姤卦九三
人位多凶之象(当位);变坎错离综坎。
九三:臀无肤,其行次且,厉,无大咎。
象曰:其行次且,行未牵也。
九三,臀无肤,其行次且,厉,无大咎。
朱熹:九三过刚不中,下不遇于初,上无应于上,居则不安,行则不进,故其象占如此。然既无所遇,则无阴邪之伤,故虽危“厉”而“无大咎”也。
程传:二与初既相遇,三说初而密比于二,非所安也。又为二所忌恶,其居不安,若臀之无肤也。处既不安,则当去之。而居《姤》之时,志求乎遇,一阴在下,是所欲也。故处虽不安,而“其行”则又“次且”也。“次且”,进难之状,谓不能遽舍也。然三刚正而处巽,有不终迷之义,若知其不正而怀危惧,不敢妄动,则可以“无大咎”也。非义求遇,固已有咎矣。知危而止,则不至于大也。
李简曰:居则臀在下,故《困》初六言“臀”。行则臀在中,故《夬》、《姤》三四言“臀”。
李光地:“臀无肤”之义,与《夬》四同,“其行次且”,志欲制阴也。非其位任,而欲制之,有危道焉,然于义则无咎。
其行次且,行未牵也。
程传:其始志在求遇于初,故其行迟迟。“未牵”,不促其行也,既知危而改之,故未至于大咎也。
郭雍曰:“无肤”“次且”之厉,盖未尝牵勉,而妄行焉,是以至此。
李光地:《易》中言“牵”者,自《小畜》至此,皆当为牵制之义。
子夏易传;求初之,合二已,得矣,胡獲焉。坐而不安,行而不正,牽繫其柔而未得也。以其不獲也。而止於位,故免於爭競之患雖,危而无大咎也。
虞翻曰:夬时动之坎,为臀。艮为肤。二折艮体,故“臀无肤”。复震为行,其象不正,故“其行趑趄”。三得正位,虽则危厉,故“无大咎”矣。
案:巽为股,三居上,臀也。爻非柔,无肤,行趑趄也。
《象》曰:其行次且,行未牵也。
虞翻曰:在夬失位,故牵羊。在姤得正,故“未牵也”。
九三,臀无肤,其行次且,厉,无大咎。
[译文]九三,臀部没有皮肤,行动犹豫不决,有危险,但没有大的咎害。(次且:音z ju,也作“趑趄”,想前进又不敢前进,犹豫不决。)
《象》曰:其行次且,行未牵也。
[译文]《象传》说:行动犹豫不决,说明九三没有真正去牵制初六。
[提示]知危而改可以无咎。
“臀无肤”与“包有鱼”一样,都是比喻的说法。你是否能联系九三的爻象来谈一谈?
九三过刚不中,上无应,下无遇,本应安分守己,但九三却存有求遇于初六的想法;尽管这一想法只是一闪念,却造成了九三进退失据的危险局面,就如同臀部没有皮肤,坐也难,走也难。不过九三毕竟居位得正(阳爻居阳位),经过犹豫不决,终于能知危而改,免遭阴邪之伤,故虽危“厉”而“无大咎”。
说的是。《象传》说“其行次且,行未牵也”,正是强调九三虽动过求遇于初六的念头,但由于居位得正,知其与初六无应,故犹豫不决,进而知危能改,终未去牵制初六,避免了不正当的遇合,这样一来,自然也就没有大的咎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