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朝历代易学名著总览

旧版内容| 2023-02-23| 0

中国历朝历代易学名著总览

一、先秦、两汉、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宋代

1、先 秦

三坟

传说中我国最古的书籍。《左传.昭公十二年》∶“左史倚相,是能谈三坟、五典、八索、九丘。”杜预注∶“皆古书名。”具体所指,众说不一。三坟在《汉书.艺文誌》、东汉刘歆《七略》、《隋书.经籍誌》中均未提及。现有《三坟书》(亦称《古三坟书》)一卷。北宋元丰年间张商英自称得之于民家,宋晁公武《郡斋读书誌》认为系张商英所伪造,陈振孙《书录解题》也认为是张氏伪作,但说毛渐得于唐代民间。明何镗刻入《汉魏丛书》,前有毛渐序,并题作晋阮咸注,历代替视为伪作。全书分为山坟、气坟、形坟,分别解说三易。山坟,为天皇、伏羲氏之易,即连山∶气坟,为人皇、神农氏之易,即归藏。形坟,为地皇、轩辕氏之易,即周易。名衍为六十四卦,系之以传,且杂以《河图》。一般认为系五代或宋时道家假古书《三坟》之名而伪作。(见《说郭》第五册)。

古三坟 见“三坟”条。

山坟

《三坟》之一。现存最早版本见于明人所刻《汉魏丛书》,一般认为系五代或宋人伪作。据称《山坟》保存了《连山易》概貌。

载有“连山易爻卦八宫分宫取象歌”∶“崇山君、君臣相、君民官、君物龙、君阴后、君阳师、君兵将、君象首;

伏山臣、臣君候、臣民土、臣物龟、臣阴子、臣阳文、臣兵卒、臣象股;

列山民、民君食、民臣力、民物货、民阴妻、民阳天、民兵器、民象体;

兼山物、物君金、物臣木、物民土、物阴水、物阳火、物兵执、物象春;

潜山阴、阴君工、阴臣野、阴民鬼、阴物兽、阴阳乐、阴兵妖、阴象冬;

连山阳、阳君天、阳臣干、阳民神、阳物禽、阳阴礼、阳兵遣、阳象夏;

藏山兵、兵君师、兵臣佑、兵民军、兵物材、兵阴谋、兵阳阵、兵象秋;

叠山象、象君日、象臣月、象民星、象物云、象阴夜、象阳昼、象兵气。”今有人认为《连山》八宫卦歌词以山(艮)为首描绘了崇山、伏山、列山、兼山、潜山、连山、藏山、叠山等八种山,反映了古代人民的山居生活。其中君、臣、兵等文字,反映了奴隶主任意杀戳奴隶、臣下的阶级状况。阴、阳、春、秋等文字说明《连山》卦中已出现阳以配春、阴以配秋的观念,反映当时“五行”说开始萌芽。据此歌《连山易》的八卦名称是∶君、臣、民、物、阴、阳、兵、象。此说尚缺乏论据,未得到公认。

气坟《三坟》之一。现存最早版本见于明人所刻《汉魏丛书》。一般认为系五代或宋人伪作。据称《气坟》保留了《归藏易》概貌。

载有“归藏易爻卦八宫分宫取象歌”∶“天气归、归藏定位、归生魂、归动乘舟,归长兄,归育造物,归止居城、归杀降;

地气藏、藏归交,藏生卵、藏动鼠、藏长姊、藏育化物、藏止重门、藏杀盗;

木气生,生归孕、生藏宫、生动勋阳,生长元胎、生育泽、生止性、生杀相克;

风气动、动归乘轩、动藏受种、动生机、动长风、动育源、动止戒、动杀虐;

火气长、长归从师,长藏从夫,长生志,长动丽、长育违道、长止平、长气顺性;

水气育、育归流,育藏海、育生援,育动渔,育长苗、育止养、育杀畜;

山气止、止归约、止藏渊、止生貌、止动济、止长植物、止育润、止杀宽宥;

金气杀、杀归尸、杀藏基、杀生无忍、杀动干戈、杀长战、杀育无伤,杀止动。”歌中列地、天、木、风、火、水、山、金等八物象。今有人将此与通行本《周易》八卦作比较发现,《气坟》有“金”而没有“泽”字。认为歌中“归生魂”、“归育造物”、“藏生卵”、“藏育化物”等强调土地与事物生长化育的关系。“山气止”、“止长植物”、“止育润”、“止杀宽宥”强调了山地的生殖作用,反映戒止滥捕滥杀禽兽的思想,说明《归藏易》已进入农业发展时期,人们对土地功能的认识和应用已渐深化。较之《连山易》,“山”退居到次要地位,《连山》与《归藏》为两个时代。两者思想认识有所差异。《连山》依赖自然、崇拜山林;《归藏》顺应自然,且有改造自然的观念。并据此歌认为《归藏》八卦名称是地、木、风、火、水、山、金、天。八气发生、发展和转化过程,都按“归、藏、生、动、长、育、止、杀”几种动态排列。“归藏”是表示天象的圆形结构,按五行运转确定方位。此说尚缺乏论据,未得到公认。

形坟

三坟之一。现存最早版本见于明人所刻《汉魏丛书》。一般认为系五代或宋人伪作。据称形坟保留了《乾坤易》《周易》的前身的概貌。

载有“乾坤易爻卦大象八宫分宫取象歌”∶“乾形天、地天降气、日天中道、月天夜明、山天曲上、川天曲下、云天成阴,气天习蒙;

坤形地、天地圆丘、日地圜宫、月地斜曲、山地险径、川地广平,云地高林、气地下湿;

阳形日、天日昭明、地日景随、月日从朔、山日沉西、川日流光、云日蔽雾、气日昏部;

阴形月、天日淫、地月伏辉、日月代明、山月升腾、山月东浮、云月藏宫、气月冥阴;

土形山、天山岳、地山磐石、日山危峰,月山斜巅、川山岛、云山岫、气山岩;

水形川、天川汉、地川河、日川湖、月川曲池、山川涧、云川溪、气川泉;

雨形云、天云祥、地云黄英、日云赤昙、月云素雯、山云叠峰、川云流章、气云散彩;

风形气、天气垂氤、地气腾氲、日气昼围、月气夜圆、山气笼烟、川气浮光、云气流霞。”今有人认为,歌词中“乾”升到了首位,以纯乾为八卦之冠,突出了“乾形天”、“阳形日”的地位,反映了已由氏族社会进入阶级社会,重父统的“殷道亲亲”的观念已为重母统的“周道尊尊”思想所代,反映了以父系为主体的社会制度到周代已完全确定。歌词对“天”、“日”、“阳”等卦象推崇极高;对“地”、“月”、“阴”等卦象只作自然描述。有重男轻女、崇阳抑阴倾向,带有一定政治色彩。乾为天,坤为地,“天尊而地卑,贵贱有别。”乾为龙(周以龙为饰),坤为虎(殷以虎为饰),龙居天上,虎居地上。所以龙为帝王之徵,虎为臣属(如虎将之类),虎不及龙。乾健而坤顺,故坤必承乾。并据此歌认为《乾坤易》八卦之名为∶乾天(天),坤地(地),阳日(日),阴月(月),土山(山),水川(川),雨云(云),风气(气),《乾坤易》即《周易》,是表示地象的方形结构,用“天、地、日、月、山、川、云、气”八个物质概念纵横相乘,构成八八六十四卦。一说《形坟乾坤易》不等于《周易》,从《乾坤易》到《周易》,至少又过了几百年时间。以上研究均以承认《古三坟书》为前提,因缺乏足够论据而未得到公认。

周易

中国古代研究、占测宇宙万物变易规律的典籍。包括《易经》和《易传》两大部分。《易经》内容包括六十四卦卦象、卦辞、爻辞、三百八十六爻辞(乾、坤二卦分别多出用九、用六爻辞)。文字古奥,蕴义精深。《易传》是对《易经》所作的解释。共有十篇∶《彖》上下、《象》上下、《系辞》上下、《文言》、《序卦》、《说卦》、《杂卦》。又称《十翼》。对其书名,理解不一。“周”有周代、周地、周遍、周环等不同解释,“易”有变易、简易、不易、交易、对易等不同解释。关于作者和成书年代向有争议。《汉书.艺文誌》提出“人更三圣,世历三古”之说,认为伏羲氏画八卦,周文王演六十四卦、作卦爻辞,孔子作传解经。“五四”以后,史学界提出怀疑,有周初说、春秋中期说、战国说等不同观点。现存主要版本有两种∶通行本与马王堆帛书本。影响最大的通行本有魏王弼注本、唐孔颍达疏本(即《周易正义》)、宋朱熹《周易本义》本。1973年湖南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的帛书《周易》与传世各家《易》本均有不同,是现存最早的别本。《周易》注本,古今不断,多达千馀种,影响较大的有∶唐李鼎祚《周易集解》、孔颍达《周易正义》,宋程颐《程氏易传》、朱熹《周易本义》,现代闻一多《周易义证类纂》、高亨《周易古经今注》等。

易经

(1)指《周易》,原名《易》。因汉儒将其列入六经,故称。(2)指《周易》中相对《易传》而言的经文部分。由卦符、卦名、卦辞、爻题、爻辞构成。共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加上乾卦、坤卦的“用九”爻,“用六”爻,共三百八十六爻,即有六十四卦爻辞。合计共四百五十条,四千九百多字。一般认为是卜筮记录。内容涉及自然现象、历史人物事件、人事行为得失、吉凶断语。可分为象占之辞、叙事之辞、占兆之辞。其成书年代及作者迄今仍无定论。《汉书.艺文誌》提出“人更三圣,世历三古”之说,认为伏羲氏画八卦,周文王演为六十四卦并作卦爻辞,孔子作传解经。后世提出怀疑。“五四”以后学术界普遍认为《周易》经文非文王、周公所作。证据是卦爻辞中讲到的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有的出于文王、周公之后。如晋卦卦辞∶“康候用锡与蕃庶,昼日三接。”近人顾颉刚认为康候即卫康叔,为周武王之弟,称康叔,其事迹在武王之后。(周易卦爻辞中的故事)故认为《易经》是西周初叶掌卜筮之官所作。陈梦家认为是殷之后遗氏所作,郭沫若认为是楚人臂子弓所作,日本人本田成之亦认为是楚人所作,李镜池认为是周王室太卜、筮人所作。对成书时间,顾颉刚、余永梁认为是西周初期或前期;李镜池始认为西周初期,后认为是西周晚期;陈梦家认为是西周;郭沫若认为是战国初期;本田成之认为是战国晚期。近代大多数认为∶《周易》卦爻辞的基本素材是西周初期或前期的产物,因所提到的历史人物和事件,均不晚于西周初期,因而成书当不晚于西周。持春秋说、战国说者均未将其与传文分开考察。卦爻辞亦不出于一人之手,是卜筮者长期摸索积累的结果。《易经》原来未附《易传》,自西汉费直始,得以《彖》、《象》、《系辞》等传解经。以后郑玄和王弼皆以传附经,故现存版本基本上是经、传合刊的。

易传

亦称《易大传》、《十翼》。《周易》组成部分。分十篇∶《彖》上下、《象》上下、《文言》、《系辞》上下、《说卦》、《杂卦》、《序卦》。《彖》说明《易经》各卦之义,专门解释卦名、卦象、卦辞,而不涉及爻辞;《象》说明《易经》各卦的卦象、爻象;《文言》专门解释乾、坤两卦卦义;《系辞》通论《周易》原理;《说卦》解释八卦性质、方位和象徵意义;《序卦》说明六十四卦排列次序;《杂卦》说明各卦之间错综关系。其成书时代有战国说、战国初年说、战国末年说、秦汉之际说几种。郭沫若认为∶《说卦》、《序卦》、《杂卦》是秦以前作品;《彖》、《系辞》、《文言》是秦时荀子门徒所作。《象》又在《彖》之后。(周易之制作时代)李镜池认为《彖》、《象》在秦汉间,《彖》、《系辞》、《文言》在汉昭、宣之间,《说卦》、《序卦》《杂卦》在照、宣之后,宣、元之间。《周易探源》张岱年认为∶《易大传》的年代应在老子之后,庄子以前。其中《系辞》是战国中后期作品,《象》较《彖》稍晚。(论易大传的著作年代与哲学思想)多数学者认为成书于战国时代。对各篇形成年代又有不同意见。关于作者,有孔子说和非孔子说两种。司马迁《史记.孔子世家》∶“孔子晚而喜《易》,序《彖》、《系》、《象》、《说卦》、《文言》。读《易》,韦编三绝,曰∶假我数年,若是,我于易则彬彬矣。《汉书.儒林传》云∶孔子盖晚而好《易》,读之韦编三绝,而为之传。《汉书.艺文誌》∶“孔子为之《彖》、《象》、《系辞》、《文言》、《序卦》之属十篇。”均为孔子所作。宋欧阳修《易童子问》始疑《系辞》非孔子作,清代崔述认为《彖》、《象》也非孔子所作。近人以为“十翼”非孔子所作。但也有人以为《易传》确为孔子所作。(金景芳《周易讲座》)对各篇作者尚有争议。《易传》在东汉以前是独立的。西汉田何将“十翼”与经文各自为篇。费直始把乾卦的《彖》、《象》、《文言》附合于经。以《彖》、《象》、《系辞》等传解经。东汉郑玄又以《坤》、《文言》和各卦的《彖》、《象》诸传,附于经后。《易传》流传下来最早的本子是魏晋时期王弼、韩康伯注本,唐代孔颍达《周易正义》作疏。宋代朱熹《周易本义》曾依程颐意见,对《系辞》中个别章节作了调整。宋朱熹作《周易本义》又恢复把经和十翼分开。今通行本仍将《彖》、《象》、《文言》附于各卦经文后,其他各篇附于全部经文之后。老子相传为春秋末期楚国苦县老聃撰。又名《道德经》、《老子五千文》。道家学说的主要经典之一。其道生论及有无辩证思想与《周易》颇多相通之处。今人有以为《老子》即《周易》之注文,其说尚难得公认。现存版本以1973年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的帛书甲、乙抄本为最早。

2、两 汉

子夏易传

旧本题卜子夏撰。原书久佚,流传于世者有数种,皆系后人伪作。其一为西汉刘歆《七略》所著录,王俭《七誌》称其为西汉韩婴所作;其二为《隋书.经籍誌》所著录,仅二卷,乃魏晋间人伪作。隋唐时人将此视为解《易》最古之书,学者常相称引。唐开元七年,玄宗曾欲颁行天下,令儒官详定,因刘知儿、司马贞等人力议其伪而作罢(事见《唐会要》卷七十七)。此书于代宗后亡佚,清马国翰《玉函山房辑佚书》有辑录本。其三为《宋史.艺文誌》所著录,共十卷,宋晁说之《传易堂记》称其为唐末张弧所撰。此书以王弼《周易注》为底本,阐述义理。以儒家之“王道”与《周易》相附会。其四为今传本,十一卷。为何人之伪作,尚不详。《子夏易传》,收入纳兰性德《通誌堂经解》、张海鹏《学津讨源》及吴骞之义疏中,吴氏义疏较他书为精审,李氏木犀轩有稿本。清张澍据唐孔颍达《周易正义》、陆德明《经典释文》、李鼎祚《周易集解》诸书所引辑成《子夏易传》一卷,收入《二酉堂丛书》;另有清黄奭及孙冯翼之辑本,分别收入《汉学堂丛书》及《孙氏五种》。

周易丁氏传

西汉丁宽撰,清马国翰辑。二卷。《汉书.儒林传》称丁宽“作《易说》三万言,训故举大谊而已。”《汉书.艺文誌》载丁氏易八篇。《隋书.经籍誌》未著录,则其书于隋时已佚。清马国乾采摭遗文,辑为二卷。其据陆德明《经典释文.叙录》之《子夏易传》下引荀勖云∶“丁宽所作”,谓丁氏传一子夏而成,或如毛苌之于诗传,故既辑录《子夏易传》,又以《子夏易传》为《丁氏易传》。《文苑英华》载唐司马贞云∶“王俭《七誌》引刘向《七略》云《易传》。子夏韩氏婴也。”又《汉书.艺文誌》载《易》十三家,有“韩氏二篇”,注“名婴”,韩氏二篇即《子夏易传》。荀勖乃晋人,所处时代远后于刘向。而国翰不从刘向之说,徒据荀勖一语,遽以《子夏易传》属之于宽,殊为未审。收入《玉山房辑佚一书》。

周易淮南九师道训

西汉淮南九师,甭马国翰辑。一卷。《汉书.艺文誌》载《易》十三家,有《淮南道训》二篇。注云∶“淮南王安能明《易》者九人,号九师。”高诱《淮南鸿烈解.序》云∶“与苏飞、李尚、左吴、田由、雷被、毛技、伍被、晋昌等作人及诸儒大山、小山之徒,讲论道德,总统仁义,而著此书。”其书唐初尚存。马国翰据《淮南鸿列》所引,辑为一卷,然遗漏者颇多。近人撰《淮南子周易古义》,徵引颇详。其书义蕴宏深,与《文言》、《系辞》相表里。收入《玉函山房辑佚书》。

灵棋经

旧本题西汉东方朔撰,或题淮南王刘安撰。二卷。为后世术士所依托。《隋书.经籍誌》著录《十二灵棋卜经》一卷。在此之前,《南史》已载“客从南来,遗我良材,宝货珠玑,金碗玉杯”之繇,此为《灵棋经》第三十七卦象词,则其书当出自六朝以前。其法以棋十二枚,刻上、中、下字,四掷而成卦,以其所掷面背相乘,得一百二十四卦,每卦各有爻词。《宋史.艺文誌》载李进注《灵棋经》一卷,已佚。《明史.艺文誌》载明初刘基仿照《周易象传》之体,为之作注,以申明其义。刘基于《后序》中谈及《灵棋经》之大要,其称∶《灵棋》象《易》而作,以“三”为经,“四”为纬。“三”以“上”为君,“中”为臣,“下”为民。“四”以“一”为少阳,“二”为少阴,“三”为太阳,“四”为老阴。少与少为偶,老阴与太阳为敌。得偶而悦,得敌而争。或失其道而偶反为仇,或得其行而敌反为用。阳多者道同而助,阴盛者志异而乖。有天一阁本,后采入《四库全书子部术数类》。

易林

旧本题西汉焦赣(字延寿)撰。十六卷。明郑晓《古言》、清顾炎武《日知录》以焦延寿为汉昭、宣二帝时人,而其书多引昭、宣以后之事,故疑为东汉以后他人所依托。清人沈炳巽《权斋老人笔记》、牟庭《翟云升易林校略序》考证为东汉崔篆所作。其书以一卦演变为六十四卦,六十四卦共演变为四千零九十六卦。每卦之下皆有韵文繇辞,用以占验吉凶。为后之以术数谈《易》者所推崇。有士礼居黄氏刻本,清乾隆五十六年重刊《汉魏丛书》本。

周易京氏章句西汉京房(君明)撰,清马国翰辑。一卷《经典释文.叙录》载《京房章句》十二卷,又引《七录》云十卷,录一卷目。《隋书.经籍誌》云“十卷”。马国翰采辑唐孔颍达《周易正义》、陆德明《经典释文》、李鼎地《周易集解》及北宋晁说之、吕祖谦等所引,为一卷。其与张惠言《易义别录》所辑相出入,晁说之《易训诂传》、吕祖谦《古易音训》所引者,惠言均遗之。收入《玉函山房辑佚书》。

京氏易传

西汉京房撰。三卷。三国吴人陆绩注。《汉书.艺文誌》作十一篇,与今本不同。《文献通考》作四卷,将《杂占条例》一卷和《易传》三卷合为一书。《搜神记》等书引京房《易传》,其文大多不见于此书,疑为另一书。其书虽以《易传》命名,并不注释经文,也不附合《易》义。而以乾、坤为根本,以坎、离为性命,统摄六十四卦,用世应、飞伏、游魂、归魄等解说爻、卦之关系,实为象数之学。上、中两卷释卦。以八卦分八宫,每一宫一纯卦统七变卦,而注其世应、飞伏、游魂、归魄诸例;下卷总论象数与卦爻之关系。首论圣人作《易》揲蓍布卦,次论纳甲法,次论二十四气候配卦,与夫天、地、人、鬼四易,父母、兄弟、妻子、鬼等爻。龙德、虎形、天官、地官与五行生死所寓之类。京房传焦延寿之学,而推衍灾样,更甚于延寿。《京氏易传》以阴阳五行之说,把自然界之灾变现象,附会成人事变化中祸福之迹兆,宣扬“天人感应”。后世钱卜之法,即出于此。京房之著作多达十四种,清乾隆年间编《四库全书》时,已佚十三种,唯此书得传。有清乾隆五十六年金溪王氏重刊《汉魏丛书》本、天一阁刊本、张海鹏《学津讨源》本、沈果堂校本。

京氏易

西汉京房(君明)撰,清王保训辑。八卷。京房解《易》著作,除《京氏易传》三卷留传于世外,其它著作,皆已失传。王保训于《汉魏丛书》所收《京氏易传》三卷之外,采录遗文,辑为《京氏易》八卷。卷一为《周易章句》∶卷二为《易传》;卷三、卷四为《易占》;卷五为《易妖占》、《易飞候》;卷六为《别对灾异》、《易说》、《五星占》、《风角要占》;卷七为《外传》;卷八为《灾异后序》、《周易集林》、《易逆刺》、《律术》。卷首附载《序录》、《传述》、《论证》三篇。全书约四万馀字。京房说《易》之散见遗文,大辑录在内。有《木犀轩丛书》本。

太玄经

亦称《扬子太玄经》,简称《太玄》、《玄经》。《四库全书》为避康熙皇帝玄烨之名讳,改为《太元经》。西汉扬雄撰。《新唐书.艺文誌》作十二卷,《文献通考》作十卷。其书模仿《周易》体裁而成。分一玄、三方、九州、二十七部、八十一家、七百二十九赞,以模仿《周易》之两仪、四象、八卦、六十四重卦、三百八十四爻。其赞辞,相当于《周易》之爻辞。《周易》有《彖传》、《象传》等“十翼”,作补充说明,《太玄经》亦作《玄冲》、《玄摛》等十篇作补充说明。“玄”,意为玄奥,源出《老子》“玄之又玄”。《太玄经》以“玄”为中心思想,揉合儒、道、阴阳三家思想,成为儒家、道家及阴阳家之混合体。扬雄运用阴阳、五行思想及天文历法知识,以占卜之形成,描绘了一个世界图式。提出“夫作者贵其有循而体自然也”、“质干在乎自然,华藻在乎人事”等观点。《太玄经》含有一些辩证法观点,对祸福、动静、寒暑、因革等对立统一关系及其相互转化情况均作了阐述。认为事物皆按九个阶段发展,在每一首“九赞”中,皆力求写出事物由萌芽、发展、旺盛到衰弱以至消亡的演变过程,甚至说天有“九天”,地有“九地”,人有“九等”,家族有“九属”。凡事都用“九”去硬套,反映了扬雄的形而上学观点。东汉宋衷及三国吴人陆绩曾为《太玄经》作注,晋人范望又删定二家之注,并自注赞文。另有北宋司马光《太玄经集注》、清人陈本礼《太玄阐秘》等。《太玄经集注》有清嘉庆刻本,《太玄阐秘》有清末刻本。

易纬

解释《周易》经传文之纬书,称为《易纬》。《易纬》共有八种∶《乾坤凿度》、《乾凿度》、《稽览图》、《辨终备》、《通卦验》、《乾元序制记》、《是类谋》及《坤灵图》。宋人晁公武《郡斋读书誌》误将《乾坤凿度》及《周易乾凿度》并为一书,后《永乐大同伴》亦合加标目,致有《易纬》七种之说。其成书年代,历代争议颇多,以南朝刘勰“纬起哀平”(即纬书始于汉哀帝与汉平帝之间)说为是。即当成于西汉后期。其八种,皆为东汉郑玄所注。原书因隋炀帝禁毁而失传,后人有辑佚本。明孙《古微书》、清马国翰《玉函山房辑佚书》及黄奭《汉学堂丛书》均有辑录。以赵在翰所辑《七纬》和乔松年《纬捃》较为完备。

乾坤凿度

《易纬》八种之一。亦称《坤凿度》。二卷。《隋书.经籍誌》、《新唐书.艺文誌》及宋王尧臣《崇文总目》均未著录。至宋元年间始同。《绍兴书目》有《仓颉注凿度》二卷,当为宋人所依托。其书分为上下二篇,上篇论四门、四正、取象、取物,以至卦爻蓍策之数;下篇论坤有十性,而推及于荡配、凌配,又杂引《万形经》、《地形经》、《制灵经》、《蓍成经》及《含灵孕》诸纬书之文。内容多属荒诞不稽,文字亦晦涩难懂。

周易乾凿度

《易纬》八种之二。亦称《易纬乾凿度》、《乾凿度》二卷。东汉郑玄注。“乾”指天;“凿”,意为开凿;“度”指路。“乾凿度”,含有开闢通向天上之路之义。东汉班固《白虎通义.天地篇》中曾引用《乾凿度》之文,则其书于东汉初年已流行。上卷解说《周易》之性质、八卦之起源、卦爻象之结构及筮法之体例;下卷论证九宫、四正、四维皆合于阴阳之数。书中许多地方对《京氏易传》进行了阐发,对汉唐《易》学之发展起过很大影响。《汉书》、南北朝诸史及唐孔颍达《五经正义》、李鼎祚《周易集解》常相徵引。《乾凿度》提出比较系统的宇宙生成论。其图式为∶太易→太初→太始→太素→浑沦→天地→万物。认为由“寂然无物”之“太易”到“太始”,乃从无形到有形之过程;“太易”是“未见气”之虚无寂静状态。“太初”为“气之始”,至“太始”阶段才有形可见。“形变而有质”为“太素”。气、形、质三者浑然一体,即“浑沦”,“浑沦”又称“一”,即“太极”。由“太极”一分为二,“清轻者上为天,浊重者下为地”,再由天地产生人与万物。其天地万物生成说被后之道家和道教所吸取,宋明理学也受其影响。其书还论证封建道德与封建秩序的合理性。认为《易》之作用乃“理人伦而明王道”,大肆宣扬天人感应论。其太乙行九宫法,即后世《洛书》所从出。

周易参同契

早期道家炼丹理论著作之一。据现存最早注本唐代注本托名阴长生以及《正统道藏》容字号无名氏《周易参同契注.序》,作者有徐从事、淳于叔通、魏伯阳等人。这与内容文字有矛盾及其非一人一时之作相符合。原书今本三卷,五千六百馀字。有“万古丹经王”之誉。南宋朱熹谓此书“词韵皆古,奥雅难通”,也为诸多注家所共信。原书说∶“大易情性,各如其度;黄老用究,较而可御;炉火之事,真有所据;三道内一,俱出径路。”彭晓《周易参同契.鼎器歌明镜图》云∶“参同契者,参,杂也;同,通也;契,合也;谓与诸丹经理通而义合也。”故此《周易参同契》是关于《周易》理论、黄老学说、炼丹实践三合一的著作。全书论述鼎器、药物火候三大内容。鼎器主要是叙述“偃月炉”、“鼎器歌”,以《周易》乾坤二卦代表上鼎下炉。药物主要是铅汞二元配料,以金水、金木、金火表示,也以坎离二卦和白虎、青龙、金公、女表示;产物是“还丹”。火候表示为《周易》十二消息卦∶复、临、泰、大壮、决、乾、姤、遁、否、观、剥、坤。《周易参同契》由外丹金石而内丹气功,以船、汞分别代表人体肾、心及其体液和功能,言坎离、水火、龙虎之要,以阴阳五行、昏旦时刻为进退持行之候,给中国炼丹术以极大的影响。这表现在∶

(1)《周易参同契》为道家丹法理论之源;

(2)为道家丹术隐名之源;

(3)为道家宋元明清南、北、中、东、西各派所崇奉。至今仍为道家功法四大经典之一。《周易参同契》是中国也是世界炼丹史现存最早的著作之一,由于戴维斯、吴鲁强的译介,世界炼丹名著多种(如泰勒、荷姆拉德,瑞德,莱斯特诸家)以及《大英百科全书》第15版(1980)、李约瑟《中国科技史》五卷三分卷(1976)、精神分析学家荣格《全集》第十二、十三、十四卷等,均对《周易参同契》加以介绍。与西方炼丹术现存最早的公元四世纪的《圣马克书稿》只有孤本保存不同,《周易参同契》翻刻数百次,化身万千,注本据记载统计,约四十馀家,现可找到注本、批校本三十四、五种。《正统道藏》映、容、止、若四字号收《参同契》注八家十种,《四库全书总目》有《参同契》提要十一种,其中存目书五种,文渊阁《四库全书》收注本六种。道藏和《四库全书》两大丛书共同收入的有∶五代彭晓的《周易参同契通真义》、《鼎器歌明镜图》,宋朱熹《周易参同契考异》,宋陈显微《周易参同契解》,宋、元之际俞琰的《周易参同契发挥》、《释疑》。《道藏》另有(唐)容字号无名氏《周易参同契注》,唐(托名)阴长生《周易参同契(注)》。宋映字号无名氏《周易参同契注》,宋储华谷《周易参契注》。《四库全书总目》另有元陈致虚《周易参同契分章注》,明蒋一彪《古文参同契集解》等。存目书∶明张位《周易参同契注解》清李光地《参同契章句》清陈兆成《参同契注》,清袁仁林《古文周易参同契注》,清刘吴龙《古参同契集注》。两大丛书之外的重要注本,有明陆西星《周易参同契测疏》、《周易参同契口义》、清陶素耜《周易参同契脉望》清仇兆鏊《古本周易参同契集注》清董德宁《周易参同契正义》,清刘一明《参同契直指》等。各家注本,于功法上各有所见,同中有异。

五相类

相传东汉魏伯阳撰。据署名葛洪《神仙传》∶“(魏)伯阳作《参同契》、《五行相类》(别本作《五相类》)凡三卷,其说如似解释《周易》,其实假借爻象以论作丹之意,而儒者不知神仙之事,多作阴阳注之,殊失其旨矣。”《隋书.经籍誌》犹不载。《旧唐书.经籍誌》丙部五行类∶“《周易参同契》二卷,魏伯阳撰。《新唐书.艺文誌》五行类:“魏伯阳《周易参同契》二卷,又《五相类》一卷”。唐宋有阐发五相类之著作,正统道藏洞神部众术类“似”字号有《金碧五相类参同契》(初唐,托名阴长生撰)、《参同契五相类秘要》(正文唐代、托名魏伯阳;注文卢天骥,十二世纪初)、《阴真君金石五相类》(初唐,托名)。托名阴长生注《参同契》云∶“魏公恐学者难悟,故润色于其中,更撰《五相类》以证其《易》道。《五相类》者,以五行相类也。”后蜀彭晓注∶“且复撰此《五相类》一篇,补塞遗脱,则乾坤、阴阳、五行、终始之情性尽矣,还丹首尾法象之文旨备矣。”储华谷与陈显微、映字号无名氏均云∶“五位相得,而各有合。”即宋代以后均认为书名《五相类》,或《五行相类》。相类为可以相互作用的同类事物,《周易》仅有太极、两仪、四象、八卦、六十四卦,而无五行,《五相类》则系五行归类事物之相类。

三相类

即《五相类》一书之异题,自元代俞琰起认为应为《三相类》。杨慎古文本及其他白文本多如此。俞琰《席上腐谈》卷下云∶“《三相类》者,太易也,黄老也,炉火之事也。三者之阴阳造化,盖相类也,参即三也,同即相也,契即类也。”朱元育注《参同契》云∶“然则御政也,养性也,伏食也,总括三则曰三相类,一言以蔽之,则曰大易性情而已。盖日月为易,只是坎离二物,一阴一阳,一性一情,究不过身必两字,更能以中黄真意,和合身心两者归中,便是冒天下之道。黄老之所养,养此而已;炉火之所炼,炼此而已。此其所以为《三相类》也,此《三相类》之所以为《参同契》也。”

3、三国两晋南北朝

易注

三国吴虞翻撰。虞翻《易》学为汉《易》中以象数解《易》之代表,其发挥荀爽之刚柔升降说,将卦气说引向卦变说,以卦变说解释《周易》经传文。其卦变说之内容,主要包括乾坤父母卦变为六十四卦及十二消息卦变为杂卦。其书又提出旁通说,即一卦转化为与其对立之卦,六爻皆相反。其讲卦变、讲旁通,乃为使一卦变为两卦以上之卦,然后再以互体说、取象说,解释《周易》经传文。虞翻《易》学,将汉《易》引向繁杂之途,清代学者王夫之评曰∶“汉儒泥象,多取附会。流及于虞翻,而约象互体,半象变爻,曲以象物者,繁杂琐屈,不可胜纪。”《周易外传.系辞下传》清孙堂辑本为十卷,收入《汉魏二十一家易注》。清黄奭辑本为一卷,收入纳兰性德《汉学堂经解》。

王肃易注

魏王肃撰,清黄奭辑。不分卷。王肃为古文经学派之集大成者,其《周易注》继承费氏易传统,注重义理,排斥今文经学派及《易纬》解《易》之传统,不讲互体、卦气、卦变、纳甲等。如释坤卦“西南得朋,东北丧朋”云∶“西南阴类故得朋,东北阳类故丧朋。”(汉上易丛说引)此说本于《说卦》,不讲荀爽之卦气说,亦不言虞翻之纳甲说。又如释乾《文言》水流湿,火就燥云∶水之性润万物而退下,火之性炎盛而升上(黄氏逸书考)。此解与荀爽之乾升坤降说不同。王肃解《易》之学风,在当时颇有影响,如锺会就著有《易无互体论》与荀爽、马融展开辩论。王肃《周易注》,《隋书.经籍誌》、《唐书.艺文誌》均作十卷。南宋王应麟《困学纪闻》云∶“王肃注《易》十卷,今不传。”其书至南宋已亡。黄奭采辑孙堂《汉魏二十一家易注》中之王肃《周易注》,又据玄应《一切经音义》、郑刚中《周易窥馀》、熊过《周易象旨决录》、陈士元《易象解》四书增补考订。收入《汉学堂丛书》。

周易王氏音

魏王肃撰,清马国翰辑,一卷。唐陆德明《经典释文.叙录》云∶为《易音》者三人王肃、李轨、徐邈。《隋书.经籍誌》载徐邈、李轨作《易音》各一卷,王肃注一卷。其不言王肃著《易音》,当为王肃之《易注》兼及《易》音,而无《易音》专书。马国翰据《经典释文》所引七十馀条,辑为《周易王氏音》专书。收入《玉函山房辑佚书》。

通易论

魏阮籍论述《周易》义理的著名论文。阮籍依据《周易.序卦》对六十四卦卦名之解释,论儒家之政治哲学,并杂以道家自然无为说,主张名教与自然相结合,其论述《周易》之性质云∶“易者何也?乃昔之玄真,往古之变经也。”认为《周易》为讲变化之经典。又云∶“易之为书也,覆焘天地之道,囊括万物之性,道至而反,事极而改,反用应时,改用当务。应时故天下仰其泽,当务故万物恃其利,泽施而天下服。认为《周易》包容天地变化之法则。后世圣人可“观而因之”、“象而用之”,圣王明君因时立政设教,则可以化乱为治,恩泽及于天下。收入“阮嗣宗集”,亚可均所辑《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

周易注

魏王弼、晋韩康伯合撰。魏晋时期《易》学玄学化之代表作。王弼注上下经及《文言》、《彖辞》、《象辞》等共六卷,后韩康伯继承王弼思想,补注《系辞》、《说卦》、《序卦》、《杂卦》等,共三卷,加上王弼所撰《略例》一卷,合为十卷。南齐王俭《七誌》将王、韩二家注文合为一书。《隋书.经籍誌》将二书分开著录。唐初孔颍达等人奉太宗之命撰修《五经正义》,复将二家注文合刊。王弼说《易》,源出费直,认为注《易》应当注重阐明义理。故其所撰《周易注》,扫除象数之学,摒弃汉儒灾异、谶纬之说,而申之以客观存在义理,开后世以义理说《易》之先河。晋人孙盛评曰∶“至于六爻变化,群象所效,日时岁月,五气相推,弼皆摈落,多所不关。”(《三国誌.魏书.锺会传》注)其书以儒道结合之玄学思想体系,对六十四卦作精闢解说。其云∶“天地虽大,富有万物,雷动风行,运化万变,寂然至无,是其本矣。”(《周易.复卦注》)其书颇为后世推崇,魏晋以后渐渐取代汉以来诸家之《易》注,唐朝时更被作为官方定本,而长期流传于世。王弼《周易注》以传解经,将《彖》、《象》二传分别附于诸卦经文之下,将《文言》分别附于乾、坤二卦经文之下。其经传合一之体例结构乃一大变革,被后世所沿袭。通行本有《四部丛刊》初编,阮元《十三经注疏》,楼宇烈《王弼集校释》(1980年中华书局出版)。

周易略例

魏王弼撰。一卷。系《易》学史上第一部方法论专著。主要论述解释卦爻之基本原则及解《易》之章法凡例。全书分为上下二篇包括《明彖》、《明爻通变》、《明卦适变通爻》、《明象》、《辨位》五章;下篇举出十一个卦例进行具体分析。关于解释卦爻之基本原则,其论述有如下几个方面∶其一,在对卦爻辞解释问题上,主取义说,与汉易中象数派解《易》学风相对立;其二,一卦六爻,每爻意义各不相同。书中提出一爻为主说,即全卦之意义要由一爻决定。又由此导出一以统众说。这反映王弼追求卦爻之统一性∶其三,对《系辞》“神无方而易无体”之观点阐发,提出爻变说,即爻象之变化复杂多端,神妙莫测;其四,认为爻义变动不居,难以推测,乃由于所处时机不同,时机不同则吉凶之义不一样。并据此而提出适时而变说,主张因时而动,不固守某种既定格式,从而摆脱了汉易象数之学以互体、卦气、取象等论吉凶之框框。王弼对《周易》体例之论述,排除了汉易中占候之术,而视《周易》为哲学著作,这在当时是一种新风气,对宋明时期义理学派产生了很大影响。关于解《易》之方法,王弼在《明象》篇中,反对“案文责卦”、“存象忘意”而主张“忘象以求其意”。详细地分析了言《指卦、爻辞》、象(指卦象)、意(指意义)三者之关系,提出“得意在忘象,得象在忘言”之解《易》方法。“得意在忘象”不仅为解《易》之方法,并且对我国古代文艺理论产生过巨大影响。有《四部丛刊》影印宋本、何镗《汉魏丛书》本、张海鹏《学津讨源》本。楼宇烈《王弼集校释》(1980年中华书局出版)收录唐邢×之注文。

向秀周易义

晋向秀撰,清孙堂辑。一卷。向秀所作《易》注,世间罕传,《隋书.经籍誌》、《新唐书.艺文誌》均不著录。东晋张番采二十二家《易》,为《周易集解》,依向秀为本,亦入传者绝少,唯唐孔颍达《周易正义》、陆德明《经典释文》及李鼎祚《周易集解》问有徵引。孙堂据此三书所引,辑为一卷。其书采摭精审,比马国翰所辑《周易向氏义》为优。(国翰贪多务得,所采失之于滥)向秀解大过卦辞“栋桡”云∶“初为善始,末是令终,终始皆弱,所以栋桡”;解益卦卦辞“利涉大川”云∶“明王之道,志在惠下,故取下谓之损,与下谓之益”,其说颇类王弼,故于象数之学独少发明。收入《汉魏二十一家易注》。

干宝周易注

晋干宝撰,清孙堂辑。一卷。《经典释文.叙录》云∶“干宝《易注》十卷。《晋书.干宝传》称干宝”性好阴阳术数,留心京房、夏侯胜之传,故其注《易》,尽用京氏占候之法以为象,而援文武周公遭遇之期运,一一此附之。“原书久佚,元人屠曾始辑其佚,明正德间其孙劬。重订其书,收入《盐邑誌林》。明姚士粼又采李鼎祚《周易集解》之文,辑成《干常侍易解》三卷,其书间有疏漏,清人丁杰为之补订,张惠言将其刊入《易义别录》。后马国翰又参校其书,刊入《玉函山房辑丛书》。清人孙堂亦辑《干宝周易注》一卷。孙、马二家辑本校其得失,以孙本为优。马所辑者,孙堂遗漏一事;而孙所辑者,国翰遗漏九事。干宝解《易》,继承京房以来汉易之传统。汉《易》之八宫说、纳甲说、卦气说、互体说、五行说、八卦休王说,皆为《干宝易注》所吸收。孙堂辑本,收入《汉魏二十一家易注》。

系辞注

晋韩康伯撰。王弼《周易注》未及《系辞》传,康伯作《系辞注》补之。此书在理论上阐发王弼之易学观,进一步排斥汉易中象数之学,依筮法中取义说,从义理之角度说明《周易》之原理,进而将易理玄学化,使《周易》成为“三玄”之一。对宋明时期易学之义理学派产生过巨大影响。唐孔颍达修《五经正义》,将王弼《周易注》与韩康柏《系辞注》等传之注文合在一起,收入《周易正义》中。有《十三经注疏》本(以阮刻为佳)。

元包

北周卫元嵩撰,唐苏源明传,李江注,宋韦汉卿释音。《新唐书.艺文誌》著录《元包》十卷,今传本为五卷。其书体例颇近扬雄《太玄经》,序次袭用《归藏》。以八卦为八篇首,一世至归魂各附其下。先坤,次乾,次况、艮、离、坎、巽、震。每卦之下,各为数语。用意僻怪,文字晦涩,不可深晓。有宋张说本、天一阁刊本、张海鹏《学津讨源》本。

4、隋唐五代

周易正义

唐孔颍达奉太宗之命撰《五经正义》,《周易正义》为其中之一。十卷。其书初名《周易义赞》,后奉诏改为《周易正义》。所谓“正义”,是就一家之经注作疏解,因其为朝廷颁行学校之讲义,故称“正义”。南北朝时,五弼《周易注》与郑玄《周易注》均为世之显学,王注显于南朝,郑注显于北朝。孔颍达撰《周易正义》,采用王弼《周易注》,而不取郑玄《周易注》,因唐初《周易》以南学为宗。其序谓,南朝时为王弼《周易注》作《义疏》,已有十馀家,但“辞尚虚玄,义多浮诞”,或“义涉释氏”,背本、违法,遂就南朝十馀家《义疏》进行整理删定,写成此书。故卷首又题曰《周易兼义》,意指兼取诸家《义疏》。孔《序》称凡十有四卷;《新唐书.艺文誌》作十六卷,乃讹四为六;宋人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作十三卷,因书首八论一卷不计在内。其书原为单疏本,后为阅读方便之故,将《周易》经文、王弼注文和孔颍达义疏合刻为一本,又依王《注》编为十卷。唐高宗永徽四年颁行《五经正义》,凡读书人应试明经科,均须诵习儒经,其义理则全据《周易正义》所云,否则被视为异端邪说。收入《十三经注疏》(以影印阮刻本为佳)、《四库易学丛刊》(1989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

易纂

唐一行撰,清马国翰辑。一卷。宋《中兴书目》载一行《易传》十二卷,原缺四卷。王应麟《困学纪闻》所引,作一行《易纂》。原书已佚,马国翰采摭吕祖谦《古周易音训》及晁说之、苏轼二人所引之遗文,辑为《易纂》一卷。朱震谓孟喜、京房之学,其书概见于一行所集。因《易纂》之经文多同于孟、京二氏。收入《玉函山房辑佚书》。

周易朱氏义

唐朱仰之撰,清马国翰辑。一卷。仰之之名始见于唐李鼎祚《周易集解》,则其为唐以前之人。其所作易注,《隋书.经籍誌》、《新唐书.艺文誌》皆不著录。观《周易集解》所录二则,其一说“人谋鬼谋,百姓与能”。云∶“人谋,谋及卿士;鬼谋,谋及卜筮及。又谋及庶民,故曰百姓与能。”其以“鬼谋”为谋及卜筮,高出诸家。又解《说卦传》“其于地也为刚鹵”云∶“取生之刚不生也,刚鹵之地不生物,故为刚鹵也。”其以“兑之刚鹵”为不生物,深合毁折之义,远胜许慎、虞翻以“鹵”为“鹵咸”。刚者地不柔和,鹵者硗确,皆不能生物。《左传襄公三十五年》“楚子木使表淳鹵”注∶“淳鹵,埆薄之地。”《释名》云∶“地不生物曰鹵。”仰之所说与之同。许慎、虞翻以“鹵”为“鹵咸”,大谬。收入《玉函山房辑佚书》。

5、宋 代

正义心法

旧本题麻衣道者撰。一卷。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云∶“旧传麻衣道者,授希夷先生,崇宁间庐山隐者,李潜得之,凡四十二章,盖依托也。”《文献通考》载李潜序。谓得《正易心法》于庐山异人。朱熹亦认为《正易心法》非麻衣道士所撰,乃南宋湘阴主簿戴师愈伪造。其书不尽出于杜撰,不少地方抄录经师旧说。如谓一卦之中凡具八卦,有正有伏,有互有旁;一变为七,七变为九,卦爻自一变至七变,谓之归魂等。有汲古阁本。《四库全书.子部.数术类》亦收入。

河洛真数

旧本题北宋陈抟撰。二卷。其书所论本于《河图》、《洛书》,故名曰《河洛真数》。其以《易》之卦爻配合人之出生年、月、日、时八字,附会人事吉凶。书前有陈抟所作《自序》,还有邵雍所作《序》。其文词比较粗俗,皆为术士托名之作。下卷载三国魏人管辂《述洛书篇》,首云∶“夫河龙负图者,非龙也,乃大龟也。”又云∶“羲皇画八卦,后有大挠明之。”所言极为荒谬。有浙江范懋柱家天一阁藏书。

易论

北宋李觏撰。十三篇。李觏认为《周易》乃讲人伦教化之典籍,其作《易论》,企图将《周易》从“卜筮之书”、释老之学影响中摆脱出来。解《易》注重义理,主要讲人事问题,很少谈天道。通过对卦爻辞之训释、讲修身、齐家之道。如其释蒙卦六四爻“困蒙,吝”,云∶“谓独过于阳,处两阴之中,困于蒙昧,不能比贤以发其志,故曰吝也”

皇极经世书

又名《皇极经世》,北宋邵雍撰。十二卷。“皇极”一词出自《尚书洪范》孔颍达疏∶“皇,大也;极,中也”。“皇极经世”意为以最大的规范来经纬世事。其书叙述自尧至后周显德末之治乱兴亡史,皆以卦象推算古生今来治乱盛衰之命运。

卷一至卷六为《元会运世》;

卷七至卷十为《声音律吕》;

卷十一为《观物内篇》,偏重于易理;

卷十二为《观物外篇》,偏重于象数。前十一卷为邵雍手著,末卷为其子邵伯温及弟子所记。书中有多种图式,用以推演义理。其学对后世易学、理学、术数均有影响。朱熹对此书颇推崇,其于《语录》中云∶“自《易》以后,无人做得一物如此齐整,包括得尽。”然其书颇涉诞妄,宣扬神秘主义及宿命论。宋张行成著《皇极经世索隐》、黄畿著《皇极经世书传》、清王植著《皇极经世直解》,皆为之作注。有《邵子全书》本、光绪十九年邵毓菘刊本。

梅花易数

相传为北实邵雍所撰。五卷。其书专言占法。其占法例∶以楷书字,数其笔画,以起数得卦。须诚心祈祷,随其所占,信手写二字。然后数其笔画,一点、一撇亦算。乾一、兑二、离三、震四、巽五、坎六、艮七、坤八,九复起乾,十数起兑,其馀仿此。上字为内卦,下字为外卦,合二字之画,共成总数,即以总数六除取动爻。如剩一数是初爻,剩二数是二爻其馀仿此。占得卦爻之后,再依《易》理,附会人事,以断吉凶。有清坊刻本。

太极图说

北宋周敦颐撰。一卷。为太极图之说明。道教有无极图表示修炼长生久视之术,宋初道士陈抟将此图刻在华山石壁上,后来通过种放、穆修传给周敦颐。敦颐作《太极图》,将道士修炼之图改造成天地万物生成之图式。又著《太极图说》一卷,兼采《易》说及道家思想,提出以“太极”为中心的世界生成图式。认为“太极”乃最初、绝对之实体,由其一动一静,产生出阴阳五地和宇宙间万事万物,“万物生生而变化无穷焉,唯人也,得其秀而最灵。”最后归结为“圣人定之以中正仁义,而主静,立人极焉。”今所传《太极图说》,为朱熹所整理。朱熹《记濂溪传》云,《国史.周敦颐传》引《太极图说》文,作“自无极而为太极”,不当有“自”、“为”二字,但对后世影响很大。朱熹作《太极图说解》加以发挥,遂成为程朱派理学之基础。清人黄宗炎作《太极图辨》、毛奇龄作《太极图说遗》等以续其说。朱熹《近思录》、张伯行所编《周濂溪集》、黄宗羲等人所编《宋元学案》、董榕所刻《周子全书》皆收入。

通书

北宋周敦颐撰。一卷,共四十章。其书通论易学原理,故原名《易通》。朱熹云∶“周子留下《太极图》,若无《通书》,却教人如何晓得?故《太极图》得《通书》而始明。”《语类》卷九十四认为《通书》为解释《太极图说》而作。《通书》继承晋唐易学中义理派传统,摒弃玄学观点,以儒家伦理道德观念为中心,解释《周易》经传文。发挥《中庸》之“诚,”以诚为圣人最高境界∶“诚者,圣人之本。大哉乾元,万物资始,诚之源也。乾道变化,各正性命,诚斯立焉。”《诚上》又云∶“诚,五常之本,百行之原也。静无而动有,至正明达也。五常百行,非诚,非也。邪,暗塞也。故诚则无事矣。至易而难行,果而确,无难焉。故曰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诚下》对《系辞》“知几其神乎”之“几”,提出新解,把“知几”视为实现“诚”之修养方法∶“诚无为,几善恶。德、爱曰仁,宜曰义,理曰礼,通曰智,守曰信。性焉、安焉之谓圣;复焉、执焉之谓贤;发微不可见,充固不可穷之谓神。”《诚几德》认为“思”为圣人修养之必要途径∶“不思则不能通微,不睿则不能无不通。是则无不通生于通微,通微生于思。故思者圣功之本,而吉凶之几也。”《思》《通书》被称为“周子传道之书”,对后世影响很大,今传本经过朱熹整理。朱熹并著《通书解》,为之作注。《周元公集》、《周濂溪集》、《周子全书》皆收入。

程氏易传

北宋程颐撰。四卷。因世人称程颐为伊川先生,故其书亦名《伊川易传》。王称《东都事略》载程传六卷,《宋史.艺文誌》作九卷,《二程遗书》作四卷。其书卷首有北宋元符二年(公元1099年)所作《自序》。程颐于绍圣四年编管涪州,于元符三年迁峡州,则其书成于编管涪州之后。其弟子杨时为之作《跋》,云∶“伊川先生著《易传》,未及成书,将启手足(善终之代称),以其书授门人张绎。未几绎卒,故其书散亡,学者所传无善本,谢显道得其书于京师,以示余。错乱生复,几不可读。东归待次毗陵,乃始校正,去其重复。”诸家所录不一,因其时本无定本。今传本经杨时校正。其书只解上下经文、《彖》、《象》、《文言》,用王弼注本。将《序卦》分置诸卦之首,用李鼎祚《周易集解》例。程颐受王弼、胡瑗、王安石以义理解《易》之影响,摒弃象数,借《周易》卦爻辞以阐明义理。其序言“体用一源,显微无间”,认为无形之理寓于有形之象中,理与象即理与事之体用关系。易象反映天地万物之物象,易理则概括天地之理。理不仅为天地万物之根本,亦为社会等级、人生道德之由来。其书还含有变易思想及对立观念。如其释坎卦云∶“物极则反,事极则变。固既极颍,理当变矣”;释革卦云∶“革,变革也,水火相息之物,水灭火,火涸水,相变革者也”;“时运既终,必有革而新之者。王者之兴,受命于天,故易,世谓之革命。”有些地方为封建等级制度作辩护。如释艮卦云∶“夫有物必有则,父止于慈,子止于孝,君止于仁,臣止于敬。万物庶事莫不各有其所,得其所则安,失其所则悖”;释归妹云∶“男女有尊卑之序,夫妇有唱随之礼,此常理也。”此书从元代起,被列为科举考试必读之书,其哲学思想在封建社会后期,产生过重大影响。有《二程集》本(1981年中华书局校订)同治金陵书局刻本。《四库易学丛刊》(1989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易学精华》(1990年齐鲁书社出版)亦收入。

读易详说

北宋李光撰。十卷。亦称《读易老人解说》。李光自号读易老人,故其书以“读易”、“读易老人”为名。李光曾为胡诠《易解》作《序》,其云∶“《易》之为书,凡以明人事。学者泥于象数,《易》几为无用之书。”认为解《易》不应拘泥于象数,而应明人事。其一生历尽官场坎坷,历官累至参知政事,然绍兴中因议论和议之事,触犯秦桧,遂被贬谪岭南。故其书于卦爻辞训释之时,结合当世之治乱,个人之进退,引证史事。如其释坤卦六四爻,云“大臣以道事君,苟君有失德而不能谏,朝有缺政而不能言,则是冒宠窃位,岂圣人垂训之义哉”又如释否卦初六爻云∶“小人当退黜之时,往往疾视其上,君子则穷通皆乐,未尝一日忘其君。”其解《易》,往往依经立义,因事抒忠。所论大都切实近理,然有时亦不免牵合附会。其书自明以来,久无传本,《四库全书》本从《永乐大典》中辑出,缺豫、随、无妄、睽、蹇、中孚六卦,复与大畜二卦亦有缺文,《系辞传》以下无解。收入《四库全书.经部.易类》。

周易窥馀

南宋卷刚中撰。十六卷。自序云∶“《伊川易传》、《汉上易传》二书,颇弥缝于象数之间,但易道广大,有可窥之馀,吾则窥之。”其书参取二书,发所未尽,故名为《周易窥馀》。明初《文渊阁书目》、叶盛菉《竹堂书目》尚著录,其后始佚。《四库全书》本从《永乐大典》中辑出。其书兼取汉学,不专主一家,凡荀爽、虞翻、干宝、蜀才等九家之说,皆参互考稽。其解义不拘守先儒成说,能自出新意。有诒经堂本。《四库易学丛刊》(1989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亦收入。

易原

南宋和大昌撰。八卷。因《易》义自汉以来,众说纷纭,纠纷日甚,故作其书以贯通之。因其推阐数学,故名之为《易原》。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谓其书“首论五十有五之数,参以图书大衍为易之原,而卦变揲法皆有图论,往往断以己见,出先儒之外。”此书于京、焦卦气,马、郑爻辰,及邵雍、张行成诸说,皆一一排击,务申己说,未免失之好辩,然皆根据《系辞》,于易义亦有所发明。其书久佚,《四库全书》本从《永乐大典》录出,共百馀篇,每篇皆首尾完整。收入《武英殿聚珍版丛书》、《四库易学丛刊》(1989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

易璇玑

南宋吴沆撰。三卷。王弼《周易略例.明彖篇》云∶“处璇玑以观大运”,“璇玑”为古之测天器,吴沆取之以为书名。其上卷为《法天》、《通六子》、《贵中》、《初上定位》、《六九定名》、《天地变卦》、《论变有四》、《象》、《求彖》九篇,明天理之自然;中卷为《明位》、《明君道》、《明君子》、《论养》、《论刑》、《论伐》、《辨圣》、《辨内》、《辨吉凶》九篇,讲人事之修;下卷为《通卦》、《通象》、《通爻》、《通辞》、《通证》、《释卦》、《释系》、《存互体》、《广演》九篇,备注疏之失。大旨主于观彖,因彖而求之卦,求之象、求之爻。收入纳兰性德《通誌堂经解》、《四库全书.经部.易类》。

诚斋易传

南宋杨万里撰。二十卷。初名《易外传》,后以其自号“诚斋”为名,改称《诚斋易传》。宋时曾将此书与程颐《易传》合刊发行,命名为《程杨易传》。书前、书后皆有《自序》,谓以“中正立而万变通”为《易》之指归。此书大旨本程颐《易传》,为人事之说。分条罗列《易》文,于每条之下引三代至唐朝史实证之,然后释以己意。宋理宗嘉熙元年,朝廷曾供给纸张,令杨家抄写《诚斋易传》,将其书藏于皇宫秘阁。至元时,陈栎对其引史证经、办人事之说极力反对,以为《易》之本旨未必如此,万里之书足以耸文士之观瞻,而不足以服穷经之士之心。吴澄作《跋》时,对其亦有微辞。清四库馆臣为之辩曰∶“圣人作《易》,本以吉凶悔吝示人事之所以舍人事而谈天道,正后儒说《易》之病,未可以引史证经病万里也。”(《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收入《武英殿聚珍版丛书》、《经苑》、王云五《丛书集成初编》。

周易古占法

周易章句外编南宋程迥撰。各一卷。《宋史.艺文誌》载程迥《古易占法》一卷、《周易外编》一卷。后人曾将书误合为一,标前书为《周易古占法》上,标后书为《周易古占法》下,或标为《古周易章句外编》。《周易古占法》论古之占法;《古周易章句外编》杂论易说及记古今占验。其说本邵雍加一倍法,据《系辞》、《说卦》发明其义,用逆数以尚占知来。朱熹所撰《易学启蒙》多用其例。元人吴澄亦谓朱熹以师礼事程迥。有天一阁刊本、《说郛本》。

皇极经世索隐

南宋张行成撰。二卷。邵雍作《皇极经世书》,其子邵伯温为之作解。行成对邵雍之学钻研颇深,认为伯温之解于象数未详,乃作此书复为推衍其义,故名为《索隐》。其进书原表称此书为二卷,《宋史.艺文誌》作一卷,显为字误。原书久佚,朱彝尊《经义考》云∶“未见”。《四库全书》本从《永乐大典》中录出,经重新编排,复为完书。八千卷楼有抄本、江南图书馆有抄本。

皇极经世观物外篇衍义

南宋张行成撰。九卷。行成认为邵雍《皇极经世观物内篇》理深而数略,《皇极经世外篇》数详而理显,学先天者当自外篇始,因撰《皇极经世观物外篇衍义》,补缺正误,使其文以类相从,而推绎其旨。前三卷言数;中三卷言象;后三卷言理。魏了翁称其能得《易》数之详。其书久佚,唯《永乐大典》所载尚为完本,《四库全书》本即据《永乐大典》而录。八千卷楼、江南图书馆均有抄本。

易通变

南宋张行成撰。四十卷。取邵雍先天卦数等十四图,敷演解释以通其变。宋刻本题为《通变》,明人费宏家抄本题为《皇极经世通变》。其自序云∶“康节(邵雍)之学主于交泰、既济二图,而二图尤以卦气为根柢。参悟错综以求之,而运世之否泰、人物之盛衰,皆莫能外。”其书博引旁推,将万事万物一一归之于数。连人之五脏,也以《易》数推之,谓当重几斤几两。虽失之穿凿,然其发明之处甚多。有明费宏抄本、汲古阁抄本。

易学启蒙

南宋朱熹、蔡元定合撰。四卷。与《周易本义》互为表里,主观象为《易》之体。书前有朱熹所作《序》,云∶“近世学者,类喜读《易》。其专于爻义者,既支离散漫,而无所根据;其涉于象数者,又皆牵合附合,而或以为出于圣人心思智虑之所为也。若是者,余窃病焉。因与同志颇辑旧闻,为书四篇,以示初学,使毋疑于其说。”朱熹企图兼采汉以来易学义理派与象数派之长,使二者合归为一,其书对《周易本义》卷首九图作解释,对《筮仪》亦作说明。据《左传》、《国语》等书所载,拟定七条占筮体例∶一为六爻皆不变者,则占本卦卦辞;二为一爻变者,则以本卦变爻之辞占;三为二爻变者,则以本卦二变爻之辞占,以上爻之辞为主;四为三爻变者,则占本卦及之卦卦辞,以本卦为主,五为四爻变者,则以之卦二不变之爻辞占,以下爻为主,六为五爻变者,则以之卦不变之爻辞占;七为六爻皆变者,则以乾坤二用之辞占,并参以之卦卦辞。其书多发明邵雍先天图之义。其后税与权作《易学启蒙小传》,以补其遗;胡方平作《易学启蒙通释》,以发明其义;胡一桂作《易学启蒙翼传》,阐发其占筮图书之说。有《朱子遗书》二刻本、乾隆刻木。

周易本义

南宋朱熹撰。分为二种∶一种为《原本周易本义》,上下经文二卷,“十翼”十卷,共为十二卷。为宋咸淳年间吴革所刊。此种于明洪武初年,由朝廷颁行于天下儒学,另一种为《别本周易本义》,为明嘉靖、隆庆年间所刊。宋人董楷割裂《原本周易本义》,散附《程氏易传》之下,至永乐年间,胡广等人奉敕修《五经大全》,其中《周易大全》尚袭董楷之误。后之读书人嫌《程氏易传》内容繁多,遂弃之不读,专用朱熹《周易本义》。奉化教谕成矩砍去《周易大全》之《程氏易传》,唯采用《程氏易传》之次序,编成《别本周易本义》四卷。《周易本义》成书较《易学启蒙》为晚。二书互为表里,《周易本义》为《易》之用。朱熹以为∶古人观象画卦,揲蓍命爻,皆“气数之自然形于法象,见于图书者,有以启于其心而假乎焉耳”;后来学者“其专于文义者,既支离散漫而无所根著;其涉于象数者,又皆牵合附会。”认为《易》本卜筮之书,力图将《周易》分而论之。云∶“有天地自然之《易》,有伏羲之《易》,有文王、周公之《易》。自伏羲以上,皆无文字,只有图书,最宜深玩,可见作《易》本原精微之意。文王以下,方有文字,即今之《周易》。然读者亦宜各就本文消息,不可便以孔子之说为文王之说也。”其书著重解释卦爻辞,注重义理,亦不废取象说,言简义赅。于其不可通之处,宁可存疑,而不穿凿附会。在易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别本周易本义》收入《离藻堂.四库全书荟要》。《原本周易本义》收入《西京清麓丛书正编》、《刘氏传经堂丛书》。

易图说

南宋吴仁杰撰。三卷。《宋史.艺文誌》载吴仁杰《古周易》十二卷、《易图说》三卷、《集古易》一卷。《易图说》为辅助《古周易》而作。谓六十四卦为伏羲所作,故其书首列八纯卦各变八卦之图;谓卦外六爻爻及六十四覆卦为周文王所作,故其书列一卦变六十四卦图,及六爻皆变则占对卦、皆不变则占覆卦图;又谓《序卦》为伏羲所作,《杂卦》为文王所作,今之爻辞当为《系辞传》,今之《系辞传》当为《说卦传》。其说颇新奇,与先儒之说迥异,后世对此誉不一。收入纳兰性德《通誌堂经解》,《四库全书.经部.易类》。

古周易

南宋吕祖谦撰。一卷。宋人所说《古周易》,并非指仅有六十四卦的“易经”,而是指汉代流行的包括“易经”和“易传”两部分的《周易》本,共为十二篇。自魏王弼以后,解《易》者皆以传附经。至唐代《古周易》不复存在。宋儒为恢复《周易》之本来面目,遂考核旧文,作《古周易》若干种。吕大防作《周易古经》二卷,晁说之作《录古周易》八卷,薛季宣作《古文周易》十二卷,程迥作《古周易考》二卷,李寿作《周易古经》八篇,吴仁杰作《古周易》十二卷。诸家互有考定,而小有异。其后吕祖谦亦作《古周易》一卷,共十二篇,上经一篇,下经一篇,“十翼”各为一篇,遂复古本之旧。其书《宋史.艺文誌》作以一篇为一卷,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作十二卷,其以一篇为一卷,故与《宋史》所载不同。朱熹推崇其书,为《古周易》作《跋》,并以此作为自己撰写《周易本义》之底本。有纳兰性德《通誌堂经解》本。清光绪二十五年古不夜城孙氏校刊本(题为《周易古本附音训》)。

易象意言

南宋蔡渊撰。一卷。其书久佚,故朱彝尊《经义考》只列书名而不载其卷数。《四库全书》录自《永乐大典》,首尾尚完具。其书以阐发义理为主,兼言象数。阐发义理,多本其师朱熹之说;言象数,则本其家传。其用互体,则取裁古义,与讲学家持论不同。有吴省兰《艺海珠尘》本、闽刊武英殿聚珍本。

西溪易说

南宋李过撰。十二卷。卷一为《序说》,卷二至卷十二为上下经。缺《系辞》、《说卦》、《序卦》、《杂卦》等部分。诠释经文往往发先儒所未发。然多处割裂经文,次第颠倒,几乎不可训解,元人胡一桂曾讥讽李过窜乱经文。四库馆臣评曰∶“其乱经之罪,与诂经之功,固约略可相当也。”原书有《自序》,作于庆元戊午(公元1198年),今传本为浙江吴玉墀藏本,佚《自序》。有天一阁本,《四库全书.经部.易类》亦收入。

易传灯

此书诸家书目均不载,唯散见于《永乐大典》各卦之中,题为徐总千撰。四卷。总千并非撰人之名,而是撰人所任官职之称。书前有徐总千之子子东所作《序》,谓其父为吕祖谦、唐仲文之弟子。此书取佛家语“传灯”。意谓佛之教旨可破除迷暗,像灯照明一样。其《八卦总论》十六篇,参互以求,颇得《易》之类例。书中混入五行家之言,内容稍嫌驳杂。有函海本、经苑本、清开封府聚文斋刊本。

周易总义

南宋易祓撰。二十卷。易祓说《易》,兼通义理及象数,折衷众论。其书每卦先括为总论,然后诠解六爻,于经义颇多发明。时人乐雷发推崇其书。作《谒山斋诗》云∶“淳熙人物到嘉熙,听说山斋亦白髭。细嚼梅花读《总义》只应姬老是相知。”山斋,乃宋易祓之别号。有诒经堂木。《四库全书.经部易类》亦收入。

洪范皇极内外篇

南宋蔡沈撰。五卷。蔡元定研习《尚书.洪范》之数,未及论著,临终嘱其子蔡沈著书。蔡沈遵照其父遗嘱,而著《洪范皇极内外篇》。此书书名各本所载不一,宋王应麟《玉海》作《洪范数》,明王圻《续通考》作《洪范皇极内外篇》,清朱彝尊《经义考》作《洪范内外篇》。清朱彝尊《经义考》作《洪范内外篇》。应作《洪范皇极内外篇》。《四库全书》误漏一“外”字。其书附会刘歆“河图洛书相为表里,八卦九章相为经纬”之说。因《太玄》、《元包》、《潜虚》皆模仿《易经》,特变幻具说,模仿《洪范》之体例。以“九九”演为八十一畴,仿易卦八八变六十四之例。取月令节气,分配八十一畴,阴用孟喜解易卦气直日之术。其揲著以“三”为纲,积数为六千五百六十一,阴用焦延寿六十四卦各变六十四卦之法。实为《太玄》之支流,特变易数为洪范,以新耳目。自蔡沈以后,又开演范一派。有清雍正元年张文炳刊本,八千卷楼有抄本。

周易要义

南宁魏了翁撰。十卷。方回《周易集义.跋》∶“鹤山先生谪靖州,取诸经注疏,摘为《要义》指《九经要义》,《周易要义》为其中第一部。明万历中,仅存二册。《四库全书》本为十卷。系清朝副都御史黄登贤家藏本。其书取诸家解《易》之注疏,删繁举要,独撷英华,体例颇为简当。宋高宗曾于篇首题字。其大旨从象数求义理,折衷于汉学与宋学之间。卷首冠以唐长孙无忌等人所作《上六经正义表》。正文部分每篇分列数十条。每条先用一句话总括本条所释之事理,然后援引诸家注疏阐明之。王禕《杂说》评曰∶“孔颍达作《五经正义》,往往援引纬书之说,欧阳公常欲删而去之,其实不果行。迨鹤山魏氏作《要义》,始加黜削,而其言绝焉。”有《五经要义》本、光绪丙戌江苏书局刊本。

易通

南宋赵以夫撰。六卷。其书为赵以夫手著还是他人代笔当时即有争议。赵汝腾《邀赵以夫不当为史馆修撰奏札》云∶“郑清以进史属之以夫,四海传笑。谓其进《易》尚且代笔,而可进史乎?”何乔远《闽书》云∶“以夫作《易通》,莆田黄绩相与上下其论。”其书大旨以不易、变易二义明人事动静之标准。如其云∶“奇偶七八也,交重九六也,卦画七八不易也,爻画九六变易也。卦虽不易,而中有变易,是谓之亨。爻虽变易,而中有不易,是谓之贞。”又云∶“《洪范》占用二贞悔。贞即静也;悔即动也。故静吉动凶则勿用;动吉静凶则不处;动静皆吉则随遇而皆可;动静皆凶则无所逃于天地之间。”有淡生堂抄本,收入《四库全书.经部.易类》。

观物篇解.附皇极经世解起数诀

南宋祝泌撰。《观物篇解》五卷。祝泌自号观物老人,因名其书为《观物篇解》。朱彝尊《经义考》有祝泌所撰《皇极经世钤》十二卷,别载祝泌《自序》一篇。所陈大旨与今本义例相近,疑为一书两名。此书作于端平乙未(1235年)。其言大小运数,虽皆归宿于挂一图,然其断法则不专在卦,而在四象。先用四爻藏闰,次用四爻直事,大运起泰,小运起升。对牛思纯《太极宝局》、张行成《易通变》,多所驳正。其书演邵雍之说,而立义多与其所撰《皇极经世书》乖异不合。如邵雍言四象相交而成十六事,祝泌创为二十五变之说;邵雍言姤复小父母,祝泌创为同人起分秒之说。《皇极经世起数诀》一卷作于淳祐辛丑(1241年),本为单行本,今仅存声韵一谱,已非完本。故清修《四库全书》时,将其附于《观物篇解》之后,八千卷楼有抄本。

易学启蒙小传附古经传

南宋税与权撰。各一卷。朱熹作《易学启蒙》,多发明邵雍先天图之义,而不言后天之易。其与袁枢论后天易,云∶“尝以卦画纵横,反复求之,竟不得文王所以安排之意,是以畏惧不敢妄为之说。”与权受业于魏了翁,通晓邵雍诸书,于《观物篇》中得后天易、上下经、序卦图。证以《杂卦传》,及扬雄所称文王重易六爻互用两卦十二爻,孔颍达所称六十四卦二二相偶、非覆即变之说。知乾、坤、坎、离、颐、中孚、大过、小过不易之八卦,为上下两篇之干,其互易之五十六卦为上下两篇之用。就其图反复观之,上下经皆为十八卦,始终不出九数,以明伏羲、文王之易,似异而同。因作《易学启蒙小传》一卷,收入纳兰性德《通志堂经解》、《四库全书.经部.易类》。

易雅

南宋赵汝梅撰。一卷。其书总释名义,如《尔雅》之释《诗》,故以《易雅》为名。其书共有十八篇∶通释、书释、学释、情释、位释、象释、辞释、变释、占释、卦变释、爻变释、得失释、八卦释、六爻释、阴阳释、太极名义释、象数体用图释、图书释。其论图书云∶“易有衍数,有积数。自五衍而为五十者,衍数也。自一二三四五积而为五十五者,积数也。图书二数,皆积数之俦,不可以与于揲蓍也。故舍图书之名而论二数,则自有妙理。强二数以图书之名,则于经无据。”可谓善于排解纷乱。

筮宗

南宋赵汝梅撰。一卷。推演大衍之数,颇为明白。对诸家旧说,一一进行条辨,亦具有考订之作用。有明万历间周藩刊本、纳兰性德《通誌堂经解》本。

二、元代、明代、清代、近现代

6、元 代

周易集说

元俞琰撰。四十卷。俞琰先集诸家《易》说,成《大易会要》一百三十卷,后复采其精华,撰《周易集说》四十卷。其书始作于至元甲申(1284年),

完成于至大辛亥(1311年)共四次易稿。俞琰初主程颐、朱熹之说,后乃研求经文,浚发新义,自为一家之言。如俞琰尝与孟淳讲坤卦六二爻,云∶“六二既中且正,是以其德直方,唯从乾阳之大,不习坤阴之小,故无不利。”其说与诸儒不同。有元至大庚戌王都本(佳)。《四库易学丛刊》(1989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亦收入。

易图通变

元雷思齐撰。五卷。自序云∶“河图之数以八卦成列,相荡相错,参天两地,参伍以变,其数实为四十,而以其十五会通于中。”其所述河图洛书参天两地倚数之图、错综会变等图及河图遗论,大旨以“天一”为坎、“地二”为坤、“天三”为震、“地四”为巽、“天七”为兑、“地六”为乾、“天九”为离、“地八”为艮。以“五十”为虚数。其说与先儒不同,多自出新意。有明抄本,纳兰性德《通誌堂经解》、《四库易学丛刑》(1989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亦收入。

易筮通变

元雷思齐撰。三卷。其五篇,一为《卜筮》;二为《立卦》;三为《九六》;四为《衍数》;五为《命蓍》。其说多出新意,不主旧法。收入《四库易学丛刑》(1989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

周易参同契发挥

元俞琰撰。三卷。认为《参同契》论述内丹原理均使用比喻手法。自序云∶“夫是书所述皆寓言也。以天道言,则曰日月,曰寒暑;以地道言,则曰山泽,曰铅汞;以人道言,则曰夫妇,曰男女。岂真有所谓日月、寒暑、山泽、铅汞、夫妇、男女哉。无非譬喻也。”注本内容丰富,引证多种丹经、歌诀,有些今已为佚书。收入《正统道藏》、《四库全书》,并有多种单刻本传世。均为善本,如洪武十三年刻本,还有明代影刻本。为藏书家所珍藏,如惠氏红豆斋藏本,天一阁藏本,铁琴铜剑楼藏本等。《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评论说∶“是书以一身之水火阴阳,发挥丹道,虽不及彭晓、陈显微、陈致虚三注为道家专门之学,然取材甚博。”注文有俞琰修持体会,如注“金砂入五内”云∶“金砂之升鼎也,穿两肾,导夹脊,过心经,入髓海,冲肺俞,度肝历脾,复还于丹田也。当其升时,滃然如云雾之四塞,飒然如风雨之暴至,恍然如昼梦之初觉,涣然如沉之脱体;精神冥合,如夫妇之交接;骨肉融和,如澡浴之方起。是皆真景象也,非譬喻也。”美国戴维斯与吴鲁强向西方学术界译介《参同契》,所据底本,即是此书。

周易参同契释疑

元俞琰撰。一卷。据各种版本,列举异文,并叙述他选择的理由。间亦阐发原旨,如对《参同契》之三主题(鼎器、药物、火候),即由此提出。云∶“牝牡四卦,盖缴上文乾坤门户,坎离匡郭之句,总言之也。此四卦乃鼎器、药物,后言六十四卦乃火候也。如中篇谓四者浑沌,亦是缴上文乾刚坤柔、坎离冠首之句,后又曰,六十卦用,张布为舆,恰成六十四卦。六十卦。皆为吾丹道之用。此所以为《周易参同契》也。”俞琰所校勘,仅记“某,一作某,又作某”,未能列所举所据各种宋版之具体,损失了大量信息,今宋版《参同契》均佚,甚为可惜。

7、明 代

太玄本旨

明叶子奇撰。九卷。认为《太玄经》附会律历节候而强其合,不无臆见,乃作此书,诠释《太玄经》。其书扫除星历之说。犹说《易》诸家,废象数而言义理。《太玄经》文辞艰涩,颇不易晓,子奇循文阐发,使读者易明。有明正德间刊本。《四库全书.子部术数类》亦收入。

周易大全

明永乐年间,胡广、杨荣、金幼孜等四十二人奉敕修《五经四书大全》。《周易大全》为五经之首,共二十四卷。就前儒成编,取材于董楷《周易传义附录》、董真卿《周易会通》、胡一桂《周易本义附录纂疏》、胡炳文《周易本义通释》。董楷、胡一桂、胡炳文皆笃守朱熹,其说谨严;董真卿则以程颐、朱熹为主,博采诸家以辅之,其说颇为赅备。其书由朝廷颁布推行,其后二百馀年间,一直将此作为科举取士之书。有明刊《五经大全》本、明万历乙巳书林余氏刊本、菊仙书屋本、清重刊本。

周易集注

明来知德撰。十六卷。专取《系辞》“错综其数”以论易象。“错”指阴阳以错,如先天圆图之乾错坤、坎错离等。“综”指一上一下,如屯、蒙之类本为一卦,在下为屯,在上为蒙等。其论“错”,有四正错,有四隅错。论“综”,有四正综,有四隅综。有以正综隅,有以隅综正。其论象,有卦情之象,有卦画之象,有大象之象,有中爻之象,有错卦之象,有综卦之象,有爻变之象,有占中之象。其注文,先释象义字义及错综义,后训本卦本爻正意。其书参互旁通,自成一说,在当时被推为绝学。有修补宁远堂刊本。《四库易学丛刊》(1989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易学精华》(1990年齐鲁书社出版)亦收入。

周易象义

明章潢撰。十卷。主于言象,引张行成之说以驳晁公武主理之论。大抵以朱震《汉上易集传》为椎轮,杂引虞翻、荀爽九家易,以及李鼎祚、郑汝谐、林栗、项安世、冯椅、徐大为、吕朴卿诸家之说,而参以己意。其取象之例甚多,然不出本体、互体、伏体三者。其书多本于古法,然推衍繁碎,未能一一尽得经义。

易测

明曾朝节撰。十卷。取王弼《周易注》、孔颍达《周易正义》、程颐《伊川易传》、朱熹《周易本义》及杨简《杨氏易传》诸书,参互考订,仅解上下经、《彖》、《象》、《文言》、《系辞》,而不及《说卦》、《序卦》、《杂卦》。又仿照王弼《周易略例》之意,另作《说凡》一卷,附于卷末。其书大旨主于观辞玩占,对卦图、卦变之说一概不取,颇足扫除宋《易》之葛藤。然其取舍诸家之说,未能一一精审。

周易正解

明郝敬撰。二十卷。郝敬曾著《九经解》,《周易正解》为其中之一。其书采用王弼本。卷一至卷十七诠释《周易》上下经;卷十八至卷二十诠释《系辞》以下。大旨以义理为主,兼及于象。其言理,多以“十翼”之说印证卦爻。其言象,颇简易。郝敬解经,好臆测,其说《易》,亦不免此弊。如释蛊卦为武王之事,而以先甲、后甲为取象甲子昧爽。有浙江吴玉墀家藏本。

问易补.续录

明郝敬撰。《问易补》为六卷,《续录》为一卷。郝敬曾作《周易正解》,其甥田文宰取《周易正解》中若干条疑义,请郝敬增益,郝敬乃根据其甥所问,复为著论,以补《周易正解》之缺,故名其《问易补》。因不满于北宋程颐《伊川易传》、南宋朱熹《周易本义》空谈义理,故所作《问易补》注重象数,然因其用力尚浅,所言多支离穿凿。如说蒙卦九二爻“纳妇吉,子克家”云∶“易道尚变,卦体伏泽火革,反下成睽,睽自家人来,家道首善,故尚蒙。家人之蒙莫如妇子,故其象如此。”其说蒙卦之义,舍蒙卦本象,而求之于伏卦革;求之伏卦革而不得,再求之革之反象睽;求之睽仍不可得,再求之睽所从变之卦家人以成其象,甚为迂远。然其书所言之义理,时有善言可采。如云∶“贞在人为智,在天为冬,在气为水;水为生物之源,知为作圣之本,冬为生物之根,万物至冬收敛归藏,元气坚凝,故曰贞固。”收入《山草常集内编》。

学易枝言

明郝敬撰。四卷。《周易.系辞下》云∶“中心疑者其辞技”,郝敬于《题辞》中云∶“余学未忘疑,道其实而已矣。”故其书以《学易枝言》为名,“枝言”,谓心中有所疑。卷一、卷二为郝敬所撰;卷三、卷四为郝敬之友鲍士龙所作《易说》。卷一共有五稿,依次为《易经》、《易数》、《阴阳》、《动静》、《五行》。卷二亦为五篇,依次为《人身》、《易画》、《易卦》、《易象》、《易学》。其书前后所说,有时自相矛盾。如《易理》篇论易道神化、易道通变、易道易简,驳斥北宋周敦颐主静之说,其谓∶“中正仁义尽之矣,必曰定之,必曰主静,则圣鲜言焉,故《论语》二十篇不言主静。”然《阴阳》篇则云∶“圣人主静,寂然不动,感而遂通天下之故,则无偏枯之疾,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与天地参,此圣人之真修,先生不已之大道。”又极赞其主静之功。所附鲍士龙《易说》,大旨发挥致良能之学说,多杂道家之言。收入《山草堂集内编》。

学易述谈

明方明化撰。四卷。为时化所著《易学六种》之三。因其书非化手著,而为其子方庞笔录,故名为《学易述谈》。全书分为四个部分,共八十四则。其一为《密义述》,二十则;其二为《名象述》十二则;其三为《卦爻述》,四十则;其四为《凡例述》,十二则。以禅机为主,首卷之末有佛家三乘之说。有江苏周厚育家藏本。

易指要绎

明方明代撰。三卷。为时化所著《周学六种》之四,时代之高祖社昌,曾著《周易指要》五卷,时化取其书进行推绎,著成《易指要绎》三卷。书中每段之下,凡称“绎曰”者,即为时代之言。有江苏周厚育家藏本。

易疑

明方时化撰。四卷。为时化所著《易学六种》之五。卷一为《密义疑》二十一则;卷二为《名象疑》十二则;卷三为《卦爻疑》三十六则;卷四为《凡例疑》二十四则。所言无精义。有江苏周厚育家藏本。

易通明方时化撰。一卷。为时化所著《易学六种》之六。大多取北宋周敦颐《通书》、张载《正蒙》之言,以发明易理。有江苏周厚育家藏本。

<

相关推荐

雷山小过卦爻辞原文译文注释详解,周易雷山小过卦辞爻辞解读

雷山小过卦是周易六十四卦中的第六十二卦,这里给大家整理易经雷山小过卦全面的卦辞、爻辞原文、译文、注释及白话详解方面的内容,是卦象研究、爻辞断卦的重要依据,供爱好者参考。第一部分:雷山小过卦卦辞原文、译文及注释详解第二部分:雷山小过卦爻辞原文

转载随笔 147 2023-12-19

解读易经(第二十八卦)——大过卦

解读易经(第二十八卦)——大过卦6.4万阅字体:二十八、大过卦大过卦是易经中的第二十八卦,本卦为异卦相叠(巽下兑上)。《易卦》作者将这凶吉绝然相反的占卜之辞同系于一卦,意在反映大过的卦、爻之象预示着多种意义。本卦二、三、四、五,四爻为阳,初

转载随笔 52 2023-12-19

易经“泽山咸卦”之婚姻情感智慧

在易经六十四卦中,泽山咸卦(咸卦),本卦是异卦艮兑相叠,艮卦在下,代表少男,兑卦在上,代表少女。下期讲解易经中雷风恒卦与风火家人卦的感情智慧,敬请等待。

转载随笔 68 2023-12-19

易经第六十卦怎么解

内容导航:易经第六十卦怎么解问婚姻,周易第六十卦水泽节怎么解?周易卦解,每卦上面有四句,最好可以翻译成白话,这样易懂。周易卦解,每卦上面有四句,最好可以翻译成白话,这样易懂。求解易经第60卦易经全文的白话文翻译及64卦的解释求易经64卦原文

转载随笔 136 2023-12-19

易经五十五卦丰卦怎么解释

内容导航:易经五十五卦丰卦怎么解释求解姻缘,《易经》第五十五卦,请大师解卦第55卦丰卦上震下离卦,六五、上六为变爻详解?此卦与丰卦相反,互为“综卦”。电闪雷鸣,是上天垂示的重大天象,这也是丰卦的卦象。易经主要有两种算卦的方法,一种是大衍筮法

转载随笔 99 2023-12-19
微信二维码