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卦-临卦:地泽临卦(兑下坤上)(清)纳喇性德撰《合訂刪補大易集義粹言•卷二十三》

旧版内容| 2023-02-23| 0
第19卦-临卦:地泽临卦(兑下坤上)(清)纳喇性德撰《合訂刪補大易集義粹言•卷二十三》

临卦(地泽临卦)【坤宫二世卦|坤上:错乾综坤-先天:北方-后天:西南|兑下:错艮综巽|先天:东南|后天:西方|天位:太阴|人位:太阴|地位:太阳】

第19卦-临卦:地泽临卦(兑下坤上)(清)纳喇性德撰《合訂刪補大易集義粹言•卷二十三》

合訂删補大易集義粹言卷二十三

頭等侍衛納喇性德編

【兌下坤上】

伊川先生曰:臨序卦:有事而後可大,故受之以臨。臨者,大也。蠱者,事也。有事則可大矣,故受之以臨也。韓康伯云:可大之業,由事而生。二陽方長而盛大,故為臨也。為卦澤上有地,澤上之地岸也,與水相際,臨近乎水,故為臨。天下之物密近。【一作邇】。相臨者莫若地與水,故地上有水則為比,澤上有地則為臨也。臨者,臨民臨事,凡所臨皆是。在卦取自上臨下臨民為義。《易傳》

【原文】临卦●卦辞:

臨,元亨,利貞,至于八月有凶。

伊川先生曰:以卦才言也。臨之道如卦之才,則大亨而正也。二陽方長於下,陽道嚮盛之時,聖人豫為之戒曰:陽雖方盛,至于八月,則其道消矣,是有凶也。大率聖人為戒,必於方盛之時。方盛而慮衰,則可以防其滿極,而圖其永久。若既衰而後戒,則无及矣。自古天下安治,未有久而不亂者,蓋不能戒於盛也。方其盛而不知戒,故狃安富則驕侈生,樂舒肆則綱紀壞,忘禍亂則釁孽萌,是以浸淫不知亂之至也。【並《易傳》】

臨言八月有凶,謂至八月是遯也。當其剛浸長之

時便戒以隂長之意。【周行已録】

横渠先生曰:臨言有凶者,大抵易之於爻變,陽至二便為之戒,恐有過滿之萌。未過中已戒,猶履霜堅冰之義。及泰之三曰无平不陂,无往不復,皆過中之戒也。《易說》

白雲郭氏曰:臨以大臨小、上臨下為義。序卦曰:臨者,大也。蓋臨為大,而所臨者小故也。元亨利貞,天地生物之大德。澤下於地,施生物之德,故臨具四德也。自一陽生而為復,長而為臨,凡八變而得遯。遯,臨之反也。有臨之大亨,是以知遯之有凶也。有凶不必凶至,蓋有凶之理也。與隨有獲,其義凶同意。易於臨言月,於復言日者,日月皆一也。論天道則稱日,論人道則稱月,從其類也。堯典言日中、日永,稱日也;仲春、仲夏,稱月也。日之所次,月之所周,皆為一月。故後世為月令者曰:孟春之月,日在營室。雖别言之,亦合言之,其義皆同。《易說》

漢上朱氏曰:臨八月有凶圖說,先儒論八月不同。孔穎逹從建丑至建申,禇氏從建寅至建酉,何氏、王昭素、胡旦從建子至建未。考隂陽消息之理,二陽生則剛長,二隂生則柔長。剛長則君子之道息,小人之道消;柔長則君子之道消,小人之道息。易舉消息之理,以明吉凶之道,以建子至建未為正。又曰:鄭康成、虞翻以八月為遯,荀爽、蜀才以八

月為否,當從鄭。虞文王繫卦辭:周月始建子。臨,丑月卦也。自子數之,丑為二月,至於未為八月。遯,未月卦也。劉牧曰:遯之六二,消臨之九二。又引卦略曰:臨剛長則柔微,遯柔長故剛遯。易傳亦然。【並圖說

新安朱氏曰:臨,進而淩逼於物也。二陽浸長,以逼於隂,故為臨,十二月之卦也。又其為卦,下兌說,上坤順,九二以剛居中,上應六五,故占者大亨而利於正。然至于八月,當有凶也。八月,謂自復卦一陽之月,至於遯卦二隂之月,隂長陽遯之時也。或曰八月謂夏正八月,於卦為觀,亦臨之反對也。又因占而戒之。《本義》

【原文】临卦●彖传:

彖曰:臨,剛浸而長,說而順,剛中而應,大亨以正,天之道也;至于八月有凶,消不久也。

伊川先生曰:浸,漸也,二陽長於下而漸進也。下兌上坤,和說而順也。剛得中道而有應助,是以能大亨而得正,合天之道。剛正而和順,天之道也。化育之功所以不息者,剛正和順而已。以此臨人、臨事、臨天下,莫不大亨而得正也。兌為說,說乃和也。夬彖云:决而和,臨。二陽生陽,方漸盛之時,故聖人為之戒云:陽雖

方長,然至于八月,則消而凶矣。八月,謂陽生之八月。陽始生於復,自復至遯,凡八月。自建子至建未也,二隂長而陽消矣,故云消不久也。在隂陽之氣言之,則消長如循環,不可易也。以人事言之,則陽為君子,隂為小人。方君子道長之時,聖人為之誡,使知極則有凶之理,而虞備之常不至於滿極,則无凶也。【並《易傳》】

龜山楊氏曰:復,陽始生也。五隂在上,小人衆而君子獨,非一人一日之力所能勝也,故動而以順行,朋來乃无咎。臨,二陽朋來也。浸而長,非暴為之也。剛方長之時,恃剛以臨之,則勝復作,而亂之所由生也。故說而順,剛中而應,臨之所以大亨以正也。夫說而順,合二體言之也。剛中而應,以九二之才言之也。而臨之大亨以正,此蓋天之道,非人所能為也。至于八月有凶者,自臨至遯,凡八月也。遯,二隂也。以二陽進而為泰,則二隂進而為否可知矣。故言八月有凶,知其消不久也。夫隂陽之往來,相為屈伸,蓋天地常然之理,不能相无也。故雖治世,不能絶之使无小人。君子能於幾微之際,預為之防而已。夫姤,隂始生也。而初爻曰:繫于金柅。蓋柅之使无行也。至於二隂浸而長,則必至於否矣,尚如之何哉?有遯而已矣。故言八月有凶,欲其預為之防也。非夫知微知彰,其孰能與於此?《易說》

白雲郭氏曰:自一卦之象言之,二陽之生為臨,其生不已也,故曰剛浸而長。不言陽而言剛者,以初九、九二二爻言也。自内外二卦之象言之,則曰說而順。自九二成卦之爻言之,則曰剛中而應。順者,順天之道而說萬物也。九二剛中之德,足以有臨,其有不大亨以正者乎?且剛柔之義,相反以相生,故泰中有復,否中有傾,而臨之中有八月之凶也。君子知幾之義,欲其辨蚤而思其亡之戒也。《易說》

漢上朱氏曰:剛自復,浸浸以長大,而後有臨。一氣不頓,進兌為澤,三、四、五進而不已,浸長也。臨以大臨小,其進非一日而大,大則小者自順,此臨之時也,故曰臨,兌說,坤順,說而順其民也。九二剛中,六五應乎外,則說而順者,非苟說之順乎理也,臨之道成而大亨矣。然其端始於復之初九,剛反動於初,正也。浸長而之九二,大者亨以正,故亨。造端不正,其能大亨乎?此臨之道也。夫天之道,剛始於子,進而至臨,又進而至泰,然後萬物通,亦以正也,故曰元亨利貞。彖曰:說而順,剛中而應,大亨以正,天之道也。天之道,言乾也。至于八月有凶,戒進之不已也。隂陽消長,循環无窮,自子至未八月而二隂長,隂長陽衰,其卦為遯。小人道長,君子道消,不可以久,不直曰凶者,有凶之道。聖人闔,小人闢,君子凶,未必至。范長生以八月為否,誤也。周正建子,劉牧曰:遯之六二消臨之九二,卦略曰臨,剛長則柔微,柔長故剛遯是也。臨在復、泰之中,方長而戒之,不俟乎極也。故堯、舜、禹三聖人相戒,必於臨民之初,過此則无及已。在卦氣為十二月,故太玄凖之以狩,《易傳》

又曰:遯、臨卦義不同,何氏從建子陽生至建未為八月,褚氏自建寅至酉為八月,孔氏以建丑至否卦為八月。劉氏云:若從建子,則卦辭當在復卦之下,否之六三當消泰之九三,又與臨卦之九二不應。今以遯之六二消臨之九二,則於義為得,則是劉氏取何氏之說而條逹之也。又曰:臨彖曰浸而長,遯彖亦曰浸而長,二卦之爻相偶,而彖辭皆有隂陽消長之義。又王氏卦略云:臨,剛長則柔微;遯,柔長故剛遯。故伊川亦用此說。【並叢說】

新安朱氏曰:臨,剛浸而長。以卦體釋卦名,說而順。又以卦德、卦體言卦之善。大亨當剛長之時,又有此善,故其占如此也。至于八月有凶,言雖天運之當然,君子宜知所戒。《本義》

剛浸而長以下三句解臨字。大亨以正,便是天之道也,解亨字亦是。惟其如此,所以如此。須用說八月有凶者,蓋要反那二陽。二陽在下,四五皆以正應臨之。上无所臨,却還去臨那二陽。三近二陽,也去臨他。如小人在上位,却把甘言好語臨在下之君子。至臨,言其相臨之切。敦臨,有敦厚之意。問:臨卦至于八月有兩說:前說自復一陽之月至遯二隂之月,隂長陽遯之時;後說自秦至觀,觀二陽在上,四隂在下,與臨相反,亦隂長陽消之時。二說孰長?先生曰:前說是周正八月,後說是夏正八月。恐文王作卦辭時,只用周正紀之,不可知也。【並《語録》】

東萊呂氏曰:序卦有事而後可大,須看此句。天下之事若不向前,安能成其大?如士人為學,有志伊周事業,也須是向前去。至于八月有凶,說者謂五月諸陽方盛,一隂已生,即能知戒,此未為知幾。蓋一隂已生,此二陽方長,即知二隂之生,乃是求對法例,卦體便可見,蓋只是反掌間爾。臨遯,若能見此,方是知幾。彖剛浸而長至,天之道也。化育之功所以不息者,剛正和順而已。若知此理,便識一隂一陽之謂道。消不久也,人自以為久,且自建子至建未八月之遠,却言消不久也。此句最好看,蓋只是反掌間事耳。學者能常思消不久之戒,他日臨事,必不失枝落節。若持八月尚久之心,事到面前,必元措置。《易說》

【原文】临卦●象传:

象曰:澤上有地,臨。君子以教思无窮,容保民无疆。

伊川先生曰:澤之上有地。澤,岸也,水之際也。物之相臨與含容,无若水之在地,故澤上有地為臨也。君子觀親臨之象,則教思无窮;親臨於民,則有。【一无有字】。教導之意思也。无窮,至誠无斁也。觀含容之象,則有容保民之心。无疆,廣大无疆限也。含容有廣大之意,故為无窮无疆之義。《易傳》

藍田呂氏曰:地居至下,非臨物者也。澤又卑於地,為地所臨。臨之義,至於地,臨澤盡矣。地廣无窮,故澤能容物而不辭。

龜山楊氏曰:君子之臨人,非以力制之也,亦教之容庇之而已,此坤澤之象也。教而稽其弊,故无窮;容保之无遠邇之異,故无疆。《易說》

白雲郭氏曰:天之澤謂之澤,地之澤亦謂之澤,皆以及物為功,故澤為說也。猶坎之水在上為雲,在下為雨,在地為水,具三者之義,斯為坎矣。坎之為水,本周流轉注,淵深莫測而已。及其為澤,皆兌之功也,然其道亦相須焉。此坎為險而兌為說之意也。觀雲雷為屯,雷雨作解,澤地為萃,地澤為臨,則知臨之及物至矣,是以有元亨利貞之德也。君子法之以教思无窮,充澤之利也;保民无疆,充地之容也。不如是則不能大,不能大則不足以有臨也。《易說》

漢上朱氏曰:水,天下之至柔也。以土制水,宜若易者。然廹之以險隘,奔潰四出,壞之而後已。居之以寛大,則畜而為澤矣。君子之於民也亦然。臨之以勢,勢有盡也;親之以教,教无窮也。是以忘有盡之勢,思无窮之教。教思无窮,則待之非一日也。故包容之,保有之而无疆。无疆者,坤德也,厚之至也。三代之民,不忘乎先王之澤者,教之也。三代而下,一決則横流而不可復者,臨之以勢也。說卦以坎為盗,兌為少女,大象以澤為民,何也?曰:善保之,則吾民也。坎非坤衆,能為盗乎?易傳曰:无窮,至誠无斁也。《易傳》

新安朱氏曰:地臨於澤,上臨下也。二者皆臨下之事。教之无窮者,兌也;容之无疆者,坤也。《本義》

東萊呂氏曰:象曰:澤上有地,臨。為人上者,須細玩澤上有地臨之象,此不可只以上臨下之象觀之。水地相浸漬而臨其上,便自有教思无窮,容保民无疆意。《易說》

【原文】临卦●初九:

初九:咸臨,貞吉。

象曰:咸臨貞吉,志行正也。

伊川先生曰:咸,感也。陽長之時,感動於隂,四應於初,感之者也,比它卦相應尤重。四近君之位,初得正位,與四感應,是以正道為當位所信任,得行其志,獲乎上而得行其正道,是以吉也。他卦初上爻不言得位失位,蓋初終之義為重也。臨則以初得位居正為重,凡言貞吉,有既正且吉者,有得正則吉者,有貞固守之則吉者,各隨其事。【一作時】也。所謂貞吉,九之志在於行正也。以九居陽,又應四之正,其志正也。【並《易傳》】

横渠先生曰:臨為剛長,己志應上,故雖感而行正也。《易說》

龜山楊氏曰:二陽浸而長,其勢足以有臨矣,而上下感應以相與。咸,臨也。初與四皆居得其正,故正吉。夫剛方長,蓋以大臨小之時也。然以位,則子,君也;我,臣也。初在下,屈己以應上,亦志行正而已。《易說》

白雲郭氏曰:先人曰:臨、觀之義,或與或求,故初九、九二、六四、六五皆有焉。雍曰:咸,感也,感之而應也。初九以此道正而吉,无他求焉,可謂行正之君子也。諸卦皆感而應也,獨臨、觀具與求之義者,蓋臨者求也,臨之者與也。童闚,求也;大觀,與也。《易說》

漢上朱氏曰:以大臨小者,臨之道;以上臨下者,臨之位。故諸爻位以上為臨,五者臨之尊位也。初九、六五非應也,初處下而說,五自應之。初,兌體之,五成艮,山澤相感之象。咸,徧感也,无心相感也,故曰咸臨。初九正,正其始也。初與四為正應,然六四不正,五感之,動而上行,則正位以臨其民,而萬物正矣。舜德升聞,豈有心乎?有心則凶,不正亦凶,故曰貞吉。初九其始正者,非一日也。古之人正其心,及感之而動,舉斯心以加諸彼,志行正也。《易傳》

新安朱氏曰:卦唯二陽徧臨四隂,故二爻皆有咸臨之象。初九剛而得正,故其占為貞吉。《本義》

東萊呂氏曰:初九有感於四,為四所說,在下位而為上所說。要須以貞則吉,志行正也。蓋其志在於行正道以利天下也,蓋初以下位而感於上也。《易說》

又曰:臨,初感於四也,而曰志行正,二感於五者。

而曰未順命,則下之事上可知矣。【己丑課程】

【原文】临卦●九二:

九二:咸臨,吉,无不利。

象曰:咸臨吉无不利,未順命也。

伊川先生曰:二方陽長而漸盛,感【一作咸】。動於六五中順之君,其交之親,故見信任,得行其志,所臨吉而无不利也。吉者,已然如是,故吉也。无不利者,將然於所施為无所不利也。未者,非遽之辭。孟子:或問:勸齊伐燕,有諸?曰:未也。又云:仲子所食之粟,伯夷之所樹歟?抑亦盗蹠之所樹歟?是未可知也。史記:侯嬴曰:人固未易知。古人用字之意皆如此。今人大率用對己字,故意似異,然實不殊也。九二與五感應以臨下,蓋以剛德之長而又得中,至誠相感,非由順上之命也,是以吉而无不利。五順體而二說體,又隂陽相應,故象特明其非由說順也。【並《易傳》】

横渠先生曰:非咸則有上下之疑,有所不利。《易說》

廣平游氏曰:君倡而臣和,禮之正也。若臨之九二,以剛中之才,任六五之眷倚,則有從道不從君之事矣,故象以為未順命。至於為上為德,而君臣一道,則上之所倡,豈終不和耶?故以未順言之。咸臨吉无不利者,二與五以同德相與,至誠以相應,而无私意也。其順之實,固己見於未命之前矣,故曰未順命也,猶言未占有孚也。【並《易說》】

龜山楊氏曰:九二剛浸長而上應,六五中順之君,所謂說而順,剛中而應也,故吉无不利。然九二以剛中之德而位乎下,位雖君臣以德,則子事我者也。故欲有謀焉則就之,召之則不往,未順命也。未者,非遽然之辭,學然後臣之,終則順命矣。《易說》

兼山郭氏曰:九二雜卦曰:臨、觀之義,或與或求,故初九、九二、六四、六五皆有焉,故曰咸、臨也。方剛浸而長,大亨以正,天之命也,何事於感而行?未順命者,言君命也。《易說》

白雲郭氏曰:剛中有應,為一卦之主。方剛長之時,權獨在已,而能感中順之君以求應焉,斯吉无不利矣。未順命者,有獻可替否之義,非獨順命而後利也。蓋君之所言而然,所行而善,則世俗謂之不肖臣。故舜之戒禹曰:予違汝弼,汝無面從,退有後言。六五中順之君在上,故九二未以順命為吉也。《易說》

漢上朱氏曰:二有剛中之德而應五,動而正,吉无不利。无心於臨,五自感之,二之五成艮澤,山象也,故亦曰咸。臨九居二有不利,然處下而說曰吉无不利者,以未順命也。九二待時者乎?二至四有伏巽,巽為命,坤順也。易傳曰:未者,非遽然之辭。孟子:或問勸齊伐燕,有諸?曰:未也,亦非遽然之也。夫初九有應而不應,九二有應而未順,君子之樂,王天下有不與存焉。臨非君子之所樂也。《易傳》

新安朱氏曰:剛得中而勢上進,故其占吉而无不利也,未順命也。未詳。【並《本義》】問:二爻皆云咸臨,二陽徧臨四隂,故有咸臨之象。程易作咸感之義,如何?先生曰:隂必從陽,謂咸為感,亦是。但覺得牽強,此等處皆曉未得。如至臨與敦臨亦相似,難分别。今只得如此說,此易所以未易看也。《語録》

東萊呂氏曰:九二初以下位而感於上,而二以大臣而感於君,故亦云咸臨。然下之感上,須守其正;臣之感君,須戒於順。《易說》

【原文】临卦●六三:

六三:甘臨,无攸利,既憂之,无咎。

象曰:甘臨,位不當也,既憂之,咎不長也。

伊川先生曰:三居下之上,臨人者也。隂柔而說體,又處不中正,以甘說臨人者也。在上而【一无而字】。以甘說臨下,失德之甚,无所利也。兌性既說,又乘二陽之上,陽方長而上進,故不安而益甘。既知危懼而憂之,若能持謙守正,至誠以自處,則无咎也。邪說由已能憂而改之,復何咎乎?隂柔之人,處不中正,而居下之上,復乘二陽,是處不當位也。既能知懼而憂之,則必強勉自改,故其過咎不長也。【並《易傳》】

横渠先生曰:體說乘剛,故甘邪說。求容而以臨物,安有所利?能自憂懼,庶可免咎。《易說》

藍田呂氏曰:六三以隂居陽,下臨二陽,位既不當,又非正應,下剛長上,逼所不賓,而苟說以從之,未見其所以利也。憂剛之長,雖說不邪,庶乎其无咎矣。

龜山楊氏曰:柔不中正,居說之極,甘臨也。以姑息臨下而不以德,无往而利矣。《易說》

白雲郭氏曰:以柔而居不中不正之位,是以不正之道甘而說人者也,安足以有臨乎!无攸利者也。剛長泰來,又豈容小人以邪說誣民而充塞仁義也哉!能知時之變,懼而憂之,可以補過矣。咎不長者,憂則其咎不能久也。《易說》

漢上朱氏曰:六三有臨人之位,而无臨人之德。柔不當位,以口說人,甘臨也。若當位,則不言而信,何俟於說人哉?子朝之文辭,新室之姦言,内不足也。處則不當之,上則不應,无攸利也。雖甘臨,能无咎乎?陽浸長,自下進,宜憂也。六三知處不當位,能下九二之賢,降尊接卑,二三相易成坎,坎為加憂。隂陽失位,既憂之,又加憂則正,正則无咎。夫咎豈長哉?在我而已。二至四有伏巽,巽為長,二三相易,巽變坎,故曰:既憂之,咎不長也。《易傳》

新安朱氏曰:隂柔不中正,而居下之上,為以甘說臨人之象。其占固无所利,然能憂而改之,則无咎也。勉人遷善,為教深矣。《本義》

東萊呂氏曰:六三以隂柔在上,處位不當,却有兩路。若知處位不當,強煦煦說人,則无攸利。若知處位不當,戒懼自守,則可无咎。甘臨求諸人,既憂之,求諸己。《易說》

又曰:外求不若内求。【己丑課程】

【原文】临卦●六四:

六四:至臨,无咎。

象曰:至臨无咎,位當也。

伊川先生曰:四居上之下,與下體相比,是切臨於下,臨之至也。臨道尚近,故以比為至。四居正位,而下應於剛陽之初,處近君之位,守正而任賢,以親臨於下,是以无咎,所處當也。居近君之位為得其任,以隂處四為得其正,與初相應為下賢,所以无咎,蓋由位之當也。【並《易傳》】

横渠先生曰:以隂居隂,體順應正。【一作說】,盡臨之道,雖在剛長,可以无咎。《易說》

藍田呂氏曰:六四居臨之世,不尚以剛,四以隂居隂,以柔臨下,臨道至矣。德位咸當,可以无咎。

廣平游氏曰:臨之六四為至臨者,應下而順上,守之以正,以臨其民,則民敬而從之。是其為臨也,可名於至矣。然多懼之地,而才不足以有為,非若六五知臨之大也。故稱无咎而不言吉,適當其位而已。《易說》

龜山楊氏曰:四初皆當位,誠意以相與,至臨也,故无咎。《易說》

白雲郭氏曰:六之居四,柔之至也。初以至剛而感,四以至柔臨之。以至柔臨至剛,无乖爭之變,是為至臨。然位則當然也,知當然而然,則不失剛長之道,故无咎。《易說》

漢上朱氏曰:臨以大臨小,四居下之上,為五所任,而比於下,得君而近民者也。臨道尚近,臨之至也。以隂處四,為得正體。坤為處順,與初相應,為下賢。得君近民,而又兼此三者,所以无咎。此无他,位正德當也。故曰至臨无咎,位當也。《易傳》

新安朱氏曰:處得其位,下應初九,相臨之至,宜无咎者也。《本義》

東萊呂氏曰:六四臨道尚近,故以比下為至。伊川於象又發明三句,蓋上得乎君,身得其正,下得其助,臨之至也。《易說》

【原文】临卦●六五:

六五:知臨,大君之宜,吉。

象曰:大君之宜,行中之謂也。

伊川先生曰:五以柔中順體居尊位,而下應於二剛中之臣,是能倚任於二,不勞而治,以知臨下者也。夫以一人之身,臨乎天下之廣,若區區自任,豈能周於萬事?故自任其知者,適足為不知。唯能取天下之善,任天下之聰明,則无所不周,是不自任其知,則其知大矣。五順應於九二剛中之賢,任之以臨下乃已,以明知臨天下,大君之所宜也,其吉可知。君臣道合,蓋以氣類相求。五有中德,故能倚任剛中之賢,得大君之宜,成知臨之功,蓋由行其中德也。人君之於賢才,非道同德合,豈能用也?【並《易傳》】

横渠先生曰:順命行中,天子之宜。《易說》

藍田呂氏曰:六五居尊守中,以柔臨下,君佚臣勞,夫何為哉?知臨之道,大君之所宜也。

龜山楊氏曰:中庸曰:聰明睿知,足以有臨也。人君之聰明,憲天而已,非以小智自私也。故明四目,達四聰,好問而好察邇言,樂取諸人以為善,此舜所以為大知也歟!人君之知,孰過於是?《易說》

兼山郭氏曰:六五臨人之道,知柔以臨之,无剛以制之,不可也;知剛以制之,无柔以接之,不可也。君子知柔知剛,知微知彰,萬夫之望,惟六五能盡之矣。故寛而有制,從容以和,知柔知剛者也。方剛長之世,而接之以柔,知天道之行,戒之以蚤,知微知彰者也。故萬夫之望,宜以君臨者也。詩云:不剛不柔,敷政優優。其是之謂乎!《易說》

白雲郭氏曰:聰明睿知,足以有臨,聖之事也,大君之宜也。何往而不吉也?舜之大智是也。舜執其兩端,用其中於民,其行中之謂乎?非行中,蓋不足以為大君之宜矣。中庸率性之謂道,脩道之為教,洪範皇建其有極,用敷錫厥庶民,皆行中也。《易說》

漢上朱氏曰:兼天下之明而不自用者,知也。五處尊位,虚中而納二,九二相易成坎,坎為水内景,知也。兼九二之明而不自用其明,陽為大,此大君用天下之明以臨天下,於臨之義為宜。相易而正,正則吉,故曰知臨,大君之宜,吉。所謂大君之宜者,行中之謂也。二以剛中上行,五以柔中下行,上下相交,五兼二而用之,上下行,中道也。不交則明何由生?義何由明?故曰大君之宜,行中之謂也。王弼曰:聦明者竭其視聽,智力者盡其謀能。《易說》

新安朱氏曰:以柔居中,下應九二,不自用而任人,乃知之事,而大君之宜,吉之道也。《本義》

東萊呂氏曰:六五以中順居尊,下應九二剛中之賢,謂之知臨,大君之宜者,此與後世所謂知臨不同。後世之君,自任一己聦明以臨下,適足為不知。蓋用衆人聦明以臨下,此乃大君之所宜也。舜闢四門,明四目,達四聦之意。《易說》

【原文】临卦●上六:

上六:敦臨,吉,无咎。

象曰:敦臨之吉,志在內也。

伊川先生曰:上六坤之極,順之至也。居臨之終,敦厚於臨也。與初、二雖非正應,然大率隂求於陽,又其至順,故志在從乎二陽。尊而應卑,高而從下,尊賢取善,敦厚之至也。故曰敦臨,所以吉而无咎。隂柔在上,非能臨者,宜有咎也。以其敦厚於順剛,是以吉而无咎。六居臨之終,而不取極義。臨無過極,故止為厚義。上无位之地,止以在上,言志在内,應乎初與二也。志順剛陽而敦篤,其吉可知也。【並《易傳》】

横渠先生曰:體順則无所違,極上則无所進,不以无應而志在於臨,故曰敦臨,志在内也。《易說》

藍田呂氏曰:上六以柔居尊,其體至順,貴而无位,不與下爭,剛浸而長,柔不忌剛,以敦厚臨物者也。剛長害柔,吉,乃无咎。

龜山楊氏曰:上六以隂柔居上卦之上,而无應於内,處順之極,不以勢臨下,而志在於從,剛厚之至也,故曰敦臨吉。然柔不當位,宜有咎也,以其吉,故无咎。《易說》

兼山郭氏曰:上六敦臨之道,其盡臨之所以為臨者乎?《易說》

白雲郭氏曰:有感而應,理之常也。无感而志在内者,蓋二陽方進,為君子道長之時,不以尊高自居,而有下賢之志,是厚於君子而薄於小人,德之盛者也。其有敦臨之吉,宜矣。以一身言之,則可獲吉;以臨之道論之,是无咎也。《易說》

漢上朱氏曰:上六臨之極,極則窮,變而通之,其敦臨乎?上與二非正應,而隂必求陽,志在乎内者,處臨之極,非内有賢人之助,不能資其臨下之道。尊賢取善,以剛益柔,厚之至也,故曰敦臨。坤,厚也。二之上成艮為篤實,厚而篤實,敦之象。六正則吉,无咎。上、二相易而曰吉、曰无咎者,得九二之助,然後上安其位,臨道不窮。安其位所謂吉,不窮所謂无咎,故曰敦臨之吉,志在内也。易傳曰:臨,隂柔在上,非能臨者,宜有咎。以其敦厚於順剛,則无咎。《易傳》

新安朱氏曰:居卦之上,處臨之終,敦厚於臨,吉而无咎之道也,故其象占如此。《本義》

東萊呂氏曰:上六无應,然隂之志必求陽,下之二陽本不應乎上,而上之志常在於内之二陽,此所謂敦臨也。敦,厚也。彼應我而我厚之者,常也。彼不應我而我猶厚之,非常也,敦也。敦,過厚之義。上與三正應,本當相厚,未足為敦。惟與初非相應而厚之,所以為敦。大抵在上臨下,須看敦臨下。雖未應在上,不可不過厚以臨之。如堯舜之世,上厚於下,下厚於上,上下相應,固盡善矣。若盤庚遷都,胥動浮言,下不應上如此。盤庚三篇之戒,諄諄告諭如此,亦敦臨之意。《易說》

合訂刪補大易集義粹言卷二十三

欽定四庫全書

 

【资料录入】:丁不二

【初次点校】:暫無

【再次点校】:暫無

【负责版主】:待申请

【点校底本】:欽定四庫全書第45-46册•經部•易类39-40(文渊阁本)

相关推荐

易经六十四卦详解:第二十五卦 无妄卦

今天共同学习《易经》第二十五卦:无妄卦《序卦传》曰:“复则不妄矣,故受之以无妄。意思是《象辞》说:无妄卦的卦象是震(雷)下乾(天)上,好比在天的下面有雷在运行之表象,雷在天下运行,万物都不可以虚妄。初九,无妄,往吉。

转载随笔 115 2023-12-18

未济卦-周易第六十四卦 火水未济 离上坎下

未济卦是既济的综卦,下坎上离,离为火,坎为水。二十:五卦的主卦是二卦坎卦,卦象是水,阳数是二十;客卦是五卦离卦,卦象是火,阳数是五十。象曰:火在水上,未济。《象辞》说:本卦上卦为离,离为火;下卦为坎,坎为水。火在水上,水不能克火,是未济卦的

转载随笔 125 2023-12-18

易经六十四卦白话全解|易经六十四卦

易经六十四卦。有关易经六十四卦之卦序,粗看起来应是早已有权威性定论的课题。通行本的卦序来自《序卦传》,乾、坤、屯、蒙、需、讼…是春秋时期仁义道德礼教兴起时的产物,偏重于哲理。作为占筮的依据,此序列对理解卦象卦义,或会更合原意一些。现用通行本

转载随笔 102 2023-12-18

易经六十四卦解卦

关于易经六十四卦圣人为了让每一卦的解释更有意义和多元,把每一个卦都整合六种爻辞去代表卦的不同状态,这六种爻辞就是所谓的《六爻》。“把八卦两两交叠变成六十四卦是周文王所创作。透过《周易》和《易经》的六十四卦的卦辞以及每一卦的六个爻辞,就可以从

转载随笔 55 2023-12-18

易经六十四卦观卦详解

观卦是《易经》六十四卦第20卦,代号是0:3,主卦是坤卦,卦象是地,阳数是0;客卦是巽卦,阳数是3,卦象是风。①观是本卦标题。《哲学易经》之《观卦》---李建明观:盥而不荐,有孚若。易经第二十卦观卦(占的是问我和我男友在9月底之前可不可以合

转载随笔 97 2023-12-17
微信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