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海经》,来自远古的记忆

旧版内容| 2023-02-23| 0
《山海经》,来自远古的记忆

地球已经存在了四十六亿年

在这颗蔚蓝色的星球上,从三叠纪到白垩纪,恐龙生活了一亿六千五百万年

据说人类是在恐龙灭绝六千万年后出现,只有五百万年的历史

如果把地球的历史比作二十四小时,我们就出现在最后的三秒钟。

人类在诞生之初并不是独一无二的,已知的就有智人、尼安德特人和其他人类物种

作为唯一生存发展至今的智人后代,我们所有的女性祖先都来自二十万年前的线粒体夏娃,所有的男性祖先都来自七万年前的科学亚当。

《人类简史》里有一个观点说:我们的祖先智人之所以能够取代尼安德特人,是因为在进化过途中产生了一个关键突变:学会了讲故事。

和尼安德特人不同,智人不仅能营造虚构的事物,还能够互相传达、共同相信一些看不见摸不着的概念,比如血缘,道德观,宗教等等。只有所有人都相信一件虚构故事的时候,才能达成大规模协作。

也可以说,人类文明的开端,就是几个智人祖先,围坐在洞穴的火边,用不怎么利落的语言,讲出人类的第一个故事。

时至今日,我们对儿童最好的教育方式,依然是:讲故事。

《山海经》,来自远古的记忆

我们的故事,就从这里开始吧~

很久很久以前,大冰河时期,地球被厚厚的冰雪覆盖,一年只有冷暖两季。

海平面极低,冰封的海水几乎把所有的陆地都相连在一起。

因为寒冷,远古人类只能生活在非洲的中部靠近赤道的一小片陆地上

他们在洞穴里钻木取火,使用简单的石器和木器狩猎。

他们的寿命很短,通常活不过二十五岁。只是凭借着野兽的本能,团结在一起苦苦求生。

《山海经》,来自远古的记忆

距今七万年前,第四季冰河期末期,冰雪消融的地球再次活跃,大陆板块之间碰撞挤压,全球的火山几乎同时开始了猛烈的喷发。

位于东南亚印度尼西亚的苏门答腊岛上的多巴火山是全球第二大超级火山,多巴湖是多巴火山的火山口。

《山海经》,来自远古的记忆

多巴湖,海拔905米,长90公里,宽30公里,总面积超过1100平方公里,最深处505米,是世界上最大的火山湖。

距今63500年前,多巴火山开始了人类历史上最大规模的喷发。

《山海经》,来自远古的记忆

火山爆发持续了七天,释放的能量高达十亿吨TNT炸药,喷出的熔岩总量超过2800立方千米。

大量火山灰和烟雾进入大气层,随着大气环流覆盖了大半个地球,太阳辐射被隔断减弱。全球温度在之后六年间下降了3至3.5摄氏度,导致地球再次进入了至少几千年的小冰川时期。

仅格陵兰地区的冰雪厚度就增加到 1600 多米,逐渐演变成格陵兰冰川大陆。

全球火山,包括非洲东部靠近赤道的,人类聚居地附近的乞力马扎罗火山,几乎同时都在猛烈喷发,到处是冲天而起的火柱、肆意流淌的熔岩,末日来临。

《山海经》,来自远古的记忆

距今6500万年前,白垩纪,古新世,

一颗小行星撞击在墨西哥的尤卡坦半岛,支配地球一亿六千万年的恐龙灭绝。

超级火山的爆发对地球的破坏程度可能是小行星撞击地球威力的 10 倍!

《山海经》,来自远古的记忆

融化的冰雪,在加拿大北部落基山脉地区,形成了一个比北美五大湖还要大的超级大湖,湖水随着气温上升突然冲破了冰坝,6000立方千米的冰水冲刷了一千多公里后注入海洋,使全球海平面迅速上升了130米,从而形成了史前全球性的一次超级大洪水。

几乎一瞬间,直布罗陀海峡就被冲开,海水势不可挡的灌满了原本是沙漠的地中海盆地,形成了现在的地中海。

《山海经》,来自远古的记忆

在熔岩和洪水中奔逃的还有史前巨兽们,这些地球历史上最可怕的捕猎者们,为了争夺为数不多的立锥之地,几乎把人类逼到了绝路。

《山海经》,来自远古的记忆

当时整个人类的数量只有2000人左右,女性数量曾一度减少到只有500人。

我们的远古祖先们,为了逃避灭顶之灾,被迫离开了非洲老家。

他们手执长矛,高举火把,义无反顾的冲进冰河期永不休止的暴风雪中,开始了探索世界的伟大旅程。

他们远离故土,一路跋涉,颠沛流离。

从非洲东南端出发,横跨欧亚大陆,走到亚洲最东端的白令海峡,再从冰封的白令海峡穿越北美和南美洲。从南美洲最南端的弗罗厄德角走到南极大陆,再沿着冰封的海平面走到大洋洲。

在这次漫长的旅途中,他们几乎走遍了世界的每个角落。

他们用最原始的语言歌颂英雄,祭奠亡者,教育后代,在沿途落脚的山洞岩壁上刻画下部落的征程和他们的故事。

《山海经》,来自远古的记忆

我们东亚大陆地区的先民,就是在这次大迁徙中,由非洲东部向中东再向中亚方向迁徙的。

这支并不庞大的队伍,在中亚地区的崇山峻岭之间徘徊了数千年。

等到冰山解冻后,有一支折返向欧洲前进,成为现代欧洲人的祖先。

另一支继续向东迁徙,从云南进入东亚大陆,又沿着云贵高原西侧向北跋涉,到达河套地区,最终在黄河中上游盆地停下了脚步。

《山海经》,来自远古的记忆

从非洲东部抵达黄河流域的旅途,我们的祖先走了将近两万年

距今一万四千年前,先民们开始在黄河流域和渭河流域定居,逐步确立了以农耕为主的华夏文明,薪火相传,绵延至今。

为了更多更好的生产和加工粮食,人们开始大量生产陶器、石器、木器等工具,这就是神农氏时期

得益于神农时期农业化大生产,不再饥饿的人们开始了比如商业、纺织、冶金等等的生产协作。在生产协作的过程中,我们的祖先发明了文字的雏形:象形图案,这就是伏羲时期

有了生产协作和剩余的生活物资,也就出现了组织化和等级分化。

或者是为了更好的居住环境,又或者是为了占有更多的资源,不同的氏族部落之间开始了联盟或者战争。部落之间开始交流和融合,这就是黄帝时期。

然而一场由于地震引起的大洪水摧毁了华夏先民的家园,本来沿着河流定居的部落,被迫往高纬度地区迁徙。

为了尽快治理洪水,恢复生产,部落之间不得不团结合作,于是有了大禹治水,禹定九州,这就是大禹时期

《山海经》,来自远古的记忆

扩展阅读:大禹治水,男人们的故事

文字的诞生,只有不到一万年的历史,在此之前的人们都是靠口耳相传和绘制图画来传达信息的。

定居下来的人们为了传承他们的经验知识和对世界的认知,把迁徙旅途中的见闻和故事记录了下来,绘制成《山海图》。

大禹把《山海图》分成九个部分,称之为:九州,刻在九个巨大的青铜鼎上,称之为:九鼎

九鼎却在东周末期的战火中,离奇的丢失了。

《山海经》,来自远古的记忆

那到底有没有人见过《山海图》呢?有确切记载的有两个人!

第一位是晋代的陶渊明,没错,就是“种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陶渊明。

他看完《山海图》后写过一组杂诗《读山海经十三首》,我节选几句:

泛览周王传,流观山海图。俯仰终宇宙,不乐复何如?

但是他没说明白《山海图》究竟什么样,

第二位是和他同时代的方士郭璞,也见过《山海图》,他说:其图亦做牛形。这也恰好说明了《山海图》绘制的本来就不是我们现在看到的大陆地势。

《山海图》绘制的是大迁徙中走过的,被冰河期冰雪覆盖的陆地和海洋的地形。

《山海经》,来自远古的记忆

先有《山海图》而后有《山海经》,《山海经》是描述《山海图》的说明书。

最早的《山海经》分为《连山》和《归藏》两部分,是战国初期到西汉初期的楚人或巴人所汇集整理的,有三十二卷。

经过不断地修改和删減增改后,西汉刘向、刘歆父子把原先的《山海经》三十二篇改编成了十八篇。

流传至今的版本,就是前面说起的晋代方士郭璞在此基础上修订完成的。

现在的我们能看到的《山海经》十三卷,共计三万一千字,

包括山经五卷;海内经、海外经八卷;大荒经五卷。

《山海经》,来自远古的记忆

《山海经》是由山经和海、内外经大荒经两部分组成的,山经海经自成一体。

五部山经部分,诞生于大禹治水的时代。来自于第二次大洪水时期,华夏文明治水副业队的勘察员们对亚洲大陆的探索纪录。

扩展阅读:八卦,大洪水的印记!

主要内容包括:山川地理、动植物、矿物以及各部落图腾崇拜体系,顺带也讲了些远古神话传说之类的。因为它形成的时期离我们相对比较近,所以山经的内容里相当部分可信度很高。

海内、外经,主要记载的是远古大迁徙时期的见闻。

大荒经里纪录的都是非洲大陆的地理和动植物,

大荒,专指非洲东部,人类最早的定居点。

这两部分记录里口耳相传的见闻的成分很多,加之年代久远,遗失错漏的更多,所以有些内容就很荒诞古怪。

《山海经》,来自远古的记忆

但凡对《山海经》有所耳闻的人,一定都会对书中所记载的山川河流、珍禽异兽感到莫名其妙。

无论是连接天地的不周山,还是藏着不死之术的建木;无论是混沌无面目的帝江,还是其音如谣的鹿蜀,怎么看都不像是人间所能有的地形和生物,可是它们在书中的描述却是那样的言之凿凿。

在经济、文化还极不发达的远古时代,有谁会为了记录一些不存在的事物而如此大费笔墨呢?唯一的解释就是,书中所记载的这些山川河流动物植物确实曾经真实存在过。最初它们是由人们口耳相传,后来才被写入《山海经》内编缀成书。在漫长的传播过程中,其内容可能会有些夸张和变形,但大致是不会变的。

《山海经》,来自远古的记忆

其实解读《山海经》的关键,就藏在语言和文字的演变里。

语言:

《山海经》,来自远古的记忆

这是一个普通的苞谷,大名叫玉米,天水人称之为番麦(mei)。

是不是天水话土的掉渣呢?不是,玉米是明代郑和下西洋带回中国的农作物,明史里对它最早的记录,就叫做番麦。

明代对于外来物种的命名方式,都是冠以番字:原产于番邦的意思。比如:番茄、番瓜、番薯等等。

多说一句,清朝传入中国的外来物种,都冠以洋字,比如:洋芋、洋火,洋油等等。

同样的,我们天水土话管香菜叫芫荽(yan sui),这实际上也是一种很高雅的称呼。屈原的离骚里就出现过,他列举出的一系列香料中,就有芫荽。

我们现在阅读文章使用的都是普通话,而普通话是在北方语言的基础上发展出来的。几千年来中国北方饱受战火摧残,经过了若干次民族大融合语言大融合后的北方语系早已经面目全非。

《山海经》,来自远古的记忆

相对稳定的中国南方,对古汉语的保留程度比较高。所以刚刚建国的时候,粤语差点就被定为我们的官方语言,就是这个原因。

文字:

文字的产生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在文字产生之前,先民们靠语音传达信息,由于音和义是联系在一起的,所以语义是靠语音来实现的。语音只能近距离传递信息,为了能够远距离传递和保存信息,就有了图画,这就是图书的由来。

汉字被认为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也仅仅只有六千多年的历史。现代汉字大约有五万个左右,古汉字仅有六千个左右,先秦时期以前人们使用的汉字只有一千个左右。

原始汉字主要以象声、象形为主。因为数量少,所以还大量的使用通假字。

《山海经》,来自远古的记忆

搞清楚了语言文字的正确使用方法,就可以开始阅读《山海经》了。

我们试试用这种方法来解读著名的帝江,

《山海经·西山经 ·西次三经》:有神焉,其状如黄囊,赤如丹火,六足四翼,浑敦无面目,是识歌舞,实惟帝江也。

《山海经》,来自远古的记忆

表面意思是说:有神,形状像个黄布口袋,红得像一团红火,六只脚四只翅膀,耳目口鼻都没有,但却懂得歌舞,名字叫做帝江。

六足四翼可不就是蜻蜓吗?蜻蜓点水也和跳舞一样。

《山海经》,来自远古的记忆

实则不然,《山海经》时代没有昆虫的概念,都用鸟来代替。说起神的时候,通常是在说氏族首领或者远古英雄。

使用通假字解读就很明白:江字通鸿,帝江就是帝鸿,帝鸿是黄帝的别称;浑敦通混沌;足通祖;六通鹿;翼通裔。

这段话的意思是说:混沌部落,自称是鹿祖(也叫荤粥,西戎族的祖先)的第四支后裔,其实他们是黄帝的后代。他们喜欢红色和黄色的服饰,喜欢唱歌跳舞。

现在不也都这样介绍少数民族吗?

《山海经》,来自远古的记忆

所以说,《山海经》是人类探索发现世界的史诗,它的主角不是神也不是半神,而是有血有肉的人类先祖们!

再来看看大迁徙的起点,不周山!

《山海经·大荒西经》:西北海之外,大荒之隅,有山而不合,名曰不周负子。

意思是:在西北海之外,大荒的旁边,有座山断裂而合不拢,名叫不周负子。

《淮南子》里也提到过:….怒而触不周之山,天柱折地维绝。天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满东南,故水潦尘埃归焉。…..

意思是:有神仙打架,撞断了不周山天柱。从此以后,天空向西北倾斜,所以日月星辰都汇聚于西北。而大地则向东南方倾斜,所以河川都向东南方流去。

《山海经》,来自远古的记忆

不周山事件引发了地震洪水等等一系列的灾难,此后才有了女娲补天之类的传说。

不周山事件就是一切灾难的源头,那么不周山到底在那呢?

《山海经》,来自远古的记忆

不周山,就是远古人类定居点附近的乞力马扎罗山,非洲东部最大的活火山,最后一次喷发也是在冰河期晚期,它旁边就是著名的东非大裂谷,有山而不合。

《山海经》,来自远古的记忆

古人当然不懂得地质灾难的道理,一代代的口耳相传,就说是神仙打架,撞断了天柱,灾难来临,人们被迫开始了大迁徙

《山海经》,来自远古的记忆

再举一个例子:

东汉时期皇甫谧在他的《帝王世纪》中提到了周人祖先后稷的墓地,他引用了《山海经》里的数据,说:冢去中国三万里。后面他还提到:四海之内则东西二万八千里。由此可见,周人祖先后稷的墓地根本就不在以中原地区为中心的四海之内。

原文:禹使大章步自东极,至于西垂,二亿三万三千五百里七十五步。又使竖亥步南极北尽于北垂,二亿三万三千五百里七十五步。四海之内,则东西二万八千里,南北二万六千里。

秦汉时期所说的的亿是十万,《春秋》说:古代一里是300步,也就是说那时候的一里相当于我们现在的0.2公里。换算后二亿三万三千五百里七十五步大约相当于现在的4.6万公里,这个数据和赤道长度很接近,大禹时代的人类所说的南极到北垂、东极到西垂,差不多已经是整个地球的范围!

而四海之内的二万八千里,换算后大概是5600公里左右!后稷冢去中国三万里,大概是6000公里左右,这个距离,差不多就是中国到非洲东部的直线距离。也就是说,第一个种植黍(小米)的农神后稷,就被埋葬在大迁徙的旅途中,离中原地区400公里左右的西边。

《山海经》,来自远古的记忆

其实古人的夸张也是有依据的,就拿最喜欢夸张的李白来说吧。

《蜀道难》: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

蚕丛和鱼凫,是山海经里也提到过得古蜀国的部落首领,肯定没有四万八千岁之久。中学课本里教到这,一般都会说李白在夸张。

李白为什么不多夸张一点呢?十万八千岁不行吗?

咱们试试把岁(年)换成月,刚好是4000年

李白根本没去过蜀道,《蜀道难》这首诗最早见录于唐玄宗天宝十二年,公元753年,殷璠所编的《河岳英灵集》。

公元1929年开始挖掘的三星堆遗址,据考证,正是距今5000年前蚕丛、鱼凫时期的文明遗址,离李白的年代刚好4000多年!

《山海经》,来自远古的记忆

同样在四川的,还有传说中连接天地的神树:建木

《山海经》里说:建木长在西南的都广之野,据说这里是天地的中心,人间的天堂。建木也是连接天地的神木,埋藏着不死之术的秘密。

都广之野,西汉时代叫做广都。隋朝时为了避隋炀帝杨广的讳,改称双流县,就是现在的成都市双流区。

随着三星堆和金沙遗址的挖掘,人们才知道,这里真的有不死之术,术通树,不死之树!

《山海经》,来自远古的记忆

第一代蜀王蚕丛、鱼凫在《山海经》记载为“蚕丛纵目”,“蚕丛蟹目”。自古无从考证,被当作是一个笑话。直到三星堆遗址出土了古蜀文明的青铜面具,来自四千多年前的铁证如山

《山海经》,来自远古的记忆

《蜀王本纪》:蜀王据有巴蜀之地,本治广都樊乡,徙居成都。

三星堆金沙古彝族文明遗址的发掘,颠覆了整个世界史学界。经过多轮碳14测定,遗址中发掘的文物,确定年代是在4800年至3000年间。最早的比殷商还早1200年,对应的不仅是夏朝,而且还有夏朝之前的大禹时代。

三星堆金沙遗址彻底推翻了了中华文明起源于黄河流域的史学观,换句话说,结合分子人类学,我们上百年研究的成果《中国通史》直接可以被扫进历史的垃圾箱里。

遗址中出土了5000多枚海贝,经鉴定来自印度洋。还有60多根象牙,也是大众关注的焦点,这就引出了著名的“巴蛇吞象”的故事。

《山海经·海内南经》:巴蛇食象,三岁而出其骨,君子服之,无心腹之疾。

明代学者罗洪先写的一首诗里有:“人心不足蛇吞象”,就是因此引申而来,至今广为流传。

四川真的有可以吞噬大象的巨蛇吗?屈原也问过这个问题,《天问》:一蛇吞象,厥大何如?

没有那么大的蛇,而且四川盆地也不产大象。

巴蛇吞象的故事,实际是《山海经》对古蜀文明和古印度文明之间紧密交流记录的讹传。

《山海经》,来自远古的记忆

西汉《史记·大宛列传》里记述西域诸国风貌,着重记录了张骞两次出使西域的经过。

张骞出使西域,于公元前128年左右到达大夏:希腊文明在中亚建立的奴隶制国家,也叫希腊·巴克特里亚王国,其边境与中国青藏高原西北部的葱岭(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与塔吉克斯坦交界的帕米尔高原)相接壤。

张骞向汉武帝汇报说:我在大夏时,看见过邛竹杖、蜀布,便问他们:‘从哪儿得到了这些东西?’大夏国的人说:‘我们的商人到身(yuan)毒国买回来的。身毒国在大夏东南大约几千里。那里的风俗是人们定居一处,大致与大夏相同,但地势却低湿,天气炎热。它的人民骑着大象打仗。那里临近大水。’我估计,大夏离汉朝一万二千里,处于汉朝西南。身毒国又处于大夏东南几千里,有蜀郡的产品,这就说明他离蜀郡不远了。

身毒,就是对古印度文明的统称,唐玄奘《大唐西域记》后统一改称为:天竺。

古代中国与印度之间的交通线路,最早是从四川、云南经过缅甸北部通往东印度、北印度和今巴基斯坦的蜀身毒道。这条道路在中国古文献如 《史记》 《汉书》和 《三国志》裴松之注引三国时人鱼豢所著的 《魏略·西戎传》里,有一些模糊简略的记载。

蜀身毒道也被称为:五尺道,从成都—乐山—宜宾—昭通—曲靖—昆明—楚雄—大理,然后继续向西,经博南道至保山,而后经永昌道出腾冲抵缅甸密支那,去印度阿萨姆; 或出瑞丽抵缅甸八莫,经密支那去阿萨姆。这条线路最长,也是南方丝绸之路最重要的一条线路,堪称古代亚洲的交通大动脉。

《山海经》,来自远古的记忆

丝绸和象牙贸易,通过古代丝绸之路,把古巴蜀文明和古印度文明紧密的联系在一起,这就是巴蛇吞象故事的本意。

古巴蜀的青铜文明,因为地缘的局限性,没能和黄河流域中原地区的农耕文明取得联系

距今五千多年前的河南地区曾经有很多的大象,课文《黄河象》的故事就发生在河南。

大禹时代把河南称作“豫州”,沿用至今,甚至河南电视台的台标也是一个人牵着大象的形象。

《山海经》,来自远古的记忆

《孟子》:是周公把虎、豹、犀、象等猛兽都赶出了周国境内。虽然孟子生活在战国时期,对西周的描述可能带有夸张的想象,但那时的北方人确实已经对大象非常陌生了。

《韩非子》:战国时期的北方人很少看到活着的大象。当他们得到死象的尸骨后,就按照图画想象大象活着时的样貌。所以人们习惯把所有想象中的东西,都称之为「」。

其实人类与史前巨兽同行的时间,远远超出你的想象。

人类创造出的第一个神祗,就是大迁徙时期在西伯利亚冰原的暴风雪中,与古印第安祖先结伴而行的猛犸象:努云尼尼

《山海经》,来自远古的记忆

大迁徙的本身就是探索未知世界的过程,迁徙中记载的必然都是和生活息息相关的事物。

吃什么,喝什么,自然也就是重点,也就是为什么山海经里记载了那么多动植物是否可食用的缘故。

能否食用,本来就是人类探索世界的原动力之一。

你给婴儿一个皮球,他也会去摸一摸,闻一闻,最后放在嘴里咬一咬,判断一下皮球是否可以食用对吧。

《山海经》中提到了许多奇形怪状的动物,原因归结起来无外乎如下三种:

1,以讹传讹;2,描述不清;3,有意为之。

不止是《山海经》,《本草纲目》中也记载了许多根本不存在的动物,有的还提到了它们的药用价值。李时珍只是沿袭了前人的做法,虽然他自己也搞不明白这些说法是不是真的,但既然前人书里有提到,那就不能随意删削,万一有用呢?

《山海经》,来自远古的记忆

一直到清末,在《清稗类钞·礼制类》里,也提到在山西大旱时,当地的巡抚衙门就曾命令:

各神庙咸焚冥币,谕民间能捉获旱魃,即俗名「墓虎」者,予以重赏。

山西老百姓拼命要抓的“旱魃,墓虎”。正是《山海经》里提到过“见则天下大旱”的肥遗

而且,表述不清的,也未必就是不存在的。

《南山经》:

“有兽焉,其状如禺而白耳,伏行人走,其名曰狌狌,食之善走。”

《山海经》,来自远古的记忆

形状像猿猴却有白色的耳朵,既能匍匐又能如人一般直立行走,可不就是猩猩吗?

“是多文鳐鱼,状如鲤里,鱼身而鸟翼,苍文而白首赤喙,常行西海,游于东海,以夜飞。其音如鸾鸡,其味酸甘。”

《山海经》,来自远古的记忆

你见过有会飞的鱼吗?

“黄山,无草木,多竹箭。有鸟焉,其状如鸮,青羽赤喙,人舌能言,名曰鹦鹉。”

《山海经》,来自远古的记忆

如果一百年前鹦鹉灭绝了,现在我告诉你有一种会说人话的鸟,你信吗?

《山海经·大荒南经》:

“大荒之中,有人名曰驩(huan)头…. 驩头人面鸟喙,有翼,食海中鱼,杖翼而行。”

《山海经》,来自远古的记忆

这么神奇的人其实就是企鹅。

等等,《大荒经》记载的是非洲东部靠近赤道的人类发源地的事物,会有企鹅吗?有的,赤道附近的确有企鹅,你可以百度一下。

“杻阳之山,有兽焉,其状如马而白首。其文如虎而赤尾,其音如谣,其名曰鹿蜀,佩之宜子孙。”

《山海经》,来自远古的记忆

鹿蜀就是霍加狓,一种20世纪初才在刚果发现的大型哺乳动物。

“有鸟焉,其状如鹤,一足,赤文青质而白喙,名曰毕方,其鸣叫也。”

《山海经》,来自远古的记忆

影视剧和游戏里经常出现的神鸟毕方,其实就是火烈鸟。

“有兽焉,其状如菟而鸟类喙,鸱目蛇尾,见人则眠,名犰狳,其鸣自佼,见则螽蝗为败。”

《山海经》,来自远古的记忆

犰狳,现在只产于美洲。

还有更神奇的动物呢,比如说麒麟

东周敬王三十九年,有个怪兽跑到田地里,被不明真相的围观群众打死了。孔子跑去一看,说这是传说中的瑞兽麒麟啊,他慨然叹道:“孰为来哉!孰为来哉!”何必要出现呢?

于是孔子说:“西狩获麟,笔削春秋,从此不做。”再不写了,《春秋》到此为止。

《山海经》,来自远古的记忆

直到明初郑和下西洋的时候,发现非洲大草原上有很多和古书里描述一模一样的麒麟,于是他就带回来一只,献给永乐皇帝。

永乐皇帝当然很高兴,就叫来了各国使节一起观赏。其中就有个日本大使,直到现在,日本人依然把长颈鹿叫做麒麟

《山海经》,来自远古的记忆

同样来自非洲大草原的瑞兽还有狮子

《山海经》,来自远古的记忆

这是我们自己发明的狮子~

《山海经》,来自远古的记忆

不要说古代中国了,就说几百年前的欧洲人也制造过怪兽。

德国人阿尔布雷特·丢勒 ,中世纪欧洲最出色的木刻版画和铜版画家之一,

他的画风是这样:

《山海经》,来自远古的记忆

他于1515年根据各种传闻故事和一张素描稿,制作了一张犀牛的木版画

《山海经》,来自远古的记忆

这只犀牛乍看之下没什么问题,但是:如果跟真实的犀牛比较,谬误之处有很多。它的腿上也有鳞,脚趾过于巨大而且外翻,皮肤上有褶皱,僵硬的线条从腿部往上延伸,看起来更像是一层盔甲,而不是皮肤。它的脖子上还有一个多余的小角,没人知道它是怎么回事。这头奇怪的长着胡须的生物浑身布满了鳞片与旋涡状图案……

然而,他一生中卖出了4000到5000张犀牛画像。丢勒的这幅版画便成了欧洲人眼中标准的犀牛形象,一直到十八世纪晚期才被澄清。

《山海经》,来自远古的记忆

以讹传讹的故事太多太多了,曾经有大熊猫跑到了农户家中,偷吃农家铁锅里的剩饭时被人发现。没饭了就舔锅,所以大熊猫在很长一段时间也被称为:食铁兽。

假设有个远古人穿越到现在,看到有人开车,用《山海经》里的语言,他会怎么描述呢?

“南山有兽,身覆龟壳,赤身如火,双眼若烛,四足短促,行如电,食人。”

《山海经》,来自远古的记忆

《山海经》的魅力,并不在于它的记叙有多广阔、有多真实,而在于它所代表了我们的祖先生生不息的探索精神,以及我们历经万年不曾丢弃的想象力,和我们对传承文明的执着。

把地球气候变化和人类的生存抗争的历史结合起来看,就会发现早期的华夏民族认为,这个世界并没有神明,一切都是被生存所迫的现实选择。

什么夸父追日、女娲补天、鲧盗息壤等等,都是宗教神话!什么外星人类,远古先进文明等等,也都是无稽之谈!

只有《山海经》能让我们看到,早至燧人氏带领着远古人类,冒着严寒、举着火把,满世界为部落寻找温暖安栖之地;晚至大禹联合所有的部落,抗击洪水、灾后自救、恢复生产,这样波澜壮阔的早期人类生存图景。

《山海经》,来自远古的记忆

人类,只是在地球上存在过的生物中普普通通的一种。所有生命在生存

延续上潜力都是难以估量的。物种每时每刻都演化,这本身就是生命最智慧的选择。

很多人认为现代人类的智慧比原始社会人类智慧高,其实不然,知识跟智慧是两回事。

为什么要学习历史?因为知道了我们来自何处,才能明白我们前进的方向。

迷信神的,终究会回到神那里。

相信自己的,才会为自己为后代打开一片的崭新天地。

标签:

相关推荐

黄帝内经易经(黄帝内经易经山海经)

黄帝内经与易经的关系 黄帝内经和易经都是中国古代的重要著作,它们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虽然这两部书各自有着不同的内容,但它们之间也存在着一定的联系。 黄帝内经 黄帝内经是一部关于医学理论和实践的著作,被认为是中医学最早、最全

转载随笔 0 2023-08-26

谁创制了八卦(谁发明八卦)

谁创制了八卦 八卦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已经深入人心。但是,关于谁创制了八卦这个问题,历史上并没有一个确切的答案。下面我们从不同角度来探讨一下这个话题。 传说中的伏羲 根据《山海经》等文献记载,伏羲是中国神话中的创世神人之一,被认

转载随笔 2 2023-08-26

易经道德经黄帝内经(易经道德经黄帝内经山海经)

易经、道德经和黄帝内经的关系 易经、道德经和黄帝内经是中国古代三部重要的哲学典籍。虽然它们来源不同,但在文化传承和思想体系上有着密切的联系。这篇文章将探讨它们之间的关系。 易经 易经是中国古代先民通过观察自然界变化而形成的一种哲学思想体系。

转载随笔 0 2023-08-25

易经和山海经(易经和山海经的区别)

易经和山海经 易经和山海经都是中国古代文化中的重要遗产。易经是一部以六十四卦为基础的哲学书籍,被誉为中国古代文化的瑰宝,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哲学著作之一。山海经则是中国古代地理、民俗、神话等多方面内容的集大成之作。 太极之巅易学网 如今,随着数

转载随笔 1 2023-08-25

山海经和易经(山海经和易经的关系)

《山海经》和《易经》是中国古代文化中的两个重要经典,分别代表了古代的神话传说和哲学思想。这两部经典虽然内容不同,但都对中国文化、哲学和宗教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山海经》是一部记载着中国古代地理、民族、历史、神话等方面内容的编年体文献,主要讲

转载随笔 0 2023-08-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