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熊過撰《周易象旨決錄•卷五》繫辭上傳

旧版内容| 2023-02-23| 0

(明)熊過撰《周易象旨決錄•卷五》繫辭上傳

周易象旨决録卷五

明熊過撰

系辞上第章:

葉正則曰:學者於孔氏易之成書無所得,惟大傳以下之為信。雖非淫誣幻怪者,然依於神以夸其表,耀於文以逞其流,於易之道猶曰出入焉。於是釐拆其大旨,决哉!葉氏因歐陽氏而更張大之,吾何敢哉!吾所不能無疑者,乃在序卦。韓康伯曰:序卦非易之藴。横渠張先生、晦菴朱先生皆謂非易之精,不謂非其藴也。

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卑高以陳,貴賤位矣。動静有常,剛柔斷矣。方以類聚,物以羣分,吉凶生矣。在天成象,在地成形,變化見矣。

天尊地卑,何以定乾、坤?太卜三易之法,其經卦皆八,其别皆六十四。然連山首艮,歸藏首坤,惟周易先乾後坤,因於天尊地卑之分也。自荀爽以否卦立義,郭雍而下無議矣。鈎深圖曰:自一至十,天尊於上,地卑於下,祗以異耳。卑何以先高?史氏曰:卦畫自下之序也。動静何以斷剛柔?剛非不静,其常在動;柔非不動,其常在静。斷者,虞翻云:分也。置陰陽,言剛柔。俞氏琰曰:質可見,氣不可見也。龔氏曰:坎在北,震在東,西北則乾,東北則艮,皆陽也。離在南,兌在西,東南則巽,西南則坤,皆陰也。各以其所居之方,此之謂類聚。陽物也,而與陽為羣;陰物也,而與陰為羣。各以其所名之物,此之謂羣分。方其各止於一而不相與,則无失无得,貞而已矣。或類聚,或羣分,則得失隨之,此吉凶所以因其動而生,以為得失之報也。方曰事情所向,物曰事物善惡,以言乎陰陽實體,則朱先生未若龔氏之切乎!九師曰:姤卦陽爻聚於午為類聚,復卦陰爻羣於子為羣分。虞翻曰乾生故吉,坤殺故凶之數,言皆非也。在天成象,按虞翻說曰:震象出庚,兌象見丁,乾象盈甲,巽象伏辛,艮象消丙,坤象喪乙,坎象流戊,離象就已。於文,日月為易,虞說當是。輔嗣注以為况日月星辰,非也。在地成形,震竹巽木,坎水離火,艮山兌澤,乾金坤土也。物極謂之變,變然後成象;物生謂之化,化然後成形。天地一物也,陰陽一氣也。在云者,明其一也。

朱子發曰:乾坤貴賤兩者,聖人觀天地而畫卦;剛柔吉凶變化三者,聖人觀萬物而生爻。

是故剛柔相摩,八卦相盪。鼓之以雷霆,潤之以風雨。日月運行,一寒一暑。

是故接上以起下之辭。剛柔,謂爻畫奇耦也。馬融云:摩,切也。盪,除也。剛摩柔為震、坎、艮,柔摩剛為巽、離、兌。虞翻謂剛柔相摩,則八卦相盪者是也。其言二摩四,四摩八,八盪六十四,揆之上下起接不屬矣。然則八卦之盪奈何?胡瑗言一陽生則推去一陰,一陰生則推去一陽,頗為近之。然盪陰入陽,盪陽入陰,京房義精矣。此言夫天道卦象之流行,非以畫卦也。錄其事,故下遂以雷電風雨繼之,鼓之以雷霆。雷,震也。霆,離也。蜀才疑霆為電。淮南子曰:陰陽相薄為雷,激而為霆。孟云:音霆則為雷,音蜓則為電。春秋穀梁稱電為霆是也。風巽雨坎

吳幼清曰:羲皇卦圖左起震而次以離,鼓以雷霆;右起巽而次以坎,潤以風雨也。潤,依樂記作奮。陳騤文則曰氣和潤生,非也。運行寒暑五經通義云:日在牽牛則寒,在東井則暑。

吳幼清曰:艮山在西北,嚴凝之方為寒;兌澤在東南為暑。左離次以兑者,日之運行而為暑;右坎次以艮者,月之運行為寒也。修江王玠曰:吸神觀心,煉精化氣,逆上泥丸,即鼓以雷霆;槖籥動,浩氣冲虚,通身發汗,即潤以風雨;水上升,火下降,即日月運行;進陽火,退陰符,即一寒一暑。

乾道成男,坤道成女。乾知大始,坤作成物。乾以易知,坤以簡能。

乾交坤而震、坎、艮得乾道成男,坤交乾而巽、離、兑得坤道成女。乾男為父者,以其始物之氣;坤女為母者,以其成物之質。易象數鉤深圖曰:一陽生於子,乾位在西北,居子之前,故知大始。一陰生於午,而坤位西南,作於申,成於酉,故曰作成物。皇極通變以為乾位在亥,知大始;坤位在未,作成物,文王後天之用。二說相通也。乾以易知,坤以簡能。姚信、晁說之皆曰:能當作從。葉正則謂健順所以為易簡,是也。乃又自疑健順不足以盡乾坤,至并疑成男成女之說,則滋惑矣。

易則易知,簡則易從。易知則有親,易從則有功。有親則可久,有功則可大。可久則賢人之德,可大則賢人之業。易簡而天下之理得矣,天下之理得而成位乎其中矣。

可久可大,與盛德大業無異也。而稱賢人者,

項氏曰:明乾坤之德業,人皆可充而至。吳幼清指為賢人,别曰:易簡理得者,聖人也。殆不然乎?

湛子曰:理一而已。易簡非二體,久大非二功,德業非二事,以其類而分言之耳。成位乎其中,

荀爽曰:陽位成於五,陰位成於二。五為上中,二為下中。蓋緣馬融本而誤。融本作易成位乎中,非也。朱先生謂與天地參,是已。

証音

【據穀梁及孟氏。霆音蜓。】証字

【據樂記。姚信、晁說潤作奮之,能作從。】

右第一章。

言作易之本。

系辞上第二章:

聖人設卦觀象,繫辭焉而明吉凶,剛柔相推而生變化。

 

 

聖人設卦觀象而明吉凶,言卦之貞。虞本吉凶下有悔吝字。剛柔相推而生變化,言卦之悔。剛柔兩盛則為摩,剛柔迭勝則為推也。朱子分設卦觀象者,羲易;繫彖辭者,文易。然生變化而有爻辭,亦文易耳。謂周公之易,非也。易乾鑿度曰:陰陽有盛衰,人道有得失。聖人因其象,隨其變,為之設卦。方盛則託吉,將衰則寄凶。陰陽不正,皆為失位;其應實而有之,皆失義。善雖微細,必見吉端;惡雖纖芥,必有悔吝。所以極天地之變,明王事也。

是故,吉凶者,失得之象也。悔吝者,憂虞之象也。變化者,進退之象也。剛柔者,晝夜之象也。六爻之動,三極之道也。

易言吉凶,在人為得失之象;易言悔吝,在人為憂虞之象。楊用修云:虞與憂對,當讀如驩虞之虞,言樂也。柔變為剛進之象,剛化為柔退之象。剛屬陽明,晝象;柔屬陰暗,夜象。吉凶、失得、悔吝、憂虞之象,即剛柔相推之變,未始一也。變化、進退、剛柔、晝夜之象,即剛柔屈信之交,未始非一也。吳幼清專指爻辭者,非。蘇氏曰:變化生而吉凶之理無定,不知變化而一之,以為無定而兩之,此二者皆過也。聖人以進退觀變化,以晝夜觀剛柔,二觀立,無往而不一也。極,陸德明訓至,是也。爻不極則不動,二老變,二少不變也。然則六位而配三極者,何也?十有八變而成卦,每爻正得三變。其曰極者,猶所謂道有變動,故曰爻也。朱子發引震之究為健,巽之究為躁欲,以例餘卦,而曰一生二,二生三,以三為易之貞數,非此章本旨。馬融指三統,於爻位無當,如鄭、韓三才,王肅陰陽、剛柔、仁義之說也。則聖人何以稱爻動乎?蘇氏曰:未極則為三,既極則動,動則為六,三六無異道也。如蘇氏,則必讀動為重乎?

是故,君子所居而安者,易之序也。所樂而玩者,爻之辭也。

序,依虞翻本作象;樂,依虞翻本作變。葉氏曰:謂易有成序,君子之所當居,則汎濫而無擇;謂君子於易有當居之序,則移徙而難常。疑之是矣,不知字誤也。按:虞翻曰:舊讀象誤作厚,或誤作序,樂作變。云舊作樂者誤,與下文觀象、觀變義應,得之。

是故,君子居則觀其象而玩其辭,動則觀其變而玩其占,是以自天祐之,吉无不利。

居指本卦,動指之卦。

右第二章。言繫辭之卦。

証字

【據虞翻本,吉凶下有悔吝字。】

【據虞翻本易之序作象字。】

【據虞翻本樂而玩作變而玩。】

系辞上第三章:

彖者,言乎象者也。爻者,言乎變者也。吉凶者,言乎其失得也。悔吝者,言乎其小疵也。无咎者,善補過也。

彖言象,即設卦觀象也。爻因揲蓍之變,即剛柔相推而生也。說文曰:豕走之謂。彖字从匀,音計,彚頭也。象其鋭而上見,比諸卦辭,列於爻上。彖者,蘇氏謂:彖,豕。羅泌曰:茅,犀名。豨神者,彖,犀形,獨角。知幾知祥,彖蓋取於幾,非也。或謂彖六牙,象有六爻之意,亦非也。爻木經云:交疏之窻。蘇謂折俎。要之,彖爻物形字義,或偶參同矣。然聖人奚瑣瑣焉剽模哉?大傳言材效,動已明之矣。蔓說枝辭,胡為哉?補過稱善,善言相近,而誤從劉績作言。

是故,列貴賤者存乎位,齊小大者存乎卦,辨吉凶者存乎辭,憂悔吝者存乎介,震无咎者存乎悔。是故,卦有小大,辭有險易。辭也者,各指其所之。

陰陽各有所統御,謂之齊。陽大陰小,陰卦多陽,陽卦多陰。辭專取主爻,陽大陰小,語其常分耳。當其為卦主,則無異也。五存者,應五言而為文。卦有小大,辭有險易。俞氏曰:卦以陽爻之大者為主,則其辭平易,如復、謙之類。卦以陰爻之小者為主,則其辭艱險,如小畜、夬之類。各指其所之。漢上朱氏曰:之者,動爻。虚齋趙氏曰:之,變卦也。言本爻之辭,正指之卦之義。右第三章。此承上章釋彖、爻、繫辭之旨。

証字

【據劉績本及本章上文善字例作言。】

系辞上第四章:

易與天地準,故能彌綸天地之道。

謂聖人凖天地作易也。

吳幼清曰:彌如開弓,愈開愈滿;綸如合繩,漸合漸大。充而廣之,與天地一道。其言似矣。然彌本弛弓,以為張弓,斯害也已。曷不曰彌如弛弓,反之愈合乎?蓋彌以反本言,綸以致用言也。

仰以觀於天文,俯以察於地理,是故知幽明之故,原始反終,故知死生之說。精氣為物,遊魂為變,是故知鬼神之情狀,

此皆聖人用易彌綸之事。以者,用易也。故幽明、始終、鬼神,皆就易言之。原始、反終,依鄭、虞本,當讀原始及終。若曰推原其始,則知未來;反摺其終,則知已往。又或以為於其終而反求其始,則固已辭費矣。

朱子發曰:一變者,卦之始也,謂之一世;六變者,卦之終也,謂之游魂;七變而反者,卦體復也,謂之歸魂。始者,生也;終者,死也。反則死而復生。故知此則知死生之說。其以初上為始終,而始終為生死,是也。其指六爻之變,而謂遊魂、歸魂者,非也。物者,陰物、陽物,蓋爻也。變者,用九、用六也。少陰、少陽,伸者為神;老陰、老陽,屈者為鬼。張子有言:精氣自无而有,故顯而為物;游魂自有而無,故隱而為變。鄭玄曰:精氣為物者七八,游魂為變者九六。皆是也。然曰木火用事而物生,金水用事而物變,文義違反,亦倏合遽離矣。鮑景翔曰:推幽明可以知死生,推死生可以知鬼神。

吳幼清曰:天地之道,幽明之故,皆言天地也。而知幽明三言者,即彌綸天地而申釋之。死生之說,鬼神之情狀,皆言萬物也。而知鬼神三言者,即知死生而申釋之。兩節各二句者言,故兩節各三句者言。是故申釋之意,亦近之矣。而不知幽明、死生、鬼神之指,卦畫耳。達其指,一貫之學也乎?

與天地相似,故不違。知周乎萬物,而道濟天下,故不過。旁行而不流,樂天知命,故不憂。安土敦乎仁,故能愛。範圍天地之化而不過,曲成萬物而不遺,通乎晝夜之道而知,故神无方而易无體。

謂易與天地兩相似也。蓋天地一陰陽,易之幽明、死生、鬼神,亦莫非陰陽者。聖人作易,仰觀俯察,而其故說情狀,皆與天地之陰陽相似,故天地不能違也。鄭玄、虞翻舊與鬼神情狀連解者,非。萬物者,

荀爽曰:二篇之策,萬有一千五百二十當萬物之數,故曰知周萬物是也。以萬有一千五百二十當萬物,餘千五百二十。不用者,三之積而又虚其一,顯仁藏用也。天下者,萬物之會,顯仁藏用以濟之,寧有過哉?旁猶旁燭之旁,非避礙之意。不流,依京房本作不留。

朱子發曰:易之用者近是矣。朱義行權守正,非本旨也。易旁行不流,故玩辭者變通天道以知天命,亦周物不憂似天也。樂天,依虞翻作變天安居。易象是為安土,安土則心存理得,故亦道濟天下似地也。變天知命則智迹冺,安土敦仁則生意發。天地萬物,皆就易言之。晝夜者,剛柔之象。剛或化柔,柔或變剛,陰中有陽,陽中有陰,貫通為一,則不為變化之所亂,而可以知範圍曲成之道矣。神者何?易之道也。隨物而在,故無方也。何以為易?理之變化也。易何以无體?變化故无體也。葉少藴謂:凡易見於有為者皆言用,用之者體,而易不以體對用,故别而論之曰无體。晁景迂云:體用本乎釋氏。聖人未嘗有體用並言者。項氏玩辭曰:三知者,易之所知與天地凖也;四故者,易之所能與天地凖也。範圍至无體,三而者,言彌綸之功也。

右第四章

証字

【據鄭、虞本反,終作及,終。】

【據京房本,不流作不留。】

【據虞翻本,樂天作變天。】

系辞上第五章:

一陰一陽之謂道,

言陰陽得中者為道也。今夫聖人之明民示諸有,而儒者之高論乃欲引而淪諸无。大傳云:一陰一陽謂道矣。今乃復云:陰陽,氣也,其理則謂之道。然則陰陽不足謂道乎?易稱乾道,稱坤道,又稱乾陽物,坤陰物,以明陰陽即道。道者所由之路,陰陽即羣有之所由出入也。今云然者,豈非其誤解形下之器哉?古老曰:偏陰偏陽之謂疾。此豈獨命家之說也?陳氏新話云:道在陰而隂得其一,在陽而陽得其一。當别說,如仁知所見也。

繼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

此明陰陽謂道之義。繼指流行言。萬物資始,繼貞以元,元為善長,故曰繼善,屬一陽之分。貞而成終,物各有則,故曰成性,屬一陰之分。北溪陳氏曰:繼成字與陰陽字應,善性字與道字應。為得經義。而復云指氣指理,則亦過矣。近世敬軒薛氏之言,亦出於此。繼善者,即性善意,猶言吉之先見,為良心之本體。成性者,即性相近意,蓋有累於氣之不中正者矣。

仁者見之謂之仁,知者見之謂之知,百姓日用而不知,故君子之道鮮矣。顯諸仁,藏諸用,鼓萬物而不與聖人同憂,盛德大業,至矣哉。富有之謂大業,日新之謂盛德,

仁知即性之成者。人受天地之中以生,仁知皆得其偏耳。仁者見陽而不見陰,知者見陰而不見陽,非一陰一陽之道。顯諸仁則不可固曰知,藏諸用則不可固曰仁。張文饒曰:易明變六十四,不變者八,變者五十六。體少用多,以用為主,因用以顯其體,故曰顯諸仁。暗變六十四,變者八,不變者五十六。體多用少,以體為主,因體以藏其用,故曰藏諸用。見者為顯仁,則用无非體;不見者為藏用,則體无非用。邵氏經世之用,即周易暗藏之數,此言是矣。然此承上言君子之道,即一陰一陽之道耳,非以卦變言也。鼓萬物則顯仁,不同憂則藏用,是天地之德業也已。富有者,冒天下之道,開物成務,顯仁也。日新者,惟變所適,根本盛大,藏用也。蘇氏曰:我未嘗有,即物而有。日新者,未嘗新。吾心一也,新者物耳。此聖人之德業也。已上陰陽,自在天在人者言之。

生生之謂易,成象之謂乾,效法之謂坤,極數知來之謂占,通變之謂事,

此以易之陰陽言。生生者,生陰生陽也,申一陰一陽謂道之意。一陽生而成象之謂乾,一陰生而效法之謂坤。效法者,依成象而代有終也。成象為朕兆耳,申繼善成性之意。占者窮過扐之數,遂知來物。事則貫十有八變,因變以成務矣。

吳幼清曰:數者變之已成,變者數之未定。

陰陽不測之謂神。

蓍初揲卦猶未成,或陰或陽,不為典要,矧可度思?故曰神。語在俞琰、劉績解。此言乎陰陽之道,用於蓍數也。在天在人謂之道,在易在占謂之神。龔氏曰:初言道,以一陰一陽為宗;中言易,以乾坤為序;未言神,以陰陽不測為妙。則易果道陰陽而為理氣之别者,亦太刻畫矣。業德易,乾坤占事神,是一陰一陽之道,隨所在而得名者,非二理也。

右第五章

系辞上第六章:

夫易廣矣大矣,以言乎遠則不禦,以言乎邇則静而正,以言乎天地之間則備矣。

易書廣大,故為道亦廣大。虞翻曰:乾象動直,故大。坤形動闢,故廣。乾天高,故不禦。坤地静而德方,故正。天地之間則備。深居馮氏曰:人事也,屯、蒙而下六十二卦也。然則乾、坤獨无人事乎哉?

夫乾,其静也專,其動也直,是以大生焉。夫坤,其静也翕,其動也闢,是以廣生焉。

不雜,故專。俞氏曰:乾畫奇而實,不變則其静也專,變則其動也直,直者坤之德;坤畫偶而虚,不變則其静也翕,變則其動也闢,闢乃乾之德是也。乾,天道,無所不包,故大;坤,地道,無所不受,故廣。然氣未嘗不貫,是天地非二物,廣大非二事也。

廣大配天地,變通配四時,陰陽之義配日月,易簡之善配至德。

廣大配天地,坤廣乾大也。變通配四時,虞翻曰:變通趨時,謂十二月消息,蓋乾坤之變也。陰陽配日月者,荀爽曰:乾舍於離,配日而居;坤舍於坎,配月而居。深居馮氏,止以復臨明之。湛子因曰:陰陽交迭升降合,日月往來代明。恐與變通義複也。蘇氏曰:天地得其廣大,四時得其變通,日月得陰陽之義,至德得其易簡之善。明乾坤非專以為天地也。

右第六章

誠齋楊氏曰:此章言聖人所以贊易之道,其極主於廣大之二言,其原生於乾、坤之二卦也。

曰:易其至矣乎!夫易,聖人所以崇德而廣業也。知崇禮卑,崇效天,卑法地。天地設位,而易行乎其中矣。成性存存,道義之門。

稱道義之門,明業由德廣也。敬軒薛氏曰:成性即天地,存存即設位,道義之門即易行其中,天之生生不已,理之生生不已也。

右第七章

系辞上第七章:

聖人有以見天下之賾,而擬諸其形容,象其物宜,是故謂之象。

剛柔各有其體,故曰形容。

聖人有以見天下之動,而觀其會通,以行其典禮,繫辭焉以斷其吉凶,是故謂之爻。

於衆理所聚而觀之,求所通利而典禮行,所謂擇乎中庸也。

言天下之至賾而不可惡也,言天下之至動而不可亂也。擬之而後言,議之而後動,擬議以成其變化。

鳴鶴在陰,其子和之。我有好爵,吾與爾靡之。子曰:君子居其室,出其言善,則千里之外應之,况其邇者乎!居其室,出其言不善,則千里之外違之,况其邇者乎!言出乎身,加乎民;行發乎邇,見乎遠。言行,君子之樞機。樞機之發,榮辱之主也。言行,君子之所以動天地也,可不慎乎!

【據吳幼清此下經中孚九二文言在節初九文言下第十八。】

同人先號咷而後笑。子曰:君子之道,或出或處,或默或語。二人同心,其利斷金;同心之言,其臭如蘭。

【據吳幼清此同人九五文言,在否九五文言下第二。】

初六:藉用白茅,无咎。子曰:苟錯諸地而可矣,藉之用茅,何咎之有?慎之至也。夫茅之為物薄,而用可重也。慎斯術也以往,其无所失矣。

【據吳幼清此大過初六文言,在復初九文言下第九。】

勞謙,君子有終,吉。子曰:勞而不伐,有功而不德,厚之至也。語以其功下人者也。德言盛,禮言恭。謙也者,致恭以存其位者也。

【據吳幼清此謙九三文言,在大有上九文言下第四。】

亢龍有悔。子曰:貴而无位,高而无民,賢人在下位而无輔,是以動而有悔也。

重出

不出戶庭,无咎。子曰:亂之所生也,則言語以為階。君不密則失臣,臣不密則失身,幾事不密則害成。是以君子慎密而不出也。

【據吳幼清此下經節初九文言,在鼐九四文言下第十七。】

子曰:作易者其知盜乎?易曰:負且乘,致宼至。負也者,小人之事也。乘也者,君子之器也。小人而乘君子之器,盜思奪之矣。上慢下暴,盜思伐之矣。慢藏誨盜,冶容誨淫。易曰:負且乘,致寇至。盜之招也。

【據吳幼清本。此解六三文言在憧憧往來文言下第十一。】

右第八章

系辞上第九章:

天一地二,天三地四,天五地六,天七地八,天九地十,

此二十字,韓康伯本在夫易何為者也之上。按班固律歷志在天數五上,伊川同,朱義遂移在此。

天數五,地數五,五位相得而各有合。天數二十有五,地數三十,凡天地之數五十有五,此所以成變化而行鬼神也。

此四十四字,韓康伯本在再扐後掛之下,朱義移置在此。簡輔曰:一二三四五,生數也,化之漸也,當謂之變。六七八九十,成數也,變之成也,當謂之化。不可以奇耦分也。成變化者,數也。行鬼神,指卜筮而言,所以求數者也。故下文遂以筮法言之。

大衍之數五十,其用四十有九。分而為二以象兩,掛一以象三,揲之以四以象四時,歸奇於扐以象閏。五歲再閏,故再扐而後掛。

大衍曷為不盡天地之數?宋咸易難曰:天地是自然之數,大衍則推衍之數也。衍數曷以用四十九?劉仲敬為予述邵先生之意曰:小成之卦以六而變八,大成之卦以三十六而變六十四。蓋三十六者,六六也。然則天地之用,極於六耳。大衍用四十九,其餘分七七之數也。五者蓍之小衍,故五十者蓍之大衍。衍母之一,數之所起,故大衍五十之數,虚其一而不用。今為河圖衍母之說,恐其不然。張文饒云:地之三數即是四用,故四十八者,在十六為三,在十二為四也。龔夬謂:大衍之數五十,總四十有九之成數,又合而為一,此蓍之體也。其用四十有九,自分而為二,言此蓍之用也。以蓍之體合蓍之用,四十有九則五十也。故一為虚數,四十九為實數,而一者四十九之所生也。夬號傳邵學,又别立意解,何也?此與王弼、子夏傳太極不用之語何異耶?京房說:十日、十二辰、二十八宿,其一不用者,天之生數,乾鑿度勦焉。太極、兩儀、日月、四時、五行、十二月、二十四氣、北辰,馬融說也。八卦各六爻,加乾坤二用為五十,乾初九勿用,荀爽說也。五行減五,大衍又減一,鄭玄說也。五十有五,減六以象六爻,姚、董說也。李鼎祚附之。斯六家者,既牽合矣。八卦陰陽配五十數,艮三、坎五、震七、乾九、兑二、離十、巽八、坤六,餘其天一地四,无所稟承,崔憬說也。而云八卦之外,在衍之所不管,斯則李氏所譏,未免小疵,談何容易!

關朗曰:蓍以五行運於中,大耦而言則五十,小奇而言則五。五十五者,奇耦小大具言之耳。舉大而去小,盈奇而虚耦,則小奇之五,大耦之一,皆盈而不用,蓋以歲閏明焉。舍卦而遠取義於日月虚盈、入有去无之間,寧足謂本實乎?關蓋因歸奇之語而誤者。鄭武子揲蓍古法云:大衍不盡天地五十五數。蓋太極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所衍數不及五,於五十中虚一不用也。說者曰:太極生兩儀,則陽一陰二,衍而為三。兩儀生四象,則太陽一、少陰二、少陽三、太陰四,衍而為十。四象生八卦,則乾一、兑二、離三、震四、巽五、坎六、艮七、坤八,衍而為三十六。通太極之一,兩儀之三,四象之十,八卦之三十六,則其數五十。然其歷數、兩儀、四象、八卦,皆連本數,則已複矣。吳幼清言:天地數共十而起於一,其對為二,一參之為三。兩儀之為四,有一二三四而十數具。四者正位,十者積數。以正位之四衍積數之十,每一加算以四,謂之衍,如數家因法焉。即天地數本一支四之推,故自一而衍四,至四而衍十,總得五十。既曰本一支四,則五矣。又曰大衍之母至四而具,亦若凑合哉!劉用熙、呂仲木直謂地不可過天五十,數方去一,圓而為用,則亦疑迂遠矯強矣。

掛一以象三,俞氏曰:於所分右邊蓍中,取一蓍懸於前,鼎立而為三也。舊法掛於小指閒,則與扐同矣。既有中指兩扐,又加以小指,則為五扐,是五歲之中乃有三閏矣。蓋掛自掛,扐自扐,詎可以在前之掛雜於指間之扐哉!再扐而後掛,不言揲而獨言掛者,以明十有八變皆當掛。張文饒皇極通變云:雖名掛一,然三揲實掛者三。俞氏說蓋本是矣。先儒有謂二變、三變不掛者,雖初揲五與九,再揲四與八,其數亦同。然其三變之餘,為老陽、少陰皆二十七,為少陽者九,為老陰者一。其於陰陽多寡既已乖戾,而所謂老陰蓋絶无僅有。若用三變皆掛之說,則六十四變而為老陽者十二,為少陰者二十八,為少陽者二十,為老陰者四。老則陽多而陰少,少則陽少而陰多。然而陰陽之變皆三十二,而其數適平。以此論之,三變皆當掛一,除去三蓍在蓍總數,其策九千二百一十六者,存坎、離、乾、坤所得之本數也。

吳幼清曰:五年之間,置閏者再,故以掛一。揲右揲左,象不閏之歲三;初扐再扐,象有閏之歲二。再扐而後掛,言第一變再扐畢,則第二變又掛一;第二變再扐畢,則三變又掛一也。

後掛,陸氏曰:京作掛,再扐而後布掛。京、陸皆失兹義矣。葉正則曰:易之始,有三而已,自然而成八;有六而已,自然而成六十四。一成一反,象類曉然,而名義出焉。非四十九所能用,非掛、非扐、非再扐所能通也。然則自乾而至未濟,皆已具矣。已具則必有起數,故筮人自是以起之,云得某爻當成某卦,某爻當變,變當之某卦而已。此易之淺事也。易立在先,卦起在後,今傳之言者是。是不知易之所成,而即筮人之所起為易,无惑乎是之不章也。又謂象三才、四時、一閏、再閏愈淺,未矣。以為筮人之所起,是也;而遂以淺未不求其說,亦過矣。

乾之策二百一十有六,坤之策百四十有四,凡三百有六十,當期之日。二篇之策萬有一千五百二十,當萬物之數也。

乾坤二篇九六之策,韓康伯謂三十六策四分之而九,二十四策四分之而六,皆取過揲。若得五八八或九四八,通計二十一,則過揲得四七二十八,亦乾策也。若得九與四四或五與四八,通計一十七,則過揲得四八三十二,亦坤策也。合十八變乾坤之策,亦三百六十。若併七八九六為三十,以因乾坤十二爻,亦為三百六十。蓋天有四時,時有四月,月有四十者,得六百四十以應卦,天地之全數也。時去一月,月去十日,藏其體而存用,正得三百六十之數耳。又以十計之,陽常盈於數得六,故二百一十六。隂常乏於數得四,故百四十四。四其四而得一百二十,合為三百六十。其以四乘者,隂陽太少,無出於四,故三百六十者,首元之歲數也。然陽數於三百六十上盈歲太陽也,故三百六空空,空空七七七七不盡之積,首歲所長約為三釐三六,故首運平法長二十八刻,加一倍法為消長。蓋三百六空空,空空七七七七不盡之積,積八百八十餘而得今元,今之歲實乃有三百六十五日二四二五之數也。引而後之,極於三百六十六,則又馴得首元之數。然則三百六十者,聖人舉大數,置餘分不言,實非三百六十也。故會之卦六世弱,運之卦六歲弱,運世歲日月時皆然。關朗曰:日月軌度,積於餘分,六十出六,以六五行,所以成閏。三百六十者,歲功之用奇。六者,虚一之義,生於一,成於六,一六相虚,二五為用,自然之道也。聖人立策衍數,必舉其三,兩於六,行於五,合於十,推萬而變,无出乎此。蓋一五而變七十二候,二五而變三十六旬,三五而變二十四氣,凡三百六十五,周而復始,不周於六,而周於五,關氏豈不大謬哉!萬物之生數,一十三萬八千二百四十分,不滿二千八百八十者,通閏之數止於是也。萬有一千五百二十者,一月生物,八八相索之數也。張文饒謂天用元之一者,殆指此為一會之數乎?道樞、易成子每刻得一百五十息,十二時共得一萬一千五百二十息之凖,當别詮也。

是故四營而成易,十有八變而成卦,八卦而小成。引而伸之,觸類而長之,天下之能事畢矣。顯道神德行,是故可與酬酢,可與佑神矣。子曰:知變化之道者,其知神之所為乎!

四營成易,童溪王氏曰:營,求也。用蓍之法,以四而揲之;成易之數,以四而成之。正義因陸績舊說云:四度經營蓍策,乃成易之一變。朱先生祖其說曰:分二、掛一、揲四、歸奇,誤也。若如陸績之舊,則歸奇於扐者,再併分二、掛一、揲四,是為五營矣,豈得謂為四哉?十有八變而成卦,八卦而小成。唐一行之學曰:十有八變之間,有八卦焉。變之扐有多少,其一變也,不五則九;其二與三也,不四則八。八與九為多,五與四為少。少多者,奇耦之數也。三變皆少,則乾之象也,乾所以為老陽,而四數其餘得九,故以九名之。三變皆多,則坤之象也,坤所以為老陰,四數其餘得六,故以六名之。三變而少者一,則震、坎、艮之數也,震、坎、艮所以為少陽,而四數其餘得七,故以七名之。三變而多者一,則巽、離、兑之象也,巽、離、兑所以為少陰,而四數其餘得八,故以八名之。故七、八、九、六者,因餘數以明陰陽,而陰陽之所以為老少者,不在是而在乎三變之間,八卦之象也。然予常括之,凡蓍四揲之,九揲而得三十六為老陽,八揲得三十二為少陰,七揲得二十八為少陽,六揲得二十四為老陰,皆可通也。唐六典:易策四十九,其變四,單拆交重十八而成卦。内貞朝占用,外悔暮占用,法異古矣。八者天地之體,故小成之卦八,大成之卦八。八也,天地之用六,故爻止於六。六十卦除四正體卦,六六三百六也,而策亦極於三百六,所以象之也。今曰四千九十六卦,則仍焦氏臆見,而不察於自然之數矣,豈不贅哉!卦立則道見,卦用則德行神妙。變指陽,化指陰。爻者,卦畫自然之妙用也。

吳幼清曰:自大衍至能事畢,言蓍變之神;顯道佑神,言蓍占之神。凡此皆神之所為,然變占者惟陰陽三畫而已,即天地陰陽之變化也。崔子鍾曰:舊以五行釋變化者,荒誕無稽;以屈伸釋鬼神者,疎謬無據,且无關於生蓍之義也。

右第九章

系辞上第十章:

易有聖人之道四焉:以言者尚其辭【彖辭】;以動者尚其變【爻變】;以制器者尚其象【卦象】;以卜筮者尚其占【占辭。】是以君子將有為也,將有行也,問焉而以言,其受命也如響,无有遠近幽深,遂知來物。非天下之至精,其孰能與於此!

參伍以變,錯綜其數。通其變,遂成天地之文;極其數,遂定天下之象。非天下之至變,其孰能與於此!

參伍以變者,四營也。錯綜其數,十有八變之事也。通其變,參伍之變也,尚變之事。極其數,錯綜之數也,尚象之事。朱義有脱簡。

吳幼清曰:參以變者,初揲之餘,左四右四,再揲三揲之餘,左四右三,左三右四,合掛一及左右之餘,得九得八而為耦者,凡三也。伍以變,謂初揲之餘,左三右一,左一右三,左二右一,再揲三揲之餘,左二右一,左一右二,合掛一及左右之餘,得五得四而為奇者,凡五也。通五之變,五四皆為奇,則參天而成天之文。通參之變,九八皆為耦,則兩地而成地之文。此尚變之事也。每以三變掛扐之數,錯而綜之,究竟至窮盡則參。參參凡九者十二,定為乾之象。參參兩凡八者十二,為兑象。參兩參凡八者十二,為離象。參兩兩為七者十二,為震象。兩參參為八者凡四,為巽象。兩參兩為七者四,為坎象。兩兩參為七者四,為艮象。兩兩兩為六者四,為坤象。定此六十四象,與重卦六十四之數相符。觀之可以制器三句,尚象者也。朱先生曰:三數之,五數之。既而曰:揲蓍本无三數五數之法,交互參考而已。俞氏從而附之曰:參伍非數,不過以分掛揲扐之餘數,驗過揲之正數。參,雜也。伍,辟諸行伍之成列也。一以為初揲,一以為過揲小變。其說參伍皆不為數,而義終晦。陸子静雜著:三者變數之始,五者變終又為虚數而未切。朱子曰:三畫之卦,三變而反;六畫之卦,三變而通。陳高因例以乾、坎演說之曰:乾一變為兑,再為震、為坤、為坎、為巽、為艮,七則為離;坎一變為巽,再為艮、為離、為乾、為兑、為震,七則為坤。皆參以變,反復乎三畫。乾一變為姤,再為遯、為否、為觀、為剥、為晉、為大有;坎一變為節,再為屯、為既濟、為革、為豐、為明夷、為師。皆五以變,反復乎六畫。然曰:八卦天,其變上而下;重卦人,其變下而上。張文饒頗有斯意。予疑其矯強,至曰:天道尚變,固無不變者。人道體常,上爻不變,猶大衍虚一,則辭益費且支矣。一病一瘳,孰甚乎?夫參伍,變之所生也,故文曰以,不曰其。以本用辭,其即事辭。不正其稱即事辭,故從用為義,謂用此數以成卦變通數者。又或以洛書縱横皆三五論之。蘇氏謂九宫緯書不經見,雖異一行學而不可廢。虞翻解則曰:逆上稱錯綜,理也。謂五歲再閏,再扐後掛,以成一爻之變,而倚六畫數。卦從下升,故錯綜其數,則參天兩地而倚數也。虞蓋通數再扐掛為三,以五歲再閏為五,猶未章明也。夫吳說可謂明暢矣,然不察一變、十有八變之别,而謂三變掛推之數,是幼清亦未能引伸乎

易无思也,无為也,寂然不動,感而遂通天下之故。非天下之至神,其孰能與於此!

朱先生曰:无思无為,寂然不動者,言在冊,象在畫,蓍在櫝,而變未形也。至於玩辭觀象,揲蓍以變,則感而遂通天下之故矣。

夫易,聖人所以極深而研幾也。唯深也,故能通天下之志;唯幾也,故能成天下之務;唯神也,故不疾而速,不行而至。子曰易有聖人之道四焉者,此之謂也。

右第十章

系辞上第十一章:

子曰:夫易,何為者也?夫易,開物成務,冒天下之道,如斯而已者也。是故聖人以通天下之志,以定天下之業,以斷天下之疑。

龔深甫曰:易開物也,故以通天下之志;易成務也,故以定天下之業;易冒天下之道,故以斷天下之疑。以者,用也,用易也。

是故蓍之德圓而神,卦之德方以知,六爻之義易以貢。聖人以此洗心,退藏於密,吉凶與民同患。神以知來,知以藏往,其孰能與於此哉?古之聰明叡知,神武而不殺者夫!是以明於天之道,而察於民之故,是興神物以前民用。聖人以此齊戒,以神明其德夫!

蓍數七七四十九,象陽圓,變通不定,可知來物。卦數八八六十四,象陰方,爻位有分,可藏往事。易,變也。張氏曰:圓神故能通志,方知故能定業,易貢故能斷疑。洗心,猶春秋傳灑濯其心之意。聖人體具三者,而開物成務。韓康伯、關朗言:洗濯物心,使人無所凟汙;藏晦於密,無所間然。密,猶言未始出吾宗也。以此洗心則無思,以此藏密則無為矣。陸績謂:受龜蓍之報應,決而藏之於心。殆淺見也。吉凶與民同患者,指聖人作易初志而言。知來以神者,蓍之神;藏往以知者,卦之知。以吉凶未至之事、已定之理言之。關朗曰:知之可及,藏之不可及。非也。洗心則志通,同患則業定,知來藏往則疑斷。神武不殺者,蓋得其理而不假其物之義,言聖人之資耳。明天道以興神物,察民故而開其先。有思則與物雜,故齋以齋之;有為則與物敵,故戒以警之。醫書言:洗心日齋,防患日戒。薛河東取之為此也。龔氏曰:齋可入而致一,故德神;戒可出而蒞衆,故聽明。

吳幼清曰:天道謂卦之知,其德即上蓍卦之德也。神而明之,在乎聖人。不然,則枯草朽莖,何神物之有?

是故闔戶謂之坤,闢戶謂之乾,一闔一闢謂之變,往來不窮謂之通。見乃謂之象,形乃謂之器,制而用之謂之法,利用出入,民咸用之,謂之神。

戶一也,闔闢之則二。陰陽之動静,亦一氣耳。蔡介夫謂:闔戶之坤,統言則為陰静。分陰陽而言,則乾之静專,坤之静翕也。闢戶之乾,統言則為陽動。分陰陽而言,則乾之動直,坤之動闢是也。變者,動静相生。郭子和謂:能闢又能闔也。通者,闔闢不已也。象,謂知大始。器,謂作成物。法者,聖人成能。神者,百姓與能也。蘇氏曰:闔闢之間,二物出焉。故變者兩之,通者一之。苟不能一,則往者窮於伸,來者窮於屈矣。

是故易有太極,是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

易何以有太極?乾鑿度:孔子曰:易始於太極,太極分而為二,故生天地。此緯書也,猶周官辟名之書,與實不應者,而後儒紛紛為之解。至朱先生曰:易者,陰陽之變;太極者,其理也。夫正明目而視之,盈天地者,氣而已。故曰:一陰一陽之謂道。又曰:立天之道,曰陰與陽。今求之浚深,有塞焉者,有帥焉者,苟焉以離經為學者歟?夫陰陽謂分,所謂易也,一動一静之間者也,一静一動之間者也,中也,所謂一陰一陽之道也。陰趨於太極則生陽,陽趨於太極則生陰,相迭為用,運而不積者,屈信相感之自然也。故極也者,即周氏静極、動極之極,猶言太過,不以理訓也。

朱子發曰:太極動而生陽,陽極動而生陰,陰極復動而生陽。始動静者,少也;極動静者,老也。其為說似矣。或疑陰陽變易,類有一物主之者,整菴羅氏以為不然,是也。既而曰:易,兩儀、四象、八卦之總名;太極,衆理之總名。易有太極,名萬殊,原一本也。則復仍舊貫矣,而何以稱太生乎?兩儀之生四象也,四象之生八卦也,皆太極之故也。鍾離雲房曰:陽到天而難升,太極生陰;陰到地而難入,太極生陽。斯所謂禮失而求諸野者乎?張文饒曰:乾為一,太極也。上爻當初變得二類,為兩儀;五爻當再變得四類,為四象;四爻當三變得八類,為八象;三爻當四變得十六類,為十六象;二爻當五變得三十二,為三十象;初爻當六變得六十四,乃成六十四卦矣。六十四卦實得八卦,餘皆重卦也。故曰:易有太極,是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也。自坤為一,以當元氣,其變亦然。太極、元氣,天地之配也。而以天主之言變卦,而昧于生卦,失本旨矣。房氏傳云:非有太極,方有兩儀,方有四象、八卦;又非有兩儀,太極遁有四象,兩儀亡有八卦,四象隱也。四象者,孔氏謂金、木、水、火,莊氏謂實象、假象、義象、用象。劉牧既已譏之,然曰:五上駕天一而下生地六,下駕地二而上生天七,右駕天三而左生地八,左駕地四而右生天九。則又以河圖四十九數為二儀所生之象。彼哉!可謂斯言之玷矣。朱先生主陰陽太少,然乎哉?

八卦定吉凶,吉凶生大業。是故法象莫大乎天地;變通莫大乎四時;縣象著明,莫大乎日月;崇高莫大乎富貴;備物致用,立成器以為天下利,莫大乎聖人;探賾索隱,鈎深致遠,以定天下之吉凶,成天下之亹亹者,莫大乎蓍龜。

平菴項氏曰:凡繫辭之稱八卦者,即六十四卦也。八卦更相上下為六十四卦,故例以八卦稱之。其言伏羲始作八卦者,亦謂六十四卦也。立下,朱義疑有闕文,蔡氏謂當有象字。按荀悦漢紀作立象成器,漢書翟方進傳又作立功,據文義,立象勝矣。富貴,聖人蓍龜,而繼於天地、四時、日月之後,何也?蘇氏曰:天地、四時、日月,天事也。天時所不及,富貴者制之;富貴者所不制,聖人通之;聖人所不通,蓍龜决之。

是故天生神物,聖人則之;天地變化,聖人效之;天垂象,見吉凶,聖人象之;河出圖,洛出書,聖人則之。

神物者何?蓍龜也。或曰:蓍叢生,百莖半之,應大衍數五十。龜背文段五,兩旁各四,周二十四,腹十二,應大衍用數四十九。爻也者,效也,效天地之變化也。象者,像也,不言而以象告也。

吳幼清曰:效天地四時以畫乾、坤、震、巽、艮、兌,象日月以畫坎、離,亦多端矣乎!羅泌路史真原賦:廣成子以八卦鎮方籙及卜法授羲,故或疑河圖亦人所授,非也。關朗曰:五十五者為河圖,四十五者為洛書。劉牧兩易,而朱震因之,說者黨同,非劉牧,是關朗焉。俞琰又異畧曰:四十五數者,子華子大戴禮乾鑿度言之,易不言,蓋非易數也。孔安國註洪範,乃曰禹時神龜負文,禹因第成九數。禹貢但言導洛,不言出書,安國何據耶?今觀易之圖、書,羲時具有也。劉、班皆循安國之說,則羲時未有洛書,不亦謬乎?夫河圖、洛書之有數,安國之徒曷從而知之?而圖之數十,書之數九,又果何所據耶?書顧命曰:天球、河圖在東序。河圖,赤玉也。河圖,玉之有文;洛書,石之有文。聖人則其文以畫卦耳,无五十五與四十五之數也。過按三墳書言:伏羲三十二易草木,草生月,雨降日,河汎時,龍馬負圖,始畫卦。禮含文嘉云:伏羲德洽上下,天應以鳥獸文章,地應以河圖、洛書,乃則象而作易。又寰宇記:伏羲於蔡水得龜,因畫八卦,有壇。若是,則豈必待圖、書哉?况觀取以通德類情,大傳有明文也。或曰:鈎深圖、河圖合四象之數,可以定八方之位;洛書有五行之數,可以備八卦之象。亦通。

易有四象,所以示也;繫辭焉,所以告也;定之以吉凶,所以斷也。

易四象,陰陽太少,伏羲先天也。繫辭而定吉凶,則文王、周公之易也。横渠謂吉凶、變化、進退、剛柔為四象。侯果指神物變化,垂象圖書,然不足稱象矣。白雲郭氏以易有四象以下,與前文不相屬,又非别章,疑其錯簡。俞氏欲移於晝夜象也之下者,非。

右第十一章。

脱簡

【據荀悦漢紀,立下脱象字。】

系辞上第十二章

易曰:自天祐之,吉无不利。子曰:祐者,助也。天之所助者,順也。人之所助者,信也。履信思乎順,又以尚賢也。是以自天祐之,吉无不利也。

【據吳幼清此大有上九文言,移在同人九五文言下第三郭白雲移憧憧往來之前,非也。】

曰:書不盡言,言不盡意。然則聖人之意,其不可見乎?子曰:聖人立象以盡意,設卦以盡情偽,繫辭焉以盡其言,變而通之以盡利,鼔之舞之以盡神。

晉陽秋:荀粲曰:理之微者,非物象所舉。立象以盡意,非通乎意外者也。繫辭以盡言,非言乎係表者也。象外之意,係表之言,固緼而不出矣。是其意欲忘象忘言矣,其猶王弼之遺乎?陰陽之老者必窮,窮則變。陸績曰:變三百八十四爻,使相交通,以盡天下之利。虞翻曰:神,易也。陽息震為鼓,陰消陽為舞,故鼓之舞之以盡神。盡利盡神,則聖人之意寧復緼而不出哉?朱義就事言者,恐未盡也。

乾坤,其易之緼邪?乾坤成列,而易立乎其中矣。乾坤毁,則无以見易。易不可見,則乾坤或幾乎息矣。

乾、坤謂奇耦之畫,緼謂其周流六虚。俞氏曰:乾、坤緼於六十四卦之中,非謂易緼於乾、坤兩卦是也。緼,衣中絮胎也。成列者,二篇之策。奇耦散布,得三百八十四爻而本立。吳氏獨指奇耦相對言,非也。易,吳氏謂奇耦交相易者,是謂兩儀。一易成四象,再易成八卦,非也。朱氏曰:除日則无歲,故乾、坤毁則易不可見。易不可見,則乾為獨陽,坤為獨陰,生生之功息矣。姚令威叢語:吳天用所藏易書云:乾、坤毁,無以見易。乾、坤有毁時,故終之以未濟。水災多在東南,火災多在西北。彼哉!非正論也。

是故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化而裁之謂之變,推而行之謂之通,舉而措之天下之民謂之事業。

是故者,承上辭。形,即上文乾坤。形上者,乾坤所藴之易,一陰一陽之謂道也。形下者,成列之乾坤也。道可共繇而通,所藴之易未定也。器則方體不可易者。裁,猶除也,自卦變言也。陰陽之道,以漸化其舊者而除去之,乃卦之變。推變者而行之,所謂變則通也。二用周流,六虚占用,其變也,於是舉而措之天下矣。自道而言,謂之變通;自器而言,謂之事業。今謂陰陽為形下,而其理乃道者,有遺論矣。蘇氏曰:道者,器之上達;器者,道之下見。其本一也。化之者,道也;裁之者,器也;推而行之者,一也。龔夬謂形上即乾成象,形下即坤效法,以分道器,誤矣。然曰剛柔有體,奇耦有數,左右有方者,形也。形而上則為一陰一陽,以至一剛一柔,故謂之道。形而下則為仁義,為禮樂,以分則有守,以實則有名,故謂之器。愚謂循其言,得陰陽謂道之義矣。葉正則曰:一陰一陽之謂道,雖兼陰猶可言也。若夫形上,則无下而道愈隱。夫道奚為不可兼陰耶?形上下者,發語如此,辨而稱以喻諸人耳,奚至於隱道耶?乃知葉氏之語太過矣。

呂仲木曰:易之事,不過立象盡意,繫辭盡言而已。情偽皆出於意,利神皆出於神。故立乾坤之象,立之意可盡;繫乾坤之辭,易之言可盡。乾坤者,包六十四卦而言也。夫易在象外者也,故形而上者謂之道;言在象後者也,故形而下者謂之器。蓋仲木之所謂形,亦即易象之著形者言之。

是故夫象,聖人有以見天下之賾,而擬諸其形容,象其物宜,是故謂之象。聖人有以見天下之動,而觀其會通,以行其典禮,繫辭焉以斷其吉凶,是故謂之爻。

典禮,依姚信本作典體。會通:典體,體用之謂也。既曰易无體矣,又何以行其典體乎?无體者,著神變之妙;典體者,著天則之常。是故夫象四字,依郭、京、呂氏作衍文。

極天下之賾者存乎卦,鼓天下之動者存乎辭,化而裁之存乎變,推而行之存乎通,神而明之存乎其人,默而成之,不言而信,存乎德行。

象者,聖人立象盡意。爻者,聖人繫辭盡言。欲明設卦盡情偽,故又變象言卦賾。形而上者,動形而下者,在卦變剛柔相推,在卦通出入互用也。象立可以盡其道之意,繫辭可以盡其器之言。變通神明,學形上之道,裁有定體,行无定用,皆所謂意。德行則以學形下之器,所謂言也。不言乃所以盡言,故曰不言而信也。自形上而放諸事業,由微而達於著也。自至賾而極於德行,由著而歸於微也。體用一原,顯微无間,微矣哉!

右第十二章。

系辞上第十三章

誠齋楊氏曰:此章言聖人作易之意,其散在六十四卦之爻象,其聚在乾、坤之二卦。聖人用易之道,其散在天下之事業,其聚在一身之德行也。

証衍文

【據郭、京、呂氏本,是故夫象四字衍文。】

証誤。

【據姚信本典禮作典體。】

周易象指决録卷五

相关推荐

雷山小过卦爻辞原文译文注释详解,周易雷山小过卦辞爻辞解读

雷山小过卦是周易六十四卦中的第六十二卦,这里给大家整理易经雷山小过卦全面的卦辞、爻辞原文、译文、注释及白话详解方面的内容,是卦象研究、爻辞断卦的重要依据,供爱好者参考。第一部分:雷山小过卦卦辞原文、译文及注释详解第二部分:雷山小过卦爻辞原文

转载随笔 147 2023-12-19

解读易经(第二十八卦)——大过卦

解读易经(第二十八卦)——大过卦6.4万阅字体:二十八、大过卦大过卦是易经中的第二十八卦,本卦为异卦相叠(巽下兑上)。《易卦》作者将这凶吉绝然相反的占卜之辞同系于一卦,意在反映大过的卦、爻之象预示着多种意义。本卦二、三、四、五,四爻为阳,初

转载随笔 52 2023-12-19

易经第六十卦怎么解

内容导航:易经第六十卦怎么解问婚姻,周易第六十卦水泽节怎么解?周易卦解,每卦上面有四句,最好可以翻译成白话,这样易懂。周易卦解,每卦上面有四句,最好可以翻译成白话,这样易懂。求解易经第60卦易经全文的白话文翻译及64卦的解释求易经64卦原文

转载随笔 136 2023-12-19

泽地萃卦九四爻动变详解,泽地萃卦九四爻辞详解:大吉,无咎。

一、泽地萃卦九四爻辞及爻辞释义1、泽地萃卦九四爻辞3、泽地萃卦九四爻爻辞释义二、泽地萃卦九四爻动变解卦吉凶三、泽地萃卦九四爻动变卦解析九四爻动变得周易第8卦:水地比。四、泽地萃卦九四爻爻辞详解1、泽地萃卦爻辞九四释意:4、泽地萃卦爻辞九四爻

转载随笔 85 2023-12-19

周易六十卦在线摇卦

对应着下面的六十四个卦自己找“吉凶祸福”就可以了。所谓易经八卦“算命”,主要是通过易经的八八六十四卦,配以天干地支和五行生克,用以测算已经发生的事和可能要发生的事,如:天时,求官,风水,婚姻,捕盗,遗失,出行,交易,寻人,见贵,田种,求财,

转载随笔 101 2023-12-19
微信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