陽之間,故其德為麗,為文明,其象為火,為日,為電。同人,與人同也。以離遇乾火,上同於天,六二得位得中,而上應九五。又卦惟一隂,而五陽同與之,故為同人。于野,謂曠遠而无私也,有亨道矣。以健而行,故能涉川。為卦内文明而外剛健,六二中正而有應,則君子之道也。占者能如是則亨,而又可涉險,然必其所同合於君子之道,乃為利也。《本義》

【原文】同人●彖传:

彖曰:同人,柔得位得中而應乎乾,曰同人。同人曰,同人于野,亨,利涉大川,乾行也。文明以健,中正而應,君子正也,唯君子為能通天下之志。

伊川先生曰:言成卦之義。柔得位,謂二以隂居隂,得其正位也。五中正,而二以中正應之,得中而應乎乾也。五剛健中正,而二以柔順中正應之,各得其正,其德同也,故為同人。五,乾之主,故云應乎乾。象取天火之象,而彖專以二言。同人曰:此三字羨文。至誠无私,可以蹈險難者,乾之行也。无私,天德也。又以二體言其義,有文明之德,而剛健以中正之道相應,乃君子之正道也。天下之志萬殊,理則一也。君子明理,故能通天下之志。聖人視億兆之心猶一心者,通於理而已。文明則能燭理,故能明大同之義。剛健則能克己,故能盡大同之道。然後能中正,合乎乾行也。【並《易傳》】

横渠先生曰:不能與人同,未足為正也。天下之心,天下之志,自是一物,天何常有如此。閒别【並《易說》】

藍田呂氏曰:同人者,樂與天下共也。同乎人者,雖以柔合,應之不以正,則物所不與;濟之不以健,則為物所遷。二者皆不可與天下共也。故柔得位得中而應乎乾,曰同人。同人于野,亨。應以正,則无所不合。理義,人心之所同然者也。利涉大川,濟以健也。君子正者,理義之心也。斯心也,天下之所同然,故能通天下之志。

龜山楊氏曰:天道上行,火炎上,皆親乎上者也,故為同人之象。卦惟一隂,則一隂為之主。柔得位而不中,得中而不應,皆非所以為同也。得位得中而應乎乾,六二以之,卦之所以為同人也。同人于野,利涉大川,利君子貞。夫人之常情,暱近遺遠,則其同不廣矣,故同人于野,亨。野,郊之外,遠於邑者也。于野則無暱比之私焉,是以亨也。盖公則一,私則萬殊,合天下之公而誠焉,天德也。術斯以往,何險難之不濟乎?故曰利涉大川,乾行也。文明以健,總一卦之才言也。中正而應,以二五言也。文明而不健,則物或蔽之。中正而不應,則物或間之。雖有同焉,寡矣。唯君子為能先得人之所同然者,故能通天下之志。能通天下之志,則視天下無一物非我也,尚誰異哉?列子曰:和者,大同於物。夫五味相得而後和,則和初非同也,合異以為同者也。如是然後為大同。若夫物各以類而同之,則所同者小矣。且天下之志固非一也,而君子能通天下之志而同之,亦若是而已。所謂君子貞者有如此。苟在物一曲,則非正也。同之之道,孰利於此乎?《易說》

兼山郭氏曰:衆不能治衆,治衆者,至寡者也。動不能制動,制天下之動者,正夫一者也。一卦五隂而一陽,則一陽為之主。五陽而一隂,則一隂為之主。隂雖至賤,而為一卦之主者,處其至少之地也。是以同人六二獨為五陽之所宗,用此道也。六二柔順中正,麗乎大明,上應九五。九五,乾道也。凡以人同人,未有能同之者。以人同天,盖不期於同而自同矣。孟子曰:聖人先得我心之所同然者是也。然則天道遠,安得而同之?同其所無事也。孔子曰:同人于野,亨,利涉大川。凡以文明以健,中正而應故也。充中正應乾之道,則天下之志其有不通者哉?《易說》

白雲郭氏曰:同人之成卦,以六二為主,故言柔得位得中而應乎乾,曰同人,以成卦言也。同人于野,非六二之事,獨卦辭言同人之道,故稱同人曰以别之。同人于野,亨,利涉大川,彖言以乾道而行,是為天道也。文明以健,中正而應,彖言二五之才,君子之道也。同人之所以同乾之行者,无事而已,至大且健而已。君子之所以貞者,明健而已,中正而已。唯君子能通天下之志,此言君子之事業也。子思曰:能盡其性,則能盡人之性。能盡人之性,則能盡物之性。則可以贊天地化育,與天地參矣。夫盡人物之性,則盡同人之道也。盡同人之道,則同天而配天矣。故贊化育,參天地。夫如是,天下之志,其有不通者乎?通天下之志,則人物之性盡矣。《易說》

漢上朱氏曰:姤隂自初進至二成卦,以隂居隂,得位也,二得中也。乾九五位正德當,二以柔順應之,各得其正,而其德同,故曰同人。人道父子、君臣、夫婦、朋友、長幼,其位不同,而相與會於大同者,中也。過與不及,睽異而不同矣。人受天地之中以生,未始不同,得其所同,然則心同,心同則德同,故曰柔得位得中而應乎乾,曰同人。此以二五釋同人之義也。乾,天也,曰同人,何也?三畫以初為地,二為人,三為天。重卦四即初也,五即二也,上即三也。六二應乎九五,同人也。以其同人,故曰同人,曰同人。上九,天際也,故曰野。野者,曠遠无適莫之地。常人之情,其所同者,不過乎暱比之私,而同人之道,不以繫應,達乎曠遠,无適无莫,其道乃亨。有一不同,為未亨也。同人至於上九,則遠近内外,无不同者,故曰同人于野,亨。二自下至上,皆成兑澤,決為大川,險阻艱危之象。乾,健也,能與天下同之,其行健矣,則險阻艱危,何往不濟?故曰利涉大川。乾,行也,乾行自子至巳,坤行自午至亥,二柔上進,乾爻下行,不曰坤行者,同人。坤變乾初九、子上九已,聖人因以寓乾坤之行焉。坤為文,坤變離為文明。文,理也。萬物散殊,各有其理,而理則一。聖人視四海之遠,百世之後,如跬步,如旦暮者,通於理而已。惟燭理明,則能明乎同人之義。然非克己行之以健,不蔽於欲者,不能盡其道。克己,則物與我一矣。文明以健,然後中正无私,靡所不應,天下之志,通而為一。夫同人之義,以四言該之,文明也,健也,中也,正也。以一言盡之,正而已矣。不正,則燭理必不明,行己必不剛,施諸人必无相應之理,反求於心,不能自得,其能通天下之志乎?故曰文明以健。中正而應,君子正也,唯君子為能通天下之志。此合二五兩體,以言同人之才也。易傳曰:小人惟用其私意。故所惡者雖是亦異,所比者雖非亦同,其所同者則阿黨,盖其心不正也。故同人之道,利在君子貞。以卦氣言之為七月,故太玄凖之以昆《易傳》

新安朱氏曰:柔得位,以卦體釋卦名義。柔謂六二,乾謂九五。同人曰衍文。同人于野,以卦德、卦體釋卦辭。通天下之志,乃為大同。不然,則是私情之合而已,何以致亨而利涉哉?《本義》,易雖抑隂,然有時把隂為主,如同人是也。然此一隂雖是一卦之主,又却柔弱,做主不得。同人于野,亨,利涉大川,是兩象一義。利君子貞,是一象乾行也。言須是這般剛健之人,方做得這般事。若是柔弱者,如何會出去?外面同人,又去涉險。程傳說得通天下之志處極好,云:文明則能燭理,故能明大同之義;剛健則能克己,故能盡大同之道。此說甚善。大凡說書,只就眼前說出底便好,崎嶇尋出底便不好。《語録》

東萊呂氏曰:同人于野,亨,利涉大川,无異之謂同。如同乎鄉閭則不能同乎州巷,同乎州巷則不能同乎他州之州巷,如此則不謂之同。野者,曠遠无蔽之地。唯同人于野,則非昵比之同,可見其大同。惟同人于野,然後能利涉大川。大同故能濟大難,小同則可利涉小事而已。乾居五,柔居二,乾與柔似乎異,惟如此相應,乃所以為同,非如以水濟水之同也。同人于野,利涉大川,斯能與天合德。乾行,謂天之無私也。文明以健、中、正而應,學者宜理會此八字。其要雖在乎正之一字,就此中亦大有事。執夫正之一字而直情徑行,非所謂正也,須是知得委曲精詳之道理。惟文明以健、中、正而應,乃可謂君子正也。【並《易說》】

【原文】同人●象传:

象曰:天與火,同人。君子以類族辨物。

伊川先生曰:不云火在天下,天下有火,而云天與火者,天在上,火性炎上,火與天同,故為同人之義。君子觀同人之象,而以類族辨物,各以其類族辨物之同異也。若君子小人之黨,善惡是非之理,物情之離合,事理之異同,凡同異者,君子能辨明之,故處物不失其方也。《易傳》

藍田呂氏曰:類族辨物,大同而小異也。必有小異,然後有大同。如不容其異,必比同之,則勢有所不行。此墨氏尚同,所以不合乎聖人也。惟天與火雖同乎陽,然其體用固有異也。同人之時,志乎大則與天下共之,應以正則合乎理義,然後其道可以大同矣。

龜山楊氏曰:惟和者能大同於物,小人則同而不和。大同者,合異以為同也。居同人之時,不知類族辨物,則小人之同而已,非大同也。《易說》

兼山郭氏曰:陳相道許行之言,使市賈不二,國中无偽。孟子曰:物之不齊,物之情也。或相倍蓰,或相什百,或相千萬,子比而同之,是亂天下也。故類族辨物,乃所以盡同之之道也。《易說》

漢上朱氏曰:天體在上而火炎上,二五相與,天與火也同。人之道同而无間,如天與火然,故曰天與火同人。離,麗也,一隂麗於二陽,陽本乎天,炎上者類也,故君子以類族。然乾,陽物也,離,隂物也,其物各異,故君子以辨物。類族者合異為同,辨物者散同為異。《易傳》

新安朱氏曰:天在上而火炎上,其性同也。類族辨物,所以審異而致同也。《本義》

類族辨物,言類其族,辨其物。且如青底做一類,白底做一類,恁地類了時,同底自同,異底自異。問:類族辨物,如伊川說,則云各以其類族辨物之同異。如此,則是就類族上辨物也?先生曰:類族是就人上說,辨物是就物上說。天下有不可皆同之理,故隨它頭項去分别類族。如分姓氏,張姓同作一類,李氏同作一類。辨物,如牛類是一類,馬類是一類。就其異處以致其同,此其所以為同也。伊川之說不可曉。《語録》

東萊呂氏曰:天與火同人。天在上,火炎上,故謂之同。易之有象,與春秋同。下一與字,精神都在上,須是詳看,便見得是真同。若云火在天下,便不見同意。君子以類族辨物。大抵同之中自有異,不必求其異。如天同一天,而日月星辰自了然不可亂;地同一地,而山川草木亦了然不可亂;道同一道,而君臣父子自了然不可亂。此同人類族辨物之謂也。謂之同矣,而又謂之辨者,常人以同為同。如以剛遇剛,以柔對柔,則謂之同;如以水濟水,以火濟火,則謂之同。殊不知剛柔相應,水火相濟,乃為同。《易說》

又曰:天與火同人。君子以類族辨物,致廣大而盡精微。【己丑課程】

【原文】同人●初九:

初九:同人于門,无咎。

象曰:出門同人,又誰咎也。

伊川先生曰:九居同人之初而无繫應,是无所偏私,同人之公者也,故為出門同人。出門謂在外,在外則无私昵之偏,其同博而公如此,則無過咎也。出門同人于外,是其所同者廣,无所偏私,人之同也,有厚薄親疎之異,過咎所由生也。既無所偏黨,誰其咎之?【並《易傳》】

藍田呂氏曰:初九居同人之始,體剛而无應,志於大者也。志大則无所不同,誰與為咎乎?

龜山楊氏曰:居同人之初,不繫於私,應出門同人者也。雖未能同人于野,方之同于宗則裕矣,故无咎。《易說》

白雲郭氏曰:同人之始,未足以及遠,故言于門,知出而同人毋我者也,則无咎矣。出于門,則一東一西,一南一北,或達於大道,究四方萬里之遠,或困於窮途,止於五十步百步之間,是皆未可知也。吉凶悔吝,隨動以生,豈能究言之哉!此特能知出門之同,則无咎於其初也。誰咎者,人无咎我者也。《易說》

漢上朱氏曰:初九動,艮為門,人道同乎人者也。同人於門内,不若同人於門外之為廣也,故曰同人于門。初九動失正,宜有咎,四來同之,初四各得其正,盖善者人之所同,然其誰咎我哉!故曰出門同人,又誰咎也。《易傳》

新安朱氏曰:同人之初,未有私主,以剛在下,上无繫應,可以无咎,故其象占如此。《本義》

東萊呂氏曰:初九所謂出門同人,極有說。大扺天下之理本无間,惟人自以私意小智限隔。如居小屋之中,未出籓籬牆壁,若纔出得門外,便是大同。然若欲出門,必有其道,如遵陸必具車馬,涉川必辦舟楫。伊川已指出門之路,與人甚分明。文明則能燭理,故能明大同之義;剛健則能克己,故能盡大同之道。此四句道理,當詳味體認,使灼然可以出門,方是。《易說》

【原文】同人●六二:

六二:同人于宗,吝。

象曰:同人于宗,吝道也。

伊川先生曰:二與五為正應,故曰同人于宗。宗謂宗黨也。同于所繫應,是有所偏與,在同人之道為私狹矣,故可吝。二若陽爻,則為剛中之德,乃以中道相同,不為私也。諸卦以中正相應為善,而在同人則為可吝,故五不取君義。盖私比非人君之道相同,以私為可吝也。【並《易傳》】

藍田呂氏曰:六二獨應,其志狹吝,非同人之公也。

龜山楊氏曰:二繫於正,應同人于宗者也。宗,其親黨也,與同人于野異矣。然二五以中正而應,雖繫于宗,未至於凶也,故吝而已。《易說》

白雲郭氏曰:在卦論之,六二文明之性,固知同人之義。自爻觀之,其才至柔,不足與立,安能大同於物?是雖知之,力有所不能也。故彖之所論者,卦之德也;六二之所言者,爻之才也。然知同於五,不失上下之分,又以中正同中正,亦何異於宗黨,同於所尊者哉?然以同人之道論之,則小而吝矣。《易說》

漢上朱氏曰:二往同五,復成離;五來同二,復成乾。往來相同,乾、離各反其本宗。同人于宗,所同狹矣,吝道也。易傳曰:五不取君義,私比非人君之道。《易傳》

新安朱氏曰:宗,黨也。六二雖中且正,然有應於上,不能大同,而繫於私,吝之道也,故其象占如此。《本義》

問:同人卦六二與九五,柔剛中正,上下相應,可謂

盡善,却有同人於宗吝與先號咷之象,如何?先生曰:以其太好。兩者時位相應,意趣相合,只知款密,却无至公。大同之心未免繫於私,故有吝。觀二人同心,其利斷金;同心之言,其臭如蘭,固是他好處。然於好處猶有失,以其繫於私暱而不能大同也。大凡悔者自凶而之吉,吝者自吉而趨凶。《語録》

【原文】同人●九三:

九三:伏戎于莽,升其高陵,三歲不興。

象曰:伏戎于莽,敵剛也;三歲不興,安行也。

伊川先生曰:三以陽居剛而不得中,是剛暴之人也。在同人之時,志在於同卦,惟【一有二字一隂,諸陽之志皆欲同之。三又與之比,然二以中正之道與五相應,三以剛強居二五之間,欲奪而同之。然理不直,義不勝,故不敢顯發。伏藏兵戎於林莽之中,懷惡而内負不直,故又畏懼。時升高陵以顧望如此,至於三歲之久,終不敢興。此爻深見小人之情狀,然不曰凶者,既不敢發,故未至凶也。所敵者五,既剛且正,其可奪乎?故畏憚伏藏也。至於三歲不興矣,終安能行乎?【並《易傳》】

廣平游氏曰:伏戎于莽,欲以刼五之下接也。升其高陵,欲以扞二之上比也。二五以同德合,而九三居剛不中,不務德而欲以力爭,宜其三歲不興也。三在下體之上,有高陵之象,故曰升其高陵。其者,指三之本體也。《易說》

龜山楊氏曰:卦惟一隂,衆陽宗之,以為同也。九三重剛而不中,故伏戎于莽,升其高陵,據隂以陵上也。居同人之三,上陵下據,害乎同者也,義不直矣。方乾道上行,而九五以剛健中正居其上,非三之所能陵也,故伏戎而已。不能興戎以為敵也,故曰三歲不興,安行也。安行,不遽之辭。《易說》

白雲郭氏曰:有得同人之道者,于野是也,郊庶幾焉;失其道者,大師相遇是也,伏戎甚矣。九三之爻,居下卦之極,性剛而炎上,其暴可知也。然同人有道,力不能強,雖使伏戎升高,經時累年,肆其強暴,雖二之柔,終不可得而同也,況九五之剛敵乎!故至於三歲之久而不能興也,宜矣。安行者,行將安之也。伏戎,不敢顯發也。升高,畏而顧望之意。伊川曰:此爻深見小人之情狀,然小人欲以此道同人,難矣。《易說》

漢上朱氏曰:離為甲胄,為戈兵。三動有震、巽、艮之象。震、巽草木,莽也。艮為山,在下體之上,陵也。震為足,巽為高,升於高,陵也。三不動,則伏戎于莽。言九三剛而不中,不能同人,與五爭應。二者五之所同,九三貪其所比,據而有之,故伏戎于莽。將以攻五,慮其不勝,又升高陵而望焉。然五陽剛,居尊位,二本同五,非三之所當有,於義屈矣。故望其敵,知不可犯也;反於中,知義不可行也。乃退而守下,比於二,二亦自若。然則非道而同乎人者,動而爭之,不可得也;不動而比之,不可得也。奚益矣,終豈能行哉?故曰:伏戎于莽,敵剛也。三歲不興,安行也?乾為歲,三歲,三爻也。《易傳》

新安朱氏曰:剛而不中,上无正應,欲同於二而非其正,懼九五之見攻,故有此象。安,行也,言不能行。《本義》

○問:伏戎于莽,升其高陵,如何?先生曰:只是伏於高陵之草莽中,三歲不敢出,與九四乘其墉,皆為剛盛而高。三欲同於二,而懼九五之見攻,故升高伏戎欲敵之,而五陽方剛不可奪,故三歲不興,而象曰不能行也。四欲同於二,而為三所隔,故乘墉攻之,而以居柔,遂自反而弗克,而象曰義弗克也。程傳謂升高陵有升高顧望之意,此說雖巧,恐非本意。《語録》

東萊呂氏曰:同人:九三,伏戎于莽,升其高陵,三歲不興。易傳云:此爻深見小人之情狀。所以深見小人之情狀者,豈鈎距揣摩而得之哉?【己丑課程

【原文】同人●九四:

九四:乘其墉,弗克攻,吉。

象曰:乘其墉,義弗克也。其吉,則困而反則也。

伊川先生曰:四剛而不中正,其志欲同。二亦與五為仇者也。墉,垣所以限隔也。四切近於五,如隔墉耳。乘其墉,欲攻之,知義不直而不克也。苟能自知義之不直而不攻,則為吉也。若肆其邪欲,不能反思義理,妄行攻奪,則其凶大矣。三以剛居剛,故終其強而不能反。四以剛居柔,故有困而能反之義,能反則吉矣。畏義而能改,其吉宜矣。所以乘其墉而弗克攻之者,以其義之弗【一作不】,克也。以邪攻正,義不勝也。其所以得吉者,由其義不勝,困窮而反於法則也。二者,衆陽所同欲也。獨三、四有爭奪之義者,二爻居二、五之間也。初終遠,故取義别。【並《易傳》】

藍田呂氏曰:三、四不中,與五爭,二以私同人而有邪心,以力争而不以義勝者也。三又居下卦之上,剛而不中,驕亢忮賊者也。忮賊之心,將潛以害物,故伏戎于莽。驕亢之心,惟自大以凌物,故升其高陵。由是以求同人,人莫之與,何可久乎?故雖三歲,卒莫之興也。四雖不中,然以陽居隂,困而知反者也。既與五爭,又與三競,以上攻下,乘其墉也。困而知反,卒不克攻,猶愈於三,故保其吉。

龜山楊氏曰:六二柔順中正,為一卦之主,衆之所欲同也。九三切比之,而九四居其上,乘其墉者也。九四剛健而不中正,雖乘其墉,義弗克矣。然以剛居柔,非恃強以攻之也,知自反而不縮,則困而反則矣,所以吉而不至於凶也。《易說》

白雲郭氏曰:同人之時,以一隂欲同衆陽,而衆陽亦欲同於二也。三、四居二、五之間,故有争奪之象,亦以見君子志於大同,而小人之私於同己者也。說者謂九四乘其墉而欲攻五,或謂欲攻三,不克而困,反於則乃吉。夫三可攻者也,弗克攻,反非吉矣。謂攻五者,其理尤悖。且乘墉之逼,過於伏戎于莽之遠也;弗克之攻,過於升高陵之不興也。是則強暴悖逆,過九三遠矣。況君臣大分,一有犯焉,困而反,則何吉之有?而曰弗克攻,吉者,何哉?盖九四近君之地,聖人言其地近易攻,如在其墉間,勢可攻也,非若于莽之遠不能攻也。弗克攻者,言其勢可攻而不攻也。勢可攻而不攻,知君臣之大分也。知君臣之大分,是以吉也。然九四无應,居三、五二剛之間,為多懼之地,困窮甚矣。窮斯濫,小人之常情也。九四雖困而反能守,則君子固窮者也,異於小人之情矣,豈所謂利君子貞者乎?不然,一乘其墉,終身无可吉之道,故知乘墉如升堂入室,皆親近之意,非必真乘其墉而攻之。四爻言此,深罪三之伏戎也。然伊、周示大信於天下後世,必无乘墉弗攻之議。觀漢帝驂乘之憚,蜀主臨終之言,則霍光與亮不幾於乘墉弗攻之人與?《易說》

漢上朱氏曰:九三動而爭,二成坤,土在内外之際,墉也。九四乃欲擣虚,自外乘之,故曰乘其墉。四動入坎險,有弓矢相攻之象,故曰攻。三非犯己,二非己應,雖乘墉入險,豈其宜哉!故曰乘其墉,義弗克也。三動四乘之成坎,四動上復乘之成兌,兌、坎,困象也,故曰困弗克。攻則已矣,何謂吉?吉者,正也。謂其乘墉入險,力已盡而二不應,困而知反,反而不失其則也,是以吉。則者,理之正,天地萬物之所不能違者,豈勢力所能奪哉!古易本云:反則得則,得則吉也。一本云:反則得,得則吉也。定本作其吉則困而反則也。《易傳》

新安朱氏曰:剛不中正,又无應與,亦欲同於六二,而為三所隔,故為乘墉以攻之象。然以剛居柔,故有自反而不克攻之象。占者如是,則是能改過而得吉也。乘其墉矣,則非其力之不足也,特以義之弗克而不攻耳。能以義斷,困而反於法,則故吉也。【並《本義》】

【原文】同人●九五:

九五:同人,先號咷而後笑,大師克,相遇。

象曰:同人之先,以中直也;大師相遇,言相克也。

伊川先生曰:九五同於二,而為三、四二陽所隔。五自以義直理勝,故不勝憤抑,至於號咷。然邪不勝正,雖為所隔,終必得合,故後笑也。大師克相遇,五與二正應,而二陽非理隔奪,必用大師克勝之,乃得相遇也。云大師,云克者,見二陽之強也。九五君位,而爻不取人君同人之義者,盖五專以私暱應於二,而失其中正之德。人君當與天下大同,而獨私一人,非君道也。又先隔則號咷,後遇則笑。【一有正字】。是私暱之情,非大同之體也。二之在下,尚以同于宗為吝,況人君乎?五既於君道无取,故更不言君道,而明二人同心,不可間隔之義。繫辭云:君子之道,或出或處,或默或語,二人同心,其利斷金。中誠所同,出處語默无不同,天下莫能間也。同者,一也。一不可分,分乃二也。一可以通金石,冒水火,无所不能入,故云其利斷金。其理至微,故聖人贊之曰:同心之言,其臭如蘭。謂其言意味深長也。先所以號咷者,以中誠理直,故不勝其忿切而然也。雖其敵剛強,至用大師,然義直理勝,終能克之,故言能相克也。相克,謂能勝見二陽之強也。【並易傳】。

横渠先生曰:二與五應,而為它閒,已直人曲,望之必深,故號咷也。師直而壯,義同必克,故遇而後笑。【易說】。

龜山楊氏曰:六二,五之正應也。二陽乘之而不得同,故先號咷。大師克之而相遇,故後笑。九五以乾健中正而得尊位,故稱大師。理直義勝,故能克。雖處尊位,而暱繫於私應,不能通天下之志而大同之,非君人之道也。故以二人同心,出處語默之義言之,雖克相遇,止於後笑而已,亦不言吉也。【易說】。

兼山郭氏曰:九五文明以健,中正而應,所謂二人同心者也。故以心同者,未嘗不合;以迹同者,未嘗不睽。古之為道者亦然。故顔子以德,禹以功,孟子謂禹、稷、顔回同道是也。況乎矜勢利,尚詐力,能得志於斯時乎?孟子曰:以力假仁者霸,霸必有大國;以德行仁者王,王不待大。是九三、九四之所尚,不能克二、五之中正也明矣。孔子曰二人同心,其利斷金是也。春秋之時,征伐會盟,徧於天下,或兵車以摟其衆,盟誓以要其心,然而口血未乾,逡巡而去者,皆是也。獨齊侯、衛侯胥命于蒲,由是而終身不相侵伐。彼約言而退,較之載書㰱血之心,固不可論其重輕,然於同心之言,其臭如蘭,亦庶幾矣。雜卦曰:同人,親也。九五有應於六二,是以先號咷而後笑。親寡,旅也。上九无應於九三,是以先笑而後號咷。非特時之異也,於爻亦有取之耳。《易說》

白雲郭氏曰:九五之君,能盡于野之道,則亨矣。而其私在於六二,安足以盡同人之道哉?故九三伏戎升高,亦有以致之也。然方其為三所間,則憤抑而號咷;及其克而同也,則歡然而笑。以此見其私於一人,非大有為之道,所可取者,特斷金之利,同心之言而已。終以大師克之,其於同人之道,亦未優乎?故象言二五之同,其先本以中直之道,而反至於大師相遇,以失于野之亨也。九五之君,私其應如此者,无它焉,盖乾剛在上,而離明在下,剛有餘而明不足故也,與大有之君異矣。《易說》

漢上朱氏曰:三伏戎于莽,四乘其墉,動而爭。二五成巽、震、坤,坤為喪,巽為號,震為聲,號咷也。二非三四之所能有,三四不動,二自往同於五,離目動為笑,理之所同,非爭之所能得,非不爭之所能亡,故曰九五。同人先號咷而後笑,當三四動時,九五若動而爭之,非用大師不能克。三四之強而與二相遇,坤為衆,自上入險而克三,三亦自下而克五,有師之象,言用力如是其難,始克相遇,遇非會之正也,故曰用大師。克相遇,言相克也。三五相克而與二遇,豈會之正哉?王弼謂執剛用直,不能使物自歸,是也。然同人之先號咷,何耶?曰:以中直也。直者,乾之動也,理之所在也。理直矣,三四抑之,望人者深,故號咷也。觀乎所同,物情見矣。故不得其所同則怨,怨而无告,則號咷隨之。豈惟人哉?鳥雀亡其類,則啁啾而鳴;犬獸亡其羣,則躑躅而悲。未有失其所同,不如同人之先者也。易傳曰:九五君位。而爻不取人君同人之義者,盖人君當與天下大同,而五專以私暱應於二,失其中正之德,非君道也。又先隔則號咷,後遇則笑,乃私暱之情,非大同之體也。二之在下,尚以同于宗而為吝,況人君乎?《易傳》

新安朱氏曰:五剛中正,二以柔中正,相應于下,同心者也。而為三、四所隔,不得其同。然義理所同,物不得而間之,故有此象。然六二柔弱,而三、四剛強,故必用大師以勝之,然後得相遇也。直,謂理直。《本義》

【原文】同人●上九:

上九:同人于郊,无悔。

象曰:同人于郊,志未得也。

伊川先生曰:郊在外而遠之地,求同者必相親相與。上九居外而无應,終无與同也。始有同,則至終或有睽悔。處遠而无與,故雖无同亦无悔。雖欲同之志不遂,而其終无所悔也。居遠莫同,故終无所悔。然而在同人之道,求同之志不得遂,雖无悔,非善處也。【並《易傳》】

龜山楊氏曰:同人于野,亨。上九同人于郊,止于无悔而已,何也?盖以一卦之義言之,則于野无暱比之私焉,故亨。上九居卦之外而无應,不同乎人,人亦无同之者,則静而不通乎物也,故无悔而已。以吉凶悔吝生乎動故也。《易說》

白雲郭氏曰:郊之與野,其庶幾乎!然上九非有為之位,其自為則善矣。所以同天下之道,則未弘也。故无悔者,言自為也。志未得者,不能同天下之大也。上九遠於有事之地,故言于郊也。夫同人之道甚大,六爻皆非其才。自卦觀之,以人同天,以隂同陽,以有為同无事,則同人之義可得矣。謂之于野者如此。《易說》

漢上朱氏曰:上九在外,遠於二,未得志也。動而得正,内同九三,雖未得二,不為无所同也,故動而无悔。九二乾天際,而在内外之交,有郊之象。同人于剛健之爻,三伏戎,四乘墉,五用大師。上九遠於二,處不爭之地,動而无悔,九三自至。同人之義,其在於不與物爭,而物情自歸乎!《易傳》

新安朱氏曰:居外无應,物莫與同,然亦可以无悔,故其象占如此。郊在野之内,未至於曠遠,但荒僻无與同耳。《本義》

合訂刪補大易集義粹言卷十七

欽定四庫全書

 

【资料录入】:丁不二

【初次点校】:暫無

【再次点校】:暫無

【负责版主】:待申请

【点校底本】:欽定四庫全書第45-46册•經部•易类39-40(文渊阁本)

相关推荐

雷山小过卦爻辞原文译文注释详解,周易雷山小过卦辞爻辞解读

雷山小过卦是周易六十四卦中的第六十二卦,这里给大家整理易经雷山小过卦全面的卦辞、爻辞原文、译文、注释及白话详解方面的内容,是卦象研究、爻辞断卦的重要依据,供爱好者参考。第一部分:雷山小过卦卦辞原文、译文及注释详解第二部分:雷山小过卦爻辞原文

转载随笔 147 2023-12-19

泽地萃卦九四爻动变详解,泽地萃卦九四爻辞详解:大吉,无咎。

一、泽地萃卦九四爻辞及爻辞释义1、泽地萃卦九四爻辞3、泽地萃卦九四爻爻辞释义二、泽地萃卦九四爻动变解卦吉凶三、泽地萃卦九四爻动变卦解析九四爻动变得周易第8卦:水地比。四、泽地萃卦九四爻爻辞详解1、泽地萃卦爻辞九四释意:4、泽地萃卦爻辞九四爻

转载随笔 85 2023-12-19

周易第六卦讼卦上九爻详解 或锡之鞶带,终朝三褫之。

周易第六卦详解第六卦初六爻详解第六卦九二爻详解第六卦六三爻详解第六卦九四爻详解第六卦九五爻详解第六卦上九爻详解上九爻动变得周易第47卦:泽水困。这个卦是异卦(下坎上兑)相叠。上九爻的含义讼卦第六爻人生启示从卦象上看,上九以阳爻居柔位,失位,

转载随笔 140 2023-12-19

周易第四十五卦萃卦九四爻详解 大吉,无咎。

周易第四十五卦详解第四十五卦初六爻详解第四十五卦六二爻详解第四十五卦六三爻详解第四十五卦九四爻详解第四十五卦九五爻详解第四十五卦上六爻详解从卦象上看,九四下临坤卦,坤为众,众人聚合支持九四,所以说“大吉”。象辞意思是:占卜大吉大利才能没有灾

转载随笔 141 2023-12-18

易经六十四卦详解:第二十五卦 无妄卦

今天共同学习《易经》第二十五卦:无妄卦《序卦传》曰:“复则不妄矣,故受之以无妄。意思是《象辞》说:无妄卦的卦象是震(雷)下乾(天)上,好比在天的下面有雷在运行之表象,雷在天下运行,万物都不可以虚妄。初九,无妄,往吉。

转载随笔 115 2023-12-18
微信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