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经十翼]系辞•上传-[元]熊良辅撰《周易本义集成》

旧版内容| 2023-02-23| 0

(元)熊良輔撰《周易本義集成•卷七》繫辭上

周易本義集成卷七,元熊良輔撰

繫辭上傳

繫辭,本謂文王、周公所作之辭,繫於卦爻之下者,即今經文。此篇乃孔子所述繫辭之傳也,以其通論:一經之大體凡例,故无經可附,而自分上下云

集疏:

程子曰:聖人用意深處,全在繫辭。

《語録》曰:繫辭之語,甚為精密,是易之括例。

丘氏曰:上篇稱繫辭者四:曰繫辭焉而明吉凶,曰繫辭焉所以告,曰繫辭焉以盡其言,曰繫辭焉而命之。則知所稱繫辭,皆指卦爻下之辭為言,非此之謂也。

○愚案:易卦下之辭謂之彖,彖曰以下謂之彖傳;爻下之辭謂之象,象曰以下謂之象傳。此所謂繫辭傳,而无經可附,盖總括卦爻之大意,固非篇内所稱繫辭之謂。而秦漢以來,以繫辭名之,今謂之繫辭亦可也。又案:歐公謂繫辭非聖人作,殊不思道德性命之藴,六經之理,皆自此書而出,而天地事物之情狀,靡所不載矣

系辞第一章

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卑高以陳,貴賤位矣。動静有常,剛柔斷矣。方以類聚,物以羣分,吉凶生矣。在天成象,在地成形,變化見矣。

天地者,隂陽形氣之實體。乾坤者,易中純隂純陽之卦名也。卑高者,天地萬物上下之位。貴賤者,易中卦爻上下之位也。動者,陽之常。靜者,隂之常。剛柔者,易中卦爻隂陽之稱也。方,謂事情所向,言事物善惡各以類分。而吉凶者,易中卦爻占決之辭也。象者,日月星辰之屬。形者,山川動植之屬。變化者,易中蓍策卦爻,隂變為陽,陽化為隂者也。此言聖人作易,因隂陽之實體,為卦爻之法象。莊周所謂易以道隂陽,此之謂也。

集疏:

○《語録》曰:天尊地卑,乾坤定矣,觀天地則見也。問方以類聚,物以羣分。曰:物各有類,善有善類,惡有惡類,隨其善惡而類聚羣分,而吉凶亦由是生耳。

又曰:方以事言,物以物言。

又曰:在天成象,在地成形,變化見矣。上是天地之變化,下是易之變化。

又曰:天尊地卑以下,上一截皆說面前道理,下一截是說易書。聖人做這易書,與天地凖處如此。

○項氏曰:言易至變化而備。變化者,易之大業也。自此以下,極言變化之道。

是故剛柔相摩,八卦相盪。

此言易卦之變化也。六十四卦之初,剛柔兩畫而已。兩相摩而為四,四相摩而為八,八相盪而為六十四。

集疏:

○《語録》曰:摩是兩箇物事相摩戛,盪則是圜轉推盪將出來。摩是八卦以前事,盪是八卦以後為六十四卦底事。盪是有那八卦了,圑旋推盪那六十四卦出來。

又曰:相盪只是相摩又盪,比摩便濶了。

又曰:繫辭中說是故字,都是喚起那下文,也有相連處,也有不相連處。

皷之以雷霆,潤之以風雨,日月運行,一寒一暑。

此變化之成象者。

集疏:

○《語録》曰:此四句是說易中之所有。

乾道成男,坤道成女。

此變化之成形者。此兩節又明易之見於實體者,與上文相發明也。

集疏:

○《語録》曰:成男成女是通人物而言之,雖植物亦有牝牡之類,皆離隂陽二字不得。

又曰:豈得男便都无隂,女便都无陽,這處須錯看。

又曰:剛柔相摩,八卦相盪,方是說做那卦了。那雷霆風雨日月寒暑之變化皆在這卦中,那成男成女之變化也在這卦中。見造化關捩了纔動,那許多物事都出來,易只是摹寫他這箇。

○丘氏曰:前以乾坤貴賤剛柔吉凶變化言,是對待之隂陽,易之體也。此以摩盪皷動運行言,是流行之隂陽,易之用也。至下文則言乾坤之德行,而繼之以人體,乾坤者終之。

○愚案:天尊地卑,至八卦相盪,是由天地以說歸易。皷之以雷霆之後,是由天地以說歸人。八卦相盪而為六十四卦,此言易之書。皷之以雷霆以下,又言八卦之功用在天地間者。

乾知大始,坤作成物

知,猶主也。乾主始物而坤作成之,承上文男女而言乾坤之理。盖凡物之屬乎隂陽者,莫不如此。大抵陽先隂後,陽施隂受,陽之輕清未形,而隂之重濁有迹也。

集疏:

○郭氏曰:易始於乾坤,而乾又為坤之始,是為大始也。自物言之,則萬物生於坤,坤始於乾,亦大始也。

○《語録》曰:知,如知州、知縣之知。知訓管字,不當解作知見之知。

又曰:大始是萬物資始,成物是萬物資生。大始未有形,知之而已;成物乃流行之時,故有為。

○愚案:上面方言乾道成男,坤道成女,下面繼之以乾知大始,坤作成物。盖乾知大始,父道也;坤作成物,母道也。

乾以易知,坤以簡能

乾健而動,即其所知,便能始物而无所難,故為以易而知大始。坤順而靜,凡其所能,皆從乎陽而不自作,故為以簡而能成物。

集疏:

○《語録》曰:乾惟行健,則其施為自是容易,觀造化生長則可見。只是這氣一過時,萬物皆生了,可見其易要生便生,更无滯礙,要做便做,更无等待,非健不能也。

又曰:坤最省事,他即承受那乾底生將出來,便見得是順。隂則是一箇順,若不順,如何配乾而生物?

又曰:簡易只健順可見。且以人論之,有人健,則遇事自然易。又如人稟性順,及其作事,則自然簡。然乾之易只管上一截事,到下截却屬坤,故易。坤只是承乾,不著做上一截事,只做下面一截,故簡。知是做起頭,能是做了。

易則易知,簡則易從。易知則有親,易從則有功。有親則可久,有功則可大。可久則賢人之德,可大則賢人之業。

人之所為,如乾之易,則其心明白而人易知;如坤之簡,則其事要約而人易從。易知則與之同心者多,故有親;易從則與之協力者衆,故有功。有親則一於内,故可久;有功則兼於外,故可大。德,謂得於已者;業,謂成於事者。上言乾坤之德不同,此言人法乾坤之道,至此則可以為賢矣。

集疏:

○《語録》曰:乾以易知,坤以簡能。易簡在乾坤,易則易知,簡則易從,却以人事吉之。兩箇易字,一箇是簡易之易,一箇是難易之易。問:易知則同心者多,易從則協力者衆,是如何?曰:易知之人,人心自然去親他。若其中險深不可測,則人誰親之?做事不煩叫人所易從,有人從之,功便可成。若是頭緒多,做得來艱難底,必无人從之,如何得有功?

又曰:有親可久為賢人之德,是就存主處言;有功可大為賢人之業,是就做事處言。盖自乾以易知,便是指存主處;坤以簡能,便是指做事處。

易簡而天下之理得矣,天下之理得而成位乎其中矣。

成位,謂成人之位。其中,謂天地之中。至此則體道之極功,聖人之能事,可以與天地參矣。

○此第一章以造化之實明作經之理,又言乾坤之理分見於天地,而人兼體之也。

集疏:

○張子曰:易簡理得而成位乎其中,盖盡人道並立乎天地以成三才,則是與天地參矣。但盡人道理自當耳,不必受命,仲尼之道豈不可以與天地參乎?

○《語録》曰:自天尊地卑至變化見矣,是舉天地事理以明易,自是故以下又舉易以明天地間事。

○項氏曰:先以天地之理明聖人所以作易之本,復以在人之理明聖賢體易之用。

系辞

聖人設卦觀象,繫辭焉而明吉凶。

象者,物之似也。此言聖人作易,觀卦爻之象而繫以辭也。

集疏:

○《語録》曰:自伏羲以上,但有此六畫而无文字,到文王、周公乃繫以辭,故曰聖人設卦觀象,繫辭焉而明吉凶。盖是卦之未畫也,因觀天地自然之法象而畫,及其既畫也,一卦自有一卦之象,故聖人即其象而命之名。以爻之進退而言,則如剥、復之類,以形之肖似而言,則如井、鼎之類,此是伏羲即卦體之全而立箇名如此。及文王觀卦體之象而為之彖辭,周公觀卦爻之變而為之爻辭,而吉凶之象益著矣。

剛柔相推而生變化。

言卦爻隂陽迭相推盪,而隂或變陽,陽或化隂,聖人所以觀象而繫辭,衆人所以因蓍而求卦者也。

集疏:

○《語録》曰:易中說卦爻,多只說剛柔,不全就隂陽上說。卦爻是有形質了,隂陽全是氣。

是故吉凶者,失得之象也。悔吝者,憂虞之象也。

吉凶悔吝者,易之辭也。失得憂虞者,事之變也。得則吉,失則凶。憂虞雖未至凶,然亦足以致悔而取羞矣。盖吉凶相對,而悔吝居其中間,悔自凶而趨吉,吝自吉而向凶也。故聖人觀卦爻之中,或有此象,則繫之以此辭也。

集疏:

○《語録》曰:吉凶悔吝,四者循環,周而復始。悔了便吉,吉了便吝,吝了便凶,凶了便悔。正如生於憂患,而死於安樂相似。盖憂苦患難中必悔,悔便是吉之漸。及至吉了,少閒便安意肆志,必是做出不好可羞吝底事,這便是吝,吝便是凶之漸矣。及至凶矣,又却悔,只管循環不已。吉似夏,吝似秋,凶似冬,悔似春。

○蔡氏曰:象者,有其髣髴而未形之謂。因其辭之吉,而得之象可見。因其辭之凶,而失之象可見。因其辭之悔吝,而憂虞之象可見。

變化者,進退之象也。剛柔者,晝夜之象也。六爻之動,三極之道也。

柔變而趨於剛者,退極而進也。剛化而趨於柔者,進極而退也。既變而剛,則畫而陽矣。既化而柔,則夜而隂矣。六爻初二為地,三四為人,五上為天。動即變化也。極,至也。三極,天地人之至理,三才各一太極也。此明剛柔相推以生變化,而變化之極復為剛柔,流行於一卦六爻之間,而占者得因所值以斷吉凶也。

集疏:

○《語録》曰:陽化為隂,只恁地消縮去无痕迹,故謂之化。隂變為陽,其勢浸長,便覺突兀有頭面,故謂之變。

又曰:變化者,進退之象,是剛柔之未定者。剛柔者,晝夜之象,是變化之已成者。猶言子午卯酉,卯酉是隂陽之未定,子午是隂陽之已定。

又曰:且以一歲言之,自冬至至春分,是進到一半,所以謂之分。自春分至夏至,是進到極處。

又曰:四句皆互換往來。吉凶與悔吝相貫,悔自凶而趨吉,吝自吉而趨凶。進退與晝夜相貫,進自隂而趨陽,退自陽而趨隂也。

又曰:聖人設卦至生變化三句是題目,下句是解說這箇。吉凶悔吝自大說去小處,變化剛柔自小說去大處。吉凶悔吝說人事,變化剛柔說卦畫。從剛乘而為變化,又自變化而為剛柔。所以下箇變化之極者,未到極處時,未成這箇物事。

是故君子所居而安者,易之序也;所樂而玩者,爻之辭也。

易之序,謂卦爻所著事理當然之次第,玩者觀之詳。

集疏:

○《語録》曰:易之序,如卦及爻之初終,如潛見飛躍,循其序則安。爻之辭,横渠謂每讀每有益,所以可樂。盖有契於心,則自然樂。

是故君子居則觀其象而玩其辭,動則觀其變而玩其占。是以自天祐之,吉无不利。

象辭變,已見上。凡單言變者,化在其中。占,謂其所值吉凶之決也。

此第二章言聖人作易,君子學易之事。

集疏:

○《語録》問:所居而安,與居則觀其象之居不同。上居字是總就身之所處而言,下居字是靜對動而言。曰:然。

又曰:易有象,然後有辭;筮有變,然後有占。故君子居而學易,則既觀象矣,又玩辭以考其所出之當否;動而輒筮,則既觀變矣,又玩占以考其所值之吉凶。善而吉者則行,否而凶者則止。是以動靜之間,舉无違理,而自天祐之,吉无不利也。觀者,一見而決;玩者,反覆而不舍之辭。

○蔡氏曰:觀象玩辭,學易也;觀變玩占,用易也。學易則无所不盡其理,用易則惟盡乎一爻之時。

系辞

 

彖者,言乎象者也;爻者,言乎變者也。

彖,謂卦辭,文王所作者;爻,謂爻辭,周公所作者。象,指全體而言;變,指一節而言。

集疏:

○《語録》曰:爻是兩箇交叉,看來只交變之義。卦分明似將一片木畫卦於壁上,所以為卦。

吉凶者,言乎其失得也;悔吝者,言乎其小疵也;无咎者,善補過也。

此卦爻辭之通例。

集疏:

○《語録》問:小疵只是未至於吉凶否?曰:悔是知道是錯,便是進善之理;吝只是心下不足,又不肯說,只管怙惡庇護沒分曉,然未至大過,故曰小疵。

○蔡氏曰:吉凶悔吝无咎,即卦與爻之斷辭也。失得者,事之已成著者也。小疵者,事之得失未分而能致得失者也。善補過者,先本有咎,修之則可以免咎也。

是故列貴賤者存乎位,齊小大者存乎卦,辨吉凶者存乎辭。

位,謂六爻之位。齊,猶定也。小,謂隂。大,謂陽。

集疏:

○《語録》問:貴賤之位。曰:二四則四貴而二賤,五三則五貴而三賤,上初則上貴而初賤。

又曰:齊小大者存乎卦。齊,猶分辨之意。一云猶斷也。小,謂否、睽之類。大,謂泰、謙之類。

憂悔吝者存乎介,震无咎者存乎悔。

介,謂辨别之端。盖善惡已動而未形之時也,於此憂之,則不至於悔吝矣。震,動也。知悔,則有以動其補過之心,而可以无咎矣。

集疏:

○《語録》問:悔吝未至於吉凶,是那初萌動,可以向吉凶之微處。介,又是悔吝之微處。介字,如所謂界至、界限之界,是善惡初分界處。於此憂之,則不至於悔吝矣。曰:然。

○丘氏曰:第三章就吉凶悔吝上添入无咎說。既欲人於悔吝上著力,尤欲人於介上用功。盖人知悔,則以善補過而无咎,雖未至吉,亦不至凶也。若又於悔吝之介憂之,則但有吉而已。所謂幾者,動之微而吉之先見者也,併悔吝亦皆无矣。

是故卦有小大,辭有險易。辭也者,各指其所之。

小險大易,各隨所向。

○此第三章釋卦爻辭之通例。

集疏:

○《語録》問:卦有小大。曰:看來好㡳卦便是大,不好㡳卦便是小。如復、泰、大有、夬之類是好㡳卦,如睽、困、小過之類是不好㡳卦。譬如人光明磊落㡳便是好人,昬昧迷亂㡳便是不好人。所謂卦有小大,辭有險易,大卦辭便平易,小卦辭便艱險,即此可見矣。

系辞第四章

易與天地準,故能彌綸天地之道。

易書卦爻具有天地之道,與之齊準。彌,如彌縫之彌,有終竟聨合之意。綸,有選擇條理之意。

集疏:

○《語録》曰:天地有許多道理,易上皆有所以與天地為準,而能彌綸天地之道。

又曰:彌,若今所謂封彌之彌,是恁地糊合,使泯无縫罅㡳意思。綸,如絡絲之綸,自有條理。

又曰:綸,謂兩條相合,各有條理。言雖彌得外面无縫罅,而中則事事物物各有條理。彌,則有脗合不滲漏底意。綸,則有條理精密之意。彌,如大德敦化。綸,如小德川流。彌而不綸,則空疎无物。綸而非彌,則判然不相干。此二字見得聖人下字甚密。

○愚案:彌字從弓,猶治弓者以膠角纒緜脗合而成一物也。綸字從絲,猶治絲者千條萬緒而使之各有條理也。易書所以載天地造化之理,是與天地為準則。能與天地為準則,故能彌合綸理天地間之理,而不散漫不紊亂也。

仰以觀於天文,俯以察於地理,是故知幽明之故。原始反終,故知死生之說。精氣為物,游魂為變,是故知鬼神之情狀。

此窮理之事。以者,聖人以易之書也。易者,隂陽而已。幽明、死生、鬼神,皆隂陽之變,天地之道也。天文則有晝夜上下,地理則有南北高深。原者,推之於前;反者,要之於後。隂精陽氣,聚而成物,神之伸也;魂游魄降,敵而為變,鬼之歸也。

集疏:

○《語録》曰:觀察天地之文理,是就這天盤地盤上言;始終生死,是以循環言;精氣鬼神,以聚散言。其實不過隂陽兩端而已。

又曰:物生之初,氣日至而滋息;物生既盈,氣日反而游散。至之為神,以其伸也;反之為鬼,以其歸也。

又曰:精氣者,自无而有;游魂者,自有而无。自无而有,神之情也;自有而无,鬼之情也。自无而有,故顯而為物;自有而无,故隱而為變。顯而為物者,神之狀也;隱而為變者,鬼之狀也。大意不越有无而已。問:天文有晝夜上下,地理有南北高深,故是幽明之所以然者?曰:晝明夜幽,觀晝夜上下,可見天文幽明之所以然;南明北幽,高明深幽,觀南北高深,可見地理幽明之所以然。問原始反終。曰:反,只如折轉來。謂方推原其始,却折轉來看其終。原字反字,皆就人說。反,如回頭之意。

又曰:精氣為物,是合精與氣而成物,精魄而氣魂也。游魂為變,變是魂魄相離。獨說游魂而不言魄,魄離魂之意,亦可見矣。

又曰:精氣為物,游魂為變,只是聚散。聚而為物,神也;散而為變,鬼也。神屬陽,鬼屬隂。又錯綜而横看之,則精為隂,氣為陽。鬼雖屬隂,然魂氣上游,體魄下降,亦是具隂陽。如言徂落,徂便是魂之游,落便是魄之降。

又曰:陽魂為神,隂魄為鬼。鬼,隂之靈;神,陽之靈。此以二氣言也。然二氣之分,實一氣之運,故凡氣之來而方伸者為神,氣之往而既屈者為鬼。陽主伸,隂主屈,此以一氣言也。

○丘氏曰:天文,氣之所成;地理,形之所成。察者,觀之詳。天文屬陽,陽,明也,明者易見,故可觀。地理屬隂,隂,幽也,幽者難知,故當察。故所以然也。人於仰觀俯察之中,而求天地所以然之故,則幽明之理可識矣。

○泉峰龔氏曰:情以理言,狀以氣言,知鬼神之狀,則知其情,理氣本不相離也。

○愚謂:易之書與天地準,故用易之書,可以觀天地間之理。觀天文而知明,察地理而知幽,原始而知生,反終而知死。精氣為物,則知神之情;游魂為變,則知鬼之狀。所以然者,隂陽之變化而已矣。

與天地相似,故不違;知周乎萬物而道濟天下,故不過;旁行而不流,樂天知命,故不憂;安土敦乎仁,故能愛。

此聖人盡性之事也。天地之道,知仁而已。知周萬物者,天也;道濟天下者,地也。知且仁,則知而不過矣。旁行者,行權之知也;不流者,守正之仁也。既樂天理,而又知天命,故能无憂,而其知益深。隨處皆安,而无一息之不仁,故能不忘其濟物之心,而仁益篤。盖仁者愛之理,愛者仁之用,故其相為表裏如此。

集疏:

○《語録》曰:與天地相似,故不違。若此心在外,必與天地不相似。與天地相似,凡事都不出這範圍之内,所以方得知周萬物,而道又能濟天下。旁行,便也不走作。

又曰:旁行而不流,此是行小變而不失其大常。

又曰:不流是本,旁行是應變處。

又曰:安土者,隨寓而安。敦,是敦厚。去盡已私,渾是天理,更无夾雜,充足盈滿,便是敦厚於仁㡳意思。只是既仁又仁,便是敦乎仁。敦仁是體,能愛是及物處。

○新安胡氏曰:與天地相似,故不違。此統論聖人之體段。知周萬物,道濟天下,故不過。此指仁知與天地相似之實處。不過,對不違而言。樂天知命,故不憂,知之盡也。安土敦乎仁,故能愛,仁之至也。不憂,對能愛而言。此聖人仁知之極,而上下與天地同流者如此。

○愚案:自仰以觀於天文以上,是聖人用易之書以窮理。與天地相似以下,是聖人用易之書以盡性。而所以窮理者,隂陽之兩端;所以盡性者,仁知二者而已。知周萬物,旁行,樂天,知命,皆知之事。道濟天下,不流,安土,敦乎仁,皆仁之事。知之盡,仁之至,性之所由盡也。

範圍天地之化而不過,曲成萬物而不遺,通乎晝夜之道而知,故神无方而易无體。

此聖人至命之事也。範,如鑄金之有模範。圍,匡郭也。天地之化无窮,而聖人為之範圍,不使過於中道,所謂裁成者也。通,猶兼也。晝夜,即幽明、死生、鬼神之謂。如此,然後可見至神之妙,无有方所,易之變化,无有形體也。

此第四章。言易道之大,聖人用之如此。

集疏:

邵子曰:神者,易之主也,所以无方。易者,神之用也,所以无體。

臨卭○張氏曰:易者,隂陽也。神者,隂陽不測也。

○《語録》曰:範,如鑄冶模範。圍,如圍裹天地之化,本不可測度,聖人恰如做一箇模範,都包裹了。試言一端,如一歲分四時、十二月、二十四氣之類。

又曰:天地之化,滔滔无窮,如一爐金汁,鎔化不息,聖人則為之鑄瀉成器,使入模範匡郭,不使過於中道也。曲成萬物而不遺,此又是就事物之分量形質,隨其大小、濶狹、方圓,无不各成就此物之理,无有遺闕。範圍天地,是極其大而言;曲成萬物,是極其小而言。範圍,如大德敦化;曲成,如小德川流。

又曰:自有大㡳範圍,又自有小㡳範圍,而今且就人身上看一事,有一箇範圍。通乎晝夜之道而知,通,猶兼,言兼晝與夜皆知也。問神无方而易无體。曰:能範圍不過,曲成不遺,兼通而无所不知,方始見得這神无方而易无體。若範圍有不盡,而曲成有所遺,通晝而不通夜,通夜而不通晝,便是不知,便是神有方而易有體了。

又曰:神自是无方,易自是无體。方是四方上下,神却或在此,或在彼,故云无方。易无體者,或自隂而陽,或自陽而隂,无確定㡳故云元體。

○愚案:範圍天地之化而不過,易之神所以立也;曲成萬物而不遺,易之神所以行也;通乎晝夜之道而知,易之所以神妙,而聖人所以盡性至命也。在書則謂之易,在天地間則謂之神。神也,易也,一而已矣。神妙不測,所以无方之可指;變化无窮,所以无體之可驗。

總論:

○項氏曰:凡言易者,皆指易之書也。此書之作,與天地準,故此書之用,能彌綸天地之道。此二句,一章之至意也。自仰以觀於天文至知鬼神之情狀,此三知者,言易之所知與天地準也。自與天地相似,故不違至安土敦乎仁,故能愛,此四故者,言易之能與天地準也。自範圍天地之化而不過至神无方而易无體,此三者,彌綸之功也。

又曰:範圍天地之化而不過,即所謂彌也;曲成萬物而不遺,即所謂綸也;通乎晝夜之道而知,即知幽明死生鬼神之事也。

系辞第五章

一隂一陽之謂道,

隂陽迭運者,氣也,其理則所謂道。

集疏:

○程子曰:離了隂陽便无道,所以隂陽者,是道也。隂陽,氣也。氣是形而下者,道是形而上者。

○《語録》曰:隂陽,氣也,形而下者也。所以一隂一陽者,理也,形而上者也。道即理之謂也。

又曰:一隂一陽,往來不息,則是道之全體,非隂陽之外别有道也。

又曰:自一日言之,則晝陽而夜隂;自一月言之,則望前為陽,望後為隂;自一歲言之,則春夏為陽,秋冬為隂。從古至今,恁地滚將去,只這箇隂陽,是孰使之然哉?乃道也。

又曰:大傳既曰形而上者謂之道矣,而又曰一隂一陽之謂道,此豈真以隂陽為形而上者哉?正所以見一隂一陽雖屬氣,然其所以為一隂一陽者,乃道體之所為也。

○愚案:一隂一陽之謂道,此以在天地間造化而言道之全體也。中庸曰:率性之謂道。此以在人而言道之流行也。大傳

又曰: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道對器而言,即所以一隂一陽者也。

繼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

道具於隂而行乎陽。繼,言其發也。善,謂化育之功,陽之事也。成,言其具也。性,謂物之所受,言物生則有性而各具是道也,隂之事也。周子、程子之書言之備矣。

集疏:

○周子曰:誠者,聖人之本。大哉乾元,萬物資始,誠之源也。乾道變化,各正性命,誠斯立焉。純粹至善者也,故曰一隂一陽之謂道。繼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元亨,誠之通。利貞,誠之復。大哉易也,性命之源乎。

○程伯子曰:天只是以生為道,繼此生理即是善也。善便有箇元㡳意思,元者善之長,萬物皆有春意,便是繼之者善也。成之者性,却待他萬物自成其牲須得。

○《語録》曰:繼之者,氣之方出而未有所成之謂也。善即理之方行而未有所立之名也。成則物之已成,性則理之已立者也。

又曰:善之與性,固不可謂有二物也。然繼之者善,自其隂陽變化而言;成之者性,自夫人物之稟受而言也。隂陽變化流行而未有窮,陽之動也;人物稟受一定而不可復易,隂之静也。

又曰:繼之者善,如水之流行;成之者性,如水之止而成潭也。

又曰:繼善便是元亨,成性便是利貞。問:繼善是道,是器?曰:繼之成之是器,善與性是道。問:繼是動靜之間否?曰:靜之終,動之始也。且如四時,到得冬月,萬物都歸窠了。若不生,來年便都息了。盖是貞而復生,元无窮如此。

又曰:繼之者善,易中本是就造化上說,到下句成之者性,方以人物而言。

又曰:這箇理,在天地間只是善,无有不善者。生物得來,方始名曰性。只是這箇理,在天則曰命,在人則曰性。流行於造化處是善,凝成於我即是性。

又曰:造化所以發育萬物為繼善,萬物各正其性命為成性。問:明道曰:人生而靜以上不容說,才說性時,便已不成性也。凡人說性,只是說繼之者善也,孟子言人性善是也。夫所謂繼之者善也者,猶水流而就下也。朱子曰:此繼之者善也,指發處而言之也。性之在人,猶水之在山,其清不可得而見也。流出而見其清,然後知其本清也。所以孟子只說見孺子入井,皆有怵惕惻隱之心處,指以示人,便知性之本善也。易所謂繼之者善也,在性之先;此所引繼之者善也,在性之後。蓋易以天道之流行者言,此以人性之發見者言。惟天道流行如此,所以人性之發見亦如此。

○愚案:繼之者善,乾道變化之義也;成之者性,各正性命之義也。天道流行,發育萬物,善之繼也。元者善之長,善即元也。人物得所稟受者,性之成也。率性之謂道,則性即道也。

仁者見之謂之仁,知者見之謂之知,百姓日用而不知,故君子之道鮮矣。

仁陽知隂,各得是道之一隅,故隨其所見而目為全體也。日用不知,則莫不飲食,鮮能知味者,又其每下者也,然亦莫不有是道焉。或曰:上章以知屬乎天,仁屬乎地,與此不同,何也?曰:彼以清濁言,此以動静言。

集疏:

○程子曰:這箇義理,仁者又看做仁了也,知者又看做知了也,百姓又日用而不知,此所以君子之道鮮矣。此箇亦不少,亦不剩,只是人看他不見。

○《語録》曰:此言萬物各具是性,但氣稟不同,各以其性之所近者闚之,故仁者只見得他發生流動處而以為仁,知者只見他貞靜處便以為知。下此一等,百姓日用之間,習矣不察,行矣不著,所以君子之道鮮矣。

○愚謂::道之全體,徹上徹下,初无間也。道之流行,則有天人之異。一隂一陽之謂道,自夫造化而言;繼之者善,自大造化之流行而言;成之者性,自夫人物之稟受而言;仁者見之謂之仁,知者見之謂之知,百姓日用而不知,自夫君子日用事物當行之理而言。雖有天人之分,而道之全體則徹上徹下也。非知道者,孰能識之?

顯諸仁,藏諸用,皷萬物而不與聖人同憂,盛德大業至矣哉!

顯,自内而外也。仁,謂造化之功,德之發也。藏,自外而内也。用,謂機緘之妙,業之本也。

○程子曰:天地无心而成化,聖人有心而无為。

集疏:

○程子曰:運行之迹,生育之功,顯諸仁也。神妙无方,變化无迹,藏諸用也。

○《語録》曰:顯諸仁是可見㡳,藏諸用是不可見㡳,藏諸用是顯諸仁骨子。

又曰:顯諸仁是用㡳迹,藏諸用是仁㡳心。

又曰:皷萬物而不與聖人同憂,此言造化之理。如聖人則只是仁,安得而无憂?

又曰:天地造化是自然,聖人畢竟是有心去做,所以說不與聖人同憂。

又曰:无心便是无憂,成化便是皷萬物。天地皷萬物,亦曷嘗有心來?

又曰:皷萬物而不與聖人同憂,此政是顯諸仁、藏諸用時節。盛德大業便是顯諸仁、藏諸用成就處也。

又曰:顯諸仁,千條萬緒。藏諸用,只是一箇物事,作顯諸仁㡳骨子。顯諸仁,如春生夏長,其發生彰露可見者。藏諸用,是所以生長者,藏在裏面而不可見。譬之仁,發出來便是惻隱之心,便是顯諸仁。仁便藏在惻隱之心裏面,便是骨子。天下萬事萬物,其粲然發見處,皆是顯然者。然一事自是一事,一物自成一物,便是用藏在這裏。顯諸仁者,德之所以盛;藏諸用者,業之所以成。

○蔡氏曰:用者,神運无迹;仁者,庶物露生。故在天則生者為仁,所以生者為用;在聖人則發者為仁,而所以發者為知,同一道也。此言用而不言知,天不可以知言也,此天人之道所以分也。

○泉峰龔氏曰:仁,内也,體也,而顯諸仁於外;用,外也,用也,而藏諸用於内。體顯於外則為用,用藏於内則為體。此本義所謂顯者自内而外,藏者自外而内也。語意與顯、道、神、德、行相似。盖道隱矣,而易能顯之;德行顯矣,而易能神之,皆交互為說。但彼以隱顯言,此以内外言也。

○愚案:仁,内也,發而為生育之功,是顯諸仁於外也;用,外也,藴而為機緘之妙,是藏諸用於内也。體用一源,顯微无間者也。造化之德業,運行變化於天地之間,豈容心也哉?盖機緘之妙,非衆人之所能測識也。聖人寓之於書,則與天為一矣,故曰易與天地準。

富有之謂大業,日新之謂盛德。

○張子曰:富有者,大而无外;日新者,久而无窮。

集疏:

○《語録》曰:先說箇富有,方始說日新,此與說宇宙相似。先是有這箇物事了,方始相連續去。

○蔡氏曰:富有,廣大不禦;日新,悠久无疆。天高地下,萬物散殊,其富有之謂與?隂陽升降,變化无窮,其日新之謂與?

○愚案:大業,仁也,故先言富有;盛德,用也,故次言日新。

生生之謂易。

隂生陽,陽生隂,其變无窮,理與書皆然也。

集疏:

○《語録》曰:既說盛德大業,又說他只管恁地生去,所以接之以生生之謂易,是漸說入易上去。

成象之謂乾,效法之謂坤。

效,呈也。法,謂造化之詳密而可見者。

集疏:

○《語録》曰:效法之謂坤,到這箇坤時,都仔細詳密了,一箇是一箇模様。效,猶呈也,一似說效犬、效牛、效羊、效馬,言呈出許多物大。槩乾㡳只是做得箇形象,到得坤㡳則漸次詳密,資始資生,於此可見。

○蔡氏曰:象者,法之未定;法者,象之已形。乾主氣,故曰成象;坤主形,故曰效法。

○項氏曰:繫辭於天地,或稱成象成形,或稱成象效法,或稱法象,或稱觀象觀法,大率皆以形對象。故法字訓形,形即刑字,故刑法通稱,皆言其成形而不變也。

極數知來之謂占,通變之謂事。

占,筮也。事之未定者,屬乎陽也。事,行事也。占之已決者,屬乎隂也。極數知來,所以通事之變。張忠定公言公事有隂陽,意盖如此。

集疏:

○《語録》曰:占出這事變,人便依他這箇做,便是通變之謂事。看來聖人到這處,便說在占上去,則此書分明是要人占矣。

又曰:盛德大業至矣哉,是贊歎上面顯諸仁,藏諸用。自富有至效呈,是說其理如此,用處都在極數知來與通變上面,許多道理要做這般用。

隂陽不測之謂神。

○張子曰:兩在,故不測。

○此第五章言道之體用不外乎隂陽,而其所以然者,則未嘗倚於隂陽也。

集疏:

○《語録》曰:隂陽不測之謂神,是總結這一段。不測者是在這裏,又在那裏,便只是這一箇物事走來走去,无處不在。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許多變化,只是這一箇物事周流其間。

○丘氏曰:上章言易无體,此言生生之謂易。惟其生生,所以无體。上章言神无方,此言陰陽不測之謂神。惟其不測,所以无方。言易而以乾坤繼之,乾坤毁則无以見易也。言神而以占事先之,占事則神有所託而顯者也。神易用而變化无窮,其實則不越乎隂陽兩端而已矣。

○泉峰龔氏曰:生生之謂易,日新之德也。成象效法,富有之業也。知來通變,顯諸仁也。不測之神,藏諸用也。自顯諸仁至此,通是一意。但顯諸仁以下,是以造化機緘之妙言。生生之謂易以下,是以易道言。極數知來以下,是以卜筮言。至隂陽不測乏謂神,則造化機緘之妙在於卜筮,非至變至神,其孰能與於此哉?

○愚謂:道之流行於天地間,本一隂一陽而已。而其流行之中有節目焉,以其繼之,故謂之善。以其成之,故謂之性。而性成之後,仁者謂之仁,知者謂之知,而百姓莫不日用矣。此天道之流行所以生人物,而聖人獨能全斯道也。自顯諸仁以下,又自天道以說歸易,以其富有,故謂之大業。

以其日新,故謂之盛德。以其生生不已,故謂之易。以其成象效法,故謂之乾坤。以其知來通變,故謂之占事。以其隂陽不測,故謂之神。雖有許多節目,其實只一隂一陽,變化无窮而已。一隂一陽之謂道,此一章之綱也。

系辞第六章

夫易,廣矣,大矣。以言乎遠則不禦,以言乎邇則靜而正,以言乎天地之間則備矣。

不禦,言无盡。靜而正,言即物而理存。備,言无所不有。

集疏:

○《語録》曰:靜而正,謂觸處皆見有此道,不待安排,不待錯置,雖至小至近至鄙至陋之事,无不見有,隨處皆是,无所欠缺,只觀之人道便見。

又曰:未動㡳,須此道理都是真實,所以下箇正字。

潘氏曰:言乎遠,則極其所往而不禦。言乎邇,則不過靜正而已。言乎天地之間,則洪纎高下无一物之不備,此易之所以廣大也。

夫乾,其靜也專,其動也直,是以大生焉。夫坤,其靜也翕,其動也闢,是以廣生焉。

乾坤各有動靜,於其四德見之,靜體而動用,靜别而動交也。乾一而實,故以質言而曰大。坤二而虚,故以量言而曰廣。盖天之形雖包於地之外,而其氣常行乎地之中也。易之所以廣大者以此。

集疏:

○《語録》曰:健者,天之性情。其靜也專是性,其動也直是情。坤亦然。

又曰:其動也闢,大抵隂陽兩件,如隂兩畫成一爻,闢是兩開去,翕是兩合。如地皮上生出物來,地皮須開。今天包著地在,然天之氣却盡在地中,地却虚有以受天之氣,所以大生。廣生大是一箇大物事㡳,廣便容得許多物事。大字實,廣字虚。

又曰:以形言之,則天包地外,地在天中,所以說天之質大。以氣言之,則天之氣却在地之中,地盡承受得那天之氣,所以說地之量廣。天只是一箇物事,從裏面便實出來,流行發生只是一箇物事,所以說一而實。地雖緊實,然却虚,所以天之氣流行乎地之中,皆從地裏發出來,所以說二而虚。

又曰:乾靜專動直而大生,坤靜翕動闢而廣生,這說隂陽體性如此,卦畫也髣髴似恁地。

又曰:這箇只是說理,然也是說畫。有這理便有是畫,畫是載得那理㡳。

○愚案:上言夫易廣矣大矣,下言廣大配天地,則此廣大者,盖指言易也。易之廣大,遠則不禦,所謂其大无外也;邇則靜而正,所謂其小无内也。惟其廣大也,故天地之間,萬事萬物无所不備,而可以配天地也。又案:乾坤本天地之性情,專直翕闢,又乾坤之所以為性情也。乾之靜也,專一而不二,其動也直,直者坤之德也,此乾交乎坤也。坤之靜也,翕聚而不散,其動也闢,闢者乾之事也,此坤交乎乾也。乾坤靜則靜而正,專且翕,動則直而闢,而廣大生焉,則其遠也孰禦?

廣大配天地,變通配四時,隂陽之義配日月,易簡之善配至德。

易之廣大變通,與其所言隂陽之說,易簡之德配之,天道人事則如此。

○此第六章。

集疏:

○《語録》曰:廣大配天地以下,以易配天;易簡之善配至德,以易配人。問:配是配合㡳意思否?曰:是相似之意。欲見其廣大,則於天地乎觀之;欲見其變通,則於四時乎觀之;欲知隂陽之義,則觀於日月可見;欲知易簡之善,則觀於人之至德可見。易簡是當行之理,至德是自家所得者。

○愚案:聖人以天道人事而寓於易,故易之書可以配天道人事也。廣大,乾坤也。變通者,乾變坤,坤變乾也。乾陽而坤隂也,乾易而坤簡也。

系辞第七章

子曰:易其至矣乎!夫易,聖人所以崇德而廣業也。知崇禮卑,崇效天,卑法地。

十翼皆夫子所作,不應自著子曰字,疑皆後人所加也。窮理則知崇如天而德崇,循理則禮卑如地而業廣,此其取類又以清濁言也。

集疏:

○《語録》曰:知崇,天也,是致知事;禮卑,地也,是踐履事。知識貴乎高明,踐履貴乎著實。知既高明,須是放教著實做去。

又曰:知崇禮卑,這是兩截。知崇是知識超邁,禮卑是須就切實處行。若知不高,則識見淺陋;若履不切,則所行不實。知識高,便是象天;所行實,便是法地。

又曰:知却要極於高明,禮却要極於卑順。如禮儀三百,威儀三千,纎悉委曲,无非至卑之事。

又曰:地卑便廣,高則狹了。人若取高㡳做便狹,兩脚踏地做方得。若是著件物事填教二三尺高,便不穩了,如何會廣?地卑便會廣,世上更无卑似地㡳。

又曰:人之知識不可不高,而行之在乎小心。如大學之格物、致知,是知崇之事;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是禮卑之事。

又曰:學只是知與禮,他這意思却好。禮便細密,中庸致廣大、盡精微等語,皆是知禮。

○丘氏曰:知如天之崇,故所知日進於高明而德以崇;禮如地之卑,故所行日就乎平實而業以廣。

○愚案:子曰字乃後人所加,恐學者以易其至矣乎屬上章,故加子曰以間之。後面多是引經,故各加子曰字以喚起。

天地設位而易行乎其中矣。成性存存,道義之門。

天地設位而變化行,猶知禮存性而道義出也。成性,本成之性也。存存,謂存而又存不已之意也。

○此第七章

集疏:

○《語録》曰:天地設位一句,只是要引起說。人之知禮能如天地,便能成性存存,道義便自此出。

又曰:成性只是渾淪之性,存而不失,此便是道義之門,便是生生不已處。

又曰:天地設位而易行乎其中,以造化言之也;乾坤成列而易立乎其中,以卦位言之也。

○蔡氏曰:道義之在造化則謂之易,易之在人則謂之道義。

○愚案:天地設位而易行乎其中,言天地纔分,无非易道之流行也。成性存存,道義之門,性即理也。易之理既存於易之書,則道義皆從此出矣。故上面云:夫易,聖人所以崇德而廣業也。

系辞第八章

聖人有以見天下之賾,而擬諸其形容,象其物宜,是故謂之象。

賾,雜亂也。象卦之象,如說卦所列者。

集疏:

○《語録》曰:賾,雜亂也,見說文。古无此字,只作嘖。今從[易经十翼]系辞•上传-[元]熊良辅撰《周易本义集成》,亦口之義。

又曰:與傳嘖有煩言之嘖同。那從口,這從[易经十翼]系辞•上传-[元]熊良辅撰《周易本义集成》,是箇口裏說話多雜亂㡳意思,所以下面說不可惡。若喚做好字,不應說箇可惡字也。

又曰:聖人見隂陽之變化雜出,纔畫一畫,便有一箇象,只管生去,只管不同。六十四卦自六十四樣,更生到千以上卦,亦自一卦一樣。

又曰:聖人見那隂陽之變化,擬諸其形容,未便是說那水火風雷之形容,方是擬議。這卦看是甚形容,始去象他物之宜。一陽在二隂之下,則為雷象;一隂在二陽之下,則為風象。擬是比度之意。

聖人有以見天下之動,而觀其會通,以行其典禮,繫辭焉以斷其吉凶,是故謂之爻。

會,謂理之所聚而不可遺處;通,謂理之可行而无所礙處。如庖丁解牛,會則其族,而通則其虚也。

集疏:

○《語録》曰:會是四邊合聚來處,通便是空處,行得去便是通。

又曰:會是衆理聚處,便有許多難易窒礙,必於其中得其通處,乃可行耳。如庖丁解牛,於族處却批大,卻導大窽,此是筋骨叢雜之所,得其可通之理,故十九年而刃若新發於硎。且如事理間,若不於會處理會,却只見得一偏,如何行得通?須是於會處者理會,其間却自有箇通處,便如脈理相似。

又曰:會而不通,則窒礙而不可行;通而不會,亦不知許多曲直錯雜處。故必觀會通,而後可行典禮。

又曰:觀衆理之會,擇其通者而行。且如有一事關著許多道理,也有父子之倫,也有君臣之倫,也有夫婦之倫。若是父子重,則就父子行將去,而他有不暇計;若君臣重,則行君臣之義,而他不暇計。此之謂觀會通。

又曰:典禮猶常禮、常法。

又曰:如堯舜揖讓,湯武征伐,皆是典禮處。典禮只是常事。

言天下之至賾而不可惡也,言天下之至動而不可亂也。

惡,猶厭也。

集疏:

○《語録》曰:先儒多以頤字為至妙之意。若如此說,則何以謂之不可惡?頤只是箇雜亂宂閙㡳意思。言之而不惡者,精粗本末无不盡也。

又曰:不可惡者,言雖是雜亂,聖人却於雜亂中見其不雜亂之理。

又曰:雜亂處,人易得厭惡。然而這都是道理,合有㡳事自合理會,故不可惡。動亦合有㡳事,然上面各自有道理,故自不可亂。問:頤是說事物如此,不是說卦否?曰:卦亦如此。三百八十四爻是多少雜亂!

擬之而後言,議之而後動,擬議以成其變化。

觀象玩辭,觀變玩占,而法行之。此下七爻則其例也。

集疏:

○《語録》問:擬之而後言,議之而後動,凡一言一動,皆於易而擬議之否?曰:然。

又曰:此變化只就人事說,擬議只是裁度自家言動,使合此理,變易以從道之意。如擬議得是便吉,擬議不善則為凶矣。

又曰:這變化就人動作處說,如下所舉七爻,皆變化也。

鳴鶴在隂,其子和之。我有好爵,吾與爾靡之。子曰:君子居其室,出其言善,則千里之外應之,況其邇者乎?居其室,出其言不善,則千里之外違之,況其邇者乎?言出乎身,加乎民。行發乎邇,見乎遠。言行,君子之樞機。樞機之發,榮辱之主也。言行,君子之所以動天地也,可不慎乎?

釋中孚九二爻義。

集疏:

○《語録》曰:鶴鳴子和,好爵爾靡。此本是說誠信感通之理,夫子却專以言行論之。盖誠信感通,莫大於言行。問:言行樞機,是言所發者至近,所應者甚遠否?曰:樞機便是鳴鶴在隂。下面大槩只說這意,都不解著我有好爵二句。

○蔡氏曰:萬化不窮,感應二端而已。故夫子取中孚九二之辭,而推廣其理也。居其室,即在隂之義。出其言,即鳴之義。千里之外應之,即其子和之之義。特主乎人而言爾。感應者,心也。言者,心之聲。行者,心之迹。言行乃感應之樞機也。

同人先號咷而後笑。子曰:君子之道,或出或處,或默或語。二人同心,其利斷金。同心之言,其臭如蘭。

釋同人九五爻義。言君子之道,初若不同,而後實无間。斷金如蘭,言物莫能間,而其言有味也。

集疏:

○《語録》曰:其利斷金。斷是斷做兩段去。

耿氏曰:或出或處,或默或語者,物或間之,而其迹異也。迹雖異而心同,故物不得而終間焉。其利斷金,則其間除矣。間除則合,故又曰:同心之言,其臭如蘭,其相好之无斁也。

○蔡氏曰:或出或處,或默或語,即先號咷後笑之義。

○泉峰龔氏曰:此以出處語默釋先號咷而後笑,與周公爻辭本文小異,各隨其意解之可也。

○愚案:同人爻稱先號咷而後笑,而夫子釋之以其利斷金,其臭如蘭,盖六二與九五為正應,故其同心感應如此,而物終莫之能間也。

初六:藉用白茅,无咎。子曰:苟錯諸地而可矣,藉之用茅,何咎之有?慎之至也。夫茅之為物薄,而用可重也。慎斯術也以往,其无所失矣。

釋大過初六爻義。

集疏:

○蔡氏曰:物之置於地,亦可安矣,而又藉之以茅,過於慎也。凡天下之事,過則有失,惟過於慎,則无所失,故无咎。

○愚謂:錯諸地果何物,而以茅藉之,盖隂居陽下故也。四陽在上,而一隂承之,猶以茅而藉物,則其敬謹之至,得巽順之義也。

勞謙,君子有終,吉。子曰:勞而不伐,有功而不德,厚之至也。語以其功下人者也。德言盛,禮言恭,謙也者,致恭以存其位者也。

釋謙九三爻義。德言盛,禮言恭,言德欲其盛,禮欲其恭也。

集疏:

○程子曰:謙也者,致恭以存其位。夫君子履謙,乃其常行,非為保其位而為之也。而言存其位者,如言為善有令名,君子豈為令名而為善哉?亦言有令名者,為善之故也。

○愚案:勞而不伐,有功而不德,釋勞謙。德言盛,禮言恭,釋君子之人。致恭以存其位,釋有終吉之義也。

亢龍有悔。子曰:貴而无位,高而无民,賢人在下位而无輔,是以動而有悔也。

釋乾上九爻義,當屬文言,此盖重出。

不出戶庭,无咎。子曰:亂之所生也,則言語以為階。君不密則失臣,臣不密則失身,幾事不密則害成,是以君子慎密而不出也。

釋節初九爻義。

集疏:

○蔡氏曰:人之招禍,惟言為甚,故言在人所當節也。密於言語,即不出戶庭之義。

○愚案:節初九曰:不出戶庭,无咎。九二曰:不出門庭,凶。是有時而不當出,有時而當出也。今曰亂之所生,言語以為階,甚矣,言之招禍也。諺云禍從口出,言之當謹也。不特戒於初九,雖九二之當出,亦當以言為戒也。

子曰:作易者,其知盜乎?易曰:負且乘,致寇至。負也者,小人之事也。乘也者,君子之器也。小人而乘君子之器,盜思奪之矣。上慢下暴,盜思伐之矣。慢藏誨盜,冶容誨淫。易曰:負且乘,致寇至。盜之招也。

釋解六三爻義。

○此第八章言卦爻之用。

集疏:

○蔡氏曰:聖人作易以盡情偽,盗之情亦无不知也。人之有釁,盜乃乘之。解之六三,據非其位,所以致寇也。推而言之,上慢下暴,慢藏冶容,皆其致寇之釁也。

總論:

○蔡氏曰:自中孚初爻至此,乃夫子擬議之辭,而為三百八十四爻之凡例也。爻之有義,非辭不明,而天下之事變化无窮,又豈辭之所能備哉?苟玩之者拘而不通,則一爻不過一事而已。擬議以成其變化,其所以示人者詳矣。然夫子之辭又特發其端耳,學易者當玩而有得也。

系辞

天一,地二,天三,地四,天五,地六,天七,地八,天九,地十。

此簡本在第十六章之首。

○程子曰:宜在此,今從之。此言天地之數,陽奇隂偶,即所謂河圖者也。其位一六居下,二七居上,三八居左,四九居右,五十居中。就此章而言之,則中五為衍母,次十為衍子,次一二三四為四象之位,次六七八九為四象之數。二老位於西北,二少位於東南,其數則各以其類交錯於外也。

集疏:

○《語録》曰:一二三四五,天地之生數也。六七八九十,天地之成數也。

○蔡氏曰:自其奇偶而分之,則一三五七九為陽,二四六八十為隂。自其先後而分之,則生數為陽,成數為隂也。

又曰:天地者,隂陽對待之定體也。一至十者,隂陽流行之次序也。然對待非流行則不能變化,流行非對待則不能自行,而五十五者則流行之細分也。

天數五,地數五,五位相得而各有合。天數二十有五,地數三十,凡天地之數五十有五,此所以成變化而行鬼神也。

此簡本在大衍之後,今案宜在此。天數五者,一三五七九皆奇也。地數五者,二四六八十皆偶也。相得謂一與二,三與四,五與六,七與八,九與十,各以奇偶為類而自相得。有合謂一與六,二與七,三與八,四與九,五與十,皆兩相合。二十有五者,五奇之積也。三十者,五偶之積也。變化謂一變生水而六化成之,二化生火而七變成之,三變生木而八化成之,四化生金而九變成之,五變生土而十化成之。鬼神謂凡奇偶生成之屈伸往來者。

集疏:

孔氏曰:天一與地六相得合為水,地二與天七相得合為火,天三與地八相得合為木,地四與天九相得合為金,天五與地十相得合為土也。

○《語録》曰:五位相得而各有合是兩箇,意在十干。甲乙木,丙丁火,戊己土,庚辛金,壬癸水,便是相得。甲與己合,乙與庚合,丙與辛合,丁與壬合,戊與癸合,是各有合。

又曰:卦須八而數須十,八是隂陽數,十是五行數。一隂一陽便是二,以二乘二便是四,以四乘四便是八。五行本只是五而有十者,盖一箇包兩箇,如木便包甲乙,火便包丙丁,土便包戊己,金便包庚辛,水便包壬癸,所以為十。

○蔡氏曰:成變化,行鬼神,其五行之謂與?夫隂陽五行不能相无也。易言隂陽,故不容及五行,夫子特於此章發之。

○泉峰龔氏曰:五位相得之說,當從孔氏。盖既謂之五位相得,則是指一六居北,二七居南,三八居東,四九居西,五十居中而言。且一二三四之相得,不見其用,故不若孔之的也。

○愚案:天地只是隂陽而已,天一地二,只是隂陽相間而成五行。一與二相得,則陽與隂相得,謂各有合者,不特一與六合而為水之類而已。一與二,三與四,五與六,七與八,九與十,一隂一陽,亦皆有合也。一二三四五,天地生數之合。六七八九十,天地成數之合。一三五七九,天數二十有五,陽奇數之合也。二四六八十,地數三十,隂偶數之合也。凡天地之數五十有五,陽奇隂偶之數合也。以十二支而言,子與丑,寅與卯,皆相得之類。子與丑合,寅與亥合,卯與戌合,辰與酉合,已與申合,午與未合。不特是也,亥子合為水,寅卯合為木,已午合為火,申酉合為金。辰戌丑未分旺四季,辰合寅卯而為春,未合已午而為夏,戌合申酉而為秋,丑合亥子而為冬,所謂各有合者,非止一端也。

大衍之數五十,其用四十有九,分而為二以象兩,掛一以象三,揲之以四以象四時,歸奇於扐以象閏,五歲再閏,故再扐而後掛。

大衍之數五十,盖以河圖中宫天五乘地十而得之,至用以筮,則又止用四十有九,盖皆出於理勢之自然,而非人之智力所能損益也。兩,謂天地也。掛,懸其一於左手小指之間也。三,三才也。揲,間而數之也。奇,所揲四數之餘也。扐,勒於左手中三指之兩間也。閏,積月之餘日而成月者也。五歲之間,再積日而再成月,故五歲之中,凡有再閏,然後别起積分。如一掛之後,左右各一揲而一扐,故五者之中,凡有再扐,然後别起一掛也。

集疏:

○程子曰:大衍之數五十,數始於一而備於五。小衍之而成十,大衍之則為五十。五十,數之成也。

○《語録》曰:河圖五十五,是天地自然之數。大衍之數五十,是聖人去這河圖裏面,取那天五地十,衍出這箇數。大槩河圖是自然㡳,大衍是以揲蓍求卦㡳。

又曰:大衍五十,而蓍一根百莖,可當大衍之數者二。故揲蓍之法,取五十莖為一握,置其一不用,以象太極。而其當用之策四十有九,盖兩儀之體具,而未分之象也。或問大衍之義,曰:天地之數五十有五,虚其中五數,便是五十。又虚天一,故用四十有九,此一說也。天五為生數之極,十為成數之極,以五乘十,以十乘五,亦為五十,此一說也。又數始於一而成於五,小衍之成十,大衍之成五十,此又一說也。

又曰:掛一一歲,揲左二歲,扐左三歲,一閏。揲右四歲,扐右五歲,再閏也。一掛之間凡再扐,即五歲之間凡再閏之象也。

○呂氏曰:參天兩地以為五,小衍之成十,兩其五也;大衍之為五十,十其五也。

○西山蔡氏曰:五歲再閏者,一變之中自有五節,掛一為一節,揲左為二節,歸左之奇為三節,揲右為四節,歸右之奇於扐為五節。一節象一歲,三節一歸奇象三歲一閏,五節再歸奇象五歲再閏。

○都氏曰:天地之數五十有五,而大衍之數五十者,盖數備於五,而五十所宗者五也。大衍之數五十,而其用四十有九者,蓋數始於一,而四十有九,數之所宗者一也。

○愚案:天地之數五十有五者,河圖之數也;大衍之數五十者,洛書地十圖之數也。洛書戴九履一,左三右七,二四為肩,六八為足,五為心腹,乃天五一圖耳。天一至地十,盖有十圖。天一圖藏六成數,得數四十九;地二圖藏七成數,得數四十八;天三圖藏八成數,得數四十七;地四圖藏九成數,得數四十六;天五圖藏十成數,得數四十五;地六圖藏一生數,得數五十四;天七圖藏二生數,得數五十三;地八圖藏三生數,得數五十二;天九圖藏四生數,得數五十一;地十圖藏五生數,得數五十五,大衍之數也。其圖次序,一由洛書天五圖數所推。盖數始於一,小衍之成十,天一至地十是也;大衍之成五十,天一至地十,十圖是也。舍地十圖之五十而不用,而用天一圖之四十有九者,一為數之始而能變,十為數之終而不能變也。故五十為體數,而四十九為用數。此十圖乃康節之所推言,出於希夷。今以大衍之數合之,良為有用。然則章首天一地二、天三地四、天五地六、天七地八、天九地十,正為此大衍張本。而彼則河圖之數五十有五,而此則大衍之數五十,由虚五而生也。大衍之用數四十有九,由虚六而生也。謹綴其圖於首,知易君子必有取焉。

乾之策二百一十有六,坤之策百四十有四,凡三百有六十,當期之日。

凡此策數生於四象,盖河圖四面太陽居一而連九,少隂居二而連八,少陽居三而連七,太隂居四而連六。揲蓍之法則通計三變之餘,去其初掛之一,凡四為奇,凡八為偶,奇圓圍三,偶方圍四,三用其全,四用其半,積而數之,則為六七八九,而第三變揲數策數亦皆符會。盖餘三奇則九,而其揲亦九,策亦四九三十六,是為居一之太陽。餘二奇一偶則八,而其揲亦八,策亦四八三十二,是為居二之少隂。二偶一奇則七,而其揲亦七,策亦四七二十八,是為居三之少陽。三偶則六,而其揲亦六,策亦四六二十四,是為居四之老隂。是其變化往來、進退離合之妙,皆出自然,非人之所能為也。少隂退而未極乎虚,少陽進而未極乎盈,故此獨以老陽老隂計乾坤六爻之策數,餘可推而知也。期周一歲也,凡三百六十五日四分日之一,此特舉成數而槩言之耳。

集疏:

文集曰:策者,蓍之莖數。所謂乾坤二篇之策者,以掛扐之外見存蓍數而言。盖揲蓍之法,凡三揲掛扐,通十三策而見存三十六策,則為老陽。三揲掛扐,通十七策而見存三十二策,則為少隂。三揲掛扐,通二十一策而見存二十八策,則為少陽。三揲掛扐,通二十五策而見存二十四策,則為老隂。大傳專以六爻乘二老而言,故曰乾之策二百一十有六,坤之策百四十有四,凡三百有六十。三百六十者,隂陽之合,其數必齊。若乾坤皆得少陽少隂,則乾之策六其二十八而為百六十八,坤之策六其三十二而為百九十二,其合亦為三百六十,此則不可易也。

二篇之策,萬有一千五百二十,當萬物之數也。

二篇,謂上下經。凡陽爻百九十二,得六千九百一十二策,隂爻百九十二,得四千六百八策,合之得此數。

集疏:

○《語録》曰:二篇之策,當萬物之數,亦是取象之義,不是萬物恰有此數。

○○郭氏曰:乾坤之策,皆取老隂老陽之數。老陽之數三十有六,六之則乾之策,故二百一十有六。老隂之數二十有四,六之則坤之策,故百四十有四。二篇之策,凡陽爻百九十二,皆乾之九也。隂爻百九十二,皆坤之六也。合而為策,萬有一千五百二十,象萬物之數也。

總論

○《語録》曰:係辭言蓍法,大抵只是解其大略,想别有文字,今不可見。但知天數五,地數五,此是舊文。五位相得而各有合,是孔子解文。天數二十有五,地數三十,凡天地之數五十有五,此是舊文。此所以成變化而行鬼神,此是孔子解文。分而為二,是本文。以象兩,是解掛一。揲之以四,歸奇於扐,皆是本文。以象三,以象四時,以象閏之類,皆是解文也。乾之策二百一十有六,坤之策百四十有四,孔子則斷之以當期之日。二篇之策萬有一千五百二十,孔子則斷之以當萬物之數,於此可見。

又曰:蓍卦當初聖人用之,亦須有箇見成圖算。後自失其傳,所僅存者,只有這幾句,其間已自是添入字去說他了。

○蔡氏曰:天地之運,大小皆極乎三百六十。大衍乾坤之策,當期之日,真所謂與天地相似也。

是故四營而成易,十有八變而成卦。

四營:謂分二、掛一、揲四、歸奇也。易,變也,謂一變也。三變成爻,十八變則成六爻也。

集疏:

○《語録》曰:營,謂經營。易,即變也。凡四度經營蓍策,乃成一變也。積十二營、三掛、六扐,乃成三變,然後成爻。十有八變而成卦者,謂既三變而成一爻,復合四十九蓍,如前經營,積十八變,則成六爻而為一卦也。

八卦而小成

謂九變而成三畫,得内卦也。

引而伸之,觸類而長之,天下之能事畢矣。

謂已成六爻,而視其爻之變與不變,以為動靜,則一卦可變而為六十四卦,以定吉凶,凡四千九十六卦也。

顯道神德行,是故可與酬酢,可與佑神矣。

道因辭顯,行以數神。酬酢,謂應對。佑神,謂助神化之功。

集疏:

○《語録》曰:道較微妙,无形影,因卦辭說出來,道這是吉,這是凶,這可為,這不可為。德行,是人做㡳事,因數推出來,方知得這不是人硬地做,都是神之所為。

又曰:此說蓍龜之用也,道理因此顯著。德行,是人事,却須取必於蓍,既知吉凶,而後可以酬酢事變。神不能自說吉凶與人,必俟易始著見,是易能佑助於神也。

○項氏曰:易之成書,雖曰六十四卦,而反覆推衍,不出乎八卦。故彖辭用八卦之義,以成六十四卦之義;象辭因八卦之象,以成六十四卦之象。以是八者,推而達天地萬物之情,古今萬世之變,无不合者,故曰八卦而小成,言其義之約也。引而伸之,觸類而長之,天下之能事畢矣,言其用之周也。是故天道雖幽,可闡之以示乎人;人事雖顯,可推之以合乎天。明可以酬酢事物之宜,幽可以贊助神化之妙,故曰顯道神德行,可與酬酢,可與佑神矣。

○蔡氏曰:顯道,闡幽也。神德行,微顯也。如是則可以應變而助神矣。

子曰:知變化之道者,其知神之所為乎?

變化之道,即上文數法是也。皆非人之所能為,故夫子歎之,而門人加子曰以別上文也。

○此第九章,言天地大衍之數,揲蓍求卦之法,然亦略矣。意其詳具於太卜筮人之官,而今不可考耳。其可推者,啓蒙備言之。

集疏:

○泉峰龔氏曰:此所謂知變化之道者,其知神之所為,即承上文所謂成變化而行鬼神為言也。盖河圖之數,奇偶相合,體也,故曰所以成變化而行鬼神。大衍之數,錯綜成卦,用也,故曰知變化之道。其知神之所為,成變化所以行鬼神,故知變化之道,則知神之所為。變化者,神之所為,而神不離於變化,知道者必能知之。

○愚案:神也者,妙萬物而為言。隂陽不測之謂神,能知易道變化之妙,則知神之所為。神之所為不測,固未易知也。能知變化之道,則神不外是矣。非天下之至神,其孰能與於此?

系辞第十章

易有聖人之道四焉:以言者尚其辭,以動者尚其變,以制器者尚其象,以卜筮者尚其占。

四者皆變化之道,神之所為者也。

集疏:

○《語録》問:以言者尚其辭,以言是取其言以明理斷事,如論語舉不恒其德,或承之羞之類否?曰:是以卜筮者尚其占,卜用龜亦使占否?曰:不用,只是文勢如此。

又曰:易有聖人之道四焉,今且以乾初九一爻明之,如潛龍勿用,辭也。陽至九而極,則變為隂,變也。潛龍,象也。勿用,占也。推之三百八十四爻,莫不皆然也。問:辭、占是一類,動器是一類,所以下文至精合辭占說,至變合變象說。曰:然。辭、占是一類者,曉得辭,方知得占。若與人說話,曉得他言語,方見得他胷中底藴。變是事之始,象是事之已形者,故亦是一類。

是以君子將有為也,將有行也,問焉而以言。其受命也如響,无有遠近幽深,遂知來物。非天下之至精,其孰能與於此!

此尚辭尚占之事。言人以蓍問易,求其卦爻之辭,而以之發言處事,則易受人之命,而有以告之,如響之應聲,以決其未來之吉凶也。以言與以言者尚其辭之以言義同。命則將筮而告蓍之語,冠禮筮日,宰自右贊命是也。

集疏:

○《語録》曰:問焉而以言。若以上下文義推之而以言,則是命筮之辭。古人亦大段重筮,但而以言三字義拗,若作以易之言說,似於上下文不順也。

參伍以變,錯綜其數。通其變,遂成天地之文;極其數,遂定天下之象。非天下之至變,其孰能與於此!

此尚象之事。變則象之未定者也。參者,三數之也;伍者,五數之也。既參以變,又伍以變,一先一後,更相考覈,以審其多寡之實也。錯者,交而互之,一左一右之謂也;綜者,總而挈之,一低一昂

相关推荐

解读易经(第二十八卦)——大过卦

解读易经(第二十八卦)——大过卦6.4万阅字体:二十八、大过卦大过卦是易经中的第二十八卦,本卦为异卦相叠(巽下兑上)。《易卦》作者将这凶吉绝然相反的占卜之辞同系于一卦,意在反映大过的卦、爻之象预示着多种意义。本卦二、三、四、五,四爻为阳,初

转载随笔 52 2023-12-19

泽地萃卦九四爻动变详解,泽地萃卦九四爻辞详解:大吉,无咎。

一、泽地萃卦九四爻辞及爻辞释义1、泽地萃卦九四爻辞3、泽地萃卦九四爻爻辞释义二、泽地萃卦九四爻动变解卦吉凶三、泽地萃卦九四爻动变卦解析九四爻动变得周易第8卦:水地比。四、泽地萃卦九四爻爻辞详解1、泽地萃卦爻辞九四释意:4、泽地萃卦爻辞九四爻

转载随笔 85 2023-12-19

周易第六卦讼卦上九爻详解 或锡之鞶带,终朝三褫之。

周易第六卦详解第六卦初六爻详解第六卦九二爻详解第六卦六三爻详解第六卦九四爻详解第六卦九五爻详解第六卦上九爻详解上九爻动变得周易第47卦:泽水困。这个卦是异卦(下坎上兑)相叠。上九爻的含义讼卦第六爻人生启示从卦象上看,上九以阳爻居柔位,失位,

转载随笔 140 2023-12-19

周易第四十五卦萃卦九四爻详解 大吉,无咎。

周易第四十五卦详解第四十五卦初六爻详解第四十五卦六二爻详解第四十五卦六三爻详解第四十五卦九四爻详解第四十五卦九五爻详解第四十五卦上六爻详解从卦象上看,九四下临坤卦,坤为众,众人聚合支持九四,所以说“大吉”。象辞意思是:占卜大吉大利才能没有灾

转载随笔 141 2023-12-18

易经六十四卦详解:第二十五卦 无妄卦

今天共同学习《易经》第二十五卦:无妄卦《序卦传》曰:“复则不妄矣,故受之以无妄。意思是《象辞》说:无妄卦的卦象是震(雷)下乾(天)上,好比在天的下面有雷在运行之表象,雷在天下运行,万物都不可以虚妄。初九,无妄,往吉。

转载随笔 115 2023-12-18
微信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