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位多凶之象(失正);变乾错坤综乾。
六三:得敌、或鼓、或罢,或泣、或歌。
象曰:可鼓或罢,位不当也。
六三,得敌,或鼓,或罢,或泣,或歌。
朱熹:“敌”,谓上九信之穷者,六三阴柔不中正,以居说极,而与之为应,故不能自主,而其象如此。
程传:“敌”,对敌也,谓所交孚者,正应上九是也。三四皆以虚中为成孚之主,然所处则异。四得位居正,故亡匹以从上,三不中失正,故“得敌”以累志,以柔说之质,既有所系,惟听信是从,或鼓张,或罢废,或悲泣,或歌乐,动息忧乐皆系乎所信也。惟系所信,故未知吉凶,然非明达君子之所为也。
刘牧曰:人惟信不足,故言行之间,变动不常如此。
李简曰:六三之得敌,以其有私系之心也。
李光地:诸爻独三上有应,有应者,动于外也,非中孚也。人心动于外,则忧乐皆系于物,鼓罢泣歌,喻其不能坦然自安,盖初力虞燕之反也。
或鼓或罢,位不当也。
程传:居不当位,故无所主,唯所信是从,所处得正,则所信有方矣。
俞琰曰:六三居不当位,心无所主,故“或鼓或罢”而不定,若初九则不如是也。
子夏易传;三與四皆為敵,三應於上,四巽於下,對而為敵,鼔以戰之。四附上而大不敢當也,或罷之矣。不勝而懼,或泣之矣。四不我争,歡巳志獲,或歌之矣。柔徳之薄,不量其勢,不當於位,不正於分也。
荀爽曰:三四俱阴,故称“得“也。四得位,有位。故鼓而歌。三失位,无实。故罢而泣之也。
《象》曰:或鼓或罢,位不当也。
王弼曰:三四俱阴,金木异性,敌之谓也。以阴居阳,自强而进,进而碍敌。故‘或鼓“也。四履正位,非三敌所克,故“或罢”也。不胜而退,惧见侵陵,故“或泣”也。四履谦巽,不报仇敌,故“或歌”也。歌泣无恒,位不当也。
六三,得敌,或鼓或罢,或泣或歌。
[译文]六三,内心不诚,树起对立面,忽而击鼓进攻,忽而疲惫败退,忽而因惧怕敌人反攻而悲泣,忽而因敌人不加侵害而欢歌。(罢:通“疲”,疲惫。)
《象》曰:或鼓或罢,位不当也。
[译文]《象传》说:忽而击鼓进攻,忽而疲惫败退,这说明六三居位不当。
[提示]行动无常,不能自安。
六三以阴柔之质居于阳位,失其正,导致心意不诚,甚至将六四当作敌人。而且六三很不安分,轻视六四,有躁动之象,故而击鼓进攻,采取断然而又盲目的行动。
六四履正承尊,以六三的实力恐怕是难以战胜的。
是的。‘所以六三的冒然进攻不能奏效,只能疲惫败退。同时又害怕六四的反攻,六三不禁忧惧哭泣起来,但六四阴柔守正,不会加以侵害,六三又无忧而欢歌了。
六三因居位不当,其言行举止,喜怒哀乐,完全系诸外物,而且不自量力,进退无恒。
在日常生活中,六三这样的人心意不诚,有太多的私心杂念,往往多方投机钻营,言行无常,但是终将徒劳无益,白白浪费了许多精力。爻辞把一个心无诚信之人的态度描画得淋漓尽致。
范仲淹当年在岳阳楼上吟咏“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一个人只要有诚信之德,就能够坦然面对一切,做到心有所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