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位多誉之时(中正);变巽错震综兑。
六二:鸿渐于盘,饮食衎衎,吉。
象曰:饮食衎衎,不素饱也。
六二,鸿渐于磐,饮食衎衎,吉。
朱熹:“磐”,大石也。渐远于水,进于干而益安矣。“衎衎”,和乐意。六二柔顺中正,进以其渐,而上有九五之应,故其象如此,而占则“吉”也。
程传:二居中得正,上应于五,进之安裕者也,但居渐故进不速。“磐”,石之安平者,江河之滨所有。象进之安,自“干”之“磐”,又渐进也。二与九五之君,以中正之道相应,其进之安固平易莫加焉。故其“饮食”和乐“衎衎”然,“吉”可知也。
胡炳文曰:艮为石,故有“磐”象。鸿食则呼众,饮食衎衎和鸣,初之“小子”,“厉有言”,危而伤也。二“饮食衎衎”,安且乐矣,时使之然也。在初则无应,在二则柔顺中正,而上有九五之应也。
饮食衎衎,不素饱也。
朱熹:“素饱”,如《诗》言“素餐”,得之以道,是不为徒饱而处之安矣。
程传:爻辞以其进之安平,故取饮食和乐为言,夫子恐后人之未喻,又释之云中正君子,遇中正之主,渐进于上,将行其道以及天下,所谓“饮食衎衎”,谓其得志和乐,不谓空饱饮食而已。“素”,空也。
龚焕曰:二以中正应五而得禄,非尸位素餐者比,故食之衎衎而乐也。
李光地:六爻以“鸿”取进象,自水涯以至山上,自远而近,自下而高也。“干”为最远,是士之将进而不苟进者,故在《诗》曰:“置之河之干兮,彼君子兮,不素餐兮。”二虽近为时用,“渐于磐”矣,而不忘不索餐之义,所谓达不变塞者也。
子夏易传;磐非鴻之所處,二非三之所得,今托之矣,非安也。得位相止,飲食且樂,可飽也。
虞翻曰:艮为山石。坎为聚,聚石称磐。初已之正,体噬嗑食,坎水阳物,并在颐中,故“饮食衎衎”。得正应五,故“吉”。
《象》曰:饮食衎衎,不素饱也。
虞翻曰:素,空也。承三应五,故“不素饱”。
六二,鸿渐于磐,饮食衎衎,吉。
[译文]六二,大雁渐渐飞到磐石之上,稳固安全,并且有吃有喝,和乐欢畅,可获吉祥。(磐:音pan,磐石,水边的大石头。衎衎:音kan kan,和乐的样子。)
《象》曰:饮食衎衎,不素饱也。
[译文]《象传》说:有吃有喝,欢乐和畅,说明六二并不是白吃饭不干事情。(素:空,白。)
[提示]稳如磐石,和乐得志。
初六只是“鸿渐于干”,而六二更进一步,已是“鸿渐于磐”,渐进于磐石之上,获得安稳之所。地位的巩固已如磐石之安,生活的富裕也就在情理之中了,有吃有喝,欢乐和畅,自然吉祥如意。不过,六二并不是无功受禄。《象传》说“饮食衎衎,不素饱也”,“不素饱”就是不白吃饭,这就说明六二是靠自己的升进之功而获得如此荣禄的。
六二究竟有何功劳?
六二为阴柔居中之臣,远应九五阳刚之君,以阴辅阳,克尽臣道,治理得国家如磐石之安,以功诏禄,当然不是白吃饭。孔子担心人们会误解爻义,特在《象传》中加以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