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经十翼]系辞•上传-[元]吴澄撰《易纂言》

旧版内容| 2023-02-23| 0

【周易十翼】系辞•上传-(元)吳澄撰《易纂言•卷七》

欽定四庫全書*易纂言卷七

元吳澄撰

繋辭上傳

【繫者,謂如綴繩於物。辭者,易、書之言也。文王所作之辭,繫於各卦之下者為象;周公所作之辭,繫於各畫之下者為爻。夫子述此篇,以釋文王、周公所繋彖辭、爻辭之意,故曰繋辭。傳未子曰,通論一經之凡例,无經可附,而自為上下云。】

天專地卑,乾坤定矣。卑高以陳,貴賤位矣。動靜有常,剛柔斷矣。方以類聚,物以羣分,吉凶生矣。在天成象,在地成形,變化見矣。

【此言聖人因天地自然之易而作易也。天者陽氣之輕清,尊者謂其昭著在上也。地者隂質之重濁,卑者謂其凝聚在下也。乾坤以三畫之卦言,乾純陽之卦,坤純隂之卦。定謂定其方位,定乾於上以擬天之尊,定坤於下以擬地之卑也。蓋羲皇卦圖,乾上坤下,離左坎右,震下之左,兌上之左,巽上之右,艮下之右,八卦但言乾坤,六卦在其中矣。卑高以陳,以天地間植物言,藪澤、墳衍、原隰、丘陵、山嶽所生之草木,卑高等第不一,下土微草之著地者最卑,高山喬木之參天者最高。陳猶列也。貴賤以卦之上下六位言,上為貴,下為賤。位猶置也,卦之六位目下而上,猶兩間衆植之陳列而有卑高也。動靜有常,以天地之用言,天運轉不已,陽常動也,地填嶷不移,隂常靜也。剛柔以卦之奇耦二畫言,剛謂奇畫,柔謂耦畫。斷猶判也,剛畫猶陽動之實而一,柔畫猶隂靜之虚而二也。方以類聚,物以羣分,以天地間動物言,方謂東西南北,物謂羽毛鱗介,五方之人各以類聚,諸族之物各以羣分。吉凶,以揲蓍求卦所值之占言。生,謂因此生出。蓋卦之貴賤六位,或比應相得而吉,或比應不相得而凶,猶人類物羣之聚分而有乖和也。在天成象,在地成形。以天地之體言,象謂日月星辰,形謂水火土石。成象於天者降而在地,則象變而化為形;成形於地者升而在天,則形變而化為象。變化,以揲蓍求卦所變之畫言。見,謂因此顯見。蓋卦之剛柔二畫,或剛變而化柔,或柔變而化剛,猶在天之象或變而化形,在地之形或變而化象也。天地卑高動靜類羣象。形者,天地自然之易。乾坤貴賤剛柔吉凶變化者,聖人所作之易也。】

是故剛柔相摩,八卦相盪。鼓之以雷霆,潤之以風雨。日月運行,一寒一暑。乾道成男,坤道成女。

【是故承上起下之辭,承上文而言。八卦章首但言乾坤,蓋舉父母以包六子。此先言六子,而後總之以乾坤也。摩與磨通,猶兩石相磑切也。盪,猶以器盪于水上也。畫卦之初,以一剛一柔與第二畫之剛柔相摩而為四象,又以二剛二柔與第三畫之剛柔相摩而為八卦。八卦既成,則又各以八悔卦盪于一貞卦之上,而一卦為八卦,八卦為六十四卦也。震為雷,離為電,霆即電也。春秋穀梁傳曰:震者何?雷也。電者何?霆也。巽為風,坎為雨。羲皇卦圖左起震而次以離,鼓之以雷霆也。又起巽而次以坎,潤之以風雨也。風不能潤風而雨,故通言潤。樂記潤作奮。離為日,坎為月。艮山在西北,嚴凝之方為寒。兌澤在東南,温熱之方為暑。左離次以兌者,日之運行而為暑也。右坎次以艮者,月之運行而為寒也。邵子曰:日為暑,月為寒。書曰:日月之行,有冬有夏。夏至之日,道近極暑之侯也。冬至之月,道近極寒之候也。文王卦位,乾在西北,故乾為寒。羲皇卦位,艮在西北,故艮為寒也。乾成男者,父道也。坤成女者,母道也。左起震,歷離歷兌而終于乾。右起巽,歷坎歷艮而終於坤。故以乾道成男,坤道成女二句總之於後也。】

乾知大始,坤作成物。乾以易知,坤以簡能。

【上言八卦而總之以乾坤,此又接成男成女二句而專言乾坤也。乾男為父者,以其始物也。始謂始其氣也。坤女為母者,以其成物也。成謂成其質也。知者主之而无心也。作者為之而有迹也。乾始物不言物者,與下句坤成物互相備也。始之上加大字者,贊乾之始物甚大,非坤之成物所可同也。易簡者,以乾坤之理言。始物者,乾之所知。然乾之性健,其知也宰物而不勞心,故易而不難。成物者,坤之所作。然坤之性順,其作也,從陽而不造事,故簡而不繋。此乾、坤皆指天地,而易之乾、坤二卦象之者也。】

易則易知,簡則易從。易知則有親,易從則有功。有親則可久,有功則可大。可久則賢人之德,可大則賢人之業。

【上言天地之易簡,此言人之易簡。立心如乾之易,則其心明白而人易知。行事如坤之簡,則其事要約而人易從。易知則與之同心者多,故有親。易從則與之共事者衆,故有功。有親則有人傳繼其心,故自今而可至於永久。有功則有人充拓其事,故自小而可至于廣大。德者,言其心之所得。業者,言其事之所就。德業至此,可以為賢人矣。】

易簡而天下之理得矣。天下之理得,而成位乎其中矣。

【上言賢人之易簡,此又言聖人之易簡。得,謂不失也。聖人如乾、坤之易簡,而于天下之理一无所遺,謂其能盡性也。聖人能盡其性,則可以與天地參。天位乎上,地位乎下,而聖人位乎其中,與天地並而為三,故曰成位。成者,完全備具三者而无虧欠也。傳五之一章,凡百六十三字。斷,東亂切。見,賢遍切。盪,定黨切。大始,音泰。易並,以豉切。注:著,直畧切。見,謂顯見。並,賢遍切。磑,于對切。加大者,泰。】

聖人設卦、觀象、繫辭焉,而明吉凶、悔吝、剛柔相推而生變化。

【此篇名繫辭傳,正以釋文王、周公之繫彖、繫爻也。首章先言作易之本,此章乃言繫辭之旨。聖人,謂文王、周公。設卦,謂文王設立六十四卦也。揚子雲曰:易始八卦,而文王六十四。蓋羲皇始有八卦之名,至文王增益之,而設立六十四卦之名也。羲皇畫八卦,因而重之,則已有六十四卦之畫矣。其時未有文字,八卦之名止是因其三畫之形而生聲。既有文字之後,乃以乾、兌、離、震、巽、坎、艮、坤為卦名之字,然惟坤字、震字是正卦名,其餘六卦之名皆是假借他字。若六十四卦則未有名也,但以三畫卦名分注于各卦六畫之下,以相識别而已。文王仍八卦舊名,而設為八純重卦之名,又設立新名以名五十六卦,而共為六十四卦名也。象,謂卦名所肖似。文王之名卦,皆象各卦之二體而立名。既設卦名,則觀其名之所肖似,于卦名之下繫彖辭,其明而占之,為吉、為凶、為悔、為吝也。周公又因文王之彖而繫爻辭焉,爻辭吉凶悔吝備,彖辭但言吉凶,惟革彖有悔亡一占。周公之繫爻辭也,又以剛柔兩畫相推而生出各爻之變化。推如手之推,柔推去剛則剛變而化柔,剛推去柔則柔變而化剛也。蓋爻辭有就未變之剛柔取義者,亦有就已化之剛柔取義者。】

是故吉凶者,失得之象也。悔吝者,憂虞之象也。變化者,進退之象也。剛柔者,晝夜之象也。六爻之動,三極之道也。

【此覆說上文也,然專指爻辭。文王之卦名謂之象,而周公之爻辭亦有所象。爻辭中之言吉凶者,以其于人事有失得之象也。得故吉,失故凶。言悔吝者,以其于人事有憂虞之象也。憂謂憂患於中,虞謂虞度於外。事之憂虞,雖未為失,亦不為得。而占之悔吝,雖未至凶,亦不為吉矣。剛柔二畫之變化者,天地陰陽有進退之象。剛變而化柔,象陽退而隂進。柔變而化剛,象陰退而陽進也。已變而化之剛柔者,天地隂陽有晝夜之象也。剛之為柔,象自晝而為夜。柔之為剛,象自夜而為晝也。動者,人之作為也。三極,天地人也。三才同一至極之理,故曰三極。吉凶悔吝,象人事之失得憂虞。變化剛柔,象天地隂陽之進退晝夜。是六爻所言人事之動,兼有天地人之道也。】

是故君子所居而安者,易之象也。所樂而玩者,爻之辭也。

【君子,謂學易之人。安如安土之安,樂如樂天之樂。玩,習熟也。易之象,即文王所名一卦之象。爻之辭,即周公所繫一爻之辭。文王觀卦象,繫彖辭,此言象不言辭者,文王之彖以象為本,故言象以該辭。周公爻辭亦有所象,此言辭不言象者,周公之爻以辭為用,故言辭以該象。學易之君子,平居无事之時,身所居處,安之若命者,於易之象有得也。心所樂循,玩之无斁者,於爻之辭有得也。】

是故君子居則觀其象而玩其辭,動則觀其變而玩其占。

【觀其象而玩其辭,即上文二句常時學易者之事。觀其變而玩其占,乃動時用易者之事。人有所作為之時,問之於筮,遇某卦某爻,則觀其蓍策之變而玩其象。爻,占以應事也。凡言變化者,卦畫之變。占言變者,蓍策之變也。】

【傳五之二章,凡百一十字。而明吉凶下,舊本无悔吝字。易之象也,舊本象作序,今並依虞翻本。而玩其占下,舊本有是以自天祐之,吉无不利十字。案:此乃文言傳釋大有上九爻辭,錯簡重出在此,今刪去。樂,音洛。注:識别。上,音志。下,彼列切。手之推,推、去,並吐回切。度,待洛切。】

彖者,言乎象者也。爻者,言乎變者也。吉凶者,言乎其失得也。悔吝者,言乎其小疵也。无咎者,善補過也。

【此承上章正釋二聖人繫辭之旨。彖者,文王所繫一卦之辭,因名卦之象而言,即上章所謂設卦觀象也。爻者,周公所繫六爻之辭,因揲蓍之變而言,即上章所謂剛柔相推而生變化也。卦畫之變化而以蓍策之變言者,蓋蓍三變得九則剛變而化柔,蓍三變得六則柔變而化剛也。彖辭爻辭或曰吉或曰凶者,以言其事之有得有失也。辭曰悔曰吝者,以言其事雖未大失而已有小疵也。辭曰无咎者,以善其能補過也。有過當有咎,能補之則不過矣,故得无咎也。】

是故列貴賤者存乎位,齊小大者存乎卦,辯吉凶者存乎辭,憂悔吝者存乎介,震无咎者存乎悔。

【列貴賤者存乎位,覆說爻者言乎變。上貴下賤,布列於六位,而每位各繫以爻辭也。齊小大者存乎卦,覆說彖者言乎象。項氏曰:彖辭之例,專取主爻為言。隂爻為小,陽爻為大,或小或大,雖有不齊,而為一卦之主,則无小人之間,故謂之齊。然存乎卦者,存乎卦之位也。位之貴賤,以六爻言;卦之大小,以一爻言。明於六位之中,取一位以為卦主也。澄謂分辯吉凶,存乎彖爻之辭。此覆說言乎其失得也。悔吝介乎吉凶之間,憂其所介,則趨於吉,不趨於凶矣。此覆說言乎其小疵也。震者,動心戒懼之謂。有咎而能戒懼,則能改悔所為,而可以无咎。此覆說善補過也。】

是故卦有小大,辭有險易。辭也者,各指其所之。

【上文有貴賤、小大、吉凶、悔吝、无咎五句,此獨再提卦有小大,而不及其他,蓋卦彖為諸辭之總也。卦主既有小大之殊,而聖人繫辭,則亦因時取宜,其辭或難或易也。之,適也。凡彖爻所言吉凶、悔吝、无咎之辭,各指示人以所適之路,使之趨於吉无咎,而免於凶悔吝也。】

【傳五之三章,凡九十四字。易,以豉切。注:小大之間,居限切。】

【易,通卦象、蓍數而言也。卦畫、蓍法,皆羲皇肇創,合卦與蓍而名之曰易。前第二章、第三章,既釋繫辭之旨,以明文王、周公之易矣。自此第四章至第七章,又推原易之道,以明羲皇之易。】

與天地準,故能彌綸天地之道。

【此言卦象之體同乎天地也。準,所以為平,謂與之平等也。彌,如開弓,愈開愈滿。綸,如合繩,漸大彌綸。謂充而廣之,與天地之道一也。】

仰以觀於天文,俯以察於地理,是故知幽明之故。

【此言隂陽隱顯之道在天地者,以申上文與天地準之意。以,謂以此易也。卦之象,觀於天文,察於地理,而皆相合,易之與天地準也。明者,文之顯而易觀。幽者,理之隱而難察。故,謂所以然之迹。知天文所以明,地理所以幽之故,則能彌綸天地之道矣。】

原始反終,故知死生之說。

【此言卦象之體該乎萬物也。原,謂本其所從來。反,謂復其所歸往。原始反終,謂易中具萬物始終之理。】

精氣為物,游魂為變,是故知鬼神之情狀。

【此言隂陽屈伸之理在萬物者,以申上文原始反終之意。氣之精者,聚則為物。物,謂自无而有,萬物之始也。魂之游者散則為變,變謂自有而无,萬物之終也。鬼者氣之屈而歸,神者氣之伸而至,情言其用,狀言其體,知氣聚而伸、氣散而屈之情狀,則知死生之說矣。天地之道,幽明之故,皆言天地也,而以知幽明三句申釋彌綸天地二句。死生之說,鬼神之情狀,皆言萬物也,而以知鬼神三句申釋知死生二句。其兩節各二句者言故,而兩節各三句者言是,故所以釋上文也。羲皇卦象,隂陽二畫而已,然大而天地之與齊,小而萬物始終之悉備,觀先天方圓圖可見矣。邵子曰:圖雖无文,吾終日言而未嘗離乎是。蓋天地萬物之理盡在其中,所謂與天地準,原始反終者也。】

與天地相似,故不違

【此言蓍數之用與天地相似,故其所占吉凶之應,雖天地亦不能違之。】

知周乎萬物而道濟天下,故不過

【蓍數之用,其燭物情无不通,其前民用无不溥,故雖萬物之衆,天下之廣,皆囿其中,无或有踰越而出其外者。】

旁行而不流(缺)(缺)(缺)(缺)(缺)-不二注,原文阙

【此申上文與天地相似之意。旁行如天而不流如地,謂蓍之周萬物者,其知無不徧及,而因物之則,其理一定,不流蕩失正也。下闕一句,其意若曰中立而不滯。蓋中立如地,而不滯如天,謂蓍之濟天下者,其仁无少偏倚,而因人之問,其事多端,不拘滯執一也。】

樂天知命故不憂,安土敦乎仁故能愛。

【此申上文知周萬物,道濟天下之意。其知之周也,順乎自然,灼見其流行之理,而事无迷惑,是以不憂。其道之濟也,隨所居處,每厚其慈閔之心,而人有利益,是以能愛。或曰:蓍亦有憂愛之情乎?曰:聖人以其知仁寓之於蓍,蓍之知即聖人不憂之知也,蓍之仁即聖人能愛之仁也。其曰不憂,猶後章言易无思也。】

範圍天地之化而不過。

【範,鑄金之模也。如範模在外,圍繞得天地之化,莫能踰越乎此。此以卦象之與天地隼,蓍數之與天地相似者言。】

曲成萬物而不遺。

【曲,謂一偏纎悉成完,而无一物之或遺也。此以蓍數之知周萬物,道濟天下者言。】

通乎晝夜之道而知。

【萬物死生之道,通貫為一而能知之。此以卦象之原始反終者言。】

故神无方而易无體。

【以上三句而觀,則蓍數之神妙不測,无有方所,而卦象之變易隨時,无有定體也。】

【傳五之四章,凡百三十六字。不流下闕五字。詳其文勢,蓋如老氏所謂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彌,木畀切。知周,音智。樂,音洛。注合繩,音閤。易觀,以䜴切。嘗離,來地切。】

一隂一陽之謂道

【天地間隂陽二氣而已。聖人合卦象與蓍數而名曰易者,取隂陽互相更易之義。莊氏云易以道隂陽是也。故此章專言隂陽二字,以明易之所以為易者,隂陽也。一隂一陽,謂隂而陽,陽而隂,循環无端也。周子曰動而生陽,動極而静,靜而生隂,靜極復動,一動一靜,互為其根是也。隂陽,氣也。道者,理也。然非别有一物在氣中,即是氣而為之主宰者,道也。程子曰:隂陽非道也,所以一隂一陽者,道也。】

繼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

【繼之謂隂陽之運而為造化者,繼續而无息也。成之謂隂陽之凝而為人物者,成完而无虧也。繼續流行而无息者,其理則謂之善。成完備具而无虧者,其理則謂之性。繼之成之者,隂陽之氣。善者,性者,道也。】

仁者見之謂之仁,知者見之謂之知。百姓日用而不知,故君子之道鮮矣。

【此因上文成之者性而言也。此道以隂陽混成而賦與於人物,則謂之性。性之在人,聖愚賢不肖一也。而上聖大賢以下,所禀隂陽之氣不能無偏,或得陽之多而為仁者,或得隂之多而為知者。見之之之,指道而言。仁者知者,各因其所偏而有見於道,或謂之仁,或謂之知,不能盡如其性之所有而全之。然仁知之人,雖不能全其性,猶各能見其一偏。至若百姓之愚不肖,則日用之間,无非由行此道而皆不能知。仁者知者,知之而不全,百姓由之而不知。故君子之道,雖各具於性,然能全而知之者少矣。君子,通賢聖而言。此道字,即上文之謂道之道也。】

顯諸仁,藏諸用,鼔萬物而不與聖人同憂。盛德大業,至矣哉!富有之謂大業,日新之謂盛德。

【此因上文繼之者善而言也。此道以隂陽相繼而流行於天地間,則謂之善。仁者,生物之元。由春生而為夏長之亨,此仁顯見而發達乎外。長物之所顯者,生物之仁也,故曰顯諸仁。用者,收物之利。由秋收而為冬藏之貞,此用藏伏而歸復乎内。閉物之所藏者,收物之用也,故曰藏諸用。二氣運行於四時之間,鼓動萬物而生長收閉之。然自生自長,自收自閉,天地无心而造化自然,非如聖人之於民,有所憂而治之教之也。仁之顯而生長者,為德之盛。用之藏而收閉者,為業之大。德之為仁,業之為用,其顯者流行不息,其藏者充塞无間,此所謂易簡之善,極其至者,故贊之曰至矣哉。生物之仁,及夏而日長日盛,故曰日新。收物之用,至冬而包括无餘,故曰富有。】

生生之謂易,成象之謂乾,效法之謂坤。

【此以一陰一陽之謂道,寓於卦象者言也。陽畫變而生陰,隂畫變而生陽,互相變易,生生不窮,故曰易。陽畫之奇,如天氣之連亘而一者,成天之象,故曰乾。凡陽畫皆乾,非但三畫純陽為乾也。隂畫之耦,如地形之分斷而殊者,效地之法,故曰坤。凡陰畫皆坤,非但三畫純隂者為坤也。乾坤法象之隂陽,而主之者生生之易。易者,隂陽變易之體也。其所以生生者,道也。】

極數知來之謂占,通變之謂事,陰陽不測之謂神。

【此以一隂一陽之謂道,寓於蓍數者言也。窮極過揲掛扐之數,以知方來之事之吉凶,所謂占也。貫通十有八變之變,俾每變所得之占皆可行事而无窒礙,所謂事也。然數有九六七八之隂陽,不可測知其為九六七八也。變有五九四八之陰陽,不可測知其為五九四八也。故曰隂陽不測。數者,變之已成。變者,數之未定。占在事之先,事在占之後。數變占事之隂陽,而主之者隂陽不測之神。神者,隂陽神妙之用也。其所以不測者,道也。上言乾坤之隂陽而先之以易,此言占事之隂陽而終之以神,以見變易之道在乎未有卦象之先,而神妙之道行乎已有蓍數之後也。】

【傳五之五章,凡百一十二字。知者,音智,下同。鮮上一注。復動,扶豆切。夏長,知兩切,下同。顯是,賢遍切。无間,居限切。易簡,以豉切。】

夫易,廣矣,大矣。以言乎遠則不禦,以言乎邇則靜而正,以言乎天地之間則備矣。

【此言易畫之廣大也。禦,猶止也。不禦言其大,謂以至遠之處而言,則雖无窮无盡,而其用徧及,无所極也。靜而正言其廣,謂以至近之處而言,則雖无思无為,而其體兼該,无所偏也。備,謂二皆具天地間衆理。具備,言雖至廣至大,而其中纎悉不遺也。下篇所謂易之為書,廣大悉備是也。】

夫乾,其靜也專,其動也直,是以大生焉。夫坤,其靜也翕,其動也闢,是以廣生焉。

【此言天地之廣大也。乾坤,謂天地,非指易卦言也。專,謂无處不有。直,謂无可屈撓。翕,謂合而氣之專者藏乎此。闢,謂開而氣之直者出乎此。以其專直而見其氣之大,故曰大生焉;以其翕闢而見其形之廣,故曰廣生焉。】

廣大配天地,變通配四時,隂陽之義配日月,易簡之善配至德。易其至矣乎!

【言易書之廣大,配乎天地之廣大。先以此一句結上文兩節,又推言易之變通配乎天地之四時,易之陰陽配乎天地之日月。蓋易書廣大之中有變通焉,有陰陽之義焉,亦猶天地之有四時日月也。四時日月即天地,猶易之六子即乾坤也。易之廣大、變通、陰陽,皆易簡之善為之主宰,而天地之至德,亦此簡易之善而已。是易書易簡之善,配乎天地之至德也。天地之德至矣,而易能配之,則易之書亦可謂至也。故贊之曰:易其至矣乎!此章曰乾天坤地,曰四時日月者,陰陽也。曰易簡之善,曰至德者,道也,善字因上章繼之者善而言。】

【傳五之六章,凡九十字。易其至矣乎上,舊本有子曰字,蓋因後人欲分此句屬下章,故加子曰字以别之。夫,音扶,下同。易簡,以䜴切,注同。】

夫易,聖人所以崇德而廣業也。知崇禮卑,崇效天,卑法地。

【上章言易書之配天地,此章言聖人配易中之天地也。崇德者,立心之易,而所得日進日新也。廣業者,行事之簡,而所就日充日富也。德之進而新,由所知之崇,高明如天。業之充而富,由所履之卑,平實如地。】

天地設位,而易行乎其中矣。

【此天地,謂易中之天地,即兩儀之奇耦二畫也。設位,謂圓圖,陽儀在左,陰儀在右也。易,謂六子,由陰陽交易而成卦也。陽奇陰耦對立者,天地之設位,而乾陽坤隂交錯換易,流行於其中,以生六子也。】

成性存存,道義之門。

【成性具知禮。知,天也。禮,地也。存存,謂无時不存也。道,謂所由之路。義,謂所處之宜。道,陽也。義,陰也。門,謂從此出也。知禮之成性常存,猶天地之位設也。道義皆自所存之成性中出,猶陰陽之變易流行於天地間也。知之崇,格物致知也。禮之卑,誠意慎獨也。成性存存,心正也。道義者,一身之應接萬事,循理得宜,无一不當也。此章曰天地,曰易者,陰陽也。曰成性,曰道義者,道也。性字因上章成之者性而言。】

【傳五之七章,凡四十一字。夫音扶,知音智。注之易以䜴切,當丁浪切。】

聖人有以見天下之賾,而擬諸其形容。

【賾,頤中深處,以喻卦義之藴奥難見。擬,比類也。諸,之於也。形容,謂有形之狀貌可象者,如天、地、日、電、雷、風、雲、雨、水、泉、火、木、山、澤是也。六畫之卦,有畫无名,其義賾而難見。文王即其上下二體所象之物以擬之,於是見其各卦難見之義,以定其名也。】

象其物宜,是故謂之象。

【宜,猶稱也。物宜,謂所擬之物與卦畫之義相稱也。象其物之宜稱者,而以名其卦。如卦之義,與雲雷二物相稱,則名之曰屯,以雲雷鬱結,未能成雨之象,有屯之義也。卦之義,與山泉二物相稱,則名之曰蒙,以山下出泉,未有所適之象,有蒙之義也。此象字,謂文王之名卦,故以對周公之繫爻而言。不以彖對爻言,而以象對爻言者,文王未繫彖辭之先,先立重卦之名謂之象。象先於彖,言象則彖在其中。或以此象字為如說卦所列者,彼乃彖爻之辭,泛引物類以取象,言爻足以包之矣,何為與爻辭相對而言哉?若謂獨指彖辭中所言之象,則彖辭中所言之象甚少,不如爻辭中所言之象為多。豈有舍其所言之多者,乃舉其所言之少者,而名之曰象乎?必不然矣。故知此是指文王六十四卦之名為象也。】

聖人有以見天下之動,而觀其會通,以行其典禮。

【動,謂人所作為之事。會,如會府之會,自彼而來者,面面可至。通,如通都之通,自此而往者,方方可達。會通,謂大中至正之理,非一偏一曲有所拘礙者也。典,謂君臣、父子、夫婦、長幼、朋友五典。禮,謂吉、凶、軍、賓、嘉五禮。人所行之事,未有出於五典五禮之外者。聖人見天下不一之動,觀其極善之理,以行其事。見理精審,則行事允當也。】

繫辭焉以斷其吉凶,是故謂之爻。

【周公以處事之法為辭,繫於各爻之下,使筮而遇此爻者,如此處事則吉,不如此處事則凶也。】

言天下之至賾而不可惡也,言天下之至動而不可亂也。

【惡,謂厭惡。亂,謂棼亂。文王所名六十四卦之象,所以章顯天下至幽之義,而名言宜稱,人所易知,則自不至於厭惡其賾矣。周公所繫三百八十四爻之辭,所以該載天下至多之事,而處決精當,人所易從,則自不至於棼亂其動矣。】

擬之而後言,議之而後動,擬議以成其變化。

【擬之者,比類於物以取義,所謂擬諸其形容也。文王名卦而謂之象者,先擬之而後示人以言也。言者,謂其所定之名也。議之者,講度其理以處事,所謂觀其會通以行其典禮也。周公繫辭而謂之爻者,先議之而後教人以動也。動者,謂其所占之事也。其象之所擬,爻之所議,皆所以成定剛柔二畫之變化。蓋畫有變化,而一象可作六十四象用,一爻可作十二爻用也。】

【傳五之八章,凡九十五字。此章後舊本有文言傳錯簡。釋中孚九二、同人九五、大過初六、謙九三、乾上九節、初九、解六三、爻辭七節。賾,思革切。斷,東亂切。惡,烏路切。注:緼,于尹切。稱,昌證切。長,知兩切。當,丁浪切。棼,音分。易知、易從,以豉切。度,待洛切。】

天一地二,天三地四,天五地六,天七地八,天九地十

【天之氣專直而无間斷,故其數一而奇。地之形翕闢而有容受,故其數二而耦。天一地二者,天地本數也,一本而四支。已有二矣,而又加奇一耦二,則為天三地四。已有四矣,而又加奇一耦二,則為天五地六。已有六矣,而又加奇一耦二,則為天七地八。已有八矣,而又加奇一耦二,則為天九地十。支四加而數成焉。數成於十,實則奇一耦二而已。此天地自然之數也。河圖數與此同。】

天數五,地數五,五位相得而各有合。天數二十有五,地數三十。凡天地之數五十有五,此所以成變化而行鬼神也。

【天數五,謂一三五七九也。地數五,謂二四六八十也。五位相得,謂一得三五七九,或三得一五七九,或五得一三七九,或七得一三五九,或九得一三五七者,天之五位相得也。二得四六八十,或四得二六八十,或六得二四八十,或八得二四六十,或十得二四六八者,地之五位相得也。各有合者,凡謂總并天五位相得,則合而為二十有五。地五位相得,則合而為三十。又總并天地之數,則合而為五十有五。凡陰變而化陽,則為水木。陽變而化陰,則為火金。皆以此五十五數而後完備,故曰成變化。蓋一生水,六成之;二生火,七成之;三生木,八成之;四生金,九成之;五生土,十成之也。鬼神即此二氣之屈伸往來者,其所以運行,終而復始者,以此也,故曰行鬼神。】

大衍之數五十,其用四十有九。分而為二以象兩,掛一以象三,揲之以四以象四時,歸奇於扐以象閏。五歲再閏,故再扐而後掛。

【衍如水之溢出平地,加羨之意。天地之數共十位,然數起於一,其對為二,一參之而為三,二兩之而為四,有一二三四而十數具矣。四者正位,十者積數也。故以正位之四,衍積數之十,每一加羨以四,謂之衍,如算數家之因法,即天地數本一枝四之推也。一而衍四者一,并一則為五矣,邵子所謂小衍之而為五是也。二而衍四者,二則八也,并二則為十矣。三而衍四者,三則十二也,并三則為十五矣。四而衍四者,四則十六也,并四則為二十矣。合五數、十數、十五數、二十數,則為五十,邵子所謂大衍之數為五十是也。衍母之一,數之所起,故大衍五十之數,虚其一而不用。所用者四十有九,其數七七,蓋以一一為體,七七為用也。分者,兩手總持四十有九策,信意平分為二。兩謂陰陽,左手所持之策象陽,置之於左;右手所持之策象陰,置之於右。掛者,右手就所置右策之中,取一策掛於左手小指、无名指之間。三謂陰陽及大一沖氣,兩既分則一不可見,故掛此一策以與左策。右策為三,以象陰陽、沖氣之三也。揲,以手數之也。大衍之母至四而具,大衍之子以四而衍,故數策之法,每揲以四,以象春夏秋冬之四也。奇,謂揲左、揲右之餘。扐,謂扐於兩指間也。先以右手四揲置右之策,别置於所置左策位之右,揲竟,所餘或四、或三、或二、或一,歸之於左手无名指、將指之間,此初扐也。又以右手四揲置左之策,混於已揲右策之中,揲竟,所餘或四、或一、或二、或三,歸之於左手將指、食指之間,此再扐也。歷法一章,凡十九年七閏。前閏至二年九月之外,置後閏。大率五年之間,置閏者再。故以掛一揲右,揲左象不閏之歲三。初扐再扐,象再閏之歲二。再扐既畢,則合一掛二扐之策,或五、或九,别置於所置左策位之左,是謂一變。復以兩手總持已揲之策,或四十四、或四十,而分二掛一,揲左初扐,揲右再扐如前。其一掛二扐之策,或四、或八,别置於一變掛扐之左,是謂二變。復以兩手總持已揲之策,或四卜,或三十六、或三十二,而分二掛一,揲左初扐,揲右再扐如前。其一掛二扐之策,或四、或八,别置於二變掛扐之左,是謂三變,而得一畫矣。再扐而後掛者,言第一變再扐畢,則第二變又掛一。第二變再扐畢,則第三變又掛一也。】

乾之策二百一十有六,坤之策百四十有四,凡三百有六十,當期之日。二篇之策萬有一千五百二十,當萬物之數也。

【此言過揲之策數,三變得一畫,第三變過揲所積,其策三十六則曰九,其策二十四則曰六,其策二十八則曰七,其策三十二則曰八。周易用九六,不用七八,故三百八十四爻辭皆以九六名爻,而不曰七八也。若第三變得三十六策,則為乾之初九;其第六變、第九變、第十二變、第十五變、第十八變又各得三十六策,則成乾之六畫,而乾六畫之策共二百一十有六矣。君第三變得二十四策,則為坤之初六;其第六變、第九變、第十二變、第十五變、第十八變又各得二十四策,則成坤之六畫,而坤六畫之策共百四十有四矣。然陽畫非必皆得九而不得七,陰畫非必皆得六而不得八,但以易用九六,故設言卦若得乾而六畫皆九,卦若得坤而六畫皆六,則其過揲之策數如此云爾。期者,四時一周帀也。每歲凡三百六十五日有奇,十二月凡三百五十四日有奇。三百六十者,正數也。歲二十四氣共多五日有奇者,氣之盈;月十二朔共少五日有奇者,朔之虚。損其盈,益其虚,而為一期之正數三百六十日。乾坤六畫之策數亦共三百六十,與期三百六十日之數符也。又以上下二篇六十四卦而言,凡陽畫百九十二,若皆以三十六策之九計之,則為六千九百一十二策。凡陰畫百九十二,若皆以二十四策之六計之,則為四千六百八策。合之共萬有一千五百二十策,與天地間萬物之數符也。】

是故四營而成易,十有八變而成卦,八卦而小成。引而伸之,觸類而長之,天下之能事畢矣。

【四營,謂分二、掛一、揲四、歸奇也。營,猶言規度也。易,變也,謂揲蓍之一變也。以分、掛、揲、歸四者,營度而成一變,如是七十二營為十八變而成一卦也。引,如丈引之引,謂加長之也。伸,謂舒展之也。以此扺彼曰觸,物之相同曰類。長,猶增益也。畢,猶盡也。又遡其先而言,四營成一變之後,三變得一畫,九變則得三畫,而内卦之體具,是為八卦中之一卦。八卦者,卦之小成也。由九變引長而展之,倍為十八變,則得六畫,而外卦之體全,是為六十四卦中之一卦。六十四卦者,卦之大成也。十八變成一卦之後,其卦或不變,或一畫、二畫、三畫、四畫、五畫變,或六畫俱變。若變,則以此先得之卦,觸彼同類之卦,增益其名曰某卦之某卦,而此一卦可變六十三卦。充之,則六十四卦可作四千九十六卦,唯筮者所值何如爾。夫自八而六十四,自六十四而四千九十六,足以該括天下之動。凡人所能為之事,盡在是矣。】

顯道神德行

【道,謂天之道。德行,謂人之所行。吉凶禍福,天之道也。問:蓍得此以占未來之事者,能前知天道至幽也,因占說出,而幽者顯矣,故曰顯道。人之行事,不敢自為,必待決之於蓍,聽從神物所告而為之,則所行之事,雖在人而實出於神矣,故曰神德行。蔡氏曰:顯道,闡幽也。神德行,微顯也。】

是故可與酬酢,可與佑神矣。

【主導賓飲曰酬,賓報主獻曰酢。故人之應接事物,譬之曰酬酢。佑,贊助也。天道,幽也。以占而顯,則雖天之道,而可以用之應接人事矣。德行,人也。以占而神,則雖人之所行,而可以贊助神之所為矣。蓋所行皆神之所教訓,則是以人而代神之所為也,故曰佑。】

知變化之道者,其知神之所為乎!

【此章自大衍至能事畢矣,言蓍數之神;自顯道至佑神矣,言蓍占之神。蓍變蓍占者,神之所為也。然變占之用,究其所歸,不外乎陰陽二畫之變化而已。九六陰陽二畫之變化,象天地陰陽二氣之變化也。故章首天一地二至行鬼神也,先以天地之數言陰陽變化之道,然後言蓍數變占之神以見蓍之數,而以此總結之曰:知天數地數變化之道者,其能知蓍數變占之所以神者乎!】

【傳五之九章,凡二百二十字。天一至地十,舊本在第十一章之首。程子、張子並云此二十字宜在天數五上,而朱子從之。又案:漢書律歷志引此章天一地二至行鬼神也六十四字相連,則是班固時此簡猶未錯也。知變化之道上,舊本有子曰字,亦是後人欲分此一節屬下章而妄增也。程子、朱子並云宜屬上章,今從之。期,一作朞,音基。伸,一作信,音伸。而長、知兩切。德行,下孟切。酬,市由切。酢,在洛切。佑,舊本作祐,今依荀氏作佑注。復始,扶豆切,下復以同。羨,夷見切。手數,色主切,下數策同。度,待洛切。加長、引長並如字,長、猶知兩切。夫自音扶,所行、行事並如字。】

易有聖人之道四焉:以言者尚其辭,以動者尚其變,以制器者尚其象,以卜筮者尚其占。

【辭、變、象、占,皆聖人之道在易書之中者。第八章已言象、辭,第九章已言變、占,故此章合四者並言之。以,謂以上易之書。言,謂謀議、陳誨、問辯、應對等語。辭,謂彖、爻一篇之辭。動,謂祭祀、㛰姻、田狩、征伐等事。變,謂蓍策四營之變。制器,謂創物以利用。象,謂所擬物形之肖似。卜筮,謂叩神以決疑。占,謂所斷事情之可否。】

是以君子將有為也,將有行也,問焉而以言,其受命也如嚮,无有遠近幽深,遂知來物。非天下之至精,其孰能與於此?

【有為,謂作内事。有行,謂作外事。問,謂問之於蓍。以言,與上以言同,謂求彖、爻之辭而以之發言也。此三句,尚辭者也。其,指蓍。命,謂令蓍之命。蓍受人之命,則荅人所問,如響之應聲,或在遠,或在近,凡幽深難見之事,皆遂知其方來之休咎。此三句,尚占者也。至精,謂其吉凶悔吝之辭甚驗。蓋尚占然後得所尚之辭,而至精之辭所以知所尚之占也。】

參伍以變,錯綜其數。通其變,遂成天地之文;極其數,遂定天下之象。非天下之至變,其孰能與於此?

【參,三也;伍,五也。參以變,謂初揲之餘右四、左四,再揲、三揲之餘右四、左三、左三、右四,合掛一及右左之餘,得九、得八而為耦者,凡三也。伍以變,謂初揲之餘右三、左一、右一、左三、左二、右三,再揲、二揲之餘左二、右一、右一、左一,合掛一及右左之餘,得五、得四而為奇者,凡五也。通,謂暢遠不窒塞。通伍之變五四皆為奇,則參天而成天之文;通參之變九八皆為耦,則兩地而成地之文。此三句尚變者也。交入為錯綜,猶綜絲之綜。以作緯之絲交入作經之絲,一一相間,是謂錯綜。極,謂究竟之窮盡。每以三變掛扐之數錯而綜之,究竟至極則參。參參為九者凡十二,定為乾之象;參參兩為八者凡十二,定為兑之象;參兩參為八者十二,定為離之象;參兩兩為七者凡十二,定為震之象;兩參參為八者凡四,定為巽之象;兩參兩為七者凡四,定為坎之象;兩兩參為七者凡四,定為艮之象;兩兩兩為六者凡四,定為坤之象。定此六十四象,與重卦六十四之數相符,觀之可以制器矣。此三句尚象者也。至變,謂其彼此多少之數不常。蓋尚象必先由所尚之變而至,變之變所以定所尚之象也。】

易无思也,无為也,寂然不動,感而遂通天下之故。非天下之至神,其孰能與於此?

【易謂蓍卦。此總上四者而言。寂,閴靜也。感,觸動也。蓍,枯莖爾。卦,陳編爾。非能有所思慮,有所作為也。未用則寂然不動,同於無情之物。及有人問之,一感觸而動,遂能通達天下之事,故而无一不知。靜則同乎一物,動則妙乎萬物,其至神不可測者如此。】

夫易,聖人之所以極深而研幾也。唯深也,故能通天下之志。唯幾也,故能成天下之務。唯神也,故不疾而速,不行而至。

【極深,謂卦之辭能窮極理之深邃。研幾,謂蓍之變能磨研事之幾微。朱子曰:極深者,至精也。研幾者,至變也。澄謂唯辭之能極深也,故以辭為占,則可以前知而開通天下人之心志。唯變之能研幾也,故以變得象,則可以制作而完成天下人之事務。然辭、占、變、象所以能如此者,皆妙不可測之神為之。唯其妙不可測,故不待疾之而自速,不待行之而自至。謂自然而然,非人所能為也。】

易有聖人之道四焉者,此之謂也。

【重舉起語作結語,以終此章。】

【傳五之十章,凡二百六字。章末易有上舊本有子曰字,與音預,下同。夫,音扶。註:斷,丁亂切。否,符苟切。相間,居限切。間,夫役切。邃,徐醉切。】

夫易何為者也?開物成務,冒天下之道,如斯而已者也。

【設問而自荅。開物,謂人所求知者開發之。成務,謂人所欲為者成全之。冒,謂韜尸之冒,謂天下之道悉包裹於其中也。此第一節,總起下文六節。】

是故聖人以通天下之志,以定天下之業,以斷天下之疑。

【通志,開物也。定業,成務也。斷疑,謂易於天下之道包裹无遺,故於天下之疑事皆能決之也。此第二節。】

是故蓍之德圓而神,卦之德方以知,六爻之義易以貢。聖人以此洗心,退藏於密。

【圓,謂七七之用,无所凝滯。方,謂八八之體,无所缺折。易,謂變易。貢,猶告也。圓而叵測,所以通志。方而能知,所以定業。因蓍變所得卦内之爻辭,告人以吉凶而決其疑也。洗,謂滌去思慮。退,謂退處。藏,謂潛藏。密,靜也。聖人以此蓍卦六爻,俾民自擇吉凶,則其心脱然无累,而得以退處潛藏於无為也。此第三節之始。】

吉凶與民同患,神以知來,知以藏往,其孰能與於此哉?古之聰明睿知,神武而不殺者夫!是以明於天之道,而察於民之故,是興神物以前民用。聖人以此齋戒,以神明其德夫!

【申上文意。言不能趨吉避凶者,民之所患也。聖人亦為民而患之,故曰同患。聖人未能忘民之所患,則何以能退藏於密者?蓋以其與民同患之心,寓之於蓍卦。有蓍之神,足以知吉凶未至之事於其先;有卦之知,足以藏吉凶已定之理於其内。俾民問蓍求卦,則自能趨吉避凶,而聖人之心,不復以此為患也。能如是者,其誰乎?故設問云:其孰能與於此哉?而又自荅之也。古蓋謂羲皇聰明睿知,謂耳之所聞,目之所覩,心之所思,无不能知生知之知也。神武不殺,蓋借不殺之武,以譬不言之教。教之必以言,猶武之必以殺也。神於武者,不待殺而敵自服;以譬神於教者,不待言而民自喻也。明於天之道,謂卦之知。興,猶言起立。神物,謂蓍之神。齋戒,即洗心也。齋者致齋,戒者散齋,皆屏絶人事,不以役心也。神明,即神知。其,指蓍卦言。德,即上文所謂蓍之德、卦之德。聖人以其生知之知寓諸卦,故明於天道之卦,可為察民事之知;以其不言而教之神寓諸蓍,故興起人物之蓍,可為前民用之神。聖人則无所用其心,若齋戒然。凡民有事,皆必取決於蓍卦,而信其為神。信其為知,所以神明蓍卦之德也。但舉蓍卦二者,而不復言六爻之義,蓋二者足以該之。此第三節之終。】

是故闔戶謂之坤,闢戶謂之乾,一闔一闢謂之變,往來不窮謂之通,見乃謂之象,形乃謂之器,制而用之謂之法,利用出入,民咸用之謂之神。

【闔戶,謂蓍之未分,猶坤之静,翕含靜專者於内也。闢戶,謂蓍之既分,猶乾之動,直自動闢者而出也。一合一分,而蓍之一變成。往來不窮,謂兩揲兩扐,左右多少之數无定也。左往而來右,則左少右多,右往而來左,則右少左多,故謂卦之象著見。因象以知器,生其象而制之以為器,則民得而用之也。不但制器可以利民之用,凡出而作外事,入而作内事,无一不問於蓍,故曰咸用之。此第四節承上第三節申言圓而神之蓍,因及制器者所尚之象。闔闢變通,蓍之圓也。象器法,民咸用之者,其神也。】

是故易有太極,是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凶,吉凶生大業。

【易謂陽奇陰耦,互相更換而為四象、八卦也。太者,大之至也。極者,屋棟之名。天地間之有此理,猶屋之有極也。易有太極,謂一陰一陽之相易,有理以為之主宰也。儀,匹也。一陰一陽相匹配而為兩卦之第一畫也,是謂兩儀。兩儀之上各加一陽一陰,則倍二而為四卦之第二畫也,是謂四象。四象之上又各加一陽一隂,則倍四而為八卦之第三畫也,是謂八卦。有此八卦,則其别有六十四而可用之占筮,以定吉凶,俾民无所疑而勇於趨事赴功,故曰生大業。此第五節。承上第三節申言方以知之卦,因及卜筮者所尚之否,二四而八卦之方也。定吉凶、生大業者,其知也。】

是故法象莫大乎天地,變通莫大乎四時,縣象著明莫大乎日月。

【法謂地之理,象謂天之文。天地謂乾、坤二卦,變通謂陰陽寒暑之相禪不窮。四時謂震、巽、艮、兌四卦,日月謂坎、離二卦。飛走草木亦有文理,朝暮晝夜亦有變通,列星亦懸象著明,而皆不如天地、四時、日月之大。故聖人畫八卦以象天地、象四時、象日月也。此第六節之始言卦,以申第五節之意。】

崇高莫大乎富貴,備物致用,立象成器,以為天下利,莫大乎聖人。

【崇高謂位在人上,富謂有四海,貴謂為天子。以位而言,无如有四海為天子之崇高者。將言聖人之利天下,而先言此,蓋苟无其位,則雖有其德,亦不能以利天下也。備物蓋指生蓍而言,致用謂以之占決庶物,立象蓋指畫卦而言,成器謂以之制作百度。古初以來,若鑚燧取火,合土範金,造字制律,歷數醫藥等類,何莫非備物制用,立象成器,以利天下之事?聖人亦有不自為而任人為之者。帷有蓍卦,則出於聖人神知之所獨,而非他人所能。古之為天下利者不一,而莫大於生蓍畫卦之聖人也。此第六節之中,於言卦之後,言蓍之前,特言聖人於二者之間,以表蓍卦之利,皆聖人之功也。】

探賾索隱,鉤深致遠,以定天下之吉凶。成天下之亹亹者,莫大乎蓍龜。

【探,如以手入内而取之。索,謂求之於彼。鈎,如以鈎引下而取之。致,謂至之於此。亹亹,猶勉勉也。賾者,隱而不可見,如探於頤之賾而求之,使隱者顯而可見也。深者,遠而不可即,如鈎於水之深而致之,使遠者近而可即也。此謂蓍之靈,能知末來幽深之事也。定此事為吉,此事為凶,事既瞭然而无疑,則勉勉行之而不怠也。占決吉凶,固亦有其他小術,而皆莫能如蓍龜之卜筮。言蓍而兼言龜者,卜筮之理一也。此第六節之終,言蓍以申第四節之意。第四節、第五節分言蓍卦,至此合言蓍卦,而歸功於聖人也。】

是故天生神物,聖人則之。

【天生蓍龜神物,聖人則之者,用之以卜筮也。此第七節之始,言蓍以申第六節莫大乎蓍龜之意。】

天地變化,聖人效之。天垂象,見吉凶,聖人象之。

【變化,即四時之變通。效之者,效天地四時以畫乾、坤、震、巽、艮、兑也。見,猶示也。日月如常,則是示人以吉;有變,則是示人以凶。象之者,象日月以畫坎、離也。此第七節之中,言卦以申第六節莫大乎天地,莫大乎四時,莫大乎日月之意。】

河出圖,洛出書,聖人則之。

【河圖者,羲皇時,河出龍馬背之旋毛,後一六,前二七,左三八,右四九,中五十,以象旋毛如星點,而謂之圖。羲皇則其陽奇陰耦之數,以畫卦生蓍。洛書者,禹治水時,洛出神龜背之拆文,前九後一,左三右七,中五前之右,二前之左,四後之右,六後之左,八以其拆文如字畫,而謂之書。禹則其自一至九之數,以叙洪範九疇。洛書雖出於畫卦生蓍之後,而并言之者,亦言其理之一,如言蓍筮而并及龜卜也。此第七節之終,既言蓍言卦矣,而又言此者,此為蓍卦之本原也。傳五之十一章,凡三百四十字。開物成務上,舊本再有夫易二字。

陸氏曰:一本无,今從之。立象成器,舊本无象字。朱子曰:立下疑有闕文。澄案:荀悦漢紀引此文作立象成器,今增補。夫易,音扶者,夫德、夫同。以斷,東亂切。以知,音至知,以睿、知同。易以,音亦。洗,悉殄切。與於,音預。齋戒,側皆切。見乃,賢遍切。見吉,同。太極,音泰。縣,音玄。探,吐南切。註:求知、能知、知吉、生知,並如字。餘並音至。屏,卑正切。復言,符后切。蓍見,賢遍切。其别,彼列切。】

易有四象,所以示也。繫辭焉,所以告也。定之以吉凶,所以斷也。

【四象,謂奇上加奇,奇上加耦,耦上加奇,耦上加耦也。凡畫卦,自八而十六,十六而三十二,三十二而六十四,皆由此四者而生。四象者,羲皇六十四卦之畫也。示,謂示人以意。繫辭者,文王、周公所繫彖、爻之辭也。告,謂告人以言。既告以言,而為教為戒,又定其占之為吉為凶,所以斷決其疑,而使之趨避也。】

書不盡言,言不盡意。然則聖人之意,其不可見乎?

【書不盡言,言不盡意。或古有是語也。上文四象、繫辭、定吉凶,皆謂易之書也。此承上文,而謂書有限,言无窮。易經上下二篇之書,豈能盡聖人之言?又謂言有限,意无窮。雖有六十四彖、三百八十四爻之言,豈能盡聖人之意?然則以下設問,而下文荅之也。】

聖人立象以盡意,設卦以盡情偽,繫辭焉以盡其言,變而通之以盡利,鼓之舞之以盡神。

【立象,謂羲皇之卦畫,所以示者也。盡意,謂雖无言而與民同患之意,悉具於其中。設卦,謂文王設立重卦之名也。盡情偽,謂六十四名足以盡天下事物之情。其情之本乎性而善者曰情,情之怫乎性而不善者曰偽。辭,謂文王、周公之彖爻,所以告者也。羲皇之卦畫,足以盡意矣。文王又因卦之象,設卦之名,以盡情偽。然卦雖有名,而未有辭也。又繫彖辭、爻辭,則足以盡其言矣。此三句荅上文不盡言、不盡意二語。設卦一句,在立象之後,繫辭之前。蓋竟盡意之緒,啓盡言之端也。盡意、盡情偽、盡言者,皆所以為天下利。又恐其利有所未盡,於是作揲蓍十有八變之法,使其所用之策,往來多少,相通不窮。而其所得之卦,一可為六十四,亦相通不窮。其象其辭,皆可通用,而不局於一,則其用愈廣,而足以盡利矣。因變得占,以定吉凶,則民皆无疑,而行事不倦。如以鼓聲作舞容,鼓聲愈疾,而舞容亦愈疾。鼔聲不已,而舞容亦不已。自然而然,不知其孰使之者,所謂盡神也。項氏曰:立象、設卦、繫辭三盡者,作易之事。變通、鼓舞二盡者,用易之事。澄謂:立象、設卦,象也。繫辭,辭也。變通,變也。鼓舞,占也。】

乾坤,其易之緼邪?乾坤成列,而易立乎其中矣。乾坤毁,則无以見易。易不可見,則乾坤或幾乎息矣。

【此申立象以盡意一句。乾坤謂兩儀,奇畫為乾,耦畫為坤,非謂三畫已成之卦也。上云易有四象,此又以四象本乎兩儀也。成列謂奇耦二畫相對,易謂奇耦交互相易,緼謂藏蓄在中,如衣之著也。有陽儀陰儀,則一易而成四象,再易而成八卦。毁謂不先列兩儀之體,无此體則无以見其相易之用。乾坤相易之用不可見,則其一定之體殆若无所用,故曰幾乎息。】

是故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化而裁之謂之變,推而行之謂之通,舉而錯之天下之民謂之事業。

【有乾坤則相易而成八卦,八卦皆象有形之物,而兩儀之本乎太極則无形也。故有形之上者道也,太極是也;有形之下者器也,八卦所象之物是也。因剛畫之可化柔,柔畫之可化剛,而以揲蓍之變裁制之,使蓍之三變得九則剛畫化柔,三變得六則柔畫化剛,惟得七得八則剛自為剛、柔自為柔而不化也。推即剛柔相推之推,行謂通行,此可為彼、彼可為此也。既有卦畫之象,又有蓍策變通之法,舉此二者錯之天下之民,俾用之以占,則得以成務定業也。】

聖人有以見天下之賾,而擬諸其形容,象其物宜,是故謂之象。聖人有以見天下之動,而觀其會通,以行其典禮,繫辭焉以斷其吉凶,是故謂之爻。

【朱子曰:重出以起下文。澄案:象其物宜,謂文王之象,申設卦以盡情偽一句。繫辭以斷吉凶,謂周公之爻,申繫辭焉以盡其言一句。】

極天下之賾者存乎卦,鼔天下之動者存乎辭,化而裁之存乎變,推而行之存乎通,神而明之存乎其人,默而成之,不言而信,存乎德行。

【極,猶極深之極。卦,即象也。辭,即爻也。上文七,謂明其所以然者也。此之六,存實其所能然者也。神而明之,即前章所謂神明其德也。之,指蓍卦。其人,謂聖人。聖人不自用其神知,而教民用蓍卦以占,所以明蓍之為神明,卦之為知也。默,即不言也。聖人不以言教,而托蓍卦以教民趨避吉凶,是不言而成全之也。聖人雖不言,而能使民自信蓍卦之為神明德行者,謂聖人有德有行,備陳蓍卦之象辭變占,而歸功於作易用易之聖人也。】

【傳五之十二章,凡二百六十五字。所以斷也下,舊本有文言傳錯簡釋大有上九爻辭一節,因此間隔,後人遂截此以上二十四字屬上章,而於書不盡言上加子曰字,以為此章之首。聖人有以見天下之賾上,舊本有是故夫象四字,東萊呂氏音訓曰:衍文。斷,東亂切。緼,委引切。錯,七故切,一作措。德行,下孟切。註:衣之著,展呂切。神知音至為知,同。】

易纂言卷七

相关推荐

易经六十四卦详解:第二十五卦 无妄卦

今天共同学习《易经》第二十五卦:无妄卦《序卦传》曰:“复则不妄矣,故受之以无妄。意思是《象辞》说:无妄卦的卦象是震(雷)下乾(天)上,好比在天的下面有雷在运行之表象,雷在天下运行,万物都不可以虚妄。初九,无妄,往吉。

转载随笔 115 2023-12-18

易经64卦灵签

什么是易经灵签易经六十四卦简称为“金卦卜”或“金钱卦”,相传为周文王所创,据说根据易经六十四卦来推算会十分的准确。在六十四卦中,每一卦都会有六爻和爻辞,及与之相对应的三百八十四种状态。如何求取易经灵签什么是易经六十四卦?因为有六十四卦,所以

转载随笔 126 2023-12-18

未济卦-周易第六十四卦 火水未济 离上坎下

未济卦是既济的综卦,下坎上离,离为火,坎为水。二十:五卦的主卦是二卦坎卦,卦象是水,阳数是二十;客卦是五卦离卦,卦象是火,阳数是五十。象曰:火在水上,未济。《象辞》说:本卦上卦为离,离为火;下卦为坎,坎为水。火在水上,水不能克火,是未济卦的

转载随笔 125 2023-12-18

易经六十四卦白话全解|易经六十四卦

易经六十四卦。有关易经六十四卦之卦序,粗看起来应是早已有权威性定论的课题。通行本的卦序来自《序卦传》,乾、坤、屯、蒙、需、讼…是春秋时期仁义道德礼教兴起时的产物,偏重于哲理。作为占筮的依据,此序列对理解卦象卦义,或会更合原意一些。现用通行本

转载随笔 102 2023-12-18

周易第二十五卦天雷无妄(无妄卦)详解,看完自己就会占卦了《64卦详解》

这个卦是异卦(下震上乾)相叠。乾为天为刚为健;震为雷为刚为动。无妄卦原文象曰:天下雷行,物与无妄。无妄卦:嘉美通泰,卜问得吉兆。《象辞》说:本卦上卦为乾为天,下卦为震为雷,天宇之下,春雷滚动,万物萌发,孳生繁衍,这是无妄的卦象。卦解:无妄卦

转载随笔 85 2023-12-18
微信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