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经》形成后,人们在长期的应用实践过程中,不断赋予《易经》以新的内涵,逐渐学会以《易经》来指导社会人生,而不是把它仅仅当作一部单纯的占筮之书;尤其到春秋末期,孔子等人对《易经》及前人对《易经》的阐发作了整理、研究,并作出自己的解释,传之于弟子;后来主要由孔门的弟子在战国时期完成了对《易经》解释的系统整理,汉代学者将它们编辑在一起,即为《易传》,也称《十翼》。
《易传》也有狭义、广义之分。狭义《易传》是指形成于春秋战国时期的对狭义《周易》的经典诠释,共有七种十篇,即《系辞》上下、《彖》上下、《象》上下、《文言》、《说卦》、《序卦》、《杂卦》,汉人又称之为《十翼》,取意为十篇诠释狭义《周易》之作犹如《周易》的十个羽翼一样,助其在人类思想的天空中展翅高翔。广义《易传》则指包括狭义《易传》在内的阐发狭义《周易》的一切作品,其中有的汉初以后易学家的易学作品也称《易传》,如西汉易学家京房(字君明,公元前77~前37)作的《易传》,北宋大思想家程颐(1033~1107)作的《易传》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