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经十翼]象下传-[清]晏斯盛撰《易翼说》

旧版内容| 2023-02-23| 0

【周易十翼】象传•下篇-(清)晏斯盛撰《易翼說•卷八》

[欽定四庫全書*易翼說卷八

湖北廵撫晏斯盛撰

象下

第31卦:䷞咸卦•象傳

山上有澤(句)。咸(句)。君子以虛受人。

山,艮象;澤,兌象。本兩體,而山上有澤,則一氣也。所謂山澤通氣者,咸象之矣。咸主乎感,而其本則在虛受。虚受也者,无有我之私也。九三之繫辭曰:天下何思何慮?天下同歸而殊途,一致而百慮。天下何思何慮?虛之至也。止見為受,不見為感,是感人以無心也。無心之感,其感神矣。

郭氏雍曰:惟虛故能受,受故能感。不能感者,以不能受故也;不能受者,以不能虛故也。

胡氏炳文曰:以虛受人,無心之感也。

何氏楷曰:六爻之中,一言思,三言志。思何可廢,而至于朋從則非虛;志何可無,而末而外而隨人則非虛。極而言之,天地以虛而感物,聖人以虛而感人心,三才之道,盡于是矣。

咸其拇(句)。志在外也。

外謂四。四剛初柔,感應相與,而初動則柔為之主,故其意向在四之剛,感之甚淺者,所以為咸拇之象。虞氏翻曰:志在外,謂四也。

孔氏穎達曰:與四相應,所感在外。

雖凶居吉(句)。順不害也。

剛柔相應,感矣。六二至静思動,如腓之不動者,亦動似凶而有害。然六二得中而能順乎理,可無躁動之慮也,故順而不害,釋居之吉也。咸腓之凶,不必言矣。

咸其股(句)。亦不處也(句)。志在隨人(句)。所執下也。

三以陽止隂,而有應于上,則亦動矣,故曰不處。不處者,感于上之說,其志隨乎上體也。以上體視三,則三為下男下女,禮降而卑,勢則然也。所執由所志,不能自主者也。

貞吉悔亡(句)。未感害也(句)。憧憧往來(句)。未光大也。

未感害,心體之本然也;未光大,失其心之本然也。未感害者存其體,貞吉而悔亡;未光大者失其官,往來之憧憧。

陸氏九淵曰:咸九四一爻,聖人以其當心之位,其言感通為尤至。曰貞吉悔亡,而象以為未感害也。盖未為私感所害,則心之本然,無適而不正,無感而不通。曰憧憧往來,朋從爾思,而象以為未光大也。盖憧憧往來之私心,其所感必狹,從其思者,獨其私朋而已。聖人之洗心,其諸滌去憧憧往來之私,而全其本然之正也歟!此所以退藏于密,而能同乎氏,交乎物,而不堕于膠焉溺焉之一偏者也。

咸其脢(句)。志末也。

末謂上六。五與二相感,而上六切近,有所以繫其心,故不暱于二。

不艮其背而咸其脢,未能貞吉,第可无悔而已,愈于憧憧往來者耳。

李氏鼎祚曰:末,猶上也。五比于上,故咸其脢。志末者,謂五志感于上也。

朱氏震曰:卦以初為本,上為末。

何氏楷曰:謂五志在與上相感也。繫辭曰:其初難知,其上易知。大過彖稱本末弱,末指上,亦可知矣。

咸其輔頰舌(句)。滕口說也【滕九家易作垂,誤】。

兑為口,所感而動者在輔頬,舌則尚口可知矣。感不以心而以口,末也。柔說外見,其感已盡,不足言也。

第32卦:䷟恒卦•象傳

雷風(句),恒(句),君子以立不易方。

男女内外,德象交應,皆恒理也。人而無恆,不可以作巫醫。亡而為有,虛而為盈,約而為泰,難乎有恒。有恒則可進于善,以成其德,而入于聖。方,定位也,即定理也。位雖隨時而易,而理仍不易也。神本無方,而各有典常,則不易矣。此君子之所以自立而成其德也。

胡氏炳文曰:雷風雖變,而有不變者存。體雷風之變者,為我之不變者,善體雷風者也。

楊敬仲曰:雷風,天下之至動,疑不可以言恒。而恒卦有此象,此人情之所疑,而君子以為未始或動也。此非訓詁之所解,非心思之所及也。孔子曰:哀樂相生,即風雷之至也。而繼之曰:正明目視之,不可得而見也;傾耳聼之,不可得而聞也。夫哀樂不可見、不可聞,謂之未始或動,其孰曰不可?未始或動,是不易方也。此之謂立,此之謂君子,此之謂雷風,此之謂不可以動静論。

浚恒之凶(句)。始(句)。求深也。

始謂初。求深者,巽方入而有所干於震動也。交淺言深,失恒之理,不貞也,故凶。

王氏申子曰:可恒之道,以久而成。始而求深,是施諸已則欲速不達,施諸人則責之太遽者也。

九二,悔亡(句)。能久中也。

九二剛而得中,恒之最善者。剛中則存主有常,外物不得而奪之,悔之所以亡也。六五亦得中,而夫子凶者,不如九二之剛也。

不恒其德(句)。无所容也。

无所容,剛處危地,在恒之界,志在上進而九四軋之,氣足陵下而九二勝之,得上之應而震極疑之,此承羞者所以不一而足也。

久非其位(句)。安得禽也?

震體動初,在恒之界,非可安之地。動之常者莫如田,而田非其所,故有田不獲禽之象。

張氏彦陵曰:位者,所當止之處,即正道也。安得二字,即是提醒他處。若曰以有用之心,而用之無用之地,大是可惜。

婦人貞吉(句)。從一而終也(句)。夫子制義(句)。從婦(句)。凶也。

言柔之不如剛耳。柔中處恒,婦人之事,非君子之道也。從一者,附于人不敢自專,柔道也。制者,中有主不從人,剛事也。中有主則能制義,義不執一,故為恒。不能制義,又何所恃以為恒哉?此六五之所以不如九二也。

振恒在上(句)。大无功也。

震動之極,反乎恒之道者,恒者,天經地義,有必不可變之理。上六當恒之終,居震之極,是欲建不世出之功者,不知其禍天下也。大无功,正所以破其喜功之心也。爻隂賊而很,故究極言之。殷因夏禮,所損益可知;周因殷禮,所損益可知。恒也,有功也,舍禮更無損益。秦氏盡變三代之制,安石自作新法,未見其能有功也。

王氏申子曰:此所謂天下本無事,庸人自擾之,其好功生事之過乎?故聖人折之曰大无功。

第33卦:䷠遯卦•象傳

天下有山(句)。遯(句)。君子以遠小人(句)。不惡而嚴。

天下有山,隂起而進,陽隆而上,遯之象也。陽為君子,隂為小人。隂氣方長,而陽體羣聚,上行不與隂比,若君子之遠小人者。然其遠之也,未嘗為已甚之行,顯加辭色,而其剛明正直,所以自處與其所以處之者,甚為端嚴,凛乎其不可干也。處遯之時,當如是也。楊氏時曰:天下有山,其藏疾也無所拒,然亦終莫之陵也。此君子不惡而嚴之象也。

劉用相日:山在天下,止而不動,何遯之有!止而遯,以止遯也。情而無情,何其遠也!隨高就低,惟世所適,何其不惡也!摇動不得,震撼不得,又何嚴也!然則小人之視君子,亦如是止矣。以君子遯之也,止也。

先儒多以天屬君子,山屬小人,非也。天穹窿不可階,山高峻亦不可攀,乾純陽無所雜,艮陽上行而止,隂亦不相干。隂陽各自為類,而陽不淆隂,故為君子遠小人也。楊氏、劉氏之說得之。

遯尾之厲(句)。不往何災也?

尾,初也。當遯之初,猶可及止也,往則遯矣。在隂進之時,方將致遯,其勢與事必有不可為者。危,地也。不往即不入于危,故无災,言初之當慎也。象曰勿用有攸往,而此曰不往何災,就其解而申明之也。

執用黄牛(句)。固志也。

六二在中,其德不爽,故稱志。在隂陽相離之間,若志有不堅,敗矣,所以當固。象曰:用黄牛之革。

又曰:莫之勝。說固甚矣。

蘇氏軾曰:方陽之遯,其所以執而留之者,非出于欵誠至意,陽不固也。故必有如牛革之堅者,而又用黄焉,則中確之至也。

侯氏果行曰:上應貴主,志在輔時,不隨物遯,獨守中直,堅如革束,執此之志,莫之勝說,殷之父師當之矣。先儒固志多以遯者,言於隂陽之際不協,蘇氏、侯氏之說較長。

係遯之厲(句)。有疾憊也(句)。畜臣妾吉(句)。不可大事也。

憊,羸弱之疾,係遯之為也。陽戀隂而不舍,正氣敗也。不可大事,正言係遯者之無能為以明辭。所謂吉者,偏辭也,猶言此私小之事,而非君子立身之道也。張氏清子曰:當遯而係,故有疾而厲,至于憊乏也。惟當以剛自守,止下二隂,而畜之以臣妾之道,然後獲吉,又豈可當大事乎?

君子好遯(句)。小人否也。

九四遯既成矣,無復隂之為累,以三之係初之尾觀之,則四之好可見,此君子之事也。係遯者私,尾遯者激,非不惡而嚴之道。四則超然于隂之外,故遯且好矣。若小人則以初之應而終昵于初,不能脫然于隂之外,猶之乎初與三之累也,故否。

俞氏琰曰:爻辭云:好遯,君子吉,小人否。爻不及吉字,盖謂惟君子為能好遯,小人則不能好遯也。既好遯,則遯而亨,其吉不假言矣。

質卿曰:天下事有斷斷乎只君子能之,而小人不能者,此好遯是也。君子剛斷,小人係戀也。此聖人決言之詞,以明君子小人之分。

嘉遯,貞吉(句)。以正志也。

九五剛健中正,當遯之時,得遯之善,道尊而衆孚,德高望重,非隂邪所能留,即好遯者亦信從也。二曰固志,此曰正志,義正相發。

俞玉潤曰:九四剛而不正,其遠小人以情。九五剛而中正,其遠小人以禮。

肥遯无不利(句)。无所疑也。

三之疾憊,有所疑也,為其繫于隂也。上九則遠于隂矣,尚何所繫哉?无所繫則无所疑,无所疑則浩然自得而悠然自足矣,故肥。

張氏振淵曰:云:三疑于所比,四、五疑于所應,故无所疑獨歸于上。宇宙之殺機皆從疑生,纔疑便于天覆之量不無虧蝕,即幽棲高隱,僅稱山澤之癯,而于肥義殊遠。

按:九五未可以疑言,正志則疑不足以及之。

孫復曰:太公之亨于周,四皓之亨于漢,脫然高舉,蘖未芽而介于道,厲未階而潔于身,行之藏之,繫我獨照而已。

第34卦:䷡大壮•象傳

雷在天上(句)。大壯(句)。君子以非禮弗履。

非禮之履,柔不足以勝私也。大壯乾健而震動,其剛勝矣。剛勝則私不能容,其象則雷作于天之上,肅然自省而不敢寧居。君子用以克己復禮,精神皆赴焉,非苟而已也。克己斯可以復禮,故聖人語顔子克復之功,亦曰非禮勿視、聼、言、動而已。

朱子本義曰:自勝者強。語類曰:雷在天上,是甚生威嚴?人之克己,須是如雷在天上,方能克去非禮。吳因之曰:非禮弗履,全要發自勝二字意。假如揮百萬強敵,只要勇力壯盛,還只在外邊著力。惟非禮之私,潛滋暗長于隱微之中,勇不及施,力不及用,直從念頭起處,斬絶得盡,制縛得定,消融得浄,方始不形于動履之間。苟非天下之大勇,未有能洗除滌蕩者也,故以自勝為強。

陸庸成曰:非禮弗履,總歸一貞。禮者,貞之矩也,所以攝情歸性,而所動皆剛德也。

壯于趾(句)。其孚窮也。

其孚窮也,為征凶。有孚而言,征凶而且孚焉,必往而無疑者也。孚亦窮矣,剛動于下而不自度者,壮趾之象有之。

張氏振淵曰:困何必事後,只始壮便是窮極田地,其孚窮正在壯于趾上見。

九二貞吉(句)。以中也。

當大壯之時,剛而得中,中即所以為正。象曰大壮利貞者,惟二足當之,故直指之曰以中也。趾之壮,角之羸,不能為也。

韓氏敬曰:九二何以貞吉也?盖由二而上三,則羸其角矣。由二而下初,則壮于趾矣。上不在角,下不在趾,而居其中。中者,不偏不倚,不激不隨之謂也。

小人用壮(句)。君子罔也。

罔,無之也。謂非其道,剛盛偏危,尚勇任氣,不節于禮,小人之事也,君子豈有是哉?不釋羝羊觸藩,羸其角者,用壮之厲,小人之象也,君子豈有是哉?省經文一用字,而爻義曉然。本義、程俱太實,未得經意。項氏安世曰:君子用罔,說者不同。然觀爻辭之例,如小人吉,大人否,亨;君子吉,小人否;婦人吉,夫子凶,皆是相反之辭。又象辭曰:小人用壮,君子罔也。全與君子好遯,小人否也句法相類。詩、書中罔字與弗字、勿字、毋字通用,皆禁止之義也。

龔氏渙曰:大壯本以四陽盛長而得名,九三又以陽居陽而過剛,壮而又壯者也。用壯如此,是小人之所為,而非君子之道,故曰君子用罔。象釋之曰:小人用壮,君子罔也。語意與君子好遯,小人否也同。盖遯之九四,即大壯九三之反對,皆君子小人并言。

藩決不羸(句)。尚往也。

尚,庶幾也,言可往也。尚往與用壯反,藩決不羸與觸藩羸角反也。羸角者,以剛承剛;不羸者,以剛下柔耳。剛而能柔,雖不及九二之柔中,然已無任壯之愚,亦彖所謂利貞者也。辭曰貞吉悔亡,即不羸之謂矣。項氏安世曰:九四有能正之吉,無過剛之悔,貞吉悔亡四字旣盡之矣。又曰藩決不羸,壮于大輿之輹者,恐人以居柔為不進也,故以尚往明之。

喪羊于易(句)。位不當也。

陽盛而隂離,五之所處不當矣。失其所謂壮,位雖尊,不足以相制也。然以柔中處壮,亦不至于激也,則无悔亦在其中。

張氏振淵曰:位當,每傷于所恃;位不當,明其無壮可恃也。

不能退,不能遂(句)。不詳也(句)。艱則吉(句)。咎不長也。

不詳者,強率而不慎也,壮往之本體。咎不長者,過而知改也,壮往之轉機。

胡氏炳文曰:臨六三,壮上六,皆无攸利,皆曰咎不長。盖六三之憂,上六之艱,不貴无過,而貴改過也。

第35卦:䷢晋卦•象傳

明出地上(句)。晉(句)。君子以自昭明德。

離體中虚,本明也;出于地上,不為隂所蔽也。明德者,人之所得乎天,虛靈不昧,衆理備足,萬變皆融,是自有之者。一為物蔽,則本明之體遂因以晦。惟自祛其蔽,使本明之體昭著不虧,則所謂明德者,炯然湛然,一如乎天授之初矣。刮垢磨光,去蔽見明,在我而已,所謂自昭也。大學格致、誠正、修正,自昭之實功;光被四表,格于上下,自昭之象也。

知人則哲,惟帝其難。康侯蕃錫,即六五之明為之,盖自昭之驗也。彖言其用,而體可知矣。

徐氏文炯曰:日出地則明,入地則晦。日之明,本無虧損也,蔽與不蔽之間耳。君子觀明出地上之象,悟性分之本明,故以之自昭其明德。

潘氏曰:自強不息,我用我之強;自昭明德,我用我之明。易大象:惟乾與晉以自言之。至健莫如天,故君子以之自強;至明莫如日,故君子以之自昭。

晉如摧如(句)。獨行正也(句)。裕无咎(句)。未受命也。

獨行,正也。釋彖文貞字之義,言晉如摧如之為貞也。始進若却得自守之道,故吉。不言吉者,惟貞故吉也。五晉之主,初不相及,而初近以正,不失其貞。選士造士,司馬未升,我無官守,我無言責,豈不綽綽?言在晉初當如是也。不然,既進而欲退,豈可得哉?臨九二曰未順命,晉初六曰未受命,皆當向用之時,而不急于乘勢者。

劉氏曰:君子之于正,不可以人之不見知而改其度。

受茲介福(句)。以中正也。

心乎職而不心乎位,純臣之心,盛德之至貞也,是以吉而受福,故直釋之曰以中正也。六二居中得正,晉之善道也,止釋一句,上下文俱管。

楊氏萬里曰:六二以柔順之德,逢文明之君,當亨進之位,以進為憂,而不以進為喜。貞若此,可謂得吉矣,可以受庶馬三接之大福于君矣。

唐氏曰:四據近君之地,有若滅君之明者;二順德之臣,自然執志兢業,焉得不愁?

衆允之(句)。志上行也。

上,地上也。當明出地上之際,坤順之極,柔進上行,引為同心,晉以禮而不自異也。摧愁已舒,貞厲不及,悔之所以亡。

張氏振淵曰:明出地,猶有摧如愁如者,柔進上行之義未備也。二受福,三象曰志,上行則進而麗于大明矣。

鼫鼠貞厲(句)。位不當也。

當柔進之時,而獨以剛躁,是為不當其位。患得患失,鄙夫之所為謂竊位者也。鼫鼠之厲曉然矣。

呂涇野曰:位不當己之德,位也,適足以濟其貪耳。詩云:擇有車馬,以居徂向。

張慎甫曰:初之摧,二之愁,由九四鼫鼠,竊據君側,以阻坤隂之進也。夫六五固大明之君也,且不免釜 [易经十翼]象下传-[清]晏斯盛撰《易翼说》 之隔,况君非六五,其為患可勝道哉?此帝堯所以重殄夫讒說,大學所以致嚴于放流也。

失得勿恤(句)。往有慶也。

柔進上行,此為主象。晉之最得其時者,有慶即吉,无不利。

維用伐邑(句)。道未光也。

道未光,言其明不及遠。盖晉極用剛,一曲之見不足恃也,所以厲而後无咎,貞而終吝也。

姚氏承菴曰:以極剛治其私,終屬強制,而非質任自然者。盖力以遏抑于其外,猶有隱伏于其中,内外未為瑩徹于自昭,明德大殊,故曰未光。

鄭氏申甫曰:晉角者,少斜而向隅也。夫日之角而斜也,固亦有仄孔嵌岩幽隱之處,被其輝射者矣。然而稱日之明者,必曰日中,而以過中為日之向盡也,故曰道未光。

陸氏庸成曰:處遯惡後,故尾者厲。處晉惡先,故上者厲。當晉之時,聖人最喜用柔而不用剛,故四隂吉悔亡,二陽厲且吝,何也?剛則競進,故臣道貴順,君道貴柔也。

第36卦:䷣明夷•象傳

明入地中(句)明夷(句)君子以莅衆,用晦而明【而虞氏易作如,臆改】。

明入地中,坤離之象。觀此而著其用,則所謂明者,有當晦之地焉。惟莅衆之時,臨之以簡,御之以寛,不任智以驚愚,毋過察而疑下。盖養精明于渾厚,静耳目于端凝,學易君子可因象而得之者。程子謂用晦乃所以為明,一言足蔽斯旨矣。

孔氏穎達曰:冕旒垂目,黈纊塞耳,無為清静,民化不欺。若運其聰明,顯其智慧,民即逃其密網,奸詐愈生,豈非藏明用晦,反得其明也。

張子曰:不任察而不失其治也。

君子于行(句)。義不食也。

不食決于行,速于行也。明夷之初,見幾而作,不俟終日,義在則然。只一義字,而上下文俱釋矣。

六二之吉(句)。順以則也。

順則六二之中正也。當明夷之時,文明在中,有濟變之才,急于拯救,臣之則也,忠順之事也。

項氏安世曰:明夷之下三爻,惟六二有救之之誠;上三爻,惟六五無去之之心,皆忠順之臣也。

南狩之志(句)。乃大得也。

明之所以夷,重隂之為也。九三正當其際,而才足以救之。乃大得者,言當不得不為之時,而大有所得也。明方夷矣,戡亂定難,志在救明,而成敗未可知也。至于南狩,事乃定焉,故曰乃大得也。隂蔽之際,以剛濟柔,故能勝之。救世之志,非有他也。

入于左腹,獲心(句)。意也。

獲心包于出門庭言,故直釋之曰意也。四與五分誼最親而傷己,及若不去,則宗社俱湮,無可奈何之際,乃為出門之舉,外人勿問也。此意惟獨知耳,所謂自行其意者也。

入于左腹獲心,當作一句讀,盖約舉全文也。向來心意兩字連解,殊費分疏。

箕子之貞(句)。明不可息也。

明對辱言,佯狂為奴,汚晦極矣。然忠愛之誠,昭于日月,故表之曰明不可息。宗臣之道,正當如是,故曰貞,所謂蒙難而正其志也。

蘇氏軾曰:六五之于上六,正之則勢不敵,救之則力不能,去之則義不可,此最難處者也。如箕子而後可,箕子之處于此,身可辱也,而明不可息也。

初登于天(句)。照四國也(句)。後入于地(句)。失則也。

照四國,以離照坤,明之本體也。失則離蔽于坤,明之自虧也。明之所以夷,皆上為之,所謂不明晦者也。詩曰:殷之未喪師,克配上帝。儀鍳于殷,峻命不易。即初登于天,後入于地之戒矣。

第37卦:䷤家人•象傳

風自火出(句)。家人(句)。君子以言有物而行有恒。

風火巽離之象,而曰風自火出者,相因之理,君子觀此而得家之本焉。家之本在身,身不修則家不可得而齊,是以言行之間不敢或苟。有物者,由衷而有實也;有恒者,秉經而不渝也。物也,恒也,皆所謂誠也。然則思誠者,固又修身之本歟?

孔氏穎達曰:物,事也。言必有事,即口無擇言;行必有常,即身無擇行。正家之義,修于近小;言之與行,君子樞機。出身加人,發邇見遠,故舉言行以為誡。

程子曰:物謂事實,恒謂常度法則也。

楊氏時曰:言忠信則有物,行篤敬則有常。

胡氏炳文曰:風自火出,一家之化自言行出,皆由内及外,自然薰蒸而成者也。

閑有家(句)。志未變也。

志未變,言在家人之初能立之閑,以謹其始也。儻志已變而閑之,晚矣。

潘氏松雪曰:初剛得正,有正家之本體,離有先見之明,故能及其志之未變而防之,所謂絶惡于未萌,起敎于微渺也。

六二之吉(句)。順以巽也。

柔正在中,家人之最宜者。順言其德,巽言其體,婦道也,坤道也。

俞氏玉潤曰:蒙五順以巽,事師之道;漸四順以巽,事君之道;家人之二順以巽,事夫之道。

家人嗃嗃(句)。未失也(句)。婦子嘻嘻(句)。失家節也。

九三在家人上下之交,以其有剛德,故嗃嗃者未失也,所以悔厲吉也。然近比兩柔,又有失節之慮,所以終吝也。

王氏弼曰:以陽處陽,剛嚴者也。處下體之極,為一家之長者也。行與其慢,寧過乎恭;家與其瀆,寧過乎嚴。

唐凝菴曰:節以調劑其寛嚴之中也。立于始則為閑,劑于中則為節,非有二也。言節于三者,以三在内外之介耳。

富家大吉(句)。順在位也。

此爻與二同德,二應五,婦之承事乎夫之禮也。四比五,婦之匹配乎夫之體也。順而在位,有關雎好逑之義,家和致福,此之為富且大吉也。

俞氏琰曰:禮運云:父子篤,兄弟睦,夫婦和。家之肥也,豈以多財為吉哉?以順居之,則滿而不溢,可以保其家而長守其富,吉孰大焉!

王假有家(句)交相愛也。

五以中正之德,比四應二,交相愛之象,愛各得其分願也。交相愛,則舉一家之人言之,父子、夫婦、昆弟皆受理于一尊也。本義、程俱云夫愛其内助,婦愛其刑家,義殊未廣。

郭氏雍曰:父父、子子、兄兄、弟弟、夫夫、婦婦,同大順而無逆焉者,交相爱之義也。

威如之吉(句)。反身之謂也。

反身言威,如非有所作而致也。制節謹度,動容皆中乎禮,望之儼然,家人相對,若嚴君焉。此之謂威,此所以孚也。

郭氏雍曰:象明言言有物而行有恒,而此又言反身之謂者。家人之道,所以成始成終者,修身而已。

第38卦:䷥睽卦•象傳

上火下澤(句)。睽(句)。君子以同而異。

火,澤相資者也。然火炎而上,水潤而下,各一其性。君子觀此,道本一致,而分位時勢不同。如大經者,天下之所同也,經之者各有異焉。同中有異,乃無害其為同也。不然,和光同塵,其與于睽者幾何?

荀氏爽曰:火性炎上,水性潤下,故曰睽也。大歸雖同,小事當異,百官殊職,四民異業,文武并用,威德相反,共歸于治,故曰君子以同而異。

張氏振淵曰:彖言異中之同,象言同中之異,只重在異字上。異同之間,亦只是一理。同于理不同于俗,便是同而異。不曰以異而異,而曰以同而異。大凡處睽貴合,必得其所以為同者,而後睽可合。如以異為異,祇終睽耳。韓魏公不分善惡黑白,其不分乃分也。此同而異之謂也。同而異,正合異為同之道。

李隆山曰:孔子於彖言睽中有合,所以責君子濟睽之功。象言同中有異,所以論君子不苟同之性。惟君子之性不苟于同,而其同心協力以合天下之睽者則同。

見惡人(句)。以辟咎也。

見惡人與勿逐自復同。當睽之初,激之則怒,禍敗隨之,伊誰之咎?是見惡人,避惡人也;避惡人,辟咎也。辟咎非免禍之謂,克己審幾之一端也。

遏主于巷(句)。未失道也。

當睽之時,而九二得中應五,君臣相遇之道也。雖在里巷,而睽者當合,故曰未失。惟其未失道,所以无咎。相遇以正,而無嫌于猝投也。

見輿曳(句)。位不當也(句)。无初有終(句)。遇剛也。

位不當,謂當睽。上下之交,偏危之地也,故有輿曳牛掣,其人天且劓之象。然上應上九,則得其正應,有睽而後可合之理,此遇剛之所以有終也。

交孚无咎(句)。志行也。

九四近君,其志在于合睽,而初九又同德相濟,則同而異者,亦以異而同矣,故曰志行。此其交孚之所以无咎也。

厥宗噬膚(句)。往有慶也。

往合于上也。有慶,五以柔中之德,敬禮賢臣,上九剛明在外,亦俯從應之,而九二又為之應,明良相遇,何慶如之?此厥宗噬膚,所以為至親之象也。曰有慶,則无咎可知。

遇雨之吉(句)。羣疑亡也。

羣疑,謂豕、鬼、寇,皆謂三也。睽極之時為之,而三終為其正應,所疑者皆妄也。離變為震,有若雷電,合而為雨,雨則積 [易经十翼]象下传-[清]晏斯盛撰《易翼说》 之氣皆消矣,何疑之有?睽極而合,情見乎辭。

第39卦:䷦蹇卦•象傳

山上有水(句)。蹇(句)。君子以反身修德。

反。毛奇齡日郭氏舉正據王弼本作正。今考王註明云除難莫若反身修德,則仍是反】。

孟子曰: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諸己。

山上有水,彼此阻遏,坎險艮止。險而止,與止于險,皆蹇象也。序所謂難也,反身修德。九三之剛明,九五之剛中也,貞吉也。艮剛明而止,反諸身也。三所謂往蹇,來反也。坎剛中而實,修其德也。五所謂大蹇,朋來也。蹇難之時,常人付之無可如何,咨嗟沮喪而不可解。君子當之,覺時命不足道,而怨尤無自生。吾之所得於天者,不以窮達易艱難險阻,正足以動心忍性,而增益所不能也。

項氏安世曰:反身象艮之背,修德象坎之勞。

往蹇來譽(句)。宜待也【待,張楫本作時,鄭氏本待下多一時字】。

當蹇之初,猶可及止也。去五尚遠,與坎五之往得中者不能相應,不必任蹇之事,其于自守則有餘也。止于幾先,故曰待。

程子曰:諸爻皆蹇往而善來,然則無出蹇之義乎?曰:在蹇而往則蹇也,蹇終則變矣,故上已有碩義。

龔氏煥曰:居止之初,去險尚遠,見險而止,彖之所謂知也。

王臣蹇蹇(句)。終无尤也。

此身任乎蹇者也,脱身蹇外則大矣。二、五之正應,五往有功而二蹇,蹇分所當然,故終无尤。

侯氏果行曰:二上應于五,五在坎中,險而又險,志在匡弼,匪惜其躬,故曰王臣蹇蹇,匪躬之故。輔君以此,終无尤也。

往蹇來反(句)。内喜之也。

傳曰:内,在下之隂也。方蹇之時,隂柔不能自立,故皆附于九三之陽而喜愛之。九二處三,在蹇為得其所也。處蹇而得下之心,可以求安,故以來為反,猶春秋之言歸也。

孔氏穎達曰:内卦三爻,惟九三一陽居二隂之上,是内之所恃,故云内喜之也。

内,内卦也。艮之所以為止,止則來反矣。來反則二隂皆止,不入于險,得免于難,衆心所恃,故喜。盖二隂皆欲止者也,而非三之剛正則不能止。艮至三而止成焉,適得乎二隂之心。彖曰:見險而能止,知矣哉!三之謂也。

往蹇來連(句)。當位實也。

陽實而隂虚,濟險者必陽剛之才,五三兩陽皆實也。當位當近五之位,有濟蹇之責,五濟蹇之主,時亟須人已往助五之濟蹇,而才柔難以獨任,必來連三以助之。濟不濟雖未可知,然尚喜其有助也,皆實之為也。

荀氏爽曰:處正承陽,故曰當位實也。

大蹇朋來(句)。以中節也。

中節者,九五剛健而中正也。九五之在蹇也,則大蹇矣。靖艱險而使之平,非君臣合德,勢必不能。有九五中正之君,又有六二中正之臣,艮止之體,皆其同類,是所謂朋來也,其出險必矣。然必有是君,舉錯咸宜,而後能有是臣,則九五中而有節,故能有六二而艮三俱來也。此彖所謂利西南,往得中而有功者矣。往自解二,往居五也。

孔氏穎達曰:得位履中,不改其節,則同志者自遠而來,故曰朋來。

往蹇來碩(句)。志在内也(句)。利見大人(句)。以從貴也。

内謂九五。當蹇之將終,而又有剛中之君為之主,相須甚殷,此其志也,亦即其所以利也。九五位尊,故曰貴。當濟蹇之時,其志相同,相遇甚易,一見則從之矣。彖辭所指,此可以證。

第40卦:䷧解卦•象傳

雷雨作(句)。解(句)。君子以赦過宥罪【宥,京房本作尤,誤】。

雷雨,震坎之象。雷雨交作,則鬱積之氣解矣。震動者其威,膏潤者其澤,至交作而解散,則威行而恩寓焉。君子觀此,於明罰勑法之際,布以寛恤之典。過則赦而釋之,為其事之可原也;罪則宥而寛之,格外量從末減也。因情體法,亦天地時中之道矣。

孔氏穎達曰:赦謂放免,過謂誤失,宥謂寛宥,罪謂故犯。過輕則赦,罪重則宥,皆解緩之義也。

剛柔之際(句)。義无咎也。

當解之初,方脱于蹇,本爻才柔,而承二應四,可以解矣,故言其際。彼此相資,為事之宜,故曰義无咎。蔡氏淵曰:柔居解初,而承剛應剛,得剛柔交際之宜,難必解矣,故曰義无咎也。

九二:貞吉(句)。得中道也。

象言田獲三狐,得黄矢,皆象九二之得中。中即正也,故貞吉。而更申明之曰:得中道也。解而不中,則有激而成禍者矣,此中道之所以吉也。

負且乘(句)。亦可醜也(句)。自我致戎(句)。又誰咎也。

醜恥其乘,非所乘不稱也。又誰咎,言自取之也。戎至而曰自我者,承上文負且乘知之也。繫辭曰:作易者其知盜乎?易曰:負且乘,致寇至。負也者,小人之事也。乘也者,君子之器也。小人而乘君子之器,盜思奪之矣。上慢下暴,盜思伐之矣。慢藏誨盜,冶容誨淫。易曰:負且乘,致寇至。盜之招也。此于自我致戎之義,最為醒暢。

雷氏思曰:負且乘,小人自以為榮,而君子所恥,故可醜。寇小則為盜,大則為戎,任使非人,則變解而蹇,天下起戎矣。

解而拇(句)。未當位也。

九四以剛承柔,在震動之初,故曰未當位。當解之際,居近君之地,而以震動出之,難以自立,故必得朋。斯獲上而成解,言當上孚乎五也。

君子有解(句)。小人退也。

言君子之有解也,小人未有不退者。爻辭:君子維有解,吉,有孚于小人。盖務革小人之心,則如網之解其維也。六五柔中居尊,不為過激,而虛明在已,邪慝以消,此解之盛也。

吴氏曰慎曰:君子能有解,則小人退矣。小人若未退,則是未能解也。以小人之退,驗君子之解,雖不言有孚,而有孚之義明矣。

公用射隼(句)。以解悖也。

悖,難之最難解者。居解之終,知其所解者難,故曰悖。而當解之後,則難解者亦解,故曰于高墉之上獲之也。隼則急疾之小人,即悖逆之魁,悖解則天下之禍息矣,然非有射隼之智力不能也。以字正貫上文,凡欲解悖,非乘其後不濟也。漢唐以下皆然。

第41卦:䷨损卦•象傳

山下有澤(句)損(句)君子以懲忿窒欲。

【懲,古文作徵。陸德明曰:止也。鄭玄、劉瓛云:清也。皆與懲同。史記:荆舒是徵可驗。惟蜀本作撜,與拯同,誤也。窒,劉本作懫,孟本作恎,止也。陸績本作 [易经十翼]象下传-[清]晏斯盛撰《易翼说》 ,誤欲。孟喜本作浴,亦誤】。

兌,說也;艮,止也。說而止之,則忿與欲其在所必止矣。象之損,損其有餘也。山下有澤,高深相資,損之象也。君子觀此,知天下有當損之道,而以之修身,則惟忿、欲兩者最所當損。懲之窒之,則損之功也。忿曰懲,思難則心平也;欲曰窒,思義則貪絶也。並以損為義。程、本義皆然,楊氏之說尤協。至先儒或分配兑、艮,理似未足,然亦可觀。

楊氏時曰:損,德之修也。所當損者,惟忿欲而已。故九思始于視聼貌言,終于忿思難見,得思義者以此。虞氏翻曰:兑說故懲忿,艮止故窒欲。

孔氏穎達曰:懲者,息其既往;窒者,閉其將來。懲、窒互文而相足也。

王氏申子曰:和說則無忿,知止則無欲,修德之要也。

已事遄往(句)。尚合志也。

尚,上卦也。謂四當損之初,以陽益隂,速往應之,知四之交相須也。

九二,利貞(句)。中以為志也。

此爻在不當損之地,是以不損為益者。不當損而損,是為失中,則儉不中禮,質勝而野矣。九二得損之中,志在損而不遄往以益人,是所謂弗損益之者,貞也,守己也,由舊也,中也。此而為損,亦言其志而已。

一人行(句)。三則疑也。

一人行則得其友,志專而人孚也。若三人行而彼此参差,未免相猜之意,則疑而不可行矣,故必損一人。然則行之道,惟專一而已。三人而損一人,仍一也,惡其相疑也。何也?於當損之時,而六三之内復有六焉,則上之應者不應矣。文減字解之,文意更明足,可謂神快。

損其疾(句)。亦可喜也。

陽當損以益隂,而初則遄往以應四者,四當柔多需、益之際,疾也。得初之應,則疾去矣。雖非六三、上九之行,然而亦可喜也。

六五,元吉(句)。自上祐也。

上,上九也。損以為益之主爻。六五得中,居尊虛已下之受益無窮,又比近親切,其獲祐可知。爻辭或益之,言其益之不可限量也。

弗損益之(句)。大得志也。

大得志,謂上九志在損,已為益而適如其志,且弗損而益之矣。盖損之主爻,故其為損益者更大也。如爻所謂利有攸往,得臣无家者,其得志為何如哉?

第42卦:䷩益卦•象傳

風雷(句),益(句)。君子以見善則遷,有過則改。

益者,益其不足,風雷震巽之象。兩相薄而實相資,益之象也。君子觀此,知天下有當益之道,而以之治身,則惟遷善改過最為有益。遷者日新,改者日異,見則遷之不稍緩也,有則改之不少留也。風雷之迅速如之,人之為益,豈有大于此者哉?

胡氏炳文曰:雷與風自有相益之勢。速于遷善,則過當益寡;決于改過,則善當益純。是遷善改過,又自有相益之功也。

何氏楷曰:咸言速心之德,通于虛也。不損不虛,懲忿窒欲,損之又損,致虚以復,其為咸。恒言久心之德,凝于實也。不益不實,遷善改過,益之又益,充實而成,其為恒。

元吉,无咎(句)。下不厚事也。

下不厚事,民不覺其事之重且大也。當益之初,有四之應,震動有為,巽應相濟,此所以元吉而无咎也。國計國本,萬年長治,皆立于初,信而勞之,勞而有功也。

或益之(句)。自外來也。

外謂五,當益之時,陽益隂也。六二虛中,最能受益,上應九五,是天澤之施多出意外,益且不一而足矣。

益用凶事(句)。固有之也。

固有之,謂當有是事,非自召也,為凶事言也。柔居危地,有應于上,亦能受益者。省災救惠,所以益于艱危之際者,事當然也,故无咎。有孚,象重言之。

龔氏煥曰:益之以凶事,雖曰災自外來,而已乃受益,乃其已分之固有者,非自外來也。

告公從(句)。以益志也。

五為益下之主,而四承之,以隂從陽,其志正同,民依大益,何所不利?

有孚惠心(句)。勿問之矣(句)。惠我德(句)。大得志也。

勿問者,惠與心一也。大得志者,惠至人皆德,我孚之驗也。九五中正,益之主爻,實心實政,不言所利而利天下也。

崔氏憬曰:得上之時,一以損己為念,雖有孚惠心及下,終不言以彰已功,故言有孚惠心。勿問,問猶言也。如是獲元吉,且為下所信而懷已德,故曰有孚惠我德。君雖不言人惠其德,則我大得志也。

張氏振淵曰:惠出于心,又何問焉。大得志,非以民之惠我為得志,以我足以致民惠我為得志也。

莫益之(句)。偏辭也(句)。或擊之(句)。自外來也。

偏辭,猶言偏舉之辭,若羨文、衍文之類,謂其為起下之辭耳。過于求益,不但無益,或且多擊之者矣。自外來,猶言出于意外也。外來者,從何而來?上招之也。心之勿恒可知矣。

胡氏炳文曰:二不求益而或益之,自外來也。上求益而或擊之,亦自外來也。孰有以來之?五之吉,由中心之有孚。上之凶,由立心之勿恒。吉凶之道,未有不自心生者。

第43卦:䷪夬卦•象傳

澤上于天(句)。夬(句)。君子以施祿及下(句)。

居德則忌。澤上于天,將沛然而下矣,故曰:夬,決也。斯義也,以之加惠臣民,則如天之恩,無所不到;若居之而不施,則非所以為夬矣,故忌。

張氏振淵曰:澤本下也,氣騰而上于天,勢必決而為雨露之澤,未有積于天而不下者。天下以貢賦供一人,非澤之上于天乎?君子體象以仁萬民,祿予加于君子,樂利及于小人,這便是王者如天之仁。居者,積而不流之謂也。以天下之公利,為一人之私藏,貪主之大戒也。

李氏衷一曰:澤上于天,萬物被其潤澤。君子待小人之法,上則決之,下則養之,事權雖不便與,而祿有所及。小人所以畏其威,復懷其德,惟吾之決,而無不如意。若居其德而不施,則必為己甚之亂,而忌者至矣。正明祿之宜施也。

孔氏穎達曰:彖以決斷,象以潤澤,所為威惠兼施,不犯小人之所忌。

不勝而往(句)。咎也。

不勝而往,不自量度。初之壯,往也,咎也。言其咎在往先,不當決而決也。

谷氏家杰曰:夬之道,其危乃光,勝心不可有也,况不勝而往乎?

有戎勿恤(句)。得中道也。

得中道,謂九二也。惕號在先,雖夜警勿憂,決而和,其危乃光,即是道矣。

張子曰:能得中道,故剛而不暴。

蘇氏軾曰:能静而不忘警,能警而不用恤,得中道矣。與大壯九二同,故皆稱其得中。

張氏振淵曰:中道就惕號上見,中與和一道也。所決者中,即是決而和。

君于夬夬(句)。終无咎也。

夬夬,斷之自己,不牽于私,不形于外,无咎之道,亦以和為貴也。君子善補過者,故不為壯頄之凶。

其行次且(句)。位不當也(句)。聞言不信(句)。聰不明也。

位不當,處多懼之地,而以剛承之也,非夬之道。聰不明,剛自用也,可以牽制亡悔,而不信夬之大害,失其本心。

中行无咎(句)。中未光也。

中未光,近上也。莧陸繁衍,夬之未易。彖曰:其危乃光。故必中行而後可无咎也。未光,推原之辭。

張子曰:陽近隂,不能无累,故必正其行,然後无咎。

无號之凶(句)。終不可長也。

惕號則有戎勿恤,无號則凶,勿謂上六之當夬者已盡也。其危乃光,皆謂上也。衆陽決隂而未敢必,小人雖去而尚可危也。

余銘岳曰:終不可長,是足剛長乃終意。一陽之剝,曰終不可用,慮其變為純坤也。一隂之夬,目終不可長,恐其不得為純乾也。

第44卦:䷫姤卦•象傳

天下有風(句)。姤(句)。后。以施命誥四方【誥。鄭作詰,非】。

風自天而下,天尊而巽入,揚詡嘘拂,如朝廷之布令訓告遠播也。后,君也。體此而施命誥四方,可以無所不入也。天地相遇,品物咸亨之一端。風行地上,觀曰省方。觀民設教,天下有風,姤曰施命誥四方,重巽曰申命。象辭事義相因。

龔氏煥曰:天下有風,姤,與風行地上觀相似。故在姤則曰施命誥四方,在觀則曰省方觀民設教。曰施曰誥,自上而下,天下有風之象也。曰省曰觀,周歷徧覧,風行地上之象也。

繫于金柅(句)。柔道牽也。

柔,謂初六柔道。牽,言當牽制也。不牽則往見凶。繫于金柅,則牽制之道矣。攸往之凶,豕孚蹢躅,不言可知。

趙氏汝楳曰:姤之初言繫言牽,惡隂之長而止之也。

包有魚(句)。義不及賓也。

義不及賓。九二與初相比,其遇最先,情誼親切,既有主矣。四雖相應,而實自外來,則賓也不能相及,不得與二爭也。二亦可以制初也,此先後遠近之義也。

吳氏曰慎曰:九二既包有魚,則當盡其制防之責。以義言之,不可使遇于賓也。若不制而使遇于賓,則失其義矣。

其行次且(句),行未牽也。

行未牽,未為隂所牽制也。九三質剛,初雖同體,而非應、非比、非乘,所以厲而无咎也。

无魚之凶(句)。遠民也。

民謂初,陽君而隂民也。初雖正應,而已為二有矣。彼曰有魚,此曰无魚,義較然也。君不能有其民,凶何如哉?无民而曰遠,若君之不親而自遠之,又以罪四也。

九五含章(句)。中正也(句)。有隕自天(句)。志不舍命也。

中正,謂九五也。志不舍命,九五之志,不失生人之理也,即章美之含也。復、姤,天之大運,九五制姤之一人,故言志即命,天人可通也,其為遇豈不大哉!

蘇氏軾曰:隂長而消陽,天之命也。有以勝之,人之志也。君子不以命廢志,故九五之志堅,必有自天而隕者,言人之至者,天不能勝也。

姤其角(句)。上窮吝也。

上、上六不與隂遇,第曰无咎可矣。而曰吝无咎者,處姤之極,為遇之窮,不能行道以濟時,此其所以吝也。然而无咎矣,專釋吝為无咎言也。

第45卦:䷬萃卦•象傳

澤上于地(句)。萃(句)。君子以除戎器,戒不虞【除,荀爽作慮】。

澤當在地中,而上于地,則隄防踈矣。水聚欲溢,亦萃象也。君子觀此,以為天下之防,不可以不豫也。而其最大者,則為戎器所當豫,為除以戒備不虞。夫不虞者,意外之變也,待其變而後防之遲矣。物聚則奪,人聚則爭,其勢然也。萃則多故矣,不可不防。

王氏弼曰:聚而無防,則衆生心。

朱子語錄曰:大凡物聚衆盛處必有爭,故當豫為之備。又澤本當在地中,今却上于地,是水盛有潰決奔突之憂,故取象如此。

乃亂乃萃(句)。其志亂也。

初隂柔而喜陽剛,志在應四,則不能萃五。四五兩陽相萃,而五為萃主,羣隂又皆欲萃陽,萃四則失其所為萃矣。此有孚所以不終也。

鄭孩如曰:此六爻亦當以比六爻参看。比初言孚,此亦言孚,皆孚乎九五也。比無他陽以分其比,故初得以專孚于五。萃有四陽,又為初之應,故初于五孚不終,而亂萃于四矣。四雖正應,而乃權臣。五雖非應,然萃之主也。不終孚于五,而萃于四,非利見大人之正也。若號一握為笑者,媚奥媚竈之見也。勿恤而往從大人,則无咎矣。

引吉无咎(句)。中未變也。

中謂六二未變者,不亂於四而應五,故有汲引之吉,而且无咎也。不離道,不變塞,何咎之有?至萃之必孚,孚之必誠,皆由引而進之矣。比之二曰:比之自内,不自失也。意正相同。

往无咎(句)。上巽也。

六三不中處危,往宜有咎矣,而曰无咎者,上承九四,可漸進而因以萃五也。上謂四、五二陽。

虞氏翻曰:動之四,故上巽。

大吉,无咎(句)。位不當也。

位不當近九五,非君位也。九五為萃之主,而四為羣隂所聚,有耦國之象焉。若非大善,安得无咎?義精微,非聖人不能。

蘇氏軾曰:非其位而有聚物之權,非大吉則有咎矣。

郭氏雍曰:四得上下之聚,而非君位,故言不當也。

萃有位(句)。志未光也【陸德明無志字,謬】。

志未光,惡乎四也?為萃之主。志乎萃矣,而四分萃于下,故但可以无咎。觀此,則其不孚於四,當正其位,亦可見矣。

齎咨涕洟(句)。未安上也。

上、上六,羣萃于内而已。外之人情,聚則喜,不聚則悲。聚而居外,踧踖不寧可知矣。

第46卦:䷭升卦•象傳

地中生木(句)。升(句)。君子以順德,積小以高大【順,王肅作慎,誤。本義從之,亦誤。德,姚信作得,誤】。

地道主生,木性向長。坤,順也;巽,亦順也。君子以此順德,由小而積累之,以日進乎高大。其根深者,其末茂也。禮曰:繼長增高,升之謂也;日就月將,升之功也。朱子曰:因其固然之理,而無容私焉者,順之謂也。由是而積,則其進也孰禦?

順,程、本義俱作慎,別是一意義。蔡虛齋曰:要味積小二字。樹木之生,日日滋長,若一日不長,便為枯瘁,便是生理不接。大抵德須日日進,若一日不進,便退也。積小高大正是慎,不可把積小高做效說。慎字是徹首徹尾工夫。順而積之,亦是最要工夫,正與坤、巽相發明,不必改順為慎。

允升大吉(句)。上合志也。

上,上卦六四也。柔以時升,巽而順,皆坤道之資生也。初六之柔,與坤同體同德,又坤土屬信,故象曰允升,而曰合志也。合志同升,近于六五,而有一心一德之慶矣。呂氏之說最協。

呂氏大臨曰:初六以柔居下,當升之時,柔進而上,雖處至下,志與三隂同升,衆之所允,無所不利,故曰允升大吉。

九二之孚(句)。有喜也。

喜應,六五也,孚也。元首喜哉,臣可知矣。然皆誠為之也,言孚則用禴之誠在焉。

升虛邑(句)。无所疑也。

无所疑,正當升之際也。九三剛爻而上承坤順,正欣欣向榮之候矣。蘇氏以其升之果為不言吉之義,尚未得其情。潘松雪曰:剛在上而不疑間乎柔,柔順剛而无疑畏于剛,巽道之極也。此甚切當卦體。

王用亨于岐山(句)。順事也。

柔以時升,而六四柔正,不為躁進,是秉人臣忠順之道,以事其君。四雖近五,而不為逼。文王三分有二,用此道也。

貞吉升階(句)。大得志也。

大得志,得中居尊,又有應于下,日進光明,成天下之大順。堂階之上,君明臣良,登庸在位,一德交勉,正而且固之致也。

蘇氏濬曰:五之貞,是從學問中來。階即階級,有次第而升者,所謂積小以高大也。有循序漸進之天德,便可以語必世後仁之王遣,故曰大得志。

張氏振淵曰:安貞之吉,應地无疆。志曰:大得,即大終之義。

冥升在上(句)。消(句)。不富也。

消,退也。不富,去貪進之心也。釋不息之貞,盖升已極矣,不可復進,所謂柔以時升者,此非升之時也,冥矣。

第47卦:䷮困卦•象傳

澤无水(句)。困。君子以致命遂志。

澤鍾水之區,水在澤下,則無水矣,困也。困者遇也,而不困者志也。彖傳曰:險以說,困而不失其所,亨,其唯君子乎!然則君子之不失其所,直至致命以遂其志,乃為困亨之極事矣。不然者,僥倖苟且,命不可知,其志豈得遂乎?志不遂即不亨也。

王氏弼曰:處困而屈其志者,小人也。君子固窮,道不可忘。

何氏楷曰:致,猶委也。人不信其命,則死生禍福,營為百端,居貞之志,何以自遂?今一委之命,則不以命貳志,夫且能以志立命。

劉氏石閭曰:窮源而後知天下無枮澤,致命而後知天下無窮途。

王伯厚曰:命可致而志不可奪,行法俟命,命可俟而法不可變。

入于幽谷(句)。幽不明也;【幽不明也。郭、京本無幽字,謬】。

困初最下,澤水之底,六更柔暗,此困深之地,不可入也。而入之者,幽不在境而在心也,全無知識,自以為是者也。

張氏振淵曰:濟困之法,全靠識力為主,始能察幾而觀變。入于幽谷,則入者終不可復出矣。惟其幽,故不明,所謂驅而納諸罟獲之中也。幽指本心昏昧說,不明指昧于事變說。

困于酒食(句)。中有慶也。

中謂九二,有慶謂與九五同德相應也。困于酒食,統朱紱方來,利用享祀而言,餘不釋自明。

據于蒺蔾(句)。乘剛也(句)。入于其宮,不見其妻(句)。不祥也

乘剛,謂二切近而不相合,又同體而不能違也。不祥,言乘剛之危,内外相悖也,困失其所之禍也。

不言困于石者,省文也,皆乘二剛之象。專言據于蒺藜,則困于石亦可知矣。不祥,即所謂凶也。

鄭氏汝諧曰:進阨于田,故因于石。退乘二之剛,故據于蒺藜。上其宮也,其宫可入,而以柔遇柔,非其配也。以此處困,不祥孰甚?

張氏振淵目:剛本非柔所能掩,而三敢乘于其上,正所為據,非所據也。不祥者,不善之徵,總是危之之辭。

來徐徐(句)。志在下也(句)。雖不當位(句)。有與也。

下謂初六為九四之正應,處困之際,志在求助于初,而二間之,故徐徐相從,而又困于金車。然剛在可懼之地,雖所處不當,而九五在上,尚可相援,是有與也,此所以雖吝而有終也。來徐徐,已括困于金車在内。

劓、刖(句)。志未得也(句)。乃徐有說(句)。以中直也(句)。利用祭祀(句)。受福也。

劓刖括困于赤紱句,為劓刖小人所困,謂上六、六三皆掩剛者也,故曰志未得。剛中謂九五本爻剛而得中,是困而不失所者。反于心而直,吾何慊乎哉?故徐有說。中直則誠潔自信,可以格天,故受福,是以利用祭祀,如是則困而亨矣。

困于葛藟(句)。未當也(句)。動悔。有悔吉(句)。行也。

上六成困之主,困極自困,與五為累,故曰未當。然困極則當出困矣,尚變之時也。因動之悔而有悔,則吉矣。何也?惟其能改行也,象所謂征吉矣。

田氏疇曰:諸家皆以吉行也三字為句,非也。盖動悔有悔,吉是句,行也是句。動悔有悔之所以吉者,以能行而得之也。行也二字,乃是解征吉之義。

第48卦:䷯井卦•象傳

木上有水(句),井(句),君子以勞民勸相。

上,上聲。言水自下而上于水之上,是井象也。井者田間之事,君子觀此用以勞民,使之食力以自養,又勸之使不倦于食力而勤于養,且使之相助為力而交相養,此彖井養不窮之實事也。

張子曰:養而不窮,莫若勞民勸相也。

升泥不食(句)下也(句)。舊井元禽(句)。時舍也。

下謂初處卦下也。時舍,荒廢也。下則水不上,舍則勞民勸相不至。

井谷射鮒(句)。无與也【陸德明本與下有之字,妄增】。

无與者,九二陽在井内,而下泥不食,汲引之所不及,所以有井谷射鮒,甕敝漏之象。

井渫不食(句)。行惻也(句)。求王明(句)。受福也。

行惻,言為我心惻者也。受福,不虛所汲也。九三上下相應,剛柔相際也。

趙氏汝楳曰:井不以不食為憂,賢者不以不遇而惻。心惻者,行人也。行汲之人,為之求王者之明也。求王之明,豈朋比以干祿?為其見知于上,則福被生民,猶井汲而出,然後利及天下也。

井甃,无咎(句)。修井也。

修井,自修之意。六四在上之下,井將成未成之際,汲引未至,修己而已,井甃似之。

蘇氏軾曰:修,潔也。陽為動為實,隂為静為虛。泉者,所以為井也,動也,實也。井者,泉之所寄也,静也,虛也。初六最下,所以泥。上六最上,故曰收。六四居其間,而不失其正,故曰甃。甃之于井,所以禦惡而潔井也。井待是而潔,故无咎。

寒泉之食(句)。中正也。

中正,謂九五居中而得正也。井之最盛,坎之中滿也,養而不窮矣。欲養天下而不出于中正,未有不竭且泥者,故獨以中正表之。

諸子相曰:象獨掲出中正字,謂陽剛為泉,陽剛而又中正,所以為泉之寒,而寒故食也。專以君德言,其井養從心而出也。

呂仲木曰:君德而不中正,則貴戚有優渥之耗,疎遠無沾濡之益。

元吉在上(句)。大成也。

大成成井,養不窮之功也。井收勿幕,有孚之所以元吉也。井至上而後成上,則巽乎水而上水矣。

邵國賢曰:井至于渫,君子修己之極也,井道之小成也。井至于收,君子及物之極也,井道之大成也。夫井之成,成于德也。有遯世不悔之精神,則有萬物皆睹之氣象。

第49卦:䷰革卦•象傳

澤中有火(句)。革(句),君子以治歷明時。

水火相息,革也。天地革而四時成。革之大者,歷歷象日月星辰也。時,四時,春夏秋冬也。日南至而隂伏,日北至而陽生,月虧而盈,月盈而虧,鳥火虚昴,四仲以殷,寒往則暑來,暑往則寒來,皆有水火相息之意。古之君子所以欽若昊天而敬授人時者,于此盖有取焉。人見其革,君子見其常,故曰:革而信之,文明以說。

鞏用黄牛(句)。不可以有為也。

已日乃孚,革之初猶未孚也。不可以有為,不當有事于革也,堅守如用黄牛之革可矣。黄牛内括有革字,非僅用黄牛也。變革之事,慎之又慎,不可輕試。

已日革之(句)。行有嘉也。

行有嘉也,即象所謂征吉也。行,往也。九五在上,為革之主,當革之時,往而應之,適符其會也,无咎亦可見矣。

革言三就(句)。又何之矣?

又何之,無所往也,即象上文征凶之意。革之為道,已日乃孚,而九三果于變更,革言之,就至于三焉。且孚者,其言也,是尚可毅然一往哉?上下之際,澤火之交,意一於革,而尚多商榷也。雖曰有孚,非已日之孚也。

改命之吉(句)。信志也。

信志,志在承五也,從悔亡有孚而知之也。命者,誥誓天下之辭。以改革之事誥誓天下,則一成而不可變,非悔亡有孚不能也。革而信之,信志之謂也。命出而人人見其心,實自見其心也。

大人虎變(句)。其文炳也。

炳文之剛麗者,言其文,知其質也。何也?虎之變也,聲靈赫濯,足以震疊百神,割正維新,動人心目,有如是者,此所以未占有孚也。革,先定也。

君子豹變(句)。其文蔚也(句)。小人革面,順以從君也。

蔚,文之柔美者也。上六柔正,當革之已成,蔚然與其文之炳然者輝映也。豹虎之類,同時而變,老從君,從君子而應大人也。君子小人,淺深雖殊,而莫不煥然新美,所以為革之成也,其為居貞吉可見矣,故不釋。張子曰:以柔為德,不及九五剛中炳明,故但文章蔚縟,能使小人改觀而從也。

呂氏大臨曰:上六與九五,皆革道已成之時。虎之文備大而有理,豹之文茂密而成斑。其文炳然,如火之照而易辨也;其文蔚然,如草之暢茂而叢聚也。

第50卦:䷱鼎卦•象傳

木上有火(句),鼎(句),君子以正位凝命【凝,翟本作擬,誤】。

禹有天下,貢金九牧,鑄鼎象物,遂為器七百餘年。湯德休明,鼎遷于商,載祀六百。文、武受命,鼎遷于周。周公卜世,定鼎于洛。鼎如是其重也。以其用言之,則以木巽火,烹飪也。郊廟之中,享帝享親,所有事也。取象于木,上有火,就郊廟中言也。鼎又如是其神也。其體尊而正,不可以偏鄙居,故以此象正位;其事幽而明,不可以人為䙝,故以此象凝命。位,天位也;命,天命也。正身修而天下平也,凝心誠而天下一也。

房玄齡曰:鼎者重器,至重至大。此可觀矣。

王氏申子曰:鼎形端而正,體鎮而重。君子取其端正之象,以正其所居之位,使之愈久而愈安;取其鎮重之象,以凝其所受之命,使之愈久而愈固。

鼎顛趾(句)。未悖也(句)。利出否(句)。以從貴也。

顛趾,似乎悖矣。曰:未悖者,以其利出否也。所謂利出否者,鼎取乎新,必出其宿否,而後鼎實可新也。如得妾以其子,從貴之義也。初六正承九二顛趾,從貴之明象也。

陸氏希聲曰:趾當承鼎,顛而覆之,悖也。於是出其惡,故雖覆未悖。猶妾至賤不當貴,以其子故得貴焉。春秋之義,母以子貴是也。

鼎有實(句)。愼所之也(句)。我仇有疾(句)。終无尤也。

慎所之言,有六五在,不可從初六也。初親而五正,不可不慎也。終无尤者,六五正應我之匹偶,慎而專之,則雖近有初六之疾,亦不我能即而亂之,此尤之所以終无也。

張子曰:以陽居中,故有實。實而與物競,則所喪多矣。故所之不可不慎也。

鼎耳革(句)。失其義也。

失其義,失鼎之宜也,如行塞而雉膏不食是也。行鼎以耳而忽革,失其所以行,雖有雉膏,焉得而食諸?九三過剛自敗也,故曰失其義。欲救此者,悔而復其義,則終吉矣。

覆公餗(句)。信如何也。

程子曰:大臣當天下之任,必能成天下之治安,則不誤君上之所倚,下民之所望,與已致身任道之志,不失所期,乃所謂信也。不然,則失其職,負上之委任,得為信乎?故曰信如何也。

九四近君之地,責任甚重,而以重剛折足揆之,本心必不自安,故曰信如何也。此形渥之情也。繫辭:德薄位尊,知小謀大,力小任重。又推本言之。

鼎黄耳(句)。中以為實也。

中以為實,謂六五得中,陽實隂虛,而六五隂爻,若無實者然。得中則中即其實,知其中之有實也。有實无疾,正位凝命,以此享帝享視可也。黄耳下連括金鉉,言此中有實在,不言金鉉,省括之文也。

郭氏雍曰:中以為實者,六五隂虛,以黄中之德為實也。猶坤之六五,美在其中之道也。

玉鉉在上(句)。剛柔節也。

剛柔節,九剛而六柔也。鉉,一也。自六五言,則為金鉉,中色也。自上九言,則為玉鉉,高貴也。玉鉉在上,從五之柔,則剛柔相濟,而其中之調燮得宜。助五以享帝享親,而貴重于郊壇廟祧之上者,屹然可見也。此所以為鼎之成也。

熊氏良輔曰:上以剛居柔,故曰剛柔節而比德于玉也。

第51卦:䷲震卦•象傳

洊雷(句)。震(句)。君子以恐懼修省。

洊,爾雅云:再也。

程子曰:重也。震而又震,重襲而至,故曰洊雷震。恐懼震于内,修省震于外,體震之動也,即不喪匕鬯之本。

項氏安世曰:恐懼修省,所謂洊也。人能恐懼,則既震矣,又修省焉,洊在其中矣。

震來虩虩(句)。恐(句)。致福也(句)。笑言啞啞(句)。後有則也。

恐致福,言因恐懼知所畏敬,可以致福,不徒恐懼也。後有則,言象所謂後笑言啞啞者,非戲渝也。循理守法,仍兢兢敬畏之心,即修省之事也。

震來厲(句)。乘剛也。

剛謂初九,迫而乘之,危也。故曰:震來厲,其億喪貝,躋于九陵,勿逐,七日得。三句不復釋者,皆危厲中事也。六二中正,本不當厲,故特釋之曰乘剛也。

胡氏炳文曰:屯六二、豫六五、噬嗑六二、因六三、震六二皆言乘剛,惟困六三乘坎之中爻,其餘皆乘震之初。

震蘇蘇(句)。位不當也。

位不當六三,當重震之交,而不中不正也。不能恐懼修省者,故象言震行无眚,以見蘇蘇者之少此也。

震遂泥(句)。未光也。

九四本欲震者,且繼前震而起,宜光矣。然所處不中,又在上下重隂之際,泥而不暢,是失震之所以亨者,故曰未光。與噬嗑九四辭義同,皆謂震之不能自遂者。

震往來厲(句)。危行也(句)。其事在中(句)。大无喪也。

危行,行事之敬慎,常若危也。中,六五也,其事君之所有事也,在中則亦啞啞而有則矣。大无喪,即不喪匕鬯,事之大者,不僅不喪貝也。

震索索(句)。中未得也(句)。雖凶无咎(句)。畏鄰戒也。

中,未得言震極不中,失其常度也。括視矍矍而言畏鄰,戒視五之危行而知畏也。括征凶,震不于其鄰于其躬而言婚媾,有言餘意,故不釋,亦不知震者也。

第52卦:䷳艮卦•象傳

兼山(句),艮(句),君子以思不出其位。

兼山,兩山也,各止其所也。思出其位者,人心之妄動,惟静而正則止焉。是止非冥心絶慮也,止于其所而已。位則其所也,盡心于其所則止矣。天下之游思位外者,不止也。位在而不思者,亦未嘗有所止也。大學之道,格物致知而後知止,知止而後定静安而能慮,以得其所止。不出其位,盖知止而得所止者乎?然則彖所謂艮其背者,思之謂也,思而得止之謂也。

邱氏富國曰:凡人所為,所以易至于出位者,以其不能思也。思則心有所悟,知其所當止而得所止矣。

艮其趾(句)。未失正也【明張氏所出,晉王本正作止,謬】。

未失正,止在初也。止于其初,豈復至于妄動哉?象所謂无咎,利永貞者,俱見。

郭氏雍曰:趾,初象也。動莫先於趾,止于動之先則易,而止于既動之後則難。言未失正,止于動之先,未有失正之事也。

不拯其隨(句),未退聽也【退季本作為,因虞翻有坎為耳,故未為聽之說,竟改為謬】。

未退聽,不從初也。初曰艮其趾,止者也。不從初,則隨三而動矣。六二艮腓,不能自主者也。

艮其限(句)。危薰心也【薰,虞本作閽】。

危薰心,即厲薰心也。九三偏剛,過于果確,止其所不當止,而自危其心者也。強制之害,至于如此。

鄭氏汝諧曰:三雖止而不與物交,而其危則實薰心也。

艮其身(句)。止諸躬也。

止者,物物各止其所而不亂,艮其背可也。止諸躬,自守則足矣,而止之體用未周也,故爻僅曰无咎。孔氏穎達曰:止諸躬也者,躬猶身也,明能静止其身,不為躁動也。

艮其輔(句)。以中正也。

毛氏奇齡曰:本義云:正字羨文,叶韻可見。意謂正字與前、後、躬、終字不叶故也。至姚小彭本竟改作正中以就韻,不知古韻東、冬、庚、青、蒸皆通。正者,三聲字也。如周禮小司徒施其職而平其政,讀征;楚辭九歌荃獨宜 [易经十翼]象下传-[清]晏斯盛撰《易翼说》 ,為民正,叶星之類。故訟卦彖剛來而得中也,與尚中正也,則正與此同例。:此言甚覈,足破改經積謬】。

中正謂六五,得中即正也。中正者,止其所也。六五在口輔之間,得所正之一也。象曰:言有序。目以中正,謂艮其輔者,非不言也。

余氏本曰:言不妄發,發必當理,惟有德能之。

敦艮之吉(句)。以厚終也。

以厚終,言艮之成也。艮終萬物,厚則其敦也。當止之時,天下事物尚未有萌動生發之端,而即曰厚終,何也?萬物當窮隂之後,生氣已實于中,由艮而坤,静之極矣。而艮反為震,仍成于艮,是今年之止,即來年之始,而終者所胎胚也。萬事當未來之時,其當然者已定于中,止之而安,静之極矣。而静後有感,皆見為静,是目前之止,即事之始,而終者已凝一也。斯所謂艮其背而不獲其身,行其庭不見其人者乎?

第53卦:䷴渐卦•象傳

山上有木(句)漸(句)君子以居賢德善俗。

【本義云:疑賢字衍,或善下有脱字。又毛氏奇齡曰:郭氏據王本善下有風字。:本文字句多寡不整,原自古質,不必增,亦無可疑】。

傳曰:山上有木,其高有因,漸之義也。君子觀漸之象,以居賢善之德,化美于風俗。人之進于賢德,必有其漸而後能安,非可凌節而遽至也。在已且然,敎化之於人,不以漸其能入乎?移風易俗,非一朝一夕之所能成,故善俗必以漸也。本義曰:二者皆當以漸而進。

楊氏曰:地中生木,以時而升;山上有木,其進以漸。居積也

相关推荐

易经六十四卦详解:第二十五卦 无妄卦

今天共同学习《易经》第二十五卦:无妄卦《序卦传》曰:“复则不妄矣,故受之以无妄。意思是《象辞》说:无妄卦的卦象是震(雷)下乾(天)上,好比在天的下面有雷在运行之表象,雷在天下运行,万物都不可以虚妄。初九,无妄,往吉。

转载随笔 115 2023-12-18

易经64卦灵签

什么是易经灵签易经六十四卦简称为“金卦卜”或“金钱卦”,相传为周文王所创,据说根据易经六十四卦来推算会十分的准确。在六十四卦中,每一卦都会有六爻和爻辞,及与之相对应的三百八十四种状态。如何求取易经灵签什么是易经六十四卦?因为有六十四卦,所以

转载随笔 126 2023-12-18

未济卦-周易第六十四卦 火水未济 离上坎下

未济卦是既济的综卦,下坎上离,离为火,坎为水。二十:五卦的主卦是二卦坎卦,卦象是水,阳数是二十;客卦是五卦离卦,卦象是火,阳数是五十。象曰:火在水上,未济。《象辞》说:本卦上卦为离,离为火;下卦为坎,坎为水。火在水上,水不能克火,是未济卦的

转载随笔 125 2023-12-18

易经六十四卦白话全解|易经六十四卦

易经六十四卦。有关易经六十四卦之卦序,粗看起来应是早已有权威性定论的课题。通行本的卦序来自《序卦传》,乾、坤、屯、蒙、需、讼…是春秋时期仁义道德礼教兴起时的产物,偏重于哲理。作为占筮的依据,此序列对理解卦象卦义,或会更合原意一些。现用通行本

转载随笔 102 2023-12-18

周易第二十五卦天雷无妄(无妄卦)详解,看完自己就会占卦了《64卦详解》

这个卦是异卦(下震上乾)相叠。乾为天为刚为健;震为雷为刚为动。无妄卦原文象曰:天下雷行,物与无妄。无妄卦:嘉美通泰,卜问得吉兆。《象辞》说:本卦上卦为乾为天,下卦为震为雷,天宇之下,春雷滚动,万物萌发,孳生繁衍,这是无妄的卦象。卦解:无妄卦

转载随笔 85 2023-12-18
微信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