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位多功之位(柔中);变坎错离综坎。
六五:敦复,无悔。
象曰:敦复无悔,中以自考也。
六五,敦复,无悔。
朱熹:以中顺居尊,而当复之时,“敦复”之象,”无悔”之道也。
程传:六五以中顺之德处君位,能敦笃于复善者也,故“无悔”。虽本善,戒亦在其中矣。阳复方微之时,以柔居尊,下复无助,未能致亨吉也,能“无悔”而已。
项安世曰:《临》以上六为“敦临”,《艮》以上九为“敦艮”,皆取积厚之极。《复》于五即言“敦复”者,《复》之上爻,迷而不复,故《复》至五而极也。卦中复者五爻,初最在先,故为“不远”;五最在后,故为“敦”。
蔡渊曰:“敦”,厚也。《坤》象复主初阳,五虽与初无系,而处位得中,能自厚于复者也,可以“无悔”。
李简曰:初九阳刚,君于之道也。相应相比者复之易,二与四是也;远而非应者复之难,六五所以称“敦复”。“敦复”者,厚之至也。不与初应,本当有悔,以其能复,是以“无悔”。
胡炳文曰:“不远复”者,善心之萌。“敦复”者,善行之固。故初九”无祗悔”,“敦复”则可“无悔”矣。“不远复”,入德之事也。“敦复”,其成德之事与。
敦复无悔,中以自考也。
朱熹:“考”,成也。
程传:以中道自成也。五以阴居尊,处中而体顺,能敦笃其志,以中道自成,则可以“无悔”也。自成,谓成其中顺之德。
王安石曰:能以中道自考,则动作不离于中。
邱富国曰:二四待初而复,故曰“下仁”,曰“从道”,五不待初而复,故曰“自考”。
李简曰:“中以自考”,非自有降衷之性,则亦不能成此德也。
粱寅曰:中以自考,言以其有中德,故能自考其善不善也。
子夏易传;逺陽過,應悔之道也。安而守中,志能自考也。自考也者,窮其理而盡其性也。故逺以復之,厚於德也。故無咎矣。
侯果曰:坤为厚载,故曰“敦复”。体柔居刚,无应失位,所以有悔。能自考省,动不失中,故曰“无悔”矣。
六五。敦复。无悔。
[译文]六五,敦厚地回复,没有悔恨。
《象》曰:敦复无悔,中以自考也。
[译文]《象传》说:敦厚地回复,没有悔恨,说明六五能够以中道反省考察自己。
[提示]品格敦厚,有利于回复于阳。
六五以柔爻居尊位,持中而不偏;又处于坤体之中,而坤地是厚实的象征。所以六五能够敦厚诚恳地一心向善,回复于阳。本来,由于六五与初九阳刚无比应关系,处于阳气回复之时,应该有悔的;但是由于六五居中而且能复,以中道作自我考察,调整自己的行为,品格敦厚,也是一个有利的因素。这样也就变“有悔”为“无悔”了。正像唐代大诗人杜甫的两句诗所写:“葵藿倾太阳,物性固莫夺。”能否回复于阳,外部的条件固然不可忽视,内在的秉性尤其能起决定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