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济九四
人位多惧之地(失正);变艮错兑综震。
九四:贞吉,悔亡,震用伐鬼方,三年有赏于大国。
象曰:贞吉悔亡,志行也。
九四,贞吉,悔亡,震用伐鬼方,三年有赏于大国。
朱熹:以九居四,不正而有“悔”也。能勉而贞,则“悔亡”矣。然以不贞之资,欲勉而贞,非极其阳刚用力之久不能也,故为“伐鬼方”三年而受赏之象。
程传:九四阳刚,居大臣之位,上有虚中明顺之主。又已出于险,《未济》已过中矣,有可济之道也。济天下之艰难,非刚健之才不能也,九虽阳而居四,故戒以贞固则吉而“悔亡”。不贞则不能济,有悔者也。“震”,动之极也。古之人用力之甚者,“伐鬼方”也。故以为义。力勤而远伐,至于三年,然后成功,而行大国之赏,必如是乃能济也。济天下之道,当贞固如是。四居柔,故设此戒。
俞琰曰:“震用伐鬼方”者,震动而使之惊畏也,《诗·时迈》云,“薄言震之,莫不震叠”,与此震同。
李光地:此“伐鬼方”,亦与《既济》同,而差一位也。“三年克之”,是已克也。“震用伐鬼”,是方伐也。“三年有赏于大国”,言三年之间,赏劳师旅者不绝,非谓事定而论赏也。与《师》之“王三锡命”同,不与《师》之“大君有命”同。
又李光地:三四非君位,而以高宗之事言者,盖《易》中有论时者,则不论其位。如《泰》之论平陂之运,而利于艰贞。《革》之论变革之道,而宜于改命。皆以上下卦之交时义论之也。
贞吉悔亡,志行也。
程传:如四之才与时合,而加以贞固,则能行其志,吉而悔亡,鬼方之伐,贞之至也。
俞琰曰:爻以六三为未济,则九四其济矣,是以其志行也。
子夏易传;未濟征凶,柔居中,力小不?濟也。有委任之道焉,未濟當位,志在乎濟,而奉其上得正之吉也。而遂其志焉。何逼近之悔乎,將盡力以功,震其未濟,故伐鬼方,三年乃克,而受國矣。初以勤奉主,終以功獲賞,有終濟之義也。
虞翻曰:动正得位,故吉而悔亡矣。变之震,体师:坤为鬼方。故“震用伐鬼方”。坤为年,为大邦,阳称赏,四在坤中,体既济离三,故“三年有赏于大邦”。
《象》曰:贞吉悔亡,志行也。
案:坎为志,震为行,四坎变震,故“志行也”。
九四,贞吉,悔亡。震用伐鬼方,三年有赏于大国。
[译文]九四,守持正固可获吉祥,悔恨消失。以雷霆震动之势讨伐鬼方,历经三年战争胜利,被封赏为大国诸侯。
《象》曰:贞吉悔亡。志行也。
[译文]《象传》说:守持正固可获吉祥,悔恨消失,说明九四立志于求济的行动。
[提示]坚持不懈,或获成功。
九四已脱离下卦坎险进入上卦离明,总体说来命运已开始改变,未济将有可济的希望。但九四以阳居阴,处位不正,仍然有悔,须守持正固方可获吉,消除悔恨,故爻辞戒之以“贞吉”。
九四处在未济之时,要真正地守正除悔,不能靠坐等,而应奋起斗争,立志于求济的行动,这就是<象传>所言“贞吉悔亡,志行也”之意。
是的。天上不会掉下馅饼,要想拯救未济走向既济,就要全力以赴投入艰苦卓绝的斗争,像爻辞所比喻的那样,以雷霆震动之势讨伐鬼方,坚持不懈地战斗三年必能取得胜利,获得封赏。
既济卦九三也以伐鬼方为喻,与未济九四有无不同?
既济九三倒转过来就是未济九四,故其喻象相同,不过既济九三与未济九四两爻喻意各有侧重。既济已处于事成之时,言高宗伐鬼方之事,只是说明胜利来之不易,故在胜利之后要谨慎行事,“勿用小人”。未济处事未成之时,举伐鬼方之事,意在说明要经过艰苦斗争才能转向既济;而三年得胜更是强调斗争的艰巨性、持久性,劝勉九四拼搏到底;“有赏于大国”则说明只要坚持不懈,必可获得成功。
看来未济至此,坚冰已经打破,航道已经开通,胜利在即,曙光在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