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上经】第24卦-复卦䷗地雷复卦(震下坤上)-(明)胡广等敕纂《周易传义大全•卷九》

旧版内容| 2023-02-23| 0
【周易上经】第24卦-复卦䷗地雷复卦(震下坤上)-(明)胡广等敕纂《周易传义大全•卷九》

复卦(地雷复卦)【坤宫一世卦|坤上:错乾综坤-先天:北方-后天:西南|震下:错巽综艮|先天:东北|后天:东方|天位:太阴|人位:太阴|地位:少阴】

【周易上经】第24卦-复卦䷗地雷复卦(震下坤上)-(明)胡廣等敕纂《周易傳義大全•卷九》

傳:復序卦物不可以終盡,剥窮上反下,故受之以復。物无剥盡之理,故剝極則復來【一无來字】隂極則陽生,陽剥極於上而復生於下,窮上而反下也,復所以次剥也。為卦一陽生於五隂之下,隂極而陽復也。歲十月隂盛既極,冬至則一陽復生於地中,故為復也。陽,君子之道,陽消極而復反。君子之道,消極而復長也,故為反善之義。

○朱子曰:十月坤卦皆純隂,自交過十月節氣,固是純隂,然潛陽在地下,已旋生起來了。且以一月分作三十分,細以時分之,是三百六十分。陽生時逐旋生生,到十一月冬至方生得就一畫陽,這一畫是卦中六分之一在地下,二畫又較在上面則箇,至三陽則全在地上矣。四陽五陽六陽則又層層在上面去,不解到冬至時便頓然生得一畫。又曰:陽无驟生之理,如冬至前半月中氣是小雪,陽已生三十分之一分,到得冬至前幾日,須已生到二十七八分,到至日方始成一畫,不是昨日全无,今日一旦便復了。大抵剝盡處便生,如列子所謂運轉无已,天地密移,疇覺之哉?凡一氣不頓進,一形不頓虧,亦是不覺其進,不覺其虧。盖隂陽浸消浸長,人之一身,自少至老,莫不皆然。

○天運流行,本無一息間斷,豈解一月无陽?且如木之黄落時,萌芽已生了。不特如此,木之冬青者,必先萌芽而後舊葉方落。若論變時,天地無時不變。如楞嚴經第二卷首段所載,非唯一歲有變,月亦有之;非唯月有變,日亦有之;非唯日有變,時亦有之,但人不知耳。此說亦是。

○天地中間,此氣升降上下,當分為六層。十一月冬至,自下面第一層生起,直到第六層上,至天為四月。陽氣纔生足便消,下面隂氣便生,只是這一氣升降循環不已,往來乎六層之中也。大抵發生都只是一箇陽氣,只是有消長,上面陽消一分,下面便隂長一分。又不是别討箇隂來,只是陽消處便是隂。故陽來謂之復,復是本來物事;隂來謂之姤,姤是偶然相遇。

○臨川吳氏曰:復,還反也。冬至之前,六陽消盡而為純坤;冬至之後,一陽還反而生於下也。

○隆山李氏曰:承剝之後而一陽來復,乃生生之本也。天地之運,一息不留,剝終復始,不容少緩。若稍遅不及,則生理息也

【原文】复卦䷗卦辞:

復,亨。出入无疾,朋來无咎。

傳:復亨,既復則亨也。陽氣復生於下,漸亨盛而生育萬物。君子之道既復,則漸以亨通澤於天下,故復則有亨盛之理也。出入无疾,出入謂生長。復生於内,入也。長進於外,出也。先云出,語順耳。陽生非自外也,來於内,故謂之入。物之始生,其氣至微,故多屯艱。陽之始生,其氣至微,故多摧折。春陽之發,為隂寒所折,觀草木於朝暮,則可見矣。出入无疾,謂微陽生長,无害之者也。既无害之,而其類漸進而來,則將亨盛,故无咎也。所謂咎,在氣則為差忒,在君子【一有之道字】則為抑塞,不得盡其理。陽之當復,雖使有疾之,固不能止其復也,但為阻礙耳。而卦之才有无疾之義,乃復道之善也。一陽始生至微,固未能勝羣隂而發生萬物,必待諸陽之來,然後能成生物之功,而无差忒,以朋來而无咎也。三陽子丑寅之氣,生成萬物,衆陽之功也。若君子之道既消而復,豈能便勝於小人?必待其朋類漸盛,則能協力以勝之也。

《或問》:復一陽動於下,而云朋來无咎,何也?

○朱子曰:方一陽生,未有朋類,畢竟是陽長,將次竝進,以其為君子之道,故亨通而无咎也

【原文】反復其道,七日來復,利有攸往。【反復之復,芳福反。又作覆,彖同

傳:謂消長之道,反復迭至。陽之消,至七日而來復。姤,陽之始消也,七變而成復,故云七日,謂七更也。臨云八月有凶,謂陽長至於隂,長歷八月也。陽進則隂退,君子道長則小人道消,故利有攸往也。

○程子曰:近取諸身,百理皆具,屈伸往來之義,只於鼻息之間見之。屈伸往來只是理,不必將既屈之氣復為方伸之氣,生生之理自然不息。如復言七日來復,其間元不斷續,陽已復生,物極必返,其理須如此。有生便有死,有始便有終。又曰:凡物之散,其氣遂盡,无復歸本原之理。天地間如紅罏,雖生物消鑠亦盡,况既散之氣,豈有復在?天地造化,又焉用此既散之氣?其造化者自是生氣。至如海水潮,日出水涸,是潮退也,其涸者已无也。月出則潮水生也,非却是將已涸之水為潮,此是氣之終始。開闔便是易,一闔一闢謂之變

《本義》復,陽復生於下也。剝盡則為純坤,十月之卦,而陽氣已生於下矣。積之踰月,然後一陽之體始成而來復,故十有一月,其卦為復。以其陽既往而復反,故有亨道。又内震外坤,有陽動於下,而以順上行之象,故其占又為己之出入,既得无疾,朋類之來,亦得无咎。又自五月姤卦一隂始生,至此七爻,而一陽來復,乃天運之自然,故其占又為反復其道,至於七日,當得來復。又以剛德方長,故其占又為利有攸往也。反復其道,往而復來,來而復往之意。七日者,所占來復之期也。

○朱子曰:七日來復者,終不是已往之陽,重新將來復生,舊厎己自過了,這裏自然生出來。又曰:復,反也。言陽氣既往而來復也。夫大德敦化,而川流不窮,豈假乎既消之氣,以為方息之資也哉?亦見其絶於彼而生於此,而因以著其往來之象爾。唯人亦然,大和保合,善端无窮。所謂復者,非曰追夫已放之心而還之,録夫已棄之善而屬之也。亦曰不肆焉以騁於外,則本心全體,即此而存,固然之善,自有所不能已耳。

○隆山李氏曰:陽反而復生,生之氣自此萌動,故曰復亨。又曰:於臨曰八月有凶,於復則曰七日來復。陽消而數月者,幸其消之遟。陽長而數日者,幸其長之速也。

○節齋蔡氏曰:陽自建午之月漸消漸剝,至建子之月而為復。在卦經七爻,於時經七月,故曰七日來復。不言月而言日者,猶詩所謂一之日、二之日也。

鄭氏剛中曰:七者陽數,日者陽物,故於陽長言七日。八者隂數,月者隂物,臨剛長以隂為戒,故曰八月

○雲峰胡氏曰:《本義》於剝之碩果曰剝未盡而復生,至此則曰剝盡為純坤。十月之卦而陽氣巳生於下,盖陽无頓生之理,故先天卦序剝而坤,坤而後復。陽无可盡之理,故後天卦序則以復次剝。其曰剝未盡而能復者,指果中之仁而言也,可見其所以為元者未嘗息。其曰坤十月陽氣已生於下,積之踰月,然後一陽之體始成而來復,可見其所以至於亨者未嘗驟。前乎此,自姤而剝,隂在内為主,陽常行逆境。今自剝而復,陽在内為主,陽方行順境,故其占為亨。已之出入而得无疾者,一陽順而亨也。朋類之來亦得无咎者,衆陽順而亨也。是皆陽順而動之象也。反復其道,統言隂陽往來,其理如此。七日來復,專言一陽方來,其數如此。利有攸往,則其占又言一陽之長可往而為臨、為泰,以至於乾也

【原文】复卦䷗彖传:

彖曰:復,亨。剛反。

《本義》:剛反則亨。

○朱子曰:剛反二字,是解復亨。下云動而以順行,是解出入无疾以下。大抵彖辭解得易極分明,子細尋索,儘有條理。

○臨川吳氏曰:剛反釋復字,而亨之意在其中。剛既反,則日長日盛而亨矣。

○建安丘氏曰:此云剛反,言剝之一剛,窮上反下而為復也。下文剛長,言復之一剛,自下進上,為臨為泰,以至為乾也。以其既去而來反也,故亨。以其既反而漸長也,故利有攸往。剛反,言方復之初。剛長,言已復之後

【原文】動而以順行,是以出入无疾,朋來无咎。

傳:復亨,謂剛反而亨也。陽剛消極而來反,既來反,則漸長盛而亨通矣。動而以順行,是以出入无疾,朋來无咎,以卦才言其所以然也。下動而上順,是動而以順行也。陽剛反而順動,是以得出入无疾,朋來而无咎也。朋之來,亦順動也。

《本義》:以卦德而言

進齋徐氏曰:動而以順行者,震動之始,以坤順而行也。出入朋來,陽之動也。无疾无咎,以順行也

○龜山楊氏曰:一陽復於下,而五隂在上,則陽微而隂猶盛。小人衆而君子獨,動而不以順行,則疾之者至身不能保,尚何朋來之有。

○潘氏夢旂曰:剝以順而止,復以順而行。君子處道消之極,至道長之初,未嘗一毫之不以順也

【原文】反復其道,七日來復,天行也。

《本義》:隂陽消息,天運然也。

○朱子曰:反復其道,七日來復,天行也。消長之道,自然如此,故曰天行。處隂之極,亂者復治,往者復還,凶者復吉,危者復安,天地自然之運也

○龜山楊氏曰:四時之變,浸而為寒暑,固非一日之積也。天且不能暴為之,况於人乎?

【原文】利有攸往,剛長也。【長,丁丈反】。

《本義》:以卦體而言,既生則漸長矣。

雙湖胡氏曰:剛長則自復而臨,而泰,而壯、夬,至于乾,其勢自不容禦矣

○平菴項氏曰:剝曰不利有攸往,小人長也。復曰利有攸往,剛長也。易之意,凡以為君子謀也。

鄱陽董氏曰:自外而入者曰來,自内而出者曰往。疾之者衆,則未可往;无疾,則利於往矣。消息盈虚,天命之自然,而君子不謂命也。上文言出入无疾,而後朋來无咎;朋來无咎,而後利有往。盖常不以天命之自來者為幸,而深以人情之難測者為憂。何也?來者微,而疾其來者衆也。來者微,則豈可遽以自幸;疾其來者衆,則豈可不善於自養哉!

【原文】復,其見天地之心乎。

傳:其道反復往來,迭消迭息【一有字】七日而來。復者,天地之運行如是也。消長相因,天之理也。陽剛,君子之道長,故利有攸往。一陽復於下,乃天地生物之心也。先儒皆以靜為見天地之心,盖不知動之端乃天地之心也。非知道者,孰能識之?

○程子曰:復其見天地之心。一言以蔽之曰:天地以生物為心。

○復卦非天地之心,復則見天地之心。聖人无復,故未嘗見其心。

○人說復其見天地之心,皆以為至靜能見天地之心,非也。復之卦下面一畫便是動了,安得謂之靜?自古儒者皆言静見天地之心,唯某言動而見天地之心。問:莫是於動處求靜否?曰:固是,然最難。

○張子曰:復見天地之心,咸、恒、遯、壯見天地之情。心隱於微,情發乎顯。

《或問》:程子言動之端乃天地之心,切謂十月純坤,不為无陽。天地生物之心未嘗間息,但未動耳。因動而生物之心始可見。

○朱子曰:十月陽氣收歛,一時關閉得盡。天地生物之心固未嘗息,但无端倪可見。惟一陽動,則生意始發露出,乃始可見。端,緒也。言動之頭緒於此處起,於此處方見得天地之心也。

○問:天地之心動處,如何見得?曰:這處便見得陽氣發生,其端已兆於此。春了又冬,冬了又春,都從這裏發去,事物間亦可見。只是這裏見得較親切。問:動之端乃心之發處,何故云天地之心?曰:此須就卦上看。上坤下震,坤是靜,震是動。十月純坤,當貞之時,萬物收歛,寂无蹤跡。到此一陽復生,便是動。然不直下動字,却云動之端,端又從此起。雖動而物未生,未到大段動處。凡發生萬物,都從這裏起,豈不是天地之心!

○天地以生生為德,元亨利貞乃生物之心也。但其靜而復,乃未發之體;動而通焉,則已發之用。一陽來復,其始生甚微,固若靜焉。然其實動之機,其勢日長,而萬物莫不資始焉。是天命流行之初,造化發育之始,天地生生不已之心,於是而可見矣。若其靜而未發,則此心之體雖无所不在,然却有未發處。此程子所以以動之端為天地之心,亦舉用以該其體爾。

○程子說天地以生物為心,最好,此乃是无心之心也。又曰:天地若果无心,則須牛生出馬,桃樹上發李花,他又却自定。心便是主宰處,所以謂天地以生物為心也。又曰:天地之心動後方見,聖人之心應事接物方見。

○程子云:聖人无復,故未嘗見其心。且堯、舜、孔子之心千古常在,聖人之心周流運行,何往而不可見?若言天地之心如春生發育,猶是顯著。此獨曰聖人无復,未嘗見其心者,只為是說復卦。繫辭曰:復,小而辨於物。盖復卦是一陽方生於羣隂之下,如幽暗中一點白,便是小而辨也。聖人贊易而曰復見天地之心,今人多言唯是復卦可以見天地之心,非也。六十四卦无非天地之心,但於復卦忽見一陽之復,故即此而贊之爾。論此者當知有動靜之心,有善惡之心,各隨事而看。今人乍見孺子將入於井,因發動而見其惻隱之心。未有孺子將入井之時,此心未動,只靜而已。衆人物欲昏蔽,便是惡厎心。及其復也,然後本然之善心可見。聖人之心,純於善而已。所以謂未嘗見其心者,只是言不見其有昏蔽忽明之心,如所謂幽暗中一點白者而已。但此等語話,只可就此一路看去,纔轉入别處,便不分明也,不可不知。又曰:天地之氣所以有陽之復者,以其有隂故也。衆人之心所以有善之復者,以其有惡故也。若聖人之心,則天理渾然,初无間斷,人孰得以窺其心之起滅耶?若靜而復動,則亦有之,但不可以善惡而為言耳。

○復非天地心,復則見天地心。盖天地以生物為心,而此卦之下一陽爻,即天地所以生物之心也。至於復之得名,則以此陽之復生而已,猶言臨、泰、大壯、夬也。但於其復而見此一陽之萌於下,則是因其復而見天地之心耳。

○伊川與濂溪說復字不同。濂溪就坤上說,就回來處說。如云利貞者誠之復,誠心復其不善之動而已矣,皆是就歸來處說。伊川却正就動處說。如元亨利貞,濂溪就利貞上說復字,伊川就元字頭說復字。以周易卦爻之義推之,則伊川之說為正。然濂溪、伊川之說,道理只一般,非有所異,只是所指地頭不同。以復卦言之,下面一畫便是動處。伊川云下面一爻正是動,如何說靜得?看來伊川說得較好

《本義》:積隂之下,一陽復生,天地生物之心幾於滅息,而至此乃復。可見在人則為靜極而動,惡極而善,本心幾息而復見之端也。程子論之詳矣。而邵子之詩亦曰:冬至子之半,天心無改移。一陽初動處,萬物未生時。玄酒味方淡,大音聲正希。此言如不信,更請問包羲。至哉言也!學者宜盡心焉。

《或問》:復見天地之心。

○朱子曰:三陽之時,萬物蕃新,只見物之盛大,天地之心却不可見。唯是一陽初復,萬物未生,冷冷靜靜,而一陽既動,生物之心闖然而見,雖在積隂之中,自掩藏不得,此所以必於復見天地之心也。又曰:要說得見字親切。盖此時天地之間,无物可見天地之心,只有一陽初生,淨淨潔潔,見得天地之心在此。若是三陽發生萬物之後,則天地之心盡散在萬物,不能見得如此端的。

○問:生理初未嘗息,但到坤時藏伏在此,至復乃見其動之端否?曰:不是如此。這箇只是就隂陽動靜、闔闢消長處而言。如一堆火,自其初發以至漸漸發過,消盡為灰。其消之未盡處,固天地之心也。然那消盡厎,亦天地之心也。但那箇不如那新生厎鮮好,故指那接頭再生者言之,則可以見天地之心親切。如云:利貞者,性情也。一元之氣,亨通發散,品物流形,天地之心盡發見在品物上,但叢雜難看。及到利貞時,萬物悉已收歛,那時只有箇天地之心丹青著見,故云:利貞者,性情也。正與復其見天地之心相似。康節云:一陽初動處,萬物未生時。盖萬物生時,此心非不見也。但天地之心悉已布散叢雜,无非此理呈露,到多了難見。若會看者能於此觀之,則所見无非天地之心矣。唯是復時,萬物皆未生,只有一箇天地之心昭然著見在這裏,所以易看也。

○靜極而動,聖人之復;惡極而善,常人之復。但常人也有靜極而動厎時節,聖人則不復有惡極而善之復。問:一陽之復,在人言之,只是善端萌處否?曰:以善言之,是善端方萌處;以惡言之,昏迷中有悔悟向善意,便是復。如睡到忽然醒覺處,亦是復氣象。又如人之沉滯,道不得行,到極處忽小亨,道雖未大行,已有可行之兆,亦是復。這道理千變萬化,隨所在无不渾淪。問:今寂然至靜在此,若一念之動,此便是復否?曰:恁地說不盡。復有兩様:有善惡之復,有動靜之復。兩様復自不相須,須各看得分曉。終日營營,與萬物竝馳,忽然有惻隱、是非、羞惡之心發見,此善惡為隂陽也;若寂然至靜之中有一念之動,此動靜為隂陽也。二者各不同,須推敎子細。

○問冬至子之半。曰:康節此詩最好,故某於《本義》特載之。盖立冬是十月初,小雪是十月中,大雪十一月初,冬至十一月中,小寒十二月初,大寒十二月中。冬至子之半,即十一月之半也。人言夜半子時冬至,盖夜半以前一半已属子時。今推五行者,多不知之。然數每從這處起,畧不差移,此所以為天心。然當是時,一陽方動,萬物未生,未有聲臭氣味之可聞可見,所謂玄酒味方淡,大音聲正希也。

○問:天心无改移謂何?曰:年年歲歲是如此,月月日日是如此。

○一陽初動處,萬物未生時,此是欲動未動之間。如怵惕惻隱於赤子入井之初,方怵惕惻隱而未成怵惕惻隱之時,故上云冬至子之半,是康節常要就中間說。子之半則是未成子方離於亥,而為子方四五分,是他常要如此說。常要說隂陽之間、動靜之間,便與周、程不同。周、程只是體用動靜互換无極,康節只要說循環,便須指消息動靜之間而言。

○西溪李氏曰:窮冬積隂之時,幾於无生意矣,而陽氣已動於黄泉之下。猶之人焉,方其物慾之深也,幾於无天理矣,而性善之端要不可泯也。必有時而發,就其發處觀之,則天地之心見矣。

○臨川吳氏曰:草木不歛其液,則不能以敷榮;昆蟲不蟄其身,則不能以振奮。此人之所以貴於復,而復之所以貴於靜也。寂者感之君,翕者闢之根。冬之藏,一歲之復也;夜之息,一日之復也。喜怒哀樂之未發,須【周易上经】第24卦-复卦䷗地雷复卦(震下坤上)-(明)胡广等敕纂《周易传义大全•卷九》之復也。

○雲峯胡氏曰:天地生物之心,即人之本心也,皆於幾熄而復萌之時見之。《本義》辭尚簡要,未嘗泛引古語,此則全引康節詩,殊有意也。朱子詩曰:忽然夜半一聲雷,萬戶千門次第開。識得无中含有處,許君親見伏羲來。學者有得於此詩,則可以知康節之詩矣

【原文】复卦䷗象传:

【原文】象曰:雷在地中,復,先王以至日閉關,商旅不行,后不省方。

傳:雷者,隂陽相薄而成聲,當陽之微,未能發也。雷在地中,陽始復之時也。陽始生於下,而甚微安靜【一作順】而後能長。先王順天道,當至日陽之始生,安靜以養之,故閉關使商旅不得行,人君不省視四方,觀復之象,而順天道也。在一人之身亦然,當安靜以養其陽也。

○程子曰:聖人无一事不順天時,故至日閉關

《本義》:安靜以養微陽也。月令:是月齋戒掩身,以待隂陽之所定。

○朱子曰:一陽來復,與雷在地中,只是一義。盖陽生於閉藏之中,至微而未可有為之時也。

○問:陽始生甚微,安靜而後能長,故復之象曰:先王以至日閉關。人於迷途之復,其善端之萌亦甚微,故須莊敬持養,然後能大。不然,復亡之矣。曰:然。

○至日閉關,正是於已動之後,要安靜以養之。盖一陽初復,其氣甚微,勞動他不得,故當安靜以養微陽。如人善端初萌,正欲靜以養之,方能盛大。又曰:古人所以四十強而仕者,前面許多年亦且養其善端,若一下便出來與事物衮了,豈不壞事?

○建安丘氏曰:地靜雷動,雷在地中,靜養動也。關,宜開者也,而閉之。商旅,出諸塗者也,而不行。古者歲十一月朔廵守,而后於是日則不省方,皆法雷在地中之義而養微陽也。

○丹陽都氏曰:舜十一月朔廵守,而此言后不省方,則知廵守者是月也,不省方者是月之至日也。

潛室陳氏曰:一陽復於地下,即是動之端。但萌芽方動,當靜以候之,不可擾也。故卦辭言出入无疾,而象言閉關息民。盖動者天地生物之心,而靜者聖人裁成之道也。

○雙峯饒氏曰:閉關休息,所以培養生意,使之深潜固密而无所泄,于以順隂而固陽也。推此以往,則政事云為之間,凡可以扶陽抑隂而參贊化育者,必將无所不用其至矣。

○雲峯胡氏曰:安靜以養微陽,大象從事上說,《本義》引月令從身上說,其敎人之意深矣

【原文】复卦䷗初九:

初九:不遠復,无祇悔,元吉。

傳:復者,陽反來復也。陽,君子之道,故復為反善之義。初,剛陽來復,處卦之初,復之最先者也,是不遠而復也。失而後有復,不失則何復之有?唯失之不遠而復,則不至於悔,大善而吉也。祗,宜音柢,抵也。玉篇云:適也。義亦同。无祗悔,不至於悔也。坎卦曰:祗既平,无咎。謂至既平也。顔子无形顯之過,夫子謂其庶幾,乃无祗悔也。過既未形而改,何悔之有?既未能不勉而中,所欲不踰矩,是有過也。然其明而剛,故一有不善,未嘗不知,既知,未嘗不遽改,故不至於悔,乃不遠復也。祗,陸德明音支。玉篇、五經文字、羣經音辨,竝見衣部《本義》。一,陽復生於下,復之主也。祗,抵也。又居事初,失之未遠,能復於善,不抵於悔,大善而吉之道也,故其象占如此。

《或問》:无祗悔,祗字何訓?

○朱子曰:書中祗字,只有這祗字使得别,看來只是解做至字。又有訓多為祗者,如多見其不知量也。多,祗也,祗與只同。

○建安丘氏曰:坤上震下為復,上體乃坤而靜之時,下體乃震而動之始。初九又復而反之機,初以一陽為五隂之主,居復之最先,不遠而復,故不至於悔,而得大善之吉者也。復以修身,唯不貳過之,顔子其殆庶幾乎!

西溪李氏曰:一陽在内,天地之心,性善之端也,故六爻以復善為義。

○南軒張氏曰:復之初九,震體也,微動之時也。當是時而能復焉,則去无妄不遠矣。及其守之固,居之安,則纎毫不萌,即无妄也,即誠也,即天之道也,即聖人之心也。

○雲峯胡氏曰:春秋公孫敖如京師,不至而復。公如晉,至河乃復。皆以不極其往為復。復善貴早,故易以不極其往者言之。善失之遠而復,必至有悔。唯失之未遠而即復,所以不祗於悔,元吉。

《本義》云:大善而吉,是從事上說。一本作向善而吉,是從心上說,讀者詳焉

【原文】象曰:不遠之復,以脩身也。

傳:不遠而復者,君子所以脩其身之道也。學問【一无字】之道无他也,唯其知不善,則速改以從善而已。

○雙峯饒氏曰:人之一心,善端緜緜,本自相續,念慮之間,雖或小有所差,而其慊然不自安之意已萌於中,是即天地生物之心之所呈露,而孟子所謂怵惕惻隱之心者也。人唯省察克治之功不加,雖有為善之幾,而无反善之實,是以縱欲妄行,而其悔至於不可追也。善用力者,誠能因是心之萌而速反之,使不厎於悔焉,則人欲去而天理還矣。此不遠之復以脩身也

【原文】复卦䷗六二:

六二:休復,吉。

傳:二雖隂爻,處中正而切比於初,志從於陽,能下仁也。復之休美者也。復者,復於禮也。復禮則為仁。初陽復,復於仁也。二比而下之,所以美而吉也。《本義》:柔順中正,近於初九,而能下之。復之休美,吉之道也。

《或問》:休復之吉,以下仁也。

○朱子曰:初爻為仁人之體,六二爻能下之,謂附下於仁者。學莫便於近乎仁,既得仁者而親之,資其善以自益,則力不勞而學美矣,故曰休復吉。

○建安丘氏曰:人不能皆賢,親賢則賢矣。六二,下仁之謂也。卦惟初九一爻為陽,二非陽而能下之,則隂變而陽,小人變而君子,而復之六二亦變為臨之九二矣,烏得而不吉哉?

○雲峰胡氏曰:遯貴遠,遠莫遠於上九,而九五能比之,故嘉遯,遯之美者也。德貴不遠,初曰不遠復,而六二能比之,故曰休復,復之美者也。里仁為美,亦此意歟?

【原文】象曰:休復之吉,以下仁也。

傳:為復之休美而吉者,以其能下仁也。仁者,天下之公,善之本也。初復於仁,二能親而下之,是以吉也

進齋徐氏曰:仁謂初剛,剛復於下,在人則惻隱之心,仁之端也。初不遠復,二從初而復,故曰以下仁也。

○南軒張氏曰:易三百八十四爻未嘗言仁,此獨言之,夫子盖有深旨。克己復禮為仁,克其私心,復其天理,所以為仁。二去初未遠,上无係應,能從初而復,所以為下仁也。至四但言以從道也,而不謂之仁矣。盖道者,舉其大凡,不若仁為切至也。

○李氏閎祖曰:天下之公,是无一毫私心;善之本,是萬善從此出。

西山真氏曰:伊川語録中說仁者以天地萬物為一體,說得太寛,无捉摸處。易傳只云四德之元,猶五常之仁,偏言則一事,專言則包四者。又云仁者,天下之公,善之本也。只此兩處說仁,極平正確實,學者且當玩此。此是程子手筆也

【原文】复卦䷗六三:

六三:頻復,厲,无咎。

傳:三以隂躁處動之極,復之頻數而不能固者也。復貴安固,頻復頻失,不安於復也。復善而屢失,危之道也。聖人開遷善之道,與其復而危其屢失,故云厲无咎,不可以頻失而戒其復也。頻失則為危,屢復何咎?過在失而不在復也。

《本義》:以隂居陽,不中不正,又處動極,復而不固,屢失屢復之象。屢失故危,復則无咎,故其占又如此

○誠齋楊氏曰:頻復非危,頻過為危,復義故无咎。聖人危其頻過,故曰厲以警之。開其頻復,故曰无咎以勸之。

○雲峯胡氏曰:三上下進退之間,故曰頻。巽以柔為主,九三剛而不中,失之失,以其比柔,故頻巽。復以剛為主,六三柔而不中,失之失,以其比柔位剛,故頻復。然頻巽吝,頻復雖厲无咎,此又不同也

【原文】象曰:頻復之厲,義无咎也。

傳:頻復頻失,雖為危厲,然復善之義,則无咎也。

○臨川吳氏曰:頻雖有厲,復則能補過矣,故於義為无咎也

【原文】复卦䷗六四:

六四:中行獨復。

傳:此爻之義最宜詳玩。四行羣隂之中,而獨能復自處於正,下應於陽剛,其志可謂善矣。不言吉凶者,盖四以柔居羣隂之間,初方甚微,不足以相援,无可濟之理,故聖人但稱其能獨復,而不欲言其獨從道而必凶也。曰:然則不言无咎,何也?曰:以隂居隂,柔弱之甚,雖有從陽之志,終不克濟,非无咎也。《本義》:四處羣隂之中,而獨與初應,為與衆俱行而獨能從善之象。當此之時,陽氣甚微,未足以有為,故不言吉。然理所當然,吉凶非所論也。董子曰:仁人者,正其義不謀其利,明其道不計其功。於剝之六三及此爻見之。

○徂徠石氏曰:處上下四隂之中,故曰中行。不從其類而下應初,故曰獨復。

○節初徐氏曰:中者,隨時取義,非一定之謂也。就上下二卦,則二五為中,就五隂爻,則四為中,此所謂時中。

○雲峯胡氏曰:泰二、夬五曰中行,二五上下之中也。益三四曰中行,三四在一卦之中也。此曰中行,六四在五隂之中也。然則二五之中,中也。或以三四為中,隨時以取中也

【原文】象曰:中行獨復,以從道也。

傳:稱其獨復者,以其從陽剛,君子之善道也。

○雲峯胡氏曰:脩身以道,脩道以仁。小象曰:脩身曰仁曰道,惟初九當之。

○白雲郭氏曰:剝六三乃復六四反對,其義相類。在剥取其失上下以應乎陽,在復則取其獨復以從道

【原文】复卦䷗六五:

六五:敦復,无悔。

傳:六五以中順之德處君位,能敦篤於復善者也,故无悔。雖本善,戒亦在其中矣。陽復方微之時,以柔居尊,下復无助,未能致亨吉也,能无悔而已。

《本義》:以中順居尊,而當復之時,敦復之象,无悔之道也。

○節齋蔡氏曰:敦,厚也。坤象復主初陽,五雖與初无繫,而處位得中,能自厚於復者也,可以无悔。

○雲峯胡氏曰:諸家於此爻皆輕看,殊不知不遠復者,善心之萌。敦復者,善行之固。故初九无祗悔,敦復則其復也无轉移,可无悔矣。又曰:不遠復,入德之事也。敦復,其成德之事歟。

○隆山李氏曰:易中陽長之卦,凡在上隂柔之主,則未嘗不附而順之,无所於逆。故復為一陽之長,而六五則以敦復无悔。臨為二陽之長,而六五則以知臨為宜。泰為三陽之長,而六五則以帝乙歸妹為祉。大壯為四陽之長,而六五則以喪羊于易无悔。諸卦六五爻,大率皆以下順陽剛,而得居上之體。作易者當陽長之世,以此垂訓,要之皆所以為君子地云耳

【原文】象曰:敦復无悔,中以自考也。

傳:以中道自成也。五以隂居尊,處中而體順,能敦篤其志,以中道自成,則可以无悔也。自成,謂成其中順之德。

《本義》:考,成也。

○建安丘氏曰:二、四待初而復,故曰下仁,曰從道。五不待初而復,故曰自考。二、四其學力之功,五其天質之美歟!

【原文】复卦䷗上六:

上六:迷復,凶,有災眚,用行師,終有大敗。以其國君,凶。至于十年不克征。

傳:以隂柔居復之終,終迷不復者也。迷而不復,其凶可知。有災眚。災,天災,自外來。眚已過,由自作。既迷不復,善在已,則動皆過失,災禍亦自外而至,盖所招也。迷道不復,无施而可,用以行師,則終有大敗,以之為國,則君之凶也。十年者,數之終。至於十年不克征,謂終不能行。既迷於道,何時而可行也?

《或問》:伊川言災自外來,眚自内作,是否?

○朱子曰:看來只一般,微有不同耳。災是偶然生於彼者,眚是過誤致然。書曰眚災肆赦,春秋曰肆大眚,皆以其過誤而赦之也

《本義》:以隂柔居復終,終迷不復之象,凶之道也,故其占如此。以,猶及也。

○朱子曰:上六迷復凶,至于十年不克征,這是箇極不好厎爻,故其終如此。凡言十年、三年、五年、七月、八月、三月者,想是象數中自有箇數如此,故聖人取而言之。

○問:上六迷復,至于十年不克征,何如?曰:過而能改,則亦可以進善。迷而不復,自是无說,所以无往而不凶。凡言三年,猶是有箇期限,到十年便是无說了

○進齋徐氏曰:上六位高而无下仁之美,剛遠而失遷善之機,厚極而有難開之蔽,柔終而无改過之勇,是昏迷而不知復者也。

○雲峯胡氏曰:坤體而居上體之上,先迷者也。迷不特凶,又有天災,有人眚,用行師,終有大敗,及其國君亦凶。至于十年,終不能行,甚言迷復之不可也。迷復與不遠復相反,初不遠而復,迷則遠而不復。敦復與頻復相反,敦无轉易,頻則屢易。獨復與休復相似,休則比初,獨則應初也。十年不克征,亦七日來復之反。乾无十,坤无一,隂數極於六,而七則又為乾之始。陽數極於九,而十則自為坤之終。故凡言十年者,坤終之象也。屯十年乃字,頤十年勿用,皆互坤

○南軒張氏曰:易之爻辭鮮有如是之詳,其凶鮮有如是之極者,而獨於復之上六言之。盖自古亡家覆國,反道敗德,无所不在,其源起於一念之微,不能制過之爾。夫以隂柔之才,去本之遠,所謂人欲肆而天理滅者,故有大敗終凶之戒也

【原文】象曰:迷復之凶,反君道也。

傳:復則合道,既迷於復,與道相反也,其凶可知。以其國君凶,謂其反君道也。人君居上而治衆,當從天下之善,乃迷於復,反君之道也。非止人君,凡人迷於復者,皆反道而凶也。

雲峯胡氏曰:剝上九,民所載也。一陽在上,指衆隂之為民。復上六,反君道也。衆隂之極,表一陽之為君。

○建安丘氏曰:復卦以初九為主,其言不遠復,无祗悔者,喜一陽之來也。其上五隂爻,則有得乎陽者吉,无得乎陽者凶。二比初則曰下仁,四應初則曰從道,此皆有得乎陽者,餘三隂无得乎陽者。五去初雖遠,以居得中位,自厚於復,无悔。三處位不中,以去初未遠,頻失而頻復者也,故雖厲而可以无咎。獨上六一爻最遠乎初,又居一卦之窮,迷而不復者也,故凶。又曰:初為明睿之君子,知過則改,上也。二、四為樂善之賢者,舍己從人,次也。六五為不踐迹之善人,自厚其身,又其次也。六三為改過不勇之人,復而失,失而復,抑又其次也。上六則物欲沈滯,本心喪失,下愚不移者也,尚何復之可言哉?民斯為下矣。

○雙峯饒氏曰:復,卦辭專以氣數言,爻辭專以人事言。以氣數言,則復有必亨之理,如出入无疾,朋來无咎,皆是復之亨處。其所以然者,以反復其道,七日來復故也。此是氣數之常,自然如此。若以人事言,則須不遠復,與休復方吉,敦復方无悔,獨復亦可以免凶咎。若頻復,則雖厲而亦可以无咎。迷復,則必至於凶而有災眚矣。此皆人事所致,君子不可不慎也。

習靜劉氏曰:動靜,天道之復也。善惡,人道之復也。故彖、象言動靜之復,六爻言善惡之復。復者,剛之反也。自五及初,皆以從剛為復。五之自考,不如四之從道。四之從道,不如二之下仁。二之下仁,不如初之脩身。三頻復,雖危猶知復也。上迷復,反道則不知復矣

周易傳義大全卷九

<經部,易類,周易傳義大全>

 

【资料录入】:丁不二

【初次点校】:訾翠芬

【再次点校】:暂无

【负责版主】:待申请

【点校底本】:《欽定四庫全書》第二十八册經部二十二(文渊阁版)

相关推荐

雷山小过卦爻辞原文译文注释详解,周易雷山小过卦辞爻辞解读

雷山小过卦是周易六十四卦中的第六十二卦,这里给大家整理易经雷山小过卦全面的卦辞、爻辞原文、译文、注释及白话详解方面的内容,是卦象研究、爻辞断卦的重要依据,供爱好者参考。第一部分:雷山小过卦卦辞原文、译文及注释详解第二部分:雷山小过卦爻辞原文

转载随笔 147 2023-12-19

易经第六十卦怎么解

内容导航:易经第六十卦怎么解问婚姻,周易第六十卦水泽节怎么解?周易卦解,每卦上面有四句,最好可以翻译成白话,这样易懂。周易卦解,每卦上面有四句,最好可以翻译成白话,这样易懂。求解易经第60卦易经全文的白话文翻译及64卦的解释求易经64卦原文

转载随笔 136 2023-12-19

周易六十卦在线摇卦

对应着下面的六十四个卦自己找“吉凶祸福”就可以了。所谓易经八卦“算命”,主要是通过易经的八八六十四卦,配以天干地支和五行生克,用以测算已经发生的事和可能要发生的事,如:天时,求官,风水,婚姻,捕盗,遗失,出行,交易,寻人,见贵,田种,求财,

转载随笔 101 2023-12-19

周易第六卦讼卦上九爻详解 或锡之鞶带,终朝三褫之。

周易第六卦详解第六卦初六爻详解第六卦九二爻详解第六卦六三爻详解第六卦九四爻详解第六卦九五爻详解第六卦上九爻详解上九爻动变得周易第47卦:泽水困。这个卦是异卦(下坎上兑)相叠。上九爻的含义讼卦第六爻人生启示从卦象上看,上九以阳爻居柔位,失位,

转载随笔 140 2023-12-19

周易第四十五卦萃卦九四爻详解 大吉,无咎。

周易第四十五卦详解第四十五卦初六爻详解第四十五卦六二爻详解第四十五卦六三爻详解第四十五卦九四爻详解第四十五卦九五爻详解第四十五卦上六爻详解从卦象上看,九四下临坤卦,坤为众,众人聚合支持九四,所以说“大吉”。象辞意思是:占卜大吉大利才能没有灾

转载随笔 141 2023-12-18
微信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